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神話故事《湘妃竹》的主要內容
主要講述了舜和娥皇女英的故事。
相傳堯舜時代,湖南九嶷山上有九條惡龍,住在九座岩洞里,經常到湘江來戲水玩樂,以致洪水暴漲,莊稼被沖毀,房屋被沖塌,老百姓叫苦不迭,怨聲載道。
舜帝關心百姓的疾苦,他得知惡龍禍害百姓的消息,飯吃不好,覺睡不安,一心想要到南方去幫助百姓除害解難,懲治惡龍。
舜帝有兩個妃子——娥皇和女英,是堯帝的兩個女兒。她們雖然出身皇家,又身為帝妃,但她們深受堯舜的影響和教誨,並不貪圖享樂,而總是在關心著百姓的疾苦。
她們對舜的這次遠離家門,也是依依不捨。但是,想到為了給湘江的百姓解除災難和痛苦,她們還是強忍著內心的離愁別緒歡歡喜喜地送舜上路了。
舜帝走了,娥皇和女英在家等待著他征服惡龍、凱旋的喜訊,日夜為他祈禱,早日勝利歸來。可是,一年又一年過去了,燕子來去了幾回,花開花落了幾度,舜帝依然杳無音信,她們擔心了。
娥皇說:「莫非他被惡龍所傷,還是病倒他鄉?」
女英說:「莫非他途中遇險,還是山路遙遠迷失方向?」
她們二人思前想後,與其呆在家裡久久盼不到音訊,見不到歸人,還不如前去尋找。於是,娥皇和女英迎著風霜,跋山涉水,到南方湘江去尋找丈夫。
翻了一山又一山,涉了一水又一水,她們終於來到了九嶷山。她們沿著大紫荊河到了山頂,又沿著小紫荊河下來,找遍了九嶷山的每個山村,踏遍了九嶷山的每條小徑。
這一天,她們來到了一個名叫三峰石的地方,這兒,聳立著三塊大石頭,翠竹圍繞,有一座珍珠貝壘成的高大的墳墓。
她們感到驚異,便問附近的鄉親:
「是誰的墳墓如此壯觀美麗?三塊大石為何險峻地聳立?」鄉親們含著眼淚告訴她們:「這便是舜帝的墳墓,他老人家從遙遠的北方來到這里,幫助我們斬除了九條惡龍,人民過上了安樂的生活,可是他卻鞠躬盡瘁,流盡了汗水,淌幹了心血,受苦受累病死在這里了。」
原來,舜帝病逝之後,湘江的父老鄉親們為了感激舜帝的厚恩,特地為他修了這座墳墓。九嶷山上的一群仙鶴也為之感動了,它們朝朝夕夕地到南海銜來一顆顆燦爛奪目的珍珠,撒在舜帝的墳墓上,便成了這座珍珠墳墓。三塊巨石,是舜帝除滅惡龍用的三齒耙插在地上變成的。
娥皇和女英得知實情後,難過極了,二人抱頭痛哭起來。她們悲痛萬分,一直哭了九天九夜,她們把眼睛哭腫了,嗓子哭啞了,眼淚流幹了。
最後,哭出血淚來,也死在了舜帝的旁邊。娥皇和女英的眼淚,灑在了九嶷山的竹子山,竹竿上便呈現出點點淚斑,有紫色的,有雪白的,還有血紅血紅的,這便是「湘妃竹」。
(1)湘妃竹的故事是什麼時代的傳說擴展閱讀:
1、舜
舜(shùn,約公元前2128年—約公元前2025年),姚姓,有虞氏,名重華,字都君,謚曰「舜」,軒轅黃帝九世孫,是中國上古時代父系氏族社會後期部落聯盟首領,生於姚墟。
一說出生於諸馮,治都蒲阪(今山西永濟市),被後世尊為帝,列入「五帝」,史稱帝舜、虞舜、舜帝,故後世以舜稱之。舜帝三十三世後裔媯滿被周武王封在陳地建立陳國。
