導航:首頁 > 前程往事 > 良言的故事有哪些

良言的故事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5-02-07 07:11:07

㈠ 謹言慎行的例子

1、孔子謹言慎行

孔子到東周觀光,前往瞻仰周的太祖後稷的祠宇。祠宇右邊階級之前,有一座銅鑄造的人像。人像的口上被封了三重,他的背上,刻了銘文說:

「這是古代說話非常謹慎的人。大家要警戒啊!不要多說,多說的往往多敗;不要多事,多事的每每多患。即使生活在安樂的環境中,也一定要戒慎恐懼。只有這樣,才不至於後悔自己的多言多事。不要說沒有什麼損傷,那引起的禍患將要影響深長。

不要說沒有什麼損害,那引起的禍患將要繼續擴大;不要說上天聽不到,天神正在觀察著你呢。火剛冒煙的時候,你不去撲滅它,到了火勢很大的時候,又怎麼辦呢?水還是細流的時候,不去堵塞它,那麼最後就要擴大成為長江大河的;細微的線縷,如果不去撅斷它,有的就可能被織成大的網羅。

最小的幼苗,如果不去拔除它,將來就非用斧頭不可啊。」「假如真能慎之又慎,那就是致福的根基;多嘴多舌不是沒有損害,它正是致禍的門徑。橫暴的人往往得不到善終,好勝的人一定遇到強敵,盜賊憎恨主人,百姓埋怨上級,君子深知不可高高在上,所以要謙下一些。

深知不可老是跑在前頭,所以退居後面。」「溫厚恭謹,戒慎仁德,會使人仰慕;堅持柔道,謙虛下人,人們永遠超越不了它。大家都擁向那裡,只有我堅守此道;大家都到別的地方去,只有我不遷徙。把我的智慧藏在內心深處,在別人面前不顯露自己的技能。

即使處於尊貴的地位,別人也不會傷害我的。江海雖然是低姿態,但卻能為百川之長,正是因為它處在卑下的地位啊!上天不論親疏,卻只扶助那些能居人下的人,要警戒呀!」

2、不要快人快語,容易得罪人

《戰國策》里有一個《觸龍說趙太後》的故事。說的是趙太後剛剛執政,秦國就急攻趙國,危急關頭,趙國不得不求救於齊,而齊國卻提出救援條件,是讓長安君到齊國做人質。溺愛孩子、缺乏政治遠見的趙太後不肯答應這個條件,於是大臣竭力勸阻,惹的太後暴怒。

「有復言令長安君為質者,老婦必唾其面」。面對此情此景,深諳說話藝術的左師觸龍並沒有像別的朝臣那樣一味地犯顏直諫,而是察言觀色,相機行事。他知道,趙太後剛剛執政,缺乏政治經驗,目光短淺,加之女性特有的溺愛孩子的心理,盛怒之下。

任何談及人質的問題都會讓太後難以接受,使得結果適得其反。所以觸龍避其鋒芒,對讓長安君到齊國做人質的事隻字不提,而是轉移話題。先問太後飲食住行,繼之論及疼愛子女的事情,最後大談王位繼承問題,讓太後明白,如果太子不經受磨煉,將來繼位的時候會面臨更糟糕的局面。

不知不覺之中,太後怒氣全消,幡然悔悟,明白了怎樣才是疼愛孩子的道理,高興地安排長安君到齊國做人質。

3、不要輕易承諾

春秋時期周莊王九年,齊國聯合宋、魯、陳、蔡四個諸侯國攻打衛國,衛國被攻陷後,齊國諸侯齊襄公擔心周王會派兵來討伐,就派大夫連稱為將軍、管至父為副將,統領兵馬在葵邱那個偏遠的地方戍守。

二位將軍臨行前請示齊襄公道:「戍守邊疆雖然勞苦,但是作為你的臣子不敢推辭,只是我們去駐守得有個期限,主公以什麼為期限呢?」當時,齊襄公正在吃瓜,就順口應付說:「現在正是瓜熟時節,等到明年瓜再成熟的時候,朕會派遣別人替代你們的。」

二位將軍於是帶兵前往葵邱駐扎。不知不覺間一年光景過去了。但是齊襄公卻把這事兒給忘了,因此招致兩位將軍的不滿。他們給齊襄公獻上剛成熟的瓜,暗示齊王能履行諾言,誰料齊王根本就沒招回他們的打算。兩人氣得牙癢癢,暗地聯合公孫無知,起兵造反,推舉了新的國君。

所謂「輕諾必寡信」,一個人要做出承諾,一定要慎重,如果不能履行,千萬不要輕易向人許願,不然就會招致禍患。

4、禍從口出,不要多言

曹操害怕有人暗自謀害自己,常吩咐侍衛們說:「我夢中好殺人,凡是我睡著的時候,你們切勿靠近我!」有一個晚上曹操在帳中睡覺,被子落到了地上,近侍慌忙取被為他覆蓋。曹操立即跳起來拔劍把他殺了,然後繼續上床睡覺。半夜起來的時候,假裝吃驚的問:「是誰殺了我的侍衛?」

