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我想要一個簡短而又把故事表達完整的黨史小故事
一、一台水力軋花機
1922年,21歲的陳毅回鄉時,做過一件至今仍被鄉親們傳為佳話的事情。當時,農村極為落後,只有一些人力驅動的前清時安裝的農業機械。以軋棉花的機子為例,需要3到5個壯勞動力輪番上陣才能驅動,且效率十分低下。
一日,陳毅步行於羊岔河畔,看著潺潺流水,突然想到村裡的軋花機太過笨重,費時又費力。為何不為鄉親們改裝成水力驅動?也正好將學到的知識用之於民,讓鄉親們認識到科學與知識的力量。
陳毅很快便將想法付諸實踐,經過試用,陳毅改裝的軋花機不僅省了勞動力,軋棉花的效率更提升了一倍多,十里八鄉的村民都趕來「看稀奇」,面對大家的嘖嘖稱贊,陳毅格外開心。
隨後,他向留法的同學蔡和森去信,申請加入社會主義青年團。不久之後,他收到了蔡和森的回信,組織已經同意他的請求。1923年初,陳毅離開故鄉。從此,堅定地走上了無產階級革命的道路。
如今,這台水力軋花機仍然保存在陳毅生平事跡陳列館中。
二、一張摺痕照片
陳毅生平事跡陳列館珍藏著一張帶有深深摺痕的照片,這張照片是隨一封陳毅寫給父母的信一起送達的。在抗戰時期,這是殊為不易的,而它能保存到今天也體現了陳毅在人民群眾心中的崇高地位。
1943年底,陳毅留下一首《赴延安留別華中諸同志》,即趕赴延安。到達延安後,陳毅參加了中共中央在延安召開的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當選為主席團成員、中央委員會委員。是時,全黨全軍正在開展「整風運動」,陳毅積極投身其中,時常與毛澤東促膝談心,書信往來,向毛澤東介紹自己在「整風運動」中的收獲。
毛澤東復信稱贊道:你的思想一通百通,無掛無礙,從此到處是坦途了。其間,陳毅因思念遠在四川的父母,將自己開展勞動的照片附信寄往。為了避免信件被日偽軍攔截,陳毅將信中「延安」二字改為「西安」,並落款為「兒仲弘敬書」。信件幾經周折,順利送達父母手中。
新中國成立後,陳毅父母將這張照片贈予陳毅的侄女陳德珍。
三、一支睡在馬路上的部隊
在眾多檔案資料中,比手掌還小的《入城守則》十分引人注目,這是1949年5月由華東軍區司令部印發的小冊子。1949年5月27日,上海戰役持續15天,終獲全面解放,殲敵15.3萬餘人,整座城市完好無損。
就在槍聲停息後的第一個清晨,市民們依然惶惶不安,可當他們打開家門那一刻,他們被眼前的景象深深感動了,濕漉漉的馬路兩側睡滿了身著黃布軍