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歷史有關母愛子子敬母的事例
1、陶母湛氏(陶侃母親)
陶侃的母親湛氏,是中國古代一位有名的良母。她以教子有方和寬厚待人稱道於世。陶侃幼為孤子,家境貧寒。陶母含辛茹苦,靠紡紗織麻維持生計,供養陶侃讀書。在陶侃年輕之時,有天下大雪,陶侃的朋友鄱陽孝廉范逵來訪。陶侃因家貧,擔心沒有招待而怠慢了朋友,心中十分焦慮。
母親看在眼裡,安慰他說,你只管留客吧,我會設法招待好你的朋友的。她把頭上的長發剪下,換成酒菜;「斫諸屋柱」為薪柴;又捲起鋪在床上的乾草,切細後喂飽范逵的馬。范逵事後得知,感慨地說:「只有這樣的母親才能教育出陶侃這樣的人才啊!」
2、歐母鄭氏(歐陽修母親)
歐陽修之母鄭氏,她只讀過幾天書,但卻是一位有毅力、有見識、又肯吃苦的母親。歐陽修4歲時父親去世,母親獨自辛苦將他撫養長大。歐陽修的父親當過地方官,去世後,家境逐漸貧寒,孤兒寡母生活非常艱難。
歐陽修五歲時,歐母便教他讀書識字、做人處事的道理。只是當時家裡窮,沒錢買筆墨紙硯,歐母只好用蘆葦桿代替,然後在地上鋪一些沙,把地當紙,一筆一畫地教歐陽修寫字。這就是後人傳為佳話的「畫荻教子」。
鄭氏還經常以歐父的為官事績告誡歐陽修,一定要廉潔奉公,樂於助人。歐陽修在當官期間,積極支持范仲淹維持新法,後因此被貶職。但歐母並沒有抱怨兒子的仕途不濟,而是寬慰兒子說:「你為正義被貶職,不能說不光彩。我們家過慣了貧寒的生活,你只要思想上沒有負擔,精神不衰,我就高興。」
3、孝庄文皇後(順治的母親)
孝庄文皇後,一姓博爾濟吉特氏,蒙古科爾沁部貝勒寨桑之女,明萬曆四十一年二月出生,十三歲時,由她哥哥吳克善護送到盛京,嫁給了皇太極。皇太極率兵入關後,便開啟了大清王朝,這位孝庄文皇後也開始了她睿智的一生。先後扶持輔佐了自己的兒子、孫子,也就是順治帝、康熙帝。
皇太極死後,年僅6歲的小皇帝福臨即位,孝庄文皇後為了保護兒子,保住兒子的帝位,不惜下嫁給手握兵權的攝政王多爾袞,也是她一直教導福臨懂得忍辱負重。順治死後,年僅8歲的小皇帝玄燁即位,又是孝庄文皇後為了保護孫兒,極力與四大輔臣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斡旋,同樣也一直教導玄燁懂得忍辱負重。
4、鄧穎超(李鵬的養母)
周恩來和鄧穎超是一對有著特殊婚戀觀和價值觀的職業革命家,她在7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為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毫無保留地奉獻了自己的一切。她是20世紀中國婦女的傑出代表,也是中國婦女的驕傲,在國內外享有崇高聲譽,深受全黨和全國人民的尊敬和愛戴。
在他們的一生中,尤其在艱難困苦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他們的離別就像一日三餐一般平常,這平常中又蘊藏著很多耐人尋味的人生意蘊,引起人們美好的遐想和由衷的感嘆。她和周恩來一直沒有子嗣。但是,他們收養、照顧了很多中共革命烈士的子女,其中包括藝術家孫維世、以及後來擔任國務院總理的李鵬等。
5、孟母(孟子的母親)
相傳孟子小時候,父親就死了,母親仉氏守節。居住的地方離墓地很近,孟子學了些喪葬、辟踴痛哭這樣的事。母親想:「這個地方不適合孩子居住。」就離開了。將家搬到街上,離殺豬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學了些做買賣和屠殺的東西。母親又想:「這個地方還是不適合孩子居住。」又將家搬到學宮旁邊。夏歷每月初一這一天,官員進入文廟,行禮跪拜,揖讓進退,孟子見了也一一記住。
