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古代有關雨的故事
1、雨師的故事
雨師是神話中的掌管雨的神仙,有做屏翳,也叫號屏,又叫玄冥。他們其實就是赤松子,又寫作"赤誦子"。
傳說是炎帝神農氏時施雨的雨師。這位赤松子先生有一種能隨著風雨飄來飄下的本領,曾做過炎帝神農氏的雨師,後來從西天母那裡得了什麼不死葯之類的東西,能入火自焚,隨風雨而上下。成了仙,上了天,順便還拐走了炎帝的小女兒。
直到高辛氏的時候,赤松子才想起自己的職責,又回到人間做雨師。炎帝到高辛之間隔著黃帝、少昊和高陽三代,原來那幾百年竟是滴雨未下的。相傳遠古時代,人民以採集和漁獵為生,一日無獲,就得挨餓,日子過得和艱難。
後來,神農氏用木製做耒、耜,教大家種植谷,秋收冬藏,生活才有所好轉。於是神農氏被眾人舉為首領。
年復一年,一場罕見的旱災降臨了,一連數月,天上沒有一滴雨降落,田裡的禾黍全都要枯萎了。旱情最重的地方,川竭山崩,皆成沙磧,連人畜都要渴死了,噴甭說汲水澆地了。
神農氏頭發快愁白時,不知從哪兒跑老一位蓬頭跣足、形容古怪的野人,上披草領,下系皮裙,手裡還拿根柳枝。野人自我介紹說:"我叫赤松子,曾隨師傅道人在昆侖上西王母石室中修煉多年。赤道人常化飛龍,南遊衡岳,我亦化為赤虯,跟在他身後,還學會布雨的本領。"
神農氏聞之心喜,讓他馬上顯示一下。但見赤松子取出一種叫:"冰玉散"的粉末吞下,化為一條赤龍,飛上天空。霎時,天上烏雲密布,一場傾盆大雨兜頭澆下,眼看就要枯死的莊稼,有恢復了鬱郁生機。神農氏大喜,立封赤松子為雨師,專管布雨施霖的事。
神農氏成仙後,黃帝繼任首領,九黎的頭領蚩尤不服,興兵作亂。連赤松子也投奔了過去。等黃帝率領眾部落與蚩尤大戰與涿鹿之野時,赤松子化為一條虯龍,飛廉變成一隻小鹿,一道施起法術。剎那間,天昏地暗,走石飛沙,暴雨狂風,颶風卷飈。
黃帝和他的部下在一片混沌中,連東南西北也辨認不出,還能作戰?蚩尤趁機發動進攻,殺得對方丟兵棄甲。就這樣。蚩尤依仗飛廉和赤松子能征風召雨的優勢,九連九勝黃帝,迫使黃帝連連後撤,一直退到泰山。
黃帝在泰山會集群臣,商討了三天三夜後,終於設計出兩個破敵法寶--司南車和牛皮鼓。司南車有兩層,共二十八個輪子,車上有一個手指前方的木刻人。車輪滾動時,牛皮鼓一共八十面,一起鼓響,聲音可以響徹三千八百里。於是黃帝再與蚩尤決戰。
蚩尤仍使飛廉和赤松子呼風喚雨,炊煙噴霧。這一次,黃帝靠著司南車,始終不迷失方向,堅持戰斗,緊接著,大臣容成等人,率人擂起牛皮鼓來,頓時驚天動地,裂石崩雲,嚇得飛廉和赤松子魂飛魄散,趕緊還原凶橫本相,跟著蚩尤一塊兒逃竄。
黃帝揮師追擊,一直追到涿鹿,終獲全勝,還活捉了赤松子和飛廉。因為這兩個人都是降伏,黃帝仍叫赤松子當雨師,又封飛廉為風伯,要他們改惡向善,從此為民造福。
五帝後,世間沒人再管得住風伯雨師了,於是對她們的祭拜,被列入國家的是祀典,目的仍在於祝禱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保佑平安。這兩位尊神的醜陋嘴臉,也變成了一位清秀童子伴隨著一位長須官人,象徵雨隨風至,風止雨歇。
2、求雨
很多年前泰國東北部這一帶的城主叫帕亞空,這一年無論怎麼祈求雨都下不來,於是帕亞空舉行火箭儀式,通告各地的人拿自製的火箭來參加比賽,誰的火箭飛得最高就把自己的女兒楠艾嫁給他。果然當天有許多人來參賽,而其中數帕丹的火箭飛得最高,帕亞空決定將楠艾嫁給他。
