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前程往事 > 名副其實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麼

名副其實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麼

發布時間:2025-01-06 08:08:57

① 從《世說新語》中產生的成語典故有哪些

出自《世說新語》的成語典故
1、 【難兄難弟】
【含義】比喻兄弟才德都好,難分高下。後來多比喻兩人同樣壞。
【出處】《世說新語·德行》第八條
【原文】陳元方子長文,有英才,與季方子孝先,各論其父功德,爭之不能決。咨於太丘,太丘曰:「元方難為兄,季方難為弟。」
【故事說明】潁川有個叫陳宴的人,自幼好學,辦事公道。後來做了縣官,更是廉潔奉公,百姓很佩服他。他的大兒子叫元方,小兒子叫季方,也有很高的德行。
元方後來被朝廷任命為侍中,又想讓他當司徒官,但是他不幹,朝廷又封他為尚書令。因為陳宴、元方、季方的聲望極高,當時豫州的城牆上,都畫著他們父子三個的圖像,讓百姓學他們的品德。
元方有個兒子叫長文,季方有個兒子叫孝先。有一天,他們為自己父親的功德爭論起來,都說自己的父親功德高,爭來爭去沒有結果,便一同來請祖父陳宴裁決。陳宴想了一會兒,對兩個孫子說:「元方難為兄,季方難為弟。他倆的功德都很高,難以分出上下啊!」兩個孫子滿意而去了。
【拓展】這是一個有關兄弟的故事,讓我想起另一對兄弟的故事來。紅樓夢第七十五回寫中秋夜擊鼓傳花取樂,賈政看了寶玉、賈環作的詩後說:「可見是弟兄了。……妙在古人中有『二難』,你兩個也可以稱『二難』了。只是你兩個的『難』字,卻是作難以教訓之『難』字講才好。」想那古板的賈政也能玩幽默,實是不容。不過他老人家的幽默大概沒什麼人敢領會罷。
難兄難弟一語,後來也多用做指共過患難的人或彼此處於同樣困境的人。例如元朝張可久《折桂令湖上飲別》曲中有語:「難兄難弟俱白發相逢異鄉。無風無雨未黃花不似重陽。」不過讀音大概是由第二聲變為第四聲了。
2、【割席絕交】
【含義】割斷席子,表示斷絕交情,不再來往。常用來形容朋友絕交不再往來。
【出處】《世說新語·德行》第十一條
【原文】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故事說明】三國時,華歆、邴原、管寧被時人稱為一條龍,華歆年稱龍頭,邴原居中為龍腹,管寧年為龍尾。
管寧和華歆(xin)在年輕的時候,是一對非常要好的朋友,他倆成天形影不離,同桌吃飯、同榻讀書、同床睡覺,相處得很和諧。雖則如此,但兩人的性格卻不同。管寧高潔,一生不曾進仕;管寧則經世致用,功名累世。通過兩件小事,管寧目睹了華歆捉金出看的所作所為,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嘆惋和失望,等到華歆回來以後,管寧就拿出刀子當著華歆的面把席子從中間割成兩半,痛心而決絕地宣布:「我們兩人的志向和情趣太不一樣了。從今以後,我們就像這被割開的草席一樣,再也不是朋友了。」
【拓展】這個故事無非告訴我們,真正的朋友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但很多人卻因此得出華歆貪慕榮華、德行卑污的結論來,說捉金是慕金錢,看軒冕是慕權勢,這卻是有失偏頗的。事實上,華歆是個品行高潔的人。同是世說里的故事,有華歆送還禮品和順路救人的故事,可見一斑。
