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外孝敬父母的小故事
孔子三歲時,父親不幸過世了,而由母親顏氏來撫養。仲尼自幼聰穎過人,而且事母至孝。
顏氏為了仲尼的將來,特地將當時有名的學者請來,教導仲尼。在母、嚴師的教導下,仲尼把當時所有的書籍冊冊讀通。而且對自身的學術和品德修養,更是不時的注意與求進。所以在年輕時的他,就已略有名望。
後來,孔子在魯國教學,宣揚仁愛之道,來自各方的學生,多至三千人,有特殊成就的就有七十二人。他教學生是身教重於言教,而且依各人的性向,給予不同的教育方式。並且常常以「不學禮,無以立」來教導學生。另外,孔子還從事著述工作,把偉大的仁愛精神傳揚開去。
一、孝敬父母的故事
事例一
子路借米孝敬父母的故事
中國有句古語:「百善孝為先」。意思是說,孝敬父母是各種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個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難想像他會熱愛祖國和人民。
古人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們不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還應該尊敬別的老人,愛護年幼的孩子,在全社會造成尊老愛幼的淳厚民風,這是我們新時代學生的責任。
子路,春秋末魯國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稱。尤其以勇敢聞名。但子路小的時候家裡很窮,長年靠吃粗糧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飯,可是家裡一點米也沒有,怎麼辦?子路想到要是翻過幾道山到親戚家借點米,不就可以滿足父母的這點要求了嗎?
於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嶺走了十幾里路,從親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噴噴的米飯,子路忘記了疲勞。鄰居們都誇子路是一個勇敢孝順的好孩子。
事例二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親包儀,曾任朝散大夫,死後追贈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時便以孝而聞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聖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進士,當時28歲。先任大理寺評事,後來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縣,因為父母年老不願隨他到他鄉去,包公便馬上辭去了官職,回家照顧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們的叫口稱頌。
幾年後,父母相繼辭世,包公這才重新踏入仕途。這也是在鄉親們的苦苦勸說下才去的。在封建社會,如果父母只有一個兒子,那麼這個兒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顧自己去外地做官。這是違背封建法律規定的。一般情況下,父母為了兒子的前程,都會跟隨去的。或者兒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規勸。父母不願意隨兒子去做官的地方養老,這在封建時代是很少見的,因為這意味著兒子要遵守封建禮教的約束--辭去官職照料自己。歷史書上並沒有說明具體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無法承受路上的顛簸,包公這才辭去了官職。
不管情況如何,包公能主動地辭去官職,還是說明他並不是那種迷戀官場的人。對父母的孝敬也堪為當今一些素質底下的人的表率。以前的故事講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鐵面無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給忽視了。
事例三
