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離開濾鏡和後期,如何用手機拍出電影質感的影像
在老一輩看來,「電影感」其實是一種「膠片感」,有一點點做舊的痕跡,有一點點顆粒感;
可好的照片貴在既真實自然,又經過必要的、高水平的加工,後期的剪輯增色,也不可少哦!
❷ 拍20張照片表達一個故事或主題!求好創意!攝影!
拍一個城市的邊緣人物,由平凡彷徨走向輝煌,前面的12張左右都可以採用冷色調,一定要採用很壓抑的感覺,構圖一定要講究,人物那種渴望,不斷努力的感覺一定要拍出來,這部分照片主要就是表現人物被踩在腳底下,到後6張左右設定一個轉折,最後2張設定一個輝煌,等於說前面的18張左右都是讓人很痛苦的,很無奈的,雖然他(她)一直努力著,卻不被認同,至於什麼人物,你可以自己去考慮,城市浪人一類,有著才華卻不被認同,有著渴望卻不被人愛,最後2張左右來一個大的翻身,人活著就應該是執著的.照片敘事手法是先抑後揚,其實就跟寫劇本一樣,基本上如果是我拍攝,我會一張照片一場,不會在同一場拍2張以上的照片,當然要因人而異.
以上是我的一些建議.,7,拍20張照片表達一個故事或主題!求好創意!攝影!
通過20張照片表達一個連貫的故事性主題,不要有註解.不是那種跟著感覺拍拍風景拍拍人什麼的,是要通過這20張照片表達出一個故事,是20張照片.如果有什麼想法的朋友歡迎說說看,隨便說,想什麼說什麼,最好是有點創意的.誰有10分鍾左右最多20分鍾的短片題裁,也歡迎說一下,適合拍成小短片的故事題材.
❸ 力丸的自拍照氛圍感滿滿,怎樣可以拍出氛圍感飽滿的照片呢
拍出氛圍感滿滿的照片也不難,讓我們來看一下有幾個什麼要點。
第一個要點是,首先要有故事感,注意抓拍的技巧。
如果一個畫面具有故事感的話,能夠充分的激發觀眾的想像力。並且可以帶動你的相關回憶。這種照片大多來自於抓拍,經常是令人欣喜感動的瞬間,一般很罕見。
比如在14年6月份拍攝於愛爾蘭都柏林的一張照片。
同樣是在14年6月份,我們在都柏林的街上,看見一個男士在街邊的男士飾品店前的櫥窗駐足,如果只是採用短焦拍攝,便只能凸顯商品琳琅滿目的狀態。如果長焦拍攝,則能將人物融入於背景並突出出來。畫面中還有正在朝遠處走動的女人,突出了街上的整體氛圍。
接下來要學會的是判斷場景的出現和耐心等待。
你站在一個摩肩接踵的街頭,可以拍的東西非常多,如果你只是想等一個無可挑剔的畫面,顯然是不大可能的。很多靈感來自於行走當中的抓拍,不是站在某個地方等。
比如當你正要進入某個地方的時候,突然發現,有一個人正要做一些什麼事情。比如那天我剛要走進地下通道的時候,發現一個小男孩背對著我。然後他在這一段時間內沒有遠距離的走動,就在周圍轉悠。我就簡單地用照相機取一下周邊的景色,等他回過頭望著遠處的景物時,我就拍下了這張照片。
此外還有一些技巧,包括尋找寂靜感,控制時間地點,合理運用人物,車輛,建築等元素。合理利用光影感,比如晴天的黃昏,彩虹火燒雲等等。
❹ 如何用相機拍出電影膠片的效果
每次看電影的時候,總會覺得電影裡面的氛圍和質感非常棒,總是會想著自己能不能拍出來這樣的照片。隨著科技的發展,攝影變得更隨手了,雖然和專業的電影拍攝還是有著不少的差距,但是我們模擬著拍攝電影的質感,也更簡單了。想拍出「電影膠卷」的感覺,我認為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畫面比例
電影膠卷大部分的比例是1.85:1,還有2.35:1的變形寬熒幕,我們拍攝的照片可以經過後期的調整比例,讓它看起來更像是從電影裡面截取出來的圖片,觀感上會更具有「電影感」。電影的寬畫幅,往往能打給我們更大的視野范圍,給人眼帶來強烈的沖擊力。
只要合理運用以上4點,相信大家都能拍出具有電影膠卷感覺的照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