就拿割席絕交的故事來看,「捉金而擲」,用現在的眼光來看,簡直就是拾金不昧嘛。至於出去看過門的軒冕,這就讓我們想起太史公筆下的劉邦和項羽,一個發出「大丈夫當如此」的感慨,一個發出「彼當取而代之」的壯語,這在太史公看來,是優點啊。
3、【小時了了】
【含義】 指人不能因為少年時聰明而斷定他日後定有作為。
【出處】 《世說新語﹒言語》第三條
【原文】孔文舉年十歲,隨父到洛。時李元禮有盛名,為司隸校尉。詣門者,皆俊才清稱及中表親戚乃通。文舉至門,謂吏曰:「我是李府君親。」既通,前坐。元禮問曰:「君與仆有何親?」對曰:「昔先君仲尼與君先人伯陽有師資之尊,是仆與君奕世為通好也。」元禮及賓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陳韙後至,人以其語語之,韙曰:「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文舉曰:「想君小時必當了了。」韙大踧踖。
【故事說明】李元禮就是李膺,東漢朝臣、名士,名氣很大。《世說新語﹒德行》有載:「李元禮風格秀整,高自標持,欲以天下名教是非為己任,後進之士,有升其堂者,皆以為登龍門。」很多人就是因為有李元禮的欣賞和贊譽,就因此聲名大噪的。
孔文舉便是我們所熟知的孔融,漢末文學家,曾任北海相,故也稱孔北海。
【拓展】孔融讓梨的故事應該是家喻戶曉的,就不消多說了。小小年紀的孔融去登龍門,真是不感小看呀。既然是龍門,求見者就必然多不勝數了,就必然遭到門吏的阻撓。所謂閻王易見,小鬼難纏啊。不過這難不倒我們小小的孔融,閻王也好,小鬼也罷,都服了他,偏偏一個不識趣的人,自討了沒趣。
只是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的人確實大有人在。所以這句話也經常被用到,雖然是借用的判斷句,但 「想必您小的時候肯定很聰明」這樣現成的回答,卻沒多少人用過。
4、【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含義】字面意思是鳥巢傾覆了,其卵就會破。用來比喻一人罹禍,全家都不得倖免。後也泛指事之整體被毀滅,其個體也無以保全。
【出處】 《世說新語﹒言語》第五條
【原文】孔融被收,中外惶怖。時融兒大者九歲,小者八歲,二兒故琢釘戲,了無遽容。融謂使者日:「冀罪止於身,二兒可得全不?」兒徐進曰:「大人,豈見覆巢之下,復有完卵乎?」尋亦收至。
【故事說明】據《魏氏春秋》記載:「(孔)融對孫權使有汕謗之言,坐棄市。」臨事,他的子女無動於衷。原來二人預料必被株連,故以覆巢之下豈有完卵為喻。
【拓展】孔融十歲登龍門(拜訪當時清流領袖李元禮),對人情看得很清;他的兒子八九歲,能坦然面對家庭巨變,對事故看得很透。讓我汗顏的同時也讓我頓生涼意。那樣的清與透,在某中程度上大概是要一個時代的血與痛換來的。
一直很喜歡世說,其實並不是因為裡面的都是名士風流,更因為裡面的早惠的兒童和率真的成年人,包括那些婦女。是恩格斯說的吧,大意是婦女和兒童的的生活狀況最能反映一個時代的社會風尚,或者是說最能反映一個時代的社會解放程度。所以想,也許從這些孩子的言行中,最能感觸到魏晉之風吧。
5、【拾人牙慧】
【含義】牙慧,原指言談中所流露之智慧,後喻他人曾說之言論與見解。拾人牙慧,比喻拾取他人一言半語為己用,或抄襲他人之言論。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第二十七條
【原文】殷中軍雲:「康伯未得我牙後慧。」
