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二十四節氣民間故事
二十四節氣民間故事
二十四節氣民間故事,二十四節氣是中華民族古老文明和智慧的結晶,從我們懂事以來,就知道這個古老的劃分方法,冬至吃餃子,這些習俗讓我們記憶尤深,以下看看二十四節氣民間故事。
從前,有一個浪子,家中頗為富有。可這浪子不知時令節氣,不好好種田,成天只知花天酒地,吃喝玩樂,坐吃山空,把父親留下來的一份祖業吃光了,後來只好向親戚借貸。
時間長了,親戚都不理他了。他只好向舅舅借衣服去當,把舅舅僅有的幾件衣服也當得差不多了,只剩下一件稍值錢一點的棉襖了。
正月初一這一天,浪子名為上門給舅舅拜年,實際上就是為了借這件棉襖。一看舅舅把棉襖穿在身上,天氣又是那樣的冷,也沒好意思開口讓舅舅把這件棉襖脫下來。
好不容易等到到了二月份,浪子心想:舅舅這些時可能不會穿棉襖了,於是來到舅舅家。舅舅一聽說他要借棉襖,就說:「二月二十八,凍死雞和鴨。」浪子一聽,沒門兒,只得走了。
到了三月份,天氣逐漸轉暖。浪子心想:舅舅這些時可能不會穿棉襖了,於是來到舅舅家。舅舅一聽說他要借棉襖,就說:「三月三,凍死單身漢。」
浪子知道舅舅是個單身漢,一聽這話又沒門兒,只得走了。
到了四月份,天氣更暖和了。浪子心想:舅舅這些時可能不會穿棉襖了,於是又來到舅舅家。舅舅一聽說他還是要借棉襖,就說:「四月二十,凍斷樹枝。」浪子一聽,知道借棉襖又沒門兒,只得走了。
到了五月份,人們都穿單衣孔浪子心想:現在去借棉襖,舅舅還有什麼話說?誰知舅舅卻說了一句:「吃了五月粽,寒衣不可送。」
到了六月份,天氣熱得很,人們都打起赤膊來了。浪子心想:我六月三伏天去借棉襖,看你還有何話說!誰知舅舅卻說:「人是不毛蟲,單怕六月天的冷北風。」
到了七月份,天氣仍然很熱,浪子又找舅舅開口借棉襖。舅舅說:「吃了七月半的飯,放牛兒子堤坡站。」這意思很明白:
天氣冷起來了,棉襖借不成了。到了八月份,浪子不死心,又去找舅舅。舅舅說:"八月十五雁門開,雁兒頭上帶霜來。」開始下霜了,誰還願把棉襖借出去?
到了九月份,浪子還是不死心,又去了舅舅家。還沒有開口,舅舅說:「起了重陽風,蟲子螞蟻都要准備過冬—你就不要再打我件棉襖的主意我以前接濟你,實際上是害了你。你以後借東西典當是沒有門了,我有也不會借給你J o你還是好好種田,自己養活自己吧!」
後來浪子回頭,勤扒苦做,終於積起了一份家業。
二十四節氣大寒民間故事
大寒尾牙祭的故事:
據說,周朝時有位家僕張福德,因主人赴遠地當官,思念幼女,由他伴隨主人愛女千里尋父,途中遇到暴風雪,張福德為救其女免受凍死而犧牲自己生命。主人感念其忠誠而建廟祭祀。周武王時加贈封號「後土」,後來人人視其能造福鄉里、福澤萬民而尊稱「福德正神」。
每月的初一、十五或者初二、十六,是祭拜土地公神的日子,稱為「做牙」。二月二日為最初的做牙,叫做「頭牙」;臘月十六日的做牙是最後一個做牙,所以叫「尾牙」。尾牙是商家一年活動的「尾聲」,也是普通百姓春節活動的「先聲」。這一天,百姓家要燒土地公金以祭福德正神。除了近年來日益盛行的尾牙聚餐外,按傳統習俗,全家人都圍聚在一起「食尾牙」。主要的食物是潤餅和刈包。
大寒吃臘八粥的故事:
大寒恰逢臘八節。佛教的創始者釋迦牟尼,本名喬達摩·悉達多,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凈飯王的兒子,年輕時見眾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為尋求人生真諦與生死解脫,舍棄王族生活,出家修道。他在雪山苦行六年,常常日食一麥一麻。後來發現一味苦行並非解脫之道,於是放棄苦行下山。這時一位牧女見到他虛弱不堪,便熬乳糜(奶與穀物共煮而成)供養他。釋迦牟尼的體力由此恢復,隨後於菩提樹下入定七日,在臘月初八,夜睹明星而悟道成佛。古印度人為了不忘佛祖成道以前所受的六年苦難,也為了紀念佛祖在農歷的十二月初八悟道成佛,便在臘月初八這一天以吃雜拌粥作為紀念,所以說臘八節是從古印度傳入中國的,臘八也就成了佛祖的成道日。
大寒故事
