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自相矛盾典故
自相矛盾是比喻自己說話做事前後抵觸。大家清楚自相矛盾的典故嗎?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自相矛盾典故,供大家閱讀!
自相矛盾典故
《韓非子·難一》記載了一個流傳甚廣的“自相矛盾”的故事。古時候,有一個人,一手拿矛一手拿盾,在街頭叫賣。他說:“我的矛鋒利無比,可以刺穿任何盾。”接著他又說:“我的盾堅固異常,任何矛都不能將它刺穿。”
有旁觀者問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結果會怎樣?”叫賣者啞口無言。
時空變幻,自相矛盾的故事在各個領域總是層出不窮。就拿軍事科技裝備領域來說吧,許多新技術或新武器裝備剛一露面,關於它的各類宣傳就連篇累犢,且往往誇大其辭,說得天花亂墜、神乎其神,F-117A隱形戰斗機,在其問世之初,研製者就廣為宣揚,說它完全隱形,神出鬼沒,說它行動迅速,來去自如,說它投彈精確,百發百中,等等。
經過這一番鑲金鍍銀,F-117A儼然成了天下無敵、無懈可擊的“空中巨無霸”。然而實際情況又是怎樣呢?客觀地說,F-117A確實比較先進,在美軍近年來的幾次軍事行動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但是,其實際作戰效能卻並未達到所宜揚的那種程度。
在北約對南聯盟的空襲行動中,就有F-117A戰斗機被擊落,在這個“自相矛盾”的事例面前,恐怕那些一直在吹噓F-117A的人也只能啞口無言了。
我們的生活中的確有說不盡的“矛”與“盾”。放眼望去,那個被嘲笑了數千年的古人,正透過歷史的雲煙向我們投來嘲諷的目光。
自相矛盾解析
【拼音】zì xiāng máo dùn
【釋義】矛:進攻敵人的刺擊武器;盾:保護自己的盾牌。比喻自己說話做事前後抵觸。
【用法】作謂語、定語;用於說話或文章
【結構】主謂式
【近義詞】格格不入、桿格不入
【反義詞】自圓其說、無懈可擊、天衣無縫
自相矛盾造句
1. 小明家賣著水果刀和掃把柄,他爸爸說這把刀什麼都能劈斷,可是他爸爸又說這掃把柄什麼刀也劈不斷,他說的話真是自相矛盾啊!
2. 一篇文章的觀點要前後一致,不能自相矛盾。
3. 喬布斯也是一個自相矛盾的人,他從禪宗尋求寧靜,卻又強勢逼人。
4. 盡管這一賠案還沒有定論,但已在社會各界展開大討論:無照承保、出險又因無照拒賠前後自相矛盾,無照出險拒賠仍收保費、計入保險期限不合情理。
5. 一個人的思想有時還可以是混亂的、模糊的、自相矛盾的,而觀點總要求是比較清晰、比較一貫的。
6. 你的思想前後抵觸自相矛盾不合思維邏輯。
7. 今天我們學了自相矛盾這一則寓言講的是楚國有個人賣盾和矛。
8. 說話做事要謹慎小心,千萬不可自相矛盾,以免授人以柄。
9. 自相矛盾:說話做事不能前後抵觸,要不就會自相矛盾。
10. 我有的時候喜歡狗,我有的時候又怕狗,這不是自相矛盾嗎?
11. “永遠快樂”這句話,不但渺茫得不能實現,並且荒謬得不能成立。快過的決不會永久;我們說永遠快樂,正好像說四方的圓形,靜止的動作同樣地自相矛盾。
12. 人就是這么一種自相矛盾的物體在反復肯定反復否定中漸行漸遠。
13. 本來懦弱與勇猛是自相矛盾的,但他的個性竟然兼而有之,真是稀奇。
14. 既不具有哲學美,更不具有實踐美,前言不搭後語,自相矛盾、自我否定的地方,隨手可以檢出一大簍,存在重大理論誤區。
15. 前面說不知道在哪裡買的後面又說在金五星這不是自相矛盾嗎?
16. 人大概本身就是自相矛盾所以註定要自己折磨自己。
17. 她覺察到他的論點有幾處略微有些自相矛盾。
18. 台灣當局時而說改善與大陸關系,時而又"廢統",這真是自相矛盾。
19. 你方才說他是好人,此刻又說他罪該萬死,豈不是自相矛盾?