【故事說明】殷中軍,即殷浩,東晉人,學識淵博,善發議論,少時頗有名氣。曾封為建武將軍,取中原時戰敗,而遭免官,放逐至浙江信安。偕同者有其外甥韓康伯。韓康伯常中斷殷浩的發言,私表議論。一天,殷浩見韓康伯又誇誇其談,便出此語。
【拓展】「拾人牙慧」亦作「拾人唾涕」或「拾人唾餘」。宋時嚴羽在《滄浪詩話》中《答吳景仙書》:「仆之詩辯,乃斷千百年公案,是自家閉門鑿破此片田地,即非傍人籬壁,『拾人涕唾』得來者。」從其同義詞「拾人唾涕」或「拾人唾餘」來看,我並不認為慧是智慧的意思,而應該是一個通假字。不過不說也罷。
韓康伯經常打斷舅舅的話,多多少少有些不夠禮貌,且有些輕浮之嫌。殷浩吐此言,也不知道是劃清界限還是在維權。此語出在文學篇是有緣故的。做文章是最忌諱抄襲的。古人有言:「大概著書立說最怕雷同,『拾人牙慧』。賦詩作文,都是自寫胸襟。」亦作「拾人涕唾」。所以作文的時候,一定要是寫自己的真情實感,「自寫胸襟」。
6、【標新立異】
【含義】原指獨創新意,立論與眾不同。後來多指提出新奇的主張,創造新奇的式樣;有時帶貶義,指另搞一套。
【出處】 《世說新語﹒文學》第32條
【原文】莊子逍遙篇,舊是難處,諸名賢所可鑽味,而不能拔理於郭、向之外。支道林在白馬寺中,將馮太常共語,因及逍遙。支卓然標新理於二家之表,立異義於眾賢之外,皆是諸名賢尋味之所不得。後遂用支理。
【故事說明】支道林,名遁,是東晉時的佛教學者。他常與謝安、王羲之等名士交往,喜歡談玄理,對《莊子》也很有研究。《莊子》是戰國時期莊周所著的一部哲學著作。魏晉時期的士人多崇此書。晉代的向季和郭象曾對《莊子》作注。《逍遙游》是《莊子》中的第一篇,也是一個難點。當時許多著名的學者深入鑽研體味這篇文章的道理,都沒有能夠超出郭象、向秀的見解。
有一次,支道林在洛陽白馬寺同太常護國將軍馮懷一起聊天,談到《逍遙游》,支道林說出了一種新的道理,大大高於郭象、向秀的解釋,樹立了一種新的見解,超出當時許多著名學者的認識。支道林所作的分析見解,都是那些著名學者苦苦搜求思索沒有能夠解決的。後來人們就吸收了支道林的意見來解釋《逍遙游》。
【拓展】標新立異,總該是一種創新吧。就這一點,就能折服多少人啊。在文學上,「自寫胸襟」自然是一種高度,這種高度是要人慢慢地體味的,是需要理解和欣賞的,是以心以情以理慢慢浸染他人的心理的。而標新立異大多是一種智慧的突兀而出,是一眼就能看到的,不容忽視且忽視不了的。
7、【皮裡春秋】
【含義】 指表面不露好惡、不表態度,但內心實際上是有褒貶的。
【出處】 《世說新語﹒賞譽》第66條
【原文】 桓茂倫雲:「褚季野皮里陽秋。」謂其裁中也。
【故事說明】在網路搜索皮裡春秋的出處時,顯示的都是《晉書*褚裒傳》,其原文是「譙國桓彝見而目之曰:『季野有皮里陽秋。』言其外無臧否,而內有所褒貶也。」殊不知「季野有皮里陽秋」最早是出自《世說新語》,《晉書》的很多地方就是取材於世說的。
《晉書》中的桓彝,就是桓茂倫(字茂倫),東晉人。陽秋,即春秋,晉人避簡文宣太後阿春諱,以「陽」代「春」。孔子作《春秋》,每每以微言含蓄著大義,故後世稱其為「春秋筆法」。皮裡春秋則指表面不露好惡、不表態度,但內心實際上是有褒貶的。」裁中,即指在內心進行褒貶。
【拓展】在搜索這個成語時,出現得最多的是這么句話—— 「眼前道路無經緯,皮裡春秋空黑黃。」這是《紅樓夢》第三十八回薛寶釵詠螃蟹詩中的一句。蟹肚裡有黑、黃兩種不同的顏色,以「春秋」指花色,「空黑黃」,就是花樣多也徒勞的意思,因為最終難免成菜餚進人腹。這一句詩既新穎別致而又寓意深遠,這也難怪有人因此說寶釵深有城府的。