但是楠艾卻有自己的心上人帕奇,帕奇雖然參加了比賽,卻不敵帕丹。最終帕奇得知自己將要失去楠艾就意外身亡,而被迫跟隨帕丹遠走他鄉的楠艾在途中卻正巧碰到火箭發射之後下的暴雨,駿馬雨中失足將楠艾摔死在雨中,兩個有情人最終也無法終成眷屬。
3、劉伯溫求雨
明太祖在統一戰爭中,依靠了一批英勇善戰的將領爭城奪地:又吸收了一些謀士,幫他出謀劃策。在這些謀士中,劉基是最著名的一個。
劉基又叫劉伯溫,本來是元朝的官員,因為對元朝的政治腐敗不滿意,常常寫點文章,諷刺時事,後來,被解職回到他的家鄉青田(在今浙江)。
朱元璋的軍隊打到浙東的時候,把劉基請了出來,當他的謀士。在打敗陳友諒、張士誠的戰爭中,劉基出了不少計策。由於他足智多謀,得到明太祖的信任。明太祖把他比做西漢初年的張良。
劉基不但謀略好,而且精通天文。在古代,往往把天文現象跟人間的吉凶扯在一起。劉基對天下形勢觀察仔細,考慮問題周到,他的預見往往比較准確。但是大家都認為這跟他精通天文有關。民間傳說把劉伯溫看作一個「未卜先知」的人物。
朱元璋當吳王的時候,江南發生了一場旱災。劉基掌管天文,朱元璋問他為什麼發生大旱,怎樣才能求上天下雨。劉基說:「天一直不下雨,因為牢獄里關押的人有冤枉。」
朱元璋信了劉基的話,派他去查牢監里關的犯人。劉基一查,果然有不少冤案。他向朱元璋奏明後,平反了冤案,把錯抓的人放了。
求雨和平反本來是毫不相乾的兩碼事。劉基也不可能有求雨的法術。不過他懂得天文,可能觀測到氣象要發生變化,就借這個機會勸諫朱元璋平反冤案。果然不出幾天,烏雲密布,接著就下了一場透雨。劉基趁朱元璋高興的時候,又勸他制定法律,依法辦事,防止錯殺無辜的人。
明太祖即位以後,叫劉基做御史中丞,負責司法工作。劉基嚴格執法。有一次,丞相李善長的一個親信犯了法。李善長是明王朝開國功臣,又是明太祖的同鄉,勢力很大。但是劉基不顧李善長的阻撓,奏明明太祖,把那個親信殺了。這件事當然招來了李善長的怨恨。
正巧這一年,京城又逢到大旱,明太祖十分著急。劉基乘機跟明太祖說:「戰爭中的死亡將士,他們的妻子需要撫恤;一些在築城中死亡的工匠,屍骨還暴露在田野上,沒人收埋。
把這些事辦了,說不定能下雨。」
明太祖一心求雨,當然很快批准了劉基的要求,撫恤了將士妻子,掩埋了工匠的屍骨。劉基雖然辦了一件好事,但是靠這種辦法勸諫,畢竟靠不住。這一次,他的預測不準,過了十天,還是烈日當空,一滴雨也沒下。
這可使明太祖生了氣,再加上李善長在旁邊說壞話,叫劉基不能不害怕。這時候,他妻子在家鄉得病死去。劉基請個假回老家了。
其實,明太祖對劉基是特別器重的。有一次,明太祖要拜劉基為丞相。劉基連忙推辭說:「選丞相好比挑棟梁。要挑個大木材,如果用小木頭當樑柱,房屋就有倒坍的危險。」
後來,明太祖撤了丞相李善長的職,又想請劉基出來當丞相。劉基說:「我性子褊急,容不得壞人:再說年紀大了,也擔當不了這樣重任。天下有的是人材,希望陛下好好物色。」
劉基回到青田,過著隱居生活,從來不跟人談起他過去的功勞。青田縣令一再求見,都被劉基婉言拒絕。有一次,縣令換上便服,裝扮個鄉下人去拜訪劉基。劉基正在洗腳,見來了陌生人,連忙穿了鞋子,把來人請進屋,熱情地留飯。
劉基請教來人姓名,縣令只好實說:「我是青田知縣,特來拜見先生。」劉基大吃一驚,連忙起身作揖,自稱是治下的普通百姓。打那以後,再也不跟縣令見面了。
劉基住在家鄉,仍舊很關心明朝的政事。有一次,明太祖派人到青田向劉基問天象吉凶。劉基說:「冬天剛下過嚴霜凍雪:接下來便是陽春季節。現在國家已經安定,希望陛下施政稍為寬和一點。」
雨的成因:
雨的成因多種多樣,它的表現形態也各具特色,有毛毛細雨,有連綿不斷的陰雨,還有傾盆而下的陣雨。地球上的水受到太陽光的照射後,就變成水蒸氣被蒸發到空氣中去了。水汽在高空遇到冷空氣便凝聚成小水滴。