20. 哎,你一會兒說這,一會兒說哪,豈不是不打自招,自相矛盾了嗎?
21. 更令人難以理解的是,此份業績說明與之前公司三季報、公司董事長公開講話多處自相矛盾。
『貳』 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
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通用14篇)
導語:我們無論做事說話,都要注意留有餘地,不要做滿說絕走極端。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哲理故事,歡迎閱讀與借鑒,謝謝!
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 篇1楚國有個人在集市上既賣盾又賣矛,為了招徠顧客,使自己的商品盡快出手,他不惜誇大其辭、言過其實地高聲炒賣。
他首先舉起了手中的盾,向著過往的行人大肆吹噓:「列位看官,請瞧我手上的這塊盾牌,這可是用上好的材料一次鍛造而成的好盾呀,質地特別堅固,任憑您用什麼鋒利的矛也不可能戳穿它!」一番話說得人們紛紛圍攏來,仔細觀看。
接著,這個楚人又拿起了靠在牆根的矛,更加肆無忌憚地誇口:「諸位豪傑,再請看我手上的這根長矛,它可是經過千錘百煉打制出來的好矛呀,矛頭特別鋒利,不論您用如何堅固的盾來抵擋,也會被我的矛戳穿!」此番大話一經出口,聽的人個個目瞪口呆。
過了一會兒,只見人群中站出來一條漢子,指著那位楚人問道:「你剛才說,你的盾堅固無比,無論什麼矛都不能戳穿;而你的矛又是鋒利無雙,無論什麼盾都不可抵擋。那麼請問:如果我用你的矛來戳你的盾,結果又將如何?」楚人聽了,無言以對,只好漲紅著臉,趕緊收拾好他的矛和盾,灰溜溜地逃離了集市。
寓意:楚人說話絕對化,前後自相矛盾,不能自圓其說,難免陷入尷尬境地。要知道,戳不破的盾與戳無不破的矛是不可能並存於世的。因此,我們無論做事說話,都要注意留有餘地,不要做滿說絕走極端。
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 篇2從前, 楚國有一個人,他在街上賣矛和盾,他誇自己的矛說:「我的矛很銳利,沒有什麼它刺不破。」大家半信半疑,沒有人理他。他見沒有反應,就把矛收起來,拿出一塊來,又說大話:「我的盾很堅固,沒有什麼武器能刺破它。」這時候,有人質問他:「如果用你無堅不摧的矛,來刺你堅不可摧的盾,結果會怎樣?」那個人聽了這番話,覺得自己吹牛吹的太大了,只好滿臉尷尬地走開了。 無堅不摧的矛,與堅不可摧的盾,不可以同在一個世上存在。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說話做事要實事求是,不能前後抵觸。
小故事大道理: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不能以自己的優勢和別人的劣勢比,這樣一點意義也沒有,如果在發現別人的優勢時,虛心學習,改善自己的劣勢,這樣的人才能獲得成功。
自相矛盾拼音: zì xiāng máo dùn 簡拼: zxmd
用法: 主謂式;作謂語、定語;含貶義
解釋: 矛:進攻敵人的刺擊武器;盾:保護自己的盾牌。比喻自己說話做事前後抵觸。
出處: 《韓非子?難一》:「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莫之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勿能應也。」
謁後語:
謎語: 類;開封;尺短寸長
自相矛盾造句1、如果自相矛盾,那它就是不可靠的了。
2、這次反彈在自相矛盾之中癱瘓。
3、孔子認為高度的聰明才智和極端的愚笨都是天生的,這和他所說的「性相近也,習相遠也」的論斷是自相矛盾的。
4、如果法律自相矛盾,人們將無所適從。行會名字大全
5、你不好在干這自相矛盾的事,要說到做到。
6、你早上說昨晚去兄弟姐妹家坐了,下午又說昨晚去陪客戶了,你這不是自相矛盾嗎,你到底在幹嘛?