《紅樓夢》里還有一回,也與此語有關。第四十二回「瀟湘子雅謔補余香」,寫黛玉給劉姥姥取了個綽號「母蝗蟲」。這「母蝗蟲」真正形象恢諧,正如寶釵所言:「世上的話,到了鳳丫頭嘴裡也就盡了。幸而鳳丫頭不認得字,不大通,不過一概是市俗取笑,更有顰兒這促狹嘴,他用『春秋』的法子,將市俗的粗話,撮其要,刪其繁,再加潤色比方出來,一句是一句。『母蝗蟲』三字,把昨兒那些形景都現出來了。虧他想的倒也快。」
由此看來,不唯寶姐姐善春秋,林妹妹在這點上也是不弱的。由寶姐姐一詠蟹詩來說寶姐姐城府深,是毫無來由的,人家分明是在批評螃蟹「皮裡春秋空黑黃」嘛。詞語出自《賞譽》篇,多是用來形容人的為人處世的。
8、【嶔崎歷落】(qīn qí lì luò)
【含義】比喻品格卓異出群。
【出處】 《世說新語*容止》第20條
【原文】 周伯仁道桓茂倫:「嶔崎歷落,可笑人。」或雲謝幼輿言。
【故事說明】從這個成語的含義中並不容易看出這有什麼「可笑人」,而且此語出自《容止》篇,好象並不搭邊,不象形容容止的嘛。不過,成語的產生是經歷過漫長的歲月的,後來的含義通常有了改變或者引申,前者比如「難凶難弟」,後者比如「嶔崎歷落」。從結構上看,應該是並列結構;從字面上看,「嶔崎」和「歷落」的含義差不多,大概是差別大,距離大,有高低的意思。果然,單獨查了「嶔崎」的含義,大概有下面四種意思:1、形容山路險阻不平。2、指崎嶇的山路。3、引申指艱難險阻。 4、猶坎坷、困頓不得志。如此一來,也就能發出會心一笑了——是在說桓茂倫輪廓太分明,長得太有個性呢!
【拓展】面目輪廓深,在當時大概是因為有胡人的血統吧?不是有人說那個時候不是五胡亂華么?用教科書里的說法,魏晉時期是個民族大融合時期,胡漢通婚已經很常見了吧?不過人們還是愛拿這說事。不過就有個不怕這種嘲笑的,那就是東晉豫章山寺的僧人康僧淵。《世說新語*排調》第二十條有這樣的記載:「康僧淵目深而鼻高,王丞相每調之,僧淵曰:『鼻者,面之山;目者,面之淵。山不高則不靈,淵不深則不清。』」康僧淵的祖先是西域人,長得高鼻樑深眼睛的人還受到別人的調笑,何況東晉名家桓家呢。不過,如果是這種鼻高眼深的長相,應該還是很英俊的呢。
還是回到這個成語上來。「嶔崎歷落」正是因為有這個崎嶇不平,才有形容面目的輪廓和品格或才能的卓異出群。
9、【黑白分明】
【含義】比喻事非界限很清楚。也形容字跡、畫面清楚。
【出處】 《世說新語﹒言語》第15條
【原文】嵇中散語趙景真:「卿瞳子白黑分明,有白起之風,恨量小狹。」趙雲:「尺表能審璣衡之度,寸管能測往復之氣。何必在大,但問識如何耳。」
【故事說明】稽中散即大名鼎鼎的嵇康,《世說新語》里也是有名的帥哥。趙至,字景真,有口才,曾任遼東郡從事,主持司法工作,以清當見稱。
白起,一般也很熟悉,是戰國時秦國的名將,封武安君,據說他瞳子白黑分明。人們認為,這樣的人一定見解高明。表,是用來觀測天象的一種標竿。璣衡,古代測量天象的儀器,即渾天儀。管,指古代用來校正樂律的竹管。
【拓展】大帥哥,也是當時的一個偶像極人物,對自己的朋友說,你的眼睛黑白分明,只是可惜小了點。又是對人物相貌的評價。魏晉人士非常看重人的相貌和風度,翻翻《晉書》,凡是提到名流,很少不提兩句這人的容貌風採的。魏晉時期,士大夫,也許包括整個社會,對男性外貌美的審美很普遍,相反,對女性的相對而言就弱些。不過奇怪的是,他們對男性的外貌美的追求是趨於女性化的。比如後世用來形容女子美的一些詞,在世說里都是形容男性的。比如玉人、壁人什麼的。這在《容止》篇里很常見。
