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關於橋的故事簡短10字
篇1
橋的故事:糖橋
在光明鎮繼芳橋的傳說中,它曾是一座危險的竹橋。一天,一位換糖者經過,感嘆橋的狀況,並發誓若有財富,必造新橋。後來,這位換糖者在一戶破落官宦人家換得一對金彌陀,致富後實現了他的諾言。他籌集了優質石料,聘請了技藝高超的工匠,拆除了竹橋,建造了三孔石拱橋,即今天的繼芳橋。當地人為了紀念他,將這座橋稱為糖橋。
篇2
橋的故事:趙州橋
趙州橋,又名安濟橋,是隋代著名橋梁工匠李春的傑作。它坐落在河北省趙縣城南五里的洨河上,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大型石拱橋,全橋用石塊砌成,石塊重量平均達1噸。橋上裝飾著精美的石雕欄桿,既雄偉又精緻。關於趙州橋,流傳著一個幽默的神話故事。據說八仙之一的張果老和柴榮騎驢來到橋頭,詢問魯班橋是否能承受他們行走。自信的魯班讓他們上橋,結果橋被張果老攜帶的太陽、月亮布袋和柴榮推的五嶽名山小車壓得搖晃。魯班跳入水中支撐大橋,留下了手印,橋上也留下了驢蹄印、車道溝、柴榮的膝印和張果老的斗笠坑。
篇3
橋的故事:乾隆皇帝看高橋
奉城高橋鎮的石拱橋建於明永樂六年。傳說中,一位鄉紳向外人誇耀自己來自高橋,甚至編造了「初一跌下去,月半咚聲響」的誇張話語。此事傳到乾隆皇帝耳中,激發了他南下遊玩的想法。然而,當乾隆聽到「得勝港」這個名字時,便高興地返回朝廷,避免了高橋顫栗的鄉紳遭受欺君之罪。
篇4
橋的故事:彈琴橋
在南橋鎮北,曾有一座名為彈琴橋的小石橋。傳說中,有一位姓錢的官宦之女和一位青年韓重都是彈琴高手,兩人因音樂結緣。但錢老爺不允許他們的婚事,韓重被迫進京修煉琴藝。錢老爺逼迫女兒嫁給權貴,女兒因思念韓重而悲痛離世。韓重歸來,得知愛人已逝,在橋上彈奏悲哀之曲以示懷念,之後也投河自盡。他們的愛情故事,使得這座橋被命名為彈琴橋。
篇5
橋的故事:碎盤橋
解放初期,庄行有個小橋村,被風水先生認為是三元不敗的風水寶地。一日,兩位風水先生來到此處,欲選風水寶地。但他們看到農民們正在春耕,歌聲嘹亮,紅旗飄揚,意識到風水並非萬能,便將羅盤摔碎在橋上。從此,這座小橋便被稱為碎盤橋。
㈡ 《橋》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情
六年級上冊《橋》刻畫了一位共產黨員的光輝形象。
內容概括
《橋》主要描寫了一位普通的老共產黨員在面對狂奔而來的洪水時,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穩、高風亮節、果斷地指揮,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為村民們築起了一座不朽的生命橋。
《橋》的簡介
作者介紹
談歌,原名譚同占。1954年出生,祖籍河北完縣(今河北省順平縣作)。作家、記者、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寫作手法
1、設置懸念和前後照應:故事一開始就通過老漢將一個小夥子從隊伍里揪出來,讓他排到隊伍的最後這一行為,設置了懸念,讓讀者產生疑問。文中還有多處前後照應的寫作手法,使得故事更加緊湊,邏輯更加嚴謹。
2、運用生動的描寫手法:課文中運用了多種描寫手法,如誇張、比喻、擬人等,生動地表現了洪水的兇猛和人們的驚恐。
3、刻畫人物形象:課文通過描寫老漢和小夥子的言行舉止,刻畫出他們的形象。
㈢ 《橋》這篇課文講述了一個什麼故事
《橋》是新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主要講的是在山洪暴發時,一位黨支部書記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穩,果決地指揮慌亂的人群,將村民們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橋,在生死關頭,把兒子揪到隊伍最後,把生的希望留給了別人,把死的危險留給了自己和家人,最後和兒子一起犧牲的感人故事。
這是一篇小小說,文章最顯著的特點就是語言精練,語句段落簡短,渲染了緊張氣氛;在對洪水的描寫時採用了大量的比喻和擬人等修辭手法,增強了表現力。
當老漢從人群中揪出一位小夥子站在隊伍後邊,突然,木橋塌了,小夥子被洪水吞沒了,老漢似乎要喊什麼……
講到這里的時候,我問學生:到底他會喊什麼呢?並讓他們說出原因。
他會喊:「兒子──」
他會喊:「大寶──」(他兒子的名字)。
他會喊:「不,不要──」
他會喊:「我的兒──」
這是學生的回答。因為學生已經初讀了課文,知道了這個小夥子就是老漢的兒子,所以按照慣例,他們認為老漢會喊上面的話;又因為老漢剛想喊,緊接著就被洪水沖走了,所以語言肯定簡短,不可能說太長的話。看來孩子們的想像和分析還是滿合情合理的。豐富的想像力是寫作永不枯竭的源泉,因此,善於保護和培養孩子們的想像力,也是我們培養學生寫作能力的一條重要途徑。
【課文簡說】:
本文作者滿懷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產黨員的光輝形象,面對狂奔而來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穩、高風亮節、果決的指揮,將村民們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橋。他把生的希望讓給別人,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築起了一座不朽的橋梁。這座橋梁是我們黨以老支書為代表的優秀共產黨員密切聯系群眾的「橋」,這正是課文以「橋」作題目的深刻內含。
這篇課文情節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語言簡練生動,極富韻味。在表達方法上有三個突出的特點:
(1)構思新穎別致,設置懸念,前後照應。課文先寫老漢將一個小夥子從隊伍里揪出來,讓他排到隊伍的最後;又寫小夥子讓老漢先走,而老漢把小夥子推上了橋,但就在這時木橋塌了,他們二人被洪水吞沒了;最後寫洪水退了以後,一個老太太來祭奠兩個人,一個是她的丈夫,一個是她的兒子。故事到這里戛然而止,直到這時人們才恍然大悟,知道了「老漢」和「小夥子」的關系。這雖讓人感到在「意料之外」,但聯系前文仔細想想,又覺得在「情理之中」。這樣安排結構,達到了震撼人心的藝術效果。
(2)本文多用簡短的句、段,來渲染緊張的氣氛。如,課文開篇就寫黎明的時候,雨突然大了。「像潑,像倒。」短短的四個字,構成了兩句話,不僅描寫出雨水之「大」,而且表現出雨水的來勢兇猛,為下文的山洪暴發作了鋪墊。再如,課文最後寫「她來祭奠兩個人。」「她丈夫和她兒子。」這里每句話都單獨成段,語言極為洗練,卻加強了故事的悲壯色彩,讓人不禁為之動容。
(3)大量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方法,增強表現力。如,「山洪咆哮著,像一群受驚的野馬,從山谷里狂奔而來,勢不可擋。」「他像一座山。」「老漢凶得像只豹子。」這幾句話都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方法,使描寫生動形象,讓人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再如,「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經在路面上跳舞了。」「死亡在洪水的獰笑聲中逼近。」「水漸漸竄上來,放肆地舔著人們的腰。」這里運用擬人的修辭方法,把洪水瘋狂、肆虐的魔鬼形象表現得淋漓盡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