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三國演義中關於劉備的故事情節
1、劉皇叔躍馬過檀溪(第三十四回,蔡夫人隔屏聽密語,劉皇叔躍馬過檀溪)蔡夫人早對劉備懷有戒心,當他聽到劉備反對劉表立幼子為繼承人時,就對劉備起了殺心,遂與弟蔡瑁密謀,以劉表的名義在襄陽設下「鴻門宴」,請劉備赴會。在宴會上,伊籍將蔡之害計密報劉備,並引其從西門單騎速逃,蔡瑁隨後追至檀溪,劉備縱馬下溪,馬前蹄忽陷,劉備揮鞭急呼,馬忽似龍駒,縱身而起,躍過檀溪,劉備脫險。
2、三顧茅廬(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決策,戰長江孫氏報仇)由於徐庶的推薦,劉備、關羽、張飛三次前往隆中拜訪諸葛亮。第一次小僮說諸葛剛外出遠游。第二次劉備只見到諸葛均,就留下一封信表達敬慕之情,然後冒雪回去。第三次恰好諸葛亮在午睡,劉備一直等到他睡醒更衣後才得以相見。諸葛亮被劉備求賢若渴的誠心感動,最終答應出山共圖大業。「三顧茅廬」後來便用以比喻誠心誠意地邀請人家,有時也表示多次拜訪才見到對方。
3、劉玄德攜民渡江(第四十一回,劉玄德攜民渡江,趙子龍單騎救主)曹操大軍壓境時,劉備率部從荊州向南撤退,荊州十餘萬百姓自願跟隨劉備撤退。有人對劉備說:「我們應該趕快退保江陵。現在帶著這么多老百姓,能作戰的人不多,若曹操大軍追上,何以拒之?」劉備說:「夫舉大事者必以人為本,今人歸我,奈何棄之。」
4、劉先主遺詔託孤兒(第八十五回,劉先主遺詔託孤兒,諸葛亮安居平五路)劉備為關羽報仇,率全國之兵討伐吳國,兵敗退守白帝,一病不起,詔諸葛亮等大臣到白帝,撫其背說:「我有幸得先生相助而成就帝業。然而我甚淺陋,未採納丞相之言而伐吳,自取其敗,悔恨莫及。我死在旦夕,不得不以大事相托。」於是將遺詔遞給諸葛亮,一手掩淚一手把著諸葛亮的手說:「先生的才能十倍於曹丕,一定能完成統一大業。劉禪軟弱,先生以為可輔佐則輔佐,若不可輔佐,則請先生自為成都王。」諸葛亮聽罷,手腳無措,流淚跪拜在地說:「臣怎敢不盡全力輔佐後主,以盡忠貞之節,死而後已呢!」
2. 劉備的故事有哪些
劉備的故事有以下這些:
1.桃園三結義
劉備與關羽、張飛在桃園結義,結為兄弟。三人共同發誓,同心協力,共謀大事。這是劉備起步的重要故事,展現了他的領導才能和集結人才的手段。
2.三顧茅廬
劉備為尋求諸葛亮的輔佐,三次上山拜訪,最終成功請出諸葛亮。這個故事體現了劉備求賢若渴的精神,以及他對於人才的尊重和重視。
3.攜民渡江
劉備在逃離荊州時,選擇攜帶百姓一同渡江,寧可自己放慢行進速度,也不棄民不顧。這一舉動展現了他仁德愛民的一面,為他贏得了廣泛的支持和贊譽。
4.夷陵之戰(或稱猇亭之戰)
劉備為報關羽被殺之仇,揮兵東征東吳。此戰是蜀漢歷史上重要的戰役之一,雖然最終失敗,但體現了劉備的決斷和軍事才能,以及對兄弟情誼的忠誠。
詳細解釋:
桃園三結義是劉備起步的關鍵時刻,他與關羽、張飛的結義,不僅為三人建立了深厚的友情,也為劉備日後建立蜀漢政權打下了基礎。此故事充分展現了劉備的領袖氣質和集結人才的智慧。
三顧茅廬中,劉備為請諸葛亮出山,不惜三次上門拜訪,表現出對人才的極度渴求和對諸葛亮的尊重。這一故事充分展示了劉備的謙虛和明智,是劉備一生中重要的轉折點。
攜民渡江中,劉備在逃離荊州時堅持攜民同行,顯示了他的仁德和民本思想。這一舉動為他贏得了民眾的支持和信任,也為他日後建立蜀漢政權提供了民心基礎。
夷陵之戰是劉備為兄弟關羽報仇所發動的戰役。雖然最終失敗,但此戰充分展現了劉備的軍事才能和決斷力。這場戰役也是劉備人生中的重大事件,對其性格和決策能力進行了深刻的刻畫。
3. 猇亭大戰講述的是怎樣的故事
關羽被殺,荊州被孫權奪去以後,劉備非常憤怒,幾次要發兵攻打東吳,都被丞相諸葛亮和大臣們勸阻住了。