虞舜的王位是唐堯禪讓的,人們世代尊稱堯和舜為上古先王,堯禪讓王位給虞舜傳了四個字,即允執厥中;
舜禪讓王位給大禹傳了十六字心傳,即中華心法:「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中華心法成為了中華民族的至高文化理論。《竹書記年》並不記載為禪讓。
三皇五帝之一。舜,為四部落聯盟首領,以受堯的「禪讓」而稱帝於天下,其國號為「有虞」,故號為「有虞氏帝舜」,後世以舜簡稱之,中華民族的共同始祖。他不僅是中華道德的創始人之一,而且是華夏文明的重要奠基人。
2、娥皇女英
娥皇女英,又稱皇英。長曰娥皇,次曰女英,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帝堯的兩個女兒,姐妹同嫁帝舜為妻。
她們有一個共同的親生兒子商均。舜父頑,母_,弟劣,曾多次欲置舜於死地,終因娥皇女英助之而脫險。舜繼堯位,娥皇女英之其妃,後舜至南方巡視,死於蒼梧。
二妃往尋,得知舜帝已死,埋在九嶷山下,抱竹痛哭,淚染青竹,淚盡而死,因稱「瀟湘竹」或「湘妃竹」。
自秦漢時起,湘江之神湘君與湘夫人的愛情神話,被演變成舜與娥皇、女英的傳說。後世因附會稱二女為「湘夫人」。
❷ 關於湘妃竹的傳說
相傳堯舜時代,湖南九嶷山上有九條惡龍,住在九座岩洞里,經常到湘江來戲水玩樂,以致洪水暴漲,莊稼被沖毀,房屋被沖塌,老百姓叫苦不迭,怨聲載道。帝舜關心百姓的疾苦,他得知惡龍禍害百姓的消息,飯吃不好,覺睡不安,一心想要到南方去幫助百姓除害解難,懲治惡龍。
帝舜有兩個妃子——娥皇女英,是帝堯的兩個女兒。她們雖然出身皇家,又身為帝妃,但她們深受堯舜的影響和教誨,並不貪圖享樂,而總是在關心著百姓的疾苦。她們對舜的這次遠離家門,也是依依不捨。但是,想到為了給湘江的百姓解除災難和痛苦,她們還是強忍著內心的離愁別緒歡歡喜喜地送舜上路了。
帝舜走了,娥皇女英在家等待著他征服惡龍、凱旋的喜訊,日夜為他祈禱,早日勝利歸來。可是,一年又一年過去了,燕子來去了幾回,花開花落了幾度,帝舜依然杳無音信,她們擔心了。娥皇說:「莫非他被惡龍所傷,還是病倒他鄉?」
女英說:「莫非他途中遇險,還是山路遙遠迷失方向?」她們二人思前想後,與其呆在家裡久久盼不到音訊,見不到歸人,還不如前去尋找。於是,娥皇女英迎著風霜,跋山涉水,到南方湘江去尋找丈夫。
翻了一山又一山,涉了一水又一水,她們終於來到了九嶷山。她們沿著大紫荊河到了山頂,又沿著小紫荊河下來,找遍了九嶷山的每個山村,踏遍了九嶷山的每條小徑。
這一天,她們來到了一個名叫三峰石的地方,這兒,聳立著三塊大石頭,翠竹圍繞,有一座珍珠貝壘成的高大的墳墓。
她們感到驚異,便問附近的鄉親:「是誰的墳墓如此壯觀美麗?三塊大石為何險峻地聳立?」鄉親們含著眼淚告訴她們:「這便是帝舜的墳墓,他老人家從遙遠的北方來到這里,幫助我們斬除了九條惡龍,人民過上了安樂的生活,可是他卻鞠躬盡瘁,流盡了汗水,淌幹了心血,受苦受累病死在這里了。」