東漢時的黃香,是歷史上公認的「孝親」的典範。黃香小時候,家境困難,10歲失去母親,父親多病。悶熱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趕打蚊子,扇涼父親睡覺的床和枕頭,以便讓父親早一點入睡;寒冷的冬夜,他先鑽進冰冷的被窩,用自己的身體暖熱被窩後才讓父親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襖,為了不讓父親傷心,他從不叫冷,表現出歡呼雀躍的樣子,努力在家中造成一種歡樂的氣氛,好讓父親寬心,早日康復。
事例四
老一輩革命家朱德著文《回憶我的母親》,以無限的深情贊頌了母親無比的愛和高尚的品質。毛澤東接到母親病危的家信,星夜上路,晝夜兼程,他撫摸著母親的棺木放聲慟哭,悲痛之中揮筆寫下《祭母文》:「吾母高風,首推博愛」。宋慶齡孝心至誠,在母親靈前「飲泣不已」。陳毅探母,執意要給癱瘓在床的母親洗衣服。李鵬事母至孝,每逢假日,李鵬夫婦總要帶上母親喜愛的食物,到母親處請安問好。
② 如何教育孩子孝敬父母
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兩大基本傳統道德行為准則之一,那麼如何教育孩子孝敬父母呢?下面就是我整理的方法,一起來看一下吧。
故事滋養心田
孝,是我國的傳統美德,幾千年來留下了許多感人的孝心故事。小黃香為父親扇枕溫衾,王祥為繼母卧冰求鯉,楊香奮不顧身打虎救父……這些膾炙人口的故事都是教育孩子的好素材,父母時常講一講,便是煲給孩子最好的心靈雞湯。當然,在現代社會中也有一些感人肺腑的孝心事跡,例如張尚昀背母求學,田世國捐腎救母……這些事跡與古老的孝文化遙相呼應,具有震撼人心的感染力。它們像是和煦的春風,能夠悄悄溫暖孩子們的內心,使其懂得去愛。有了愛的土壤,孝心才會生根發芽,最終綻開嬌艷的花朵。
家長做好榜樣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作為孩子成長過程中的第一任老師,家長在對孩子進行孝心教育時要做好榜樣,通過點滴小事言傳身教,讓孩子耳濡目染。例如,工作之餘常帶著孩子回家看望老人,幫老人做些家務活,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頓團圓飯,既讓老人享受天倫之樂,又為孩子做出榜樣。父母對長輩的態度會打動孩子純真的心,在他們幼小的心靈里埋下尊老敬老的種子。
加強責任教育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父母寧願自己受苦受累也要滿足孩子的各種要求。這樣一味地慣著孩子,只會助長他們的嬌氣,使他們產生「只要索取就能得到滿足」的感覺。孝心源於責任,家長應該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責任心和獨立性。目前正值暑假,家長可以為孩子安排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庭實踐和社會實踐,比如讓孩子試著安排一天的生活,買菜、洗衣、做飯,讓他們感受父母平時的辛苦;還可以帶孩子去條件艱苦的山村體驗生活,感受幸福的來之不易。只有讓孩子真正懂得生活的艱辛,才能更好地培養他回報父母、回報社會的責任心。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孝」這種優良品德不僅要表現在家中,還應體現在孩子的社會交往之中。家長要教育孩子尊重長輩。比如教導他們在公交車上要為老年人讓座,與長輩交談時應恭敬有禮,過馬路時要主動去攙扶老人等,讓孩子從點點滴滴的小事中感悟做人的道理,享受行孝行善帶來的喜悅,將良好行為轉化成習慣。傳統美德應代代相傳,作為家長,我們有責任、有義務將「孝」傳承下去,為自己,更為整個社會。
③ 孝敬父母的感人故事
事例一 :子路借米孝敬父母的故事
中國有句古語:「百善孝為先」。意思是說,孝敬父母是各種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個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難想像他會熱愛祖國和人民。
古人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們不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還應該尊敬別的老人,愛護年幼的孩子,在全社會造成尊老愛幼的淳厚民風,這是我們新時代學生的責任。
子路,春秋末魯國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稱。尤其以勇敢聞名。但子路小的時候家裡很窮,長年靠吃粗糧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飯,可是家裡一點米也沒有,怎麼辦?子路想到要是翻過幾道山到親戚家借點米,不就可以滿足父母的這點要求了嗎?