7、小玉一會兒說自我剛剛從家裡出來,一會兒說從圖書館出來,簡直是自相矛盾。
8、你剛才的發言前後自相矛盾,別人不知道該怎樣明白。
9、他剛才的發言前後自相矛盾,別人不知道該怎樣明白。
10、否則,不但無助於產生正確的理論和決策,相反會產生不協調,不統一,甚至自相矛盾的後果。
11、就好比我此刻用這雙眼睛看周圍一切都處於靜止狀態,好模糊又好清楚,這不是自相矛盾嘛,想想人本來就是一個自相矛盾體,被大雨淋濕全身生病卻說那叫灑脫。
12、如果違反這一要求,在同一思維過程中對一個對象既予以肯定,又予以否定,就犯了「自相矛盾」的錯誤。通常人們說「出爾反爾」「自我打自我嘴巴」等就是對這種錯誤的形象說明。
13、心裡太多想法了,一下子想讀書,一下子想去打工,自相矛盾,不知道如何是好啊。
14、凡塵之事,許多的看似平靜無瀾與漫不經心,又有幾人敢真實地坦露那些藏著些許卑微的妄想和雜念,不得清靜之時,便有暗傷襲來,躲避不及。自相矛盾中,糾纏上的也無非是一些莫名的情緒,就連望一朵浮雲,都會感念萬千。
15、慷慨的吝嗇鬼在用詞上自相矛盾。
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 篇3楚國有個在集市上賣盾,同時又賣矛的人,為了招徠顧客,能把自己的商品盡快賣完,就誇大其辭、言過其實地高聲炒賣。
他首先舉起手中的盾牌,向著過往的行人大肆吹噓:「各位看客,請瞧我手上的這塊盾牌,是用上好材料煅造而成的好盾牌,質地特別堅固,任憑你用什麼鋒利的矛也不可能戳穿它。」一番話說得人們紛紛圍攏過來,仔細觀看。
接著,這個楚人又拿起靠在牆根的長矛,更加肆無忌憚地誇口:「諸位豪傑,再請看我手上的這根長矛,它可是經過千錘百煉打制出來的好長矛,矛頭的尖端特別鋒利,不論您用如何堅固的盾牌來抵擋,也會被我的長矛戳穿。」此番大話一經出口,聽的人個個目瞪口呆。
過了一會兒,只見人群中站出來一個漢子,指著那位楚國人問道:「聽你剛才所說,你的盾牌極之堅固,無論什麼矛都不能戳穿,而你的長矛又是鋒利無比,無論什麼盾牌都不可抵擋。那麼用你的長矛來戳你的盾牌,請問結果又將如何?」這個賣矛又賣盾的楚國人聽了,無言以對,只好漲紅著臉,趕緊收拾好他的矛和盾,正在此時,圍觀的人群中突然爆發出一陣大笑,這個楚國人羞得無地自容就灰溜溜地逃離了集市。
「矛」 是進攻敵人的刺擊武器;「盾」 是保護自己的盾牌。所以刺不破的盾牌和什麼都刺得破的矛,是不可能同時存在的,前後互相抵觸,那就會矛盾百出。
人對某種事物在同一判斷中,對同一問題,是不能作出正面和反面的同一判斷,
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 篇4【成語故事】
古時候,矛和盾都是作戰用的武器。矛用來刺殺敵人,盾則用來保護身體,以免被對方的矛刺中。
傳說很久以前,楚國有個賣兵器的人,在市場上賣矛和盾。為了讓人家願意買他的貨,他先舉起盾向人們誇口道:「你們看,我的盾是世上最堅固的盾,任何鋒利的東西都不能刺穿它。」接著又舉起他的矛,向人吹噓說:「你們再看看我的矛,它鋒利無比,無堅不摧,無論多麼堅硬的盾,都擋不住它,一刺就穿!」
圍觀的人聽了他的話都覺得很好笑,人群中有人問道:「依你的說法,你的矛無論怎樣堅硬的盾都能刺穿,而你的盾又是無論多麼鋒利的矛也不能把它刺穿。那就拿你的矛來刺你的盾吧,看看結果怎麼樣?」
賣兵器的人聽了張口結舌,無從回答,只好拿著矛和盾走了。
「自相矛盾」就是由這個故事演變而來的`。現在人們用它來比喻做事、說話前後自相抵觸。
【成語典故】
出處:語出《韓非子?難一》。
原文: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莫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眾皆笑之。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注釋:1、楚人:楚國人。2、鬻(yù):賣。3、譽:稱贊,這里有誇耀,吹噓的意思。4、陷:刺破,這里有「穿透」、「刺穿」的意思。5、利:鋒利。6、以:用。7、弗:不 。8、應:回答。