原來,舜帝病逝之後,湘江的父老鄉親們為了感激舜帝的厚恩,特地為他修了這座墳墓。九嶷山上的一群仙鶴也為之感動了,它們朝朝夕夕地到南海銜來一顆顆燦爛奪目的珍珠,撒在舜帝的墳墓上,便成了這座珍珠墳墓。三塊巨石,是舜帝除滅惡龍用的三齒耙插在地上變成的。娥皇女英得知實情後,難過極了,二人抱頭痛哭起來。
她們悲痛萬分,一直哭了九天九夜,她們把眼睛哭腫了,嗓子哭啞了,眼淚流幹了。最後,哭出血淚來,也死在了舜帝的旁邊。
娥皇女英的眼淚,灑在了九嶷山的竹子山,竹竿上便呈現出點點淚斑,有紫色的,有雪白的,還有血紅血紅的,這便是「湘妃竹」。竹子上有的像印有指紋,傳說是二妃在竹子抹眼淚印上的;有的竹子上鮮紅鮮紅的血斑,便是兩位妃子眼中流出來的血淚染成的。
陳鼎《竹譜》稱「瀟湘竹」「淚痕竹」。竿部生黑色斑點,頗為美麗。是我國竹傢具的優質用材。《陣物志》:「堯之二女,舜之二妃,曰『湘夫人』,舜崩,二妃啼,以涕汨揮,竹盡斑。」《群芳譜》:「斑竹即吳地稱『湘妃竹』者」。
❸ 上古神植圖鑒(十四)湘妃竹
湘妃竹,又名斑竹、淚竹,承載著上古時期的傳奇故事。在堯舜時代的蒼梧山,九條惡龍肆虐,給百姓帶來了災難。舜帝為解救百姓,遠赴南方,最終病逝於九嶷山。他的兩位妃子——娥皇和女英,得知消息後悲痛欲絕,尋夫至九嶷山,面對舜帝的墳墓,她們傷心哭泣,血淚灑在竹上,形成了「湘妃竹」。湘妃竹因二妃的淚水而得名,竹上的斑點或如指紋,或如血淚,成為竹子上的獨特印記。這個故事流傳甚廣,與屈原的《九歌》、《紅樓夢》等文學作品緊密相連,成為後世傳頌的佳話。在《紅樓夢》中,探春與黛玉的對話提及了湘妃竹,而林黛玉的身世與命運與這竹子有著微妙的聯系,黛玉被戲稱為「瀟湘妃子」。湘妃竹不僅承載了哀傷與愛情的故事,還具有獨特的自然美感。這種竹子主要分布於中國黃河至長江流域,以其高大挺拔的姿態與斑點豐富的竹身受到人們的喜愛。
湘妃竹不僅是自然界的奇觀,還被賦予了葯用價值。《民間常用草葯匯編》中記載,斑竹具有清血熱、透斑疹的效果,可用於治療溫熱病,祛風除濕,止咳平喘以及止血。在傳統中醫中,湘妃竹因其特殊的功效,常被用於製作葯物,為人們帶來了健康的福音。
在歷史的長河中,湘妃竹也成為了文人墨客筆下不可或缺的素材。作為四君子之一的象徵之一,它被賦予了高潔與堅韌的品質。在古代文學作品中,湘妃竹常被用來象徵文人雅士的風骨與品格,成為了他們精神世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是在清朝,宮廷中對湘妃竹的運用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從文玩到傢具,湘妃竹的身影無處不在。無論是內檐裝修還是宮廷器物,湘妃竹以其獨特的美與寓意,成為了達官顯貴們追捧的珍品。
湘妃竹的故事、其獨特的自然特徵以及葯用價值,共同構成了它在歷史與文化中的豐富內涵。從上古時期的傳說,到文學作品的傳頌,再到宮廷藝術的運用,湘妃竹始終以其獨特的魅力,連接著過去與現在,成為了中華文化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