於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嶺走了十幾里路,從親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噴噴的米飯,子路忘記了疲勞。鄰居們都誇子路是一個勇敢孝順的好孩子。
事例二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親包儀,曾任朝散大夫,死後追贈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時便以孝而聞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聖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進士,當時28歲。先任大理寺評事,後來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縣,因為父母年老不願隨他到他鄉去,包公便馬上辭去了官職,回家照顧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們的叫口稱頌。
幾年後,父母相繼辭世,包公這才重新踏入仕途。這也是在鄉親們的苦苦勸說下才去的。在封建社會,如果父母只有一個兒子,那麼這個兒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顧自己去外地做官。這是違背封建法律規定的。一般情況下,父母為了兒子的前程,都會跟隨去的。或者兒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規勸。父母不願意隨兒子去做官的地方養老,這在封建時代是很少見的,因為這意味著兒子要遵守封建禮教的約束--辭去官職照料自己。歷史書上並沒有說明具體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無法承受路上的顛簸,包公這才辭去了官職。
不管情況如何,包公能主動地辭去官職,還是說明他並不是那種迷戀官場的人。對父母的孝敬也堪為當今一些素質底下的人的表率。以前的故事講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鐵面無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給忽視了。
事例三
東漢時的黃香,是歷史上公認的「孝親」的典範。黃香小時候,家境困難,10歲失去母親,父親多病。悶熱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趕打蚊子,扇涼父親睡覺的床和枕頭,以便讓父親早一點入睡;寒冷的冬夜,他先鑽進冰冷的被窩,用自己的身體暖熱被窩後才讓父親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襖,為了不讓父親傷心,他從不叫冷,表現出歡呼雀躍的樣子,努力在家中造成一種歡樂的氣氛,好讓父親寬心,早日康復。
事例四
老一輩革命家朱德著文《回憶我的母親》,以無限的深情贊頌了母親無比的愛和高尚的品質。毛澤東接到母親病危的家信,星夜上路,晝夜兼程,他撫摸著母親的棺木放聲慟哭,悲痛之中揮筆寫下《祭母文》:「吾母高風,首推博愛」。宋慶齡孝心至誠,在母親靈前「飲泣不已」。陳毅探母,執意要給癱瘓在床的母親洗衣服。李鵬事母至孝,每逢假日,李鵬夫婦總要帶上母親喜愛的食物,到母親處請安問好。
事例五
在全國以實施「跨世紀教育工程」而著稱的上海建平中學,一個13歲少年的題為《媽媽,我就是你的眼睛》的發言,使全國女市長考察團的26位成員潸然淚下。這位同學9歲時,母親雙目失明,他幼小的肩膀過早地承受了家庭的較多責任和義務,為了買一盤母親喜歡的滬劇磁帶,他利用休息日在上海的街頭整整跑了6個小時!
④ 怎樣孝敬長輩的優良家風故事
家庭教育#家長要培養一個孝順的孩子,首先自已要孝敬長輩,以身作則,為孩子做出表率與榜樣。俗語講:「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孩子的模仿力與觀察力都很強,父母對待自己的長輩是什麼態度,孩子對父母就是什麼態度,這就是最直接的影響。
孩子不知道該如何孝敬父母、尊敬師長,是因為他沒有看到父母如何孝敬自己的祖輩。一個眾所周知的廣告,想必大家一定都看過:一位母親端著洗腳水給自己的婆婆洗腳,兒子看到了,也顫顫巍巍地端來一盆水,准備給媽媽洗腳。孩子的世界是純凈和空白的,他從父母那裡學習語言和行為,當孩子看到父母給爺爺奶奶捶背的時候, 「捶背」這個動作就第一次映入了孩伏神毀子的視線;當孩子看到父母對爺爺奶奶的態度,孩子就知道:可以用這樣的態度對待自己的父母;當父母把老人時時刻刻都放在心裡,經常去關懷、 問候、體貼、照顧,孩子就會知道:爺爺奶奶在爸爸媽媽的心裡很重要。這種重視本身就無形中使孩子提起了對長輩的尊敬,同時也從父母那裡學會了孝敬。
可見,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在孩子眼裡,父母就是一把尺子,他們認為,父母做的他們就能做;父母怎樣做,他們也應該怎樣做。父母不僅要管理好自己的小家庭,還要時刻不忘照顧自己年邁的父母親。如果說他們平時因居住地較遠、工作較忙而不能和老人朝夕相處,那麼在節假日要盡量抽時間帶上孩子去看望老人,幫老人做缺備些家務,同老人共聚同樂,盡一份子女應盡的責任和義務瞎罩。如此日久天長,孩子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在良好家庭風氣的影響下,逐步養成尊敬長輩、孝敬父母的優良品質。
家風正、家教嚴,則家庭幸福美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