譯文:在戰國時期,楚國有個賣矛和盾的人,他先誇耀自己的盾很堅硬,說:「無論用什麼東西都無法破壞它!」然後,他又誇耀自己的矛很銳利,說:「無論什麼東西都能被其破壞!」,市場上的人質問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它們將怎麼樣?」,那個人無法回答。眾人嘲笑他。無法被刺穿的盾牌和沒有刺不破盾的長矛,是不可能共同存在的。
【成語解釋】
拼音:zì xiāng máo dùn
中文譯文:矛,長矛,進攻敵人的刺擊武器;盾:保護自己的盾牌。1、比喻一個人說話、行動前後抵觸,不一致。2、也指同夥間的相互爭吵或沖突。
英文翻譯:
1、self-contradictory; inconsistent; paradoxical
2、self-contradiction; antilogy
3、to argue against oneself; to contradict oneself
近義詞:相互抵觸、前後抵觸、格格不入、漏洞百出、首尾乖互、鬻矛譽盾
反義詞:天衣無縫、自圓其說、無懈可擊、順理成章、並行不悖、言行一致
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 篇5傳說天上管理馬匹的神仙叫伯樂。在人間,人們把精於鑒別馬匹優劣的人也稱為伯樂。
第一個被稱作伯樂的人本名孫陽,他是春秋時代的人。由於他對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們便忘記了他本來的名字,乾脆稱他為伯樂,一直到現在。
一次,伯樂受楚王的委託,購買能日行千里的駿馬。伯樂向楚王說明,千里馬少有,找起來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訪,請楚王不必著急,他盡力將事情辦好。
伯樂跑了好幾個國家,仔細尋訪盛產名馬的燕趙一帶,辛苦倍至,但還是沒發現中意的良馬。一天,伯樂從齊國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馬拉著鹽車,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進。馬累得呼呼喘氣,每邁一步都十分艱難。伯樂對馬向來親近,不由走到跟前。馬見伯樂走近,突然昂起頭來瞪大眼睛,大聲嘶鳴,好像要對伯樂傾訴什麼。伯樂立刻從聲音中判斷出,這是一匹難得的駿馬。
伯樂對駕車的人說:「這匹馬在疆場上馳騁,任何馬都比不過它;但用來拉車,它卻不如普通的馬。你還是把它賣給我吧。」
駕車人認為伯樂是個大傻瓜,他覺得這匹馬太普通了,拉車沒氣力,吃得太多,又骨瘦如柴,於是毫不猶豫地同意了。伯樂牽走千里馬,直奔楚國。伯樂牽馬來到楚王宮,拍拍馬的脖頸說:「我給你找到了好主人。」千里馬像明白伯樂的意思,抬起前蹄把地面震得咯咯作響,引頸長嘶,聲音洪亮,如大鍾石磐,直上雲霄。楚王聽到馬嘶聲,走出宮外。伯樂指著馬說:「大王,我把千里馬給您帶來了,請仔細觀看。」
楚王一見伯樂牽的馬瘦得不成樣子,認為伯樂愚弄他,有點不高興,說:「我相信你會看馬,才讓你買馬,可你買的是什麼馬呀,這馬連走路都很困難,能上戰場嗎?」
伯樂說:「這確實是匹千里馬,不過拉了一段車,又喂養不精心,所以看起來很瘦。只要精心喂養,不出半個月,一定會恢復體力。」
楚王一聽,有點將信將疑,便命馬夫盡心盡力把馬喂好,果然,馬變得精壯神駿。楚王跨馬揚鞭,但覺兩耳生風,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里之外。
後來千里馬為楚王馳騁沙場立下不少功勞。楚王對伯樂更加敬重了。
啟示:
千里馬是一步一步跑出來的,不是自以為是就是。我們今天所做的每一件看似平凡的努力都是在為自己的未來積累能量,為未來打基礎!別把今天的一次拒絕,變長明天的後悔,等到老了跑不動了再覺遺憾!學歷不代表能力,文憑不代表文化,過去的輝煌都已成為過去!