想起小時侯聽評書,裡面稱贊男生的相貌往往說:「眼見此人天庭飽滿,地角方圓,四方闊口,豹眼圓睜,鼻如懸膽,目似朗星。端的一個好相貌!」但對世說時代的大眾偶像來說,就該大大地改詞了。就該改成:「眼見此人膚如凝脂,唇似點朱,面似月下白玉,腰如風中楊柳,口噓蘭麝,體溢芳香,端的一個好皮囊!」這話用在魏晉男偶像身上,很是恰當。不過若是用在貂禪MM身上,也無不妥。所以魏晉時期的美男子,如潘安、如衛玠,大概長得都是《紅樓夢》里的寶玉模樣。
另外,查得漢董仲舒有《春秋繁露﹒保位權》:文中有「黑白分明,然後民知所去就」句,故黑白分明最原始的出處大概是此。
10、【道邊苦李】
【含義】比喻庸才,無用之才。
【出處】 《世說新語﹒雅量》第4條
【原文】王戎七歲,嘗與諸小兒游,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諸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人問之,答曰:「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故事說明】王戎,字浚沖,山東琅琊人,竹林七賢之一。王氏一族是有名望的大族,從他的親族輩中,便出了王衍、王澄、王導、王敦,等人物,掌握著東西兩晉政府的政壇,有「八王」之稱,與同為山西名族的斐氏「八斐」並稱。
【拓展】在上面說過,魏晉時期,凡是提到名流,很少不提兩句這人的容貌風採的。世說是這么形容王戎的容貌的:「容眼爛爛,如岩夏電」這就是說他的眼睛光彩有神,應該是個很高的評價和描寫。但這個兩眼有神採的小老弟——他是當時名流組合「竹林七賢」中老幺,在七賢當中,王戎的年紀是最輕的,他比山濤小二十九歲,比阮籍小二十四歲,比稽康小十一歲——卻被哥哥們稱之為俗物。世說記載:「嵇、阮、山、劉在竹林酣飲,王戎後往,步兵曰:『俗物已復來敗人意!』王笑曰:『卿輩意,亦復可敗邪?』」他所謂的俗,大概是因為節儉之顧。《世說新語﹒儉吝篇》就有四條講的是王戎。除了「卿卿我我」這個成語來源於他和他妻子的故事外,還因為他的這些個俗。
上面說的都是成年後的王戎。還是回到幼時的王戎身上來。王戎自幼便有「神童」之稱。《世說新語﹒賞譽》第六條有這樣的記載:「王浚沖、裴叔則二人,總角詣鍾士季,須臾去後,客問鍾曰:『向二童何如?』鍾曰:『裴楷清通,王戎簡要,後二十年,此二賢當為吏部尚書,冀爾時天下無滯才。』」果其不然,王戎在仕途上是很風順的,後封安豐侯。「道邊苦李」便是他被成為神通的一個小小的證明。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要善於思考,看問題不要光看錶面現象,要透過現象看本質。也說明了王戎能能善於觀察、推理,通過表面現象,看到事物的內在聯系。完全一個古代中國的神探柯南嘛!
11、【卿卿我我】
【含義】形容男女相愛,十分親昵,情意綿綿。
【出處】 《世說新語*惑溺》第35條
【原文】王安豐婦常卿安豐。安豐曰:「婦人卿婿,於禮為不敬,後勿復爾。」婦曰:「親卿愛卿,是以卿卿。我不卿卿,誰當卿卿?」遂恆聽之。
【故事說明】王戎事跡見前條。
按禮,婦人應以「君」稱其夫,「卿」乃是夫對妻的稱呼,這就是王戎為什麼說「於禮為不敬」了。
【拓展】《現代漢語詞典》里關於卿字的相關註解是這樣的:「古時夫妻或好友之間表示親愛的稱呼」。
這個解釋應該是從王戎妻子之後開始。其實。「卿」原來是官位名,「三公九卿」即是此意。後來成為男子美稱——中國嘛,自古以來一直是個官本位國家,曾經連高高在上的皇帝,也被成為「官家」呢,而封建社會里,執政掌權的官員們都是男性。再後成為帝王對大臣的稱呼,電視里古裝劇里經常出現的「愛卿平身」就是此意。再後來成為女子美稱,這個大概也是有傳統的——中國古代的士大夫總愛拿自己與帝王的侍妾相提並論,推己及人,帝王拿「卿」來稱呼自己,自己就拿「卿」來稱呼自己喜歡的女子,也過過阿Q式的皇帝癮啊。這大概就是那個所謂的禮的由來吧。