大家都以實相告。曹操痛哭,命人厚葬近侍。人們都以為曹操果真是在夢中殺人,惟有楊修知道了他的意圖,下葬時嘆惜的說:「不是丞相在夢中,是你在夢中呀!」曹操聽到後十分厭惡楊修。終於在「雞肋事件」中以擾亂軍心為由,殺了楊修。

5、把握好說話時機

墨子曾回答他的學生子禽說:話說個沒完沒了有什麼好處呢?比如池塘里的青蛙天天叫,弄得口乾舌燥,卻從來沒有人注意它。但是雄雞,只在天亮時叫兩三聲,大家聽到雞啼就知道天要亮了,於是都注意它。

在生活中,精闢的見解才能受人歡迎,泛泛空談則招人生厭。實踐證明,言之有物,正確把握好說話的分寸,能夠給自己增添魅力、贏得更多走向成功的機會。

㈡ 歷史上言多必失的例子

很典型的《楊修之死》。

曹操聚集兵隊想要進兵,又被馬超拒守,欲收兵回都,又怕被蜀兵恥笑,心中猶豫不決,正碰上廚師進雞湯。曹操見碗中有雞肋,因而有感於懷。正沉吟間,夏侯惇入帳,稟請夜間口號。曹操隨口答道:「雞肋!雞肋!」夏侯惇傳令眾官,都稱「雞肋!」

行軍主簿楊修,見傳「雞肋」二字,便讓隨行士兵收拾行裝,准備撤兵。有人報告給夏侯惇。夏侯惇大吃一驚,於是請楊修至帳中問道:「您何收拾行裝?」楊修說:「從今夜的號令來看,便可以知道魏王不久便要退兵回都。

如今進兵不能勝利,退兵讓人恥笑,在這里沒有益處,不如早日回去,來日魏王必然班師還朝。因此先行收拾行裝,免得臨到走時慌亂。」夏侯惇說:「先生真是明白魏王的心思啊!」然後也收拾行裝。於是軍營中的諸位將領,沒有不準備回朝的。

塞北進貢給曹操一盒酥。曹操在盒上寫了「一合酥」三個字放在案頭。楊修見到了,竟然取勺子和大家將酥吃完了。曹操問其原因,楊修回答說:「盒上明明寫著『一人一口酥』,怎麼敢違背丞相的命令呢?」曹操雖然喜笑,而心裡卻厭惡楊修。

(2)良言的故事有哪些擴展閱讀:

楊修(175年—219年),字德祖,東漢司隸部弘農郡華陰(今陝西華陰)人,太尉楊彪之子,文學家。

楊修為人恭敬,學問淵博,極聰慧,建安年間(196—220)被推選為孝廉,不久改任郎中,後改人丞相府倉曹屬主簿 。史載,「是時,軍國多事,修總知外內,事皆稱意」。

言多必失:言多必失是一個成語,拼音yán ō bì shī,作謂語、賓語,言多必失意思話說多了一定有失誤。出自《鬼穀子·中經》:「言多必有數短之處。」

出處:《鬼穀子·中經》:「卻語」者,察伺短也。故言多必有數短之處,識其短,驗之。動以忌諱,示以時禁,其人恐畏,然後結信以安其心,收語蓋藏而卻之。無見己之所不能於多方之人。

【近義詞】:直言賈禍、禍從口出

【反義詞】:謹小慎微、少說為妙、守口如瓶

閱讀全文

與良言的故事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近14天健康碼在哪裡看 瀏覽:793
福州事業單位編內招聘在哪個網站 瀏覽:563
如何查詢婚姻登記信 瀏覽:169
經濟套餐體檢哪些項目 瀏覽:436
在西鄉做餐飲健康證要多少錢 瀏覽:308
人活一輩子什麼最重要健康最重要 瀏覽:570
浙江省打疫苗後健康碼多久變色 瀏覽:12
摩羯座的婚姻宮在什麼位置 瀏覽:492
為什麼南京是幸福感城市 瀏覽:246
愛情是什麼的經典回復 瀏覽:399
女生說幸福肥怎麼回 瀏覽:447
三國演義空城計是哪個故事 瀏覽:708
易經婚姻不好怎麼辦 瀏覽:328
加強經濟建設是什麼理論 瀏覽:850
幸福樹生蟲怎麼搞 瀏覽:483
面子與愛情你會選擇哪個 瀏覽:489
廣東美女做電商怎麼樣 瀏覽:562
經濟數學試卷分析報告怎麼寫 瀏覽:564
石井到萬科幸福譽怎麼坐車 瀏覽:903
用別人的手機怎麼查自己的健康碼 瀏覽: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