自從佛教傳入中國,各寺院都用香谷和果實做成粥來贈送給門徒和善男信女們。臘八這天,各寺院舉行法會,效法佛陀成道前牧女獻乳糜的典故,用香谷和果實等煮粥供佛,名為臘八粥。也有的寺院於臘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持缽,沿街化緣,將收集的米、栗、棗、果仁等煮成臘八粥散發給窮人。大家認為吃了可以得佛陀保佑, 所以貧窮人家稱它「佛粥」。一般,寺院的佛粥既美味且量多,以滿足來寺院參加紀念法會的信眾需要。有些信眾專門奔「粥」而來,認為臘八供養佛陀的粥吉祥,不僅自己食用,還帶回家供家人享用。年復一年,寺院做臘八粥的傳統便廣泛傳播到民間,由此在我國北方地區逐漸形成了過「臘八節」的風俗。
大寒小年故事
據說,古代有一戶姓張的人家,兄弟倆,哥哥是泥水匠,弟弟是畫師。哥哥拿手的活是盤鍋台,東街請,西坊邀,都誇獎他壘灶手藝高,年長日久出了名,方圓千里都尊稱他為「張灶王」。說來張灶王也怪,不管到誰家壘灶,如遇別人家有糾紛,他愛管閑事。遇上吵鬧的媳婦他要勸,遇上凶婆婆他也要說,好像是個老長輩。以後,左鄰右舍有了事都要找他,大家都很尊敬他。張灶王整整活了七十歲,壽終正寢時正好是臘月廿三深夜。張灶王一去世,張家可亂了套,原來張灶王是一家之主,家裡事都聽他吩咐,大哥離開人間,弟弟只會詩書繪畫,雖已花甲,但從未管過家務。幾房兒媳婦都吵著要分家,畫師被攪得無可奈何,整日愁眉苦臉。
有一天,他終於想出了個好點子。在臘月廿三張灶王亡故一周年的祭日,深夜裡,畫師忽然呼叫著把全家人喊醒,說是大哥顯靈了。他將兒子媳婦全家老小引到廚房,只見黑漆漆的灶壁上,飄動著的燭光若隱若現顯出張灶王和他已故的妻子的容貌,家人都驚呆了。畫師說:「我寢時夢見大哥和大嫂已成了仙,玉帝封他為『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你們平素好吃懶做,妯娌不和,不敬不孝,鬧得家神不安。大哥知道你們在鬧分家,很氣惱,准備上天稟告玉帝,年三十晚下界來懲罰你們。」兒女侄媳們聽了這番話,驚恐不已,立即跪地連連磕頭,忙取來張灶王平日愛吃的甜食供在灶上,懇求灶王爺饒恕。從此以後,經常吵鬧的叔伯兄弟和媳婦們再也不敢撒潑,全家和睦相處,老少安寧度日。這事給街坊鄰友知道後,一傳十,十傳百,都趕來張家打探虛實。其實,臘月廿三夜裡灶壁上的灶王,是畫師預先繪制的。他是假借大哥顯靈來鎮嚇兒女侄媳,不料此法果真靈驗。所以當鄉鄰來找畫師探聽情況時,他只得假戲真做,把畫好的灶王像分送給鄰舍。如此一來,沿鄉流傳,家家戶戶的灶房都貼上了灶王像。歲月流逝就形成了臘月廿三給灶王爺上供、祈求合家平安的習俗。祭灶風俗流傳後,自周朝開始,皇宮也將它列入祭典,在全國立下祭灶的.規矩,成為固定的儀式了。
二十四節氣的來歷
所謂節氣,就是把一年內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變化和引起的地球氣候的演變次序,分為二十四個時段,每段約半個月時間,分在12個月裡面。
在古時中國,原用太陰歷,它是以月球光面的圓缺晦明、形象變動為基礎確定日期的。但是地球上的氣候狀況,主要取決於地球和太陽間的相對位置,而與月亮無關。
據考證,早在2700多年前的周朝、春秋時代(公元前722一前481年),聰明的先人意識到人的影子長短可能與太陽的位置和氣候變化有某種關聯,久久思索後,形成的結果是用土圭來測量太陽對暑針所投影子的長短(即土圭測影),正確確定了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的時期。
所謂土圭測影,就是「立竿見影」的方法,即利用直立的竿子,在正午時刻測其影子的長短,把一年中影子最短的一天定為「夏至」,最長的一天定為「冬至」;兩至中間(冬至到夏至、夏至到冬至)影子為長短之和一半的兩天,分別定為「春分」、「秋分」。
今日世界上最古老的「周公測景台」還保留在河南省篙山腳下的告成鎮當是最好的佐證。