世說《儉吝》篇第三條記載:「司徒王戎,既貴且富,區宅僮牧,膏田水碓之屬,洛下無比,契疏鞅掌,每與夫人燭下散籌筭計。」 看這夫婦兩相唱隨的畫面,就想起他家侄子王衍和侄子媳婦的事情來。侄子媳婦也是和王戎夫妻個性相似,據說出門總讓隨身的丫頭帶著可以檢諸如牛分類的肥料,而王衍深恨其俗,把錢都不叫錢,叫「阿堵物」了。這又是另一個典故。所以卿卿我我這個詞語產生與王戎夫婦,是再正常再美妙不過的了。
王戎夫妻作為一對俗人,但卻為豐富了戀人的詞彙作出了大大的貢獻。即使是革命志士,也嚮往著俠骨柔腸,也願意與自己的戀人花前月下,卿卿我我。比如我們所熟知的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覺民先生,在《與妻書》里就寫過「意映卿卿如晤」句。其實,有哪份感情不是世俗的呢?即使說是超越世俗的情感,那也是世俗人才能擁有的。這就是為什麼那麼多神話故事里,不管是妖精,還是神仙,都嚮往人間的生活的緣故吧?
12、【蒹葭玉樹】(亦做蒹葭倚玉樹或蒹葭倚玉)
【含義】指兩個品貌極不相稱的人在一起,比喻一丑一美不能相比。後多表示地位低的人仰攀、依附地位高貴的人。亦常用作謙辭,用作借別人的光的客套話。
【出處】 《世說新語*容止》第3條
【原文】 魏明帝使後弟毛曾與夏侯玄共坐,時人謂「蒹葭依玉樹」。
【故事說明】蒹是荻,葭是蘆葦,蒹葭:沒有長穗的蘆葦。比喻微賤、貌丑。玉樹指傳說中的仙樹或珍寶製作的樹,比喻品貌之美。
夏侯玄,字太初,少時博學,才華出眾,尤其精通玄學,被譽為「四聰」之一。據傳相貌英俊,與嵇康、潘岳等人同為魏晉時期的美男子。
【拓展】士族階層講究儀容舉止,這成了魏晉風流的重要組成部分。夏侯玄,初任散騎黃門侍郎,有次和皇後的弟弟毛曾並排坐在一起,就認為這是恥辱,因為太不相稱。魏明帝很不高興,就把他降為羽林監。
不僅如此,儀容風采有時甚至能藉以活命或辦成事情。例如第23 則記陶侃因蘇峻作亂事欲殺庾亮,可是見到庾亮後就不一樣了,「庾風姿神貌,陶一見便改觀;談宴竟日,愛重頓至」。由此可見注重容止是當時的社會風尚。這就難怪夏侯玄寧願得罪皇帝的小舅子,也不願意和他坐在一起了。不過夏侯玄和嵇康、潘岳這些個美男子卻沒庾亮這好的命了。
13、【身無長物】
【含義】 除自身外再沒有多餘的東西,指生活節儉。後多用來形容極其貧窮。
【出處】 《世說新語*德行》第44條
【原文】王恭從會稽還,王大看之。見其坐六尺簟,因語恭:「 卿東來,故應有此物,可以一領及我。」 恭無言。大去後,既舉所坐者送之。既無余席,便坐薦上。後大聞之,甚驚,曰:「 吾本謂卿多,故求耳。」對曰:「 丈人不悉恭,恭作人無長物。」
【故事說明】王恭,字孝伯,出身於名門望族,為人清廉。他的妹妹是晉孝武帝司馬曜的皇後。但作為皇親國戚,王恭卻從不以此自傲,而是以平等的心態待人,生活儉朴,贏得了世人的好評。晉安帝時起兵反對帝室,被殺。王大,王忱,小名佛大,也稱阿大、王忱年齡相仿,但王忱輩份在王恭之上,所以王恭尊稱王忱為長者。
蕈(diàn),竹席。卿字的用法,在「卿卿我我」條中已有解釋。六朝時,在對稱中,也用於尊輩稱晚輩,或同輩熟人間的親熱稱呼。薦,草席。
【拓展】這個成語帶給我兩點思考。
其一,作為象王恭這般的當權者,應學王恭清廉貴峻,「身無長物」。
