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西廂記故事源於唐代元稹的什麼
《西廂記》故事源於唐代元稹的傳奇小說《鶯鶯傳》,原題《傳奇》。
『貳』 《西廂記》故事源於唐代元稹的什麼
鶯鶯傳
《西廂記》故事源於唐代元稹的傳奇小說《鶯鶯傳》,敘述書生張生與同時寓居在普救寺的已故相國之女崔鶯鶯相愛,在婢女紅娘的幫助下,兩人在西廂約會,鶯鶯終於以身相許。後來張珙赴京應試,得了高官,卻拋棄了鶯鶯,釀成愛情悲劇。
《西廂記》故事源於唐代元稹的傳奇小說《鶯鶯傳》,原題《傳奇》。《鶯鶯傳》寫張生與崔鶯鶯戀愛,後來又將她遺棄的故事。起始張生旅居蒲州普救寺時發生兵亂,出力救護了同寓寺中的遠房姨母鄭氏一家。在鄭氏的答謝宴上,張生對表妹鶯鶯一見傾心,婢女紅娘傳書,幾經反復,兩人終於花好月圓。後來張生赴京應試未中,滯留京師,與鶯鶯情書來往,互贈信物以表深情。但張生終於變心,認為鶯鶯是天下之尤物,還搬出商紂,周幽王亡國的例子,證明自己德不足以勝妖孽,只好割愛。一年多後,鶯鶯另嫁,張生也另娶。一次張生路過鶯鶯家門,要求以外兄相見,遭鶯鶯拒絕。數日後張生離去,鶯鶯回詩決絕棄置今何道,當時且自親。還將舊時意,憐取眼前人。當時人們還稱贊張生始亂終棄的行為是善於補過。小說顯然是站在張生的立場,美化張生,為他的薄倖行為辯護。
傳奇小說名篇。元稹撰,原題《傳奇》,《異聞集》載此篇,還保存原題,收入《太平廣記》488卷,收錄時改作《鶯鶯傳》,沿用至今,又因傳中有賦《會真詩》的內容,俗亦稱《會真記》。其篇末說:貞元歲九月,執事〔友〕李公垂(李紳字)宿於予靖安里第,語及於是,公垂卓然稱異,遂為《鶯鶯歌》以傳之。今考出是貞元二十年(804年)九月,元稹將故事講給李紳聽,李紳作《鶯鶯歌》,元稹寫了這篇傳奇。
《鶯鶯傳》成功地地塑造了崔鶯鶯的經典形象。她是位出身於沒落士族之家的少女,內心充滿了情與禮的矛盾。小說深刻揭示了出身和教養給鶯鶯帶來的思想矛盾和性格特徵,細致地描繪這位少女在反抗傳統禮教時內心沖突的過程。鶯鶯悲劇性格既單純又豐富,她最後拒絕張生的求見,體現出性格由柔弱向剛強的轉變。鶯鶯的悲劇性格既有獨特性又有普遍性,它典型地概括了歷史上無數個女性受封建禮教束縛、遭負心郎拋棄的共同命運。在中國文學史的人物畫廊中,崔鶯鶯、杜麗娘都是追求自由愛情,勇於向封建禮教挑戰女性,她們都是處於不同歷史階段、具有不同內涵的光輝婦女形象,而列在畫廊榜首則是崔鶯鶯。相比之下,張生的形像則寫得較為遜色。尤其是篇末,作者為了替張生遺棄崔鶯鶯的無恥行徑辯解開脫,竟藉其口大罵崔鶯鶯為尤物﹑妖孽﹑不妖其身,必妖於人,這就不僅使得人物形像前後不統一,也造成了主題思想的矛盾。誠如魯迅《中國小說史略》所說:篇末文過飾非,遂墮惡趣。
《鶯鶯傳》在唐傳奇的發展中也具有里程碑的意義。在它之前小說,如《離魂記》、《任氏傳》、《柳毅傳》等反映愛情生活的作品,都多少帶有志怪的色彩。《鶯鶯傳》寫的則是現實世界中婚戀人情。自它開始,陸續出現了《李娃傳》、《霍小玉傳》,使唐人傳奇中這類題材創作達到了頂峰。《鶯鶯傳》是唐人傳奇中影響最大、流傳最廣的傳奇作品之一,故事廣泛流傳,北宋以降,士大夫無不舉此以為美談,至於倡優女子,皆能調說大略。當時,李紳就受其影響,寫了《鶯鶯歌》,宋代有趙令畤《商調蝶戀花》鼓子詞、《鶯鶯傳》話本、《鶯鶯六幺》雜劇,金代有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元代有王實甫《西廂記》雜劇,明代有李日華《南調西廂記》、陸采《南西廂》,清代有查繼祖《續西廂》雜劇、沈謙《翻西廂》傳奇等。直到今天,活躍在電影、電視以及各種劇目中的西廂故事,《鶯鶯傳》仍是其源頭。
『叄』 西廂記故事源於唐代元稹的什麼
《鶯鶯傳》。
《西廂記》故事雖本唐代元稹《鶯鶯傳》,實際卻是脫胎於金代董解元的《西廂記諸宮調》。金代的一位姓董的讀書人,依據唐代元稹的傳奇小說《鶯鶯傳》改編成《諸宮調西廂記》,把原來故事中的主人公鶯鶯寫成是博陵郡人。
定州在隋代就稱博陵郡,所以在博陵一帶鶯鶯和張生的故事流傳相當廣泛。相傳在定州崔沿士一帶曾有過崔鶯鶯的墓冢。王實甫正是根據這一點,在中山府開始了他的雜劇《崔鶯鶯待月西廂記》的寫作。該劇大約寫於元貞、大德年間(1295~1307年)。
(3)西廂記源於唐代元稹的哪個故事擴展閱讀:
《西廂記》創作背景:
王實甫曾任陝西縣令、陝西行台監察御史。後來由於他不滿當時官場的齷齪,憤而辭官,決心以寫戲抒發心中之郁懣。於是他回到出生地中山府,開始了雜劇創作。
該劇具有很濃的反封建禮教的色彩,作者寫青年人對愛情的渴望,寫情與欲的不可遏制與正當合理,寫青年人自身的願望與家長意志的沖突;表達了「願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的愛情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