221年,劉備由漢中王改稱皇帝。他當了皇帝後的第一件事,就是發兵進攻東吳,奪回荊州,為關羽報仇雪恨。諸葛亮、趙雲,還有一班大臣們都反對這種做法,他們主張應堅持過去的方針,聯合東吳,攻打魏國,因為這時候曹丕已經廢掉了漢獻帝,自己當上了魏國的皇帝,所以魏國是當前的頭號敵人。可劉備堅決不聽,率領兵馬,向東吳發動進攻。
劉備大軍進入東吳地界以後,一路勢如破竹,在短短的時間內,便向前推進了五六百里路程。
孫權非常驚慌,一面派出使者,向曹丕表示祝賀,願意向曹丕稱臣,要求曹丕發兵為自己解圍;同時,又派大將陸遜為大都督、安東中郎將孫桓等幾位將軍為先鋒,領5萬大軍抵抗劉備的進攻。
孫桓在夷道和劉備的先鋒交戰,被劉備的軍隊重重圍困,急得手忙腳亂,趕忙派使者向大都督陸遜求救。
聽說孫桓被困,大將們都建議陸遜趕快去救他,陸遜卻說:「夷道城很堅固,糧食很足,孫桓很得士兵的擁護,他會守住城的,等我打敗了劉備,孫桓自然就出來了。」大家又請求說:「現在劉備領兵深入我軍陣地,我們為什麼不和他交鋒?」
陸遜說:「你們各自守住自己的軍營,擋住劉備前進的道路,沒有我的軍令,不準出兵。」將軍們還要堅持出兵,陸遜生氣了,說:「再有不聽命令、堅持要出兵的,立即斬首!」將軍們見陸遜真的發火了,只好不作聲,心裡可不服氣,認為陸遜是不敢和劉備打仗,都在心裡笑話他。
劉備聽說孫權派大將陸遜領兵出戰,知道將有一場大戰,於是將大軍開到猇亭(今湖北宜昌西北),安下營寨,准備和陸遜決戰。哪知接連挑戰了十幾天,吳兵仍不肯出戰,劉備急了起來,又派吳班率領數千人平地立營,企圖誘惑吳軍出戰。
吳軍的大將們忍耐不住,果然都要出去迎戰,陸遜不同意,說:「這是劉備的誘敵計策,他在不遠處山谷里一定還埋伏著精兵,我們出關就會中計。」將軍們不相信,幾天後,他們見不遠處山谷里真的出來許多精銳部隊,人數大概有8000左右,大家這才信服陸遜的眼光。
陸遜依靠堅守不出的戰略,破壞了劉備想要依靠優勢兵力速戰速決的戰略意圖,蜀軍的士氣漸漸低了下去。兩軍就這樣相持了半年多,季節已經到了夏天,氣候炎熱,劉備令自己的部隊全部移到樹林里,靠近水邊上安營紮寨,好就水乘涼,蜀兵移動時,陸遜也不去管他,等蜀兵安營結束,陸遜這才說:「打敗劉備的日子到了!」
陸遜召集大將們說:「劉備打了一輩子的仗,很會用兵,現在他領兵攻吳,開始肯定會考慮得非常周到,不容易對付,但時間一長,士兵的銳氣都消失了,必然會出現考慮不周到的地方。現在,他的弱點暴露了,打敗蜀兵,就在這一戰了!」陸遜傳令,讓軍隊先攻擊蜀軍的一個營,探探虛實。
不到半天時間,派出去的幾名將軍吃了敗仗回來了,他們向陸遜報告說:「蜀兵防範得非常嚴密,我們攻擊一處,其他地方立即一起來圍攻我們,行動很迅速,我們沒辦法取勝,只得敗回來了。」
陸遜笑笑說:「派你們去,本就是作為試探的,真正要打敗劉備,得看之後的行動。全體將軍,過來聽候命令!」
等大家來到陸遜的軍營中,陸遜這才說出了自己的戰術——火攻!他命令士兵們人人帶著火種,偷偷地繞到蜀軍大營後面,突然放火,又把各路將領的行動路線安排好。
這一天,劉備正在和部下商量進兵的事情,忽然得到報告說軍營起火,劉備上馬出營指揮救火,哪知道火勢越來越大,直燒到自己身邊來,忙亂中,忽然從四面八方沖出無數的吳兵來,蜀兵大亂,四散逃命,死傷無數。劉備領著士兵拚命沖出火陣,卻又被陸遜埋伏好的軍隊沖殺了幾次,等沖出包圍圈、脫離危險時,只剩下很少人馬。幸虧跑得快,加上有趙雲等人接應,劉備才安全地撤到白帝城(今重慶奉節東白帝山上)住了下來。
劉備這時候已經60多歲了,一累一嚇,竟然病得起不了床,一場病生了大約半年的時間,他知道自己的性命不長了,便把諸葛亮和一些老臣叫到白帝城,安排好後事便死了。諸葛亮扶劉備的兒子劉禪當了皇帝。歷史上把劉備稱作蜀先主,而把劉禪稱作蜀後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