和古人的身無長物相比,現代人對物質的需求慾望就截然不同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物質的極大豐富,使人的生活水平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對物質的需求和提升生活水平的慾望,這是無可非議的。但如果以身在要職,以權謀私,則不應該。這樣的人該多想想陳老總「手莫伸,伸手必被捉」的話才好。
其二,作為一般人的我們,也應該學王恭的簡單節儉,「身無長物」 ,保護資源環境,堅持可持續發展觀。
節儉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自古便有「儉以養德,靜能修身」的說法。節儉不僅能減少不必要的浪費,而且更是我們修身養性的途徑。同時,它從一個方面反映出一個人對待他周圍事物的態度,不是玩世不恭,貪得無厭,而是懂得珍惜,甚至像王恭一樣先人後己。
14、【竹頭木屑】
【含義】厚頭,靠近根部的竹頭。竹頭與木屑,比喻細微的東西。後比喻可供利用的廢置之材。
【出處】 《世說新語﹒政事》第16條
【原文】陶公性檢厲,勤於事。作荊州時,敕船官悉錄鋸木屑,不限多少。咸不解此意。後正會,值積雪始晴,聽事前除雪後猶濕,於是悉用木屑覆之,都無所妨。官用竹皆令錄厚頭,積之如山。後桓宣武伐蜀,裝船,悉以作釘。又雲,嘗發所在竹篙,有一官長連根取之,仍當足。乃超兩階用之。
【故事說明】陶侃是晉人是晉末著名作家陶淵明的曾祖父。由於他為西晉統治者「一貫盡忠」,被封為「長沙郡公」,拜為大將軍,生活儉朴,愛惜時間,節約物資。當足,當做竹篙的鐵足。撐船閑的竹篙,頭部包上鐵制的部件,就是鐵足。陶侃用竹根代替鐵足,既善於取材,又節省了鐵足。他自己提倡節儉,也以此為標准取人。「嘗發所在竹篙,有一官長連根取之,仍當足。乃超兩階用之。」由此可見,陶侃的節儉是出於治理國家的需要。
【拓展】這又是一個有關節約資源,堅持可持續發展的故事。不唯節約,還有物盡其用,人盡其才的意思在裡面。這里只講後面的一曾意思。
竹頭木屑,看似廢物,可是善用者就可將它們化平庸為神奇。物且如此,何況人乎?世無棄物,人無廢材!所以我們要寬容地對待他人,自信地對待自己。對人對事對物都不要懷厭棄之心,心懷堅忍,永不放棄。認識到這一點,就能揚長避短,遠離悲觀和沮喪,勇敢地面對各種磨難,把磨難變成天賜的良機。失意的時候,不妨長吟「我輩豈是蓬蒿人」、「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閱讀全文

與名副其實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在外接種疫苗健康碼怎麼顯示 瀏覽:22
沒錢沒事業怎麼追 瀏覽:225
古代美女的臉是什麼樣子 瀏覽:851
奶喝多少度的健康 瀏覽:407
教師如何永葆平和心態獲得職業幸福感 瀏覽:241
男女不合的婚姻如何維持 瀏覽:846
短篇愛情小說多少字 瀏覽:58
伊朗經濟中心地址在哪裡 瀏覽:504
富德倍享健康和百萬守護哪個更好 瀏覽:166
要讀的童話故事有哪些 瀏覽:498
哪些地區長江經濟區 瀏覽:835
雅安事業單位法律考哪些 瀏覽:821
事業單位醫保卡反多少錢 瀏覽:565
自收自支事業單位轉崗什麼意思 瀏覽:492
戰疫故事講述了什麼 瀏覽:34
美女我不介意只要你願意什麼我都接受 瀏覽:507
衡陽婚姻家庭咨詢師哪裡有 瀏覽:128
信仰與愛情是什麼 瀏覽:458
事業單位醫保住院怎麼報銷 瀏覽:497
去什麼地方能見到越南美女 瀏覽: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