這些小水滴都很小,直徑只有0.01~0.02毫米,最大也只有0.2毫米。它們又小又輕,被空氣中的上升氣流托在空中。就是這些小水滴在空中聚成了雲。這些小水滴要變成雨滴降到地面,它的體積大約要增大100多萬倍。
這些小水滴是怎樣使自己的體積增長到100多萬倍的呢?它主要依靠兩個手段,其一是凝結和凝華增大。其二是依靠雲滴的碰並增大。在雨滴形成的初期,雲滴主要依靠不斷吸收雲體四周的水氣來使自己凝結和凝華。
如果雲體內的水氣能源源不斷得到供應和補充,使雲滴表面經常處於過飽和狀態,那麼,這種凝結過程將會繼續下去,使雲滴不斷增大,成為雨滴。但有時雲內的水氣含量有限,在同一塊雲里,水氣往往供不應求,這樣就不可能使每個雲滴都增大為較大的雨滴,有些較小的雲滴只好歸並到較大的雲滴中去。
如果雲內出現水滴和冰晶共存的情況,那麼,這種凝結和凝華增大過程將大大加快。當雲中的雲滴增大到一定程度時,由於大雲滴的體積和重量不斷增加,它們在下降過程中不僅能趕上那些速度較慢的小雲滴,而且還會「吞並」更多的小雲滴而使自己壯大起來。
當大雲滴越長越大,最後大到空氣再也托不住它時,便從雲中直落到地面,成為我們常見的雨水。
② 中國古代掌管風雪的神是誰
外國的是大衛,他是古羅馬掌管風雪的神!
中國的是風神
風雨雷電
在自然界,風雨雷電是一些人們時常見到的自然現象,在人們還無法理解這些現象的真正原因前,就把神性附著在它們身上,並結合它們的形象進行了一番演義。從古至今它們雖然神格都不是很高,由於它們的普遍存在性,卻是人們津津樂道,時常提起的神。
掌管風的神姑且把他稱作「風伯」。在先秦時期,黃河流域把風神稱為「風師」;而在長江流域則稱之為「風伯」、「飛廉」,也有「箕伯」的說法。風伯之職,就是「掌八風消息,通五運之氣候」。風是氣候的主要因素,事關濟時育物。關於他的出身,《風俗通義》的《祀典》稱,風伯乃「鼓之以雷霆,潤之以風雨,養成萬物,有功於人。王者祀以報功也」。東漢蔡邕《獨斷》則稱,「風伯神,箕星也。其象在天,能興風」。箕星是東方七宿之一,此當以星宿為風神。在道教中,風伯的形象是一白發老人,左手持輪,右手執扇,作扇輪子狀,稱風伯方天君。不過,他也有擬獸態,當他變身作「飛廉」時,就會「鹿身,頭如雀,有角而蛇尾豹文」「長毛有翼」。後來他的形象又多了一個大大的口袋,打開了,就有風了,不知道這個和「放風」有沒有關聯。仔細玩玩軒轅劍,就會發現不管是人型還是獸態,風伯都出場過。軒叄里,風伯起碼也做了卡瑪的老師,教了一招「風伯見日」,不過我沒捨得那個乾坤袋,學過之後又讀檔重新玩過了。讓我覺得郁悶的是天之痕,明明風伯雨師世上只有一個,偏偏殺了一個又來一個,如果說打敗他們只是逃走了,那麼把他們收到煉妖壺中為啥還能遇到呢?希望以後游戲裡面知名一點的人物一個就夠了,否則真的很混亂啊。軒轅伏魔錄里風伯倒是很有型,擺脫了老態龍鍾的樣子,可能是能力被解封了,顯出了獸性(?),化作召喚獸出現。也希望以後軒轅劍的召喚獸少點不要緊,有型一點架勢多一點才重要,嘿嘿。
雨師,總是和風伯一起出現的自然神祗,呃,不過相信不會有人寫他們的同人就是了。不論是在黃河流域,還是在長江流域,因為都屬於亞熱帶大陸季風氣候,又同屬農耕文化圈,所以,雨水的含意都具有同等的重要意義。而且,兩地都有雨神,兩地的雨神都叫「雨師」,只不過長江流域的「雨師」在古代還有一個別名叫「屏翳」。在道教中,雨師被認為是畢星,即西方白虎七宿的第五宿,共有8顆星,屬金牛座(汗,難怪不美型)。後有雨師為商羊或赤松子二說。商羊是神鳥,一隻足,能大能小,大的時候可以吸光河裡的水。