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 篇6楚國有一個賣兵器的人,到市場上去賣矛和盾。
好多人都來看,他就舉起他的盾,向大家誇口說:我的盾,是世界上最最堅固的,無論怎樣鋒利尖銳的東西也不能刺穿它!
接著,這個賣兵器的人又拿起一支矛,大言不慚地誇起來:我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無論怎樣牢固堅實的東西也擋不住它一戳,只要一碰上,嘿嘿,馬上就會被它刺穿! 他十分得意,便又大聲吆喝起來:快來看呀,快來買呀,世界上最最堅固的盾和最最鋒利的矛!
這時,一個看客上前拿起一支矛,又拿起一面盾牌問道:如果用這矛去戳這盾,會怎樣呢? 這 圍觀的人先都一楞,突然爆發出一陣大笑,便都散了。
那個賣兵器的人,灰溜溜地扛著矛和盾走了。
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啟示:
一個人誇自己的東西要有限度,不要誇得無邊無際,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一句名言叫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所以說話或做事要三思而後行。只有這樣,我們才不會像那個賣矛又賣盾的楚國人那樣說話前後相互抵觸自相矛盾了。所以,大家做事或言語一定要三思而後行,才不會出現自相矛盾這個錯誤。
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 篇7矛和盾,片面誇大了矛和盾的作用而不能自圓其說,結果讓人笑話的故事。這個故事所反映的情況,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也何嘗不是這樣呢?
有一次,表妹來我家玩,我們玩累了,於是我就帶她去超市買餅干吃。進入超市,售貨姐姐就笑呤吟地朝我們走來,她見我和妹妹在千挑萬選,不知選什麼,便順手拿了一盒蘇打餅對我們說:「小妹妹,這個蘇打餅可好吃了,它不是原味的,裡面添加了好多好味道,有香橙味、有草莓味、還有巧克力味,很多人買這個呢!這個可是我們店裡最好吃的餅干哦!」我聽了,有些半信半疑,正當我猶豫不決時,妹妹從另一個貨架上拿著一盒牛奶夾心餅向我跑來,「姐姐,姐姐,我要吃這個!」售貨姐姐聽了,剛剛還誇蘇打餅好吃,現在又馬上改口說:「這個牛奶夾心餅啊,更好吃!又便宜!」。我聽了,忍不住對她說:「你剛剛不是說蘇打餅是你們店裡最好吃了嗎?怎麼現在又說牛奶夾心餅更好吃?」售貨員姐姐啞口無言,紅著臉說:「兩個都好,兩個都好」。最後,我還是沒有買這里的餅干,因為我覺得她不誠實,不實事求是,故意投別人所好,其實,好就是好,不好就不好,講實話這才是最重要的。
從這件小事,我也明白了一個道理:那就是我們在說話、辦事的時候要實事求是,不要言過其,投人所好,前後抵觸,不然不但不能把事辦好,還會恰得其反,弄巧成拙。
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 篇8自從楚國的那個商人到市場上去賣矛和盾。他先是向人們誇耀他的矛是世界上最尖銳的,接著又誇耀他的盾是世上最堅硬的。有一個圍觀的人讓這個商人用他賣的矛刺他賣的盾,結果會怎樣時,圍觀的人爆發出一陣大笑,那個賣兵器的商人,只好灰溜溜的扛著兵器走了。
那個商人垂頭喪氣的回到家後,他感到非常的懊惱,今天不但沒有賣出兵器去,還被別人笑話。他在家絞盡腦計?苦思冥想怎樣才能將兵器賣出去,直到深夜三點多鍾,他忽然心生一計,想,我明天何不先到另外的市場先去賣我的矛,後天再到另一個市場去賣我的盾,我在不同的市場賣不同的兵器,分開賣,肯定行。「想到這里,他不僅慶幸自己的聰明才智,不一會兒他就進入了發財的美夢。
第二天一大早,他就扛著他的矛,到了另外一個市場,大聲叫賣他的矛,並把矛往地上一戳,矛深深的插在了地上。這時,果然有許多人買他的矛,矛很快就賣完了。他非常高興。
第三天一大早,他又拿著盾到別的市場去賣。他把盾往地上一摔,盾果然很堅硬,他的盾也很快就買完了。這個商人滿心歡喜,若有所思的想:「做任何事情都不能急功近利,急於求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