到了戰國末期,即公元前239年,又增加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節(《呂氏春秋·十二紀》)。至漢時,已有了完整的二十四節氣的記載,其順序和現在完全一樣,並確定15日為一節,以北斗星來定節氣。如《淮南子·天文訓》中記載:『舊行一度,十五日為節,以生二十四時之變。」
古人是將二十四節氣分為十二節氣和十二中氣。
十二節氣: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
十二中氣: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
在古代,節氣是用「恆氣」來規定的。「恆氣」又稱作「平氣」,就是把一年平均分為二十四等份,每等份為15.2184日,即每兩個節氣之間平均相距15日多。
現代所用的節氣,則是以太陽所在的位置為標準的,又叫做「定氣」。但是,太陽在黃道上每天的移動快慢不均,兩個節氣相隔的日數也不一樣。「冬至」前後太陽移動快些,兩節氣相隔14日多;「夏至」前後太陽移動慢些,兩氣相隔要16日多。雖然用「定氣」來規定節氣的交接日期,日數相隔多寡不齊,但卻能表示太陽的真實位置,使「春分」、「秋分」一定在晝夜平分的那一天。
這里要特別說說的是,在隋朝時,劉悼就早已指出用「恆氣」不合理,並提出用「定氣」法推算日月交食;但一直到了清代才完全改用「定氣」法。
用「定氣」法確定節氣,將節氣固定在太陽的一定日期上,不跟隨陰歷日期而變動,所以它屬於陽歷范疇。節氣日在陽歷上幾乎年年不變,最多相差一天。
一般來說,上半年的節氣在每月的6日和21日左右,下半年在每月的8日和23日前後。今日,我國民間還流行著一首可以幫助人們對二十四節氣記憶的歌訣呢。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來六、廿一,下半年來八、廿三,每月兩節日期定,最多不差一兩天。
節氣,表示一年中太陽在天空的不同位置,因此也相應地指示了四季寒暑的變動。勤勞智慧的古人,在確定二十四節氣的名稱時,也考慮到了當時的氣候、物象及農事活動。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和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八個節氣,是預示季節轉換的。
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白露、寒露、霜降八個節氣,是反映氣溫變化的,前五個節氣表示天氣炎熱和寒冷的時間、過程;後三個節氣表示天氣轉涼、空氣中水汽的不同凝結狀況。而雨水、穀雨、小雪、大雪四個節氣,是預示降雨、降雪的時期和程度的。至於驚蟄、清明、小滿、芒種四個節氣,則反映了生物受氣候變化影響而出現的生長發育現象與農事活動情況。
千百年來,「民以食為天」(《漢書·酈食其傳》)。而食,只能從農耕而來。然而農耕活動「在於趨時」(西漢《樞勝之書·耕作篇)))。可以說,幾乎我國所有的古代農書都講到農耕第一要務就是抓緊農時。農的繁體字為「晨97,其中「辰」就是「時」的意思(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因此,各地種田人一直把節氣拿來指導農事,並以此總結出了數不勝數的節氣諺語。如流行在安徽省江淮流域的諺語有:「一月有兩節,一節十五天。立春天氣暖,雨水糞送完。驚蟄快耙地,春分犁不閑。清明多栽樹,穀雨要種田,立夏點瓜豆,小滿不種棉。芒種收新麥,夏至快種田。小暑不算熱,大暑是伏天。立秋種白菜,處暑摘新棉。白露要打棗,秋分種麥田。寒露收割罷,霜降把地翻。立冬起菜完,小雪犁耙開。大雪天已冷,冬至換長天。小寒快積肥,大寒過新年」,「清明早、小滿遲,穀雨種棉正當時」,「秋分早、霜降遲,寒露種麥正當時」等,後兩條為流行於安徽北部的節氣諺語。這些諺語,至今仍閃爍著科學的光芒。不過需要指出的是,二十四節氣自古代創立,至秦漢時代完備,這段時期我國經濟文化中心一直在黃河流域。所以,節氣所反映的是黃河中下游一帶的氣候特點和農事活動,並不完全符合全國情況。各地總結出的節氣諺語,也是具有地方性的,不能不分地區地用於指導農業活動。這也是上述所舉諺語的例子中,特別指明其流行地區的原因所在。