孟母想:「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這里定居下來了。孟母三遷的故事一直流傳至今。孟子年少時逃學,母親就把織布機上的線割斷,對他說:「你如果不好好學習,就會像這些斷線一樣,成不了布」。孟子從此勤讀,終成著名的學者。孟母沒有棍棒相加,逼迫兒子習禮,也沒有謾罵中傷其子須勤學立業,而是設法「訓」了孟子一回
⑵ 母愛子子敬母的事例
原因:因為魯肅被呂蒙的上進心所吸引,敬佩並欣賞呂蒙,所以才和他結為朋友。表明魯肅敬才,愛才,兩人情投意合。魯肅拜見孟母,一是佩服蒙母。能培養出這么優秀的兒子;另一方面是道別前的拜見,屬於會客禮儀
《孫權勸學》是北宋史學家、政治家司馬光創作的一篇記敘文。選自《資治通鑒》,文題為後人所加。此文既記敘了呂蒙在孫權勸說下開始學習,之後大有長進的故事,也贊揚了孫權、呂蒙認真學習的精神,並告誡人們學習的重要性。
此文簡練生動,首重以對話表現人物,對話言簡意豐,生動傳神,極富表現力,毫無冗繁之處,更是運用了側面烘托及對比的手法來塑造人物形象,突出了人物的風采。
⑶ 歷史上母愛子,子敬母的事例有哪些
【孟母三遷】
周閔損生母早死,父親娶了後妻,又生了兩個兒子。繼母經常虐待他,冬天,兩個弟弟穿著用棉花做的冬衣,卻給他穿用蘆花做的「棉衣」。一天,父親出門,閔損牽車時因寒冷打顫,將繩子掉落地上,遭到父親的斥責和鞭打,蘆花隨著打破的衣縫飛了出來,父親方知閔損受到虐待。
父親返回家,要休逐後妻。閔損跪求父親饒恕繼母,說:「留下母親只是我一個人受冷,休了母親三個孩子都要挨凍。」父親十分感動,就依了他。繼母聽說,悔恨知錯,從此對待他如親子。
(3)孝子敬母的故事有哪些擴展閱讀:
1、孟母(公元前392~公元前317年),孟子的母親仉(zhǎng)氏,戰國時鄒國人。
她克勤克儉,含辛茹苦,堅守志節,撫育兒子,從慎始、勵志、敦品、勉學以至於約禮、成金,數十年如一日,絲絲入扣,毫不放鬆,既成就了孟子,更為後世的母親留下一套完整的教子方案,她本人也成為名垂千秋萬世的模範母親,在中國歷史上受到普遍尊崇。
黎民百姓傳頌著她的故事,文人學士為其立傳作贊,達官顯貴、孟氏後裔為其樹碑修祠,後人把她與北宋文學家歐陽修的母親歐母,「盡忠報國」岳飛的母親岳母、晉代名將陶侃的母親陶母列為母親的典範,號稱中國「四大賢母」,而且位居「賢母」之首。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軻,字子輿(待考,一說字子車或子居)。戰國時期魯國人,魯國慶父後裔。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書。孟子繼承並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聖」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
2、蕭縣歷史悠久,孕育了眾多飽學之士,像我們平時所熟知的廣陵散絕的嵇康,五代後梁的開國皇帝朱溫,被唐明皇封為辟邪將軍的鍾馗,唐代詩論大家司空圖,孔子高足、二十四孝子之一的閔子騫,等等。
閔子騫生於公元前536年,在孔門中以德行與顏回並稱,為七十二賢人之一。他為人所稱道,主要是他的孝。在千年之後的《二十四孝圖》中,閔子騫排在第三。
這個故事的發生地,就是在蕭縣的「鞭打蘆花車牛返村」,在那裡還豎一塊石碑,上寫「鞭打蘆花」處。
值得一提的是,「鞭打蘆花車牛返村」是全國最長的一個村名。這個村春秋時期是叫「杜村」,後來為了紀念閔子騫的孝行,就改為了「鞭打蘆花車牛返村」,還把每年的正月二十四日(閔子騫的生日)定為古會,在「鞭打蘆花車牛返」處逢會三天,引來方圓幾十里的群眾,人山人海,熱鬧非凡。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孟母三遷 (漢語成語)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蘆衣順母 (《論語·先進》中的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