赤松子又作赤誦子,《列仙傳》謂其為神農時代的雨師,為一顛狂野人,能化為一條赤龍,隨風雨而下,後被元始天尊封為雨師,主行霜雨。那個時候他「服水玉以教神農,煉神服氣,能入水不濡,入火不焚,至昆侖山,常止西王母石室中,隨風雨上下,炎帝少女追之,亦得仙俱去」。壺中仙在秦朝以赤松子之名出現,不過私以為那是壺中仙只是假託赤松子之名,真正的赤松子應該另有其人吧,但是不排除赤松子和壺中仙是舊識的可能性。假如壺中仙真的是赤松子,難道他還和神農的女兒有……(禁斷,打住)不過我們也可以反推,假設壺中仙不止是在書上看過赤松子這號人,而是認識赤松子或者就是赤松子本人,那麼可以推斷壺中仙在神農時代就已經具有了自己的意識了,也就是說煉妖壺的出現時間應該比軒轅劍要早上不少時日。但就兩者都可以化身成龍這一點,我也做過一些假設,後來覺得都沒什麼說服力,所以我乾脆以「巧合」一言以蔽之,嘿嘿。不過也大概正是他可以變成龍的事情,搞得後來民間都以龍為行雲布雨的神仙,而忽略了雨師本身,真是可悲。民間流傳的雨師的典型形象為一烏髯壯漢,左手執盂,內盛一龍,右手若灑水狀,稱陳天君。這個形象和壺中仙相去甚遠,但是和天之痕里的雨師倒是一致。軒叄里也可以教李靖依照「雨師興浪」(我還是捨不得雷公錘,雖然它也沒什麼用),但是一直沒明白他們怎麼會被關在那裡等著主角去救。《山海經》里雨師和風伯都曾經助過蚩尤,不過敗給了魃。
雷,剛開始的時候比較簡單,就只有一個雷神,後來不知道怎麼了,似乎很多神都以為那是個美差,就像考公務員一樣趨之若騖,漸漸的就成了個機構,裡面的成員很多,人事關系也比較復雜了。先說說他的初始形態,是雷神,《山海經》里「龍身而人頭,鼓其腹」,這個形象參考蒼之濤里檀越之召喚出來的雷神就可以了,屬於獸態。他是伏羲的老爹,處於遺傳,伏羲也是人頭龍身就是了。後來由於大鍋飯好吃,大家都往裡面擠,就成立了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掌管的雷部,屬下有雷師、雷伯、雷公、雷雲、雷門等眾雷神。漢代王充《論衡》中所述漢代的雷神,「若力士之容,謂之雷公。使之左手引連鼓,右手推椎,若擊之狀。其意以為雷聲隆隆者,連鼓相扣擊之音也」,這個雷公是人形。魏晉南北朝時期,雷公又變為獸形。《搜神記》稱雷神「色如丹,目如鏡,毛角長三尺,狀如六畜,似彌猴」。這個形象其實倒是比較接近現世的形象,道觀里有「雷公神像作力士狀,裸胸袒腹,背插雙翅,額具三目,臉赤如猴,下巴長而銳,足如鷹爪。左手執鍥,右手執錘,作欲擊狀。自頂至旁,環懸連鼓五個,左足盤躡一鼓,世稱雷公江天君」。伏魔錄里的雷神拓印就是這個樣子,但是如以實際名字去考,那個應該改叫「雷公拓印」比較妥當。
電,不是很好考的神,無意找到「列缺」一說。在長江中上游,列缺本來是指天空中的閃電,而且,似乎還有關於「列缺」的神話。但不知為什麼,該神話失傳了,列缺的含義也變成了「天空的裂隙」。所以,一度打雷閃電都是雷神的職責。但是興許人們覺得這樣會讓雷神太辛苦,所以大約在唐宋時期,閃電之神變成電母。電母之像容如女,貌端雅,兩手執鏡,號曰電母秀天君。關於這位女性的故事還真的不多,有興趣的可以去看看《封神演義》和《北游記》。前者裡面的電母是金鰲島十天君之一的「金光聖母」,呃,她的金光陣亞空間很強勢的(抱歉,可是藤崎龍的《封》真的好看)。後者就比較慘,只是無意被雷公劈死了,所以才被列為電母,在打雷前先照照,免得打錯人……大概是因為故事太少,不好發揮,所以軒轅裡面還沒有這位女性登場。不過,其實那些雷系的法術准確的說,不都是閃電嗎。雷,不過是聲音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