如下面一首流傳在東北地區的農諺,所反映的節氣特點與農業的關系,就與上述地區有一定區別:「立春陽氣轉,雨水沿河邊。驚蟄烏鴉叫,春分滴水干。清明忙種粟,穀雨種大田。立夏鵝毛住,小滿雀來全。芒種大家樂,夏至不著棉。小暑不算熱,大暑在伏天。立秋忙打靛,處暑動刀鐮。白露忙割地,秋分無生田。寒露不算冷,霜降變了天。立冬先封天,小雪河封嚴。大雪交冬天,冬至數九天。小寒忙買辦,大寒要過年。」同樣,還有反映東北地區春耕播種的有:「清明忙種麥,穀雨種大田。清明麥子穀雨谷,立夏前後高粱豆。」反映夏鋤生產的有:「緊趕慢趕,芒種開鏟。夏至不間苗,到秋得不著。」反映秋收的有:「秋分無生田,准備動刀鐮。寒露不收煙,霜打別怨天。」反映氣候變化的有:「寒露不算冷,霜降變了天。立冬不封地,不出三五日。」等等,這些農諺都經過了生產實踐的檢驗,很貼近實際。
另外,農人們總是祈禱豐收,祈求消災,因此又形成了豐富多彩的節氣風俗,如「清明」節的踏青、掃墓習俗,至今仍很風行。有的節氣還成了重要的節日,如「立春」日是「春節」(指舊時)。它們共同組成的中華民族歲時節令文化,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不斷得到豐富和發展,並且正在走向世界。
在漫長的歲月中,節氣民俗感染著詩人,孕育出數不清的詩詞歌賦,如唐人杜牧的《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同時,還催生出繪畫、舞蹈、音樂等項目來。
『貳』 24節氣的故事和來歷
24節氣的故事:傳說冬至節氣最早是周公採用土圭法測影測出來的,早在3000多年前,周公始用土圭法測影,在河南洛邑測得天下之中的位置,定此為土中。相傳「冬至」是24節氣(時間平均法)當中最早被周公測定出來的一個,因此有把冬至作為二十四節氣之首的說法。來歷: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指導農事的補充歷法,根據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
二十四節氣,是歷法中表示自然節律變化以及確立「十二月建」的特定節令。一歲四時,春夏秋冬各三個月,每月兩個節氣,每個節氣均有其獨特的含義。廿四節氣准確的反映了自然節律變化,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它不僅是指導農耕生產的時節體系,更是包含有豐富民俗事象的民俗系統。廿四節氣蘊含著悠久的文化內涵和歷史積淀,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經歷史發展,農歷吸收了干支歷的節氣成分作為歷法補充,並通過「置閏法」調整使其符合回歸年,形成陰陽合歷,「二十四節氣」也就成為了農歷的一個重要部分。在國際氣象界,二十四節氣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節氣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節氣淵源
我國的星象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古人很早開始就探索宇宙的奧秘,並由此演繹出了一套完整深奧的觀星文化。二十四節氣原是依據北斗七星斗柄旋轉指向(斗轉星移)制定,北斗七星循環旋轉,這斗轉星移與季節變換有著密切的關系。北斗七星由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玉衡、開陽、搖光等七顆星星組成,因北斗七星曲折如斗,故而得名。北斗七星是北半球(我國位於北半球)的重要星象,北斗七星循環旋轉,斗轉星移時北半球相應地域的自然節律亦在漸變,因此成為上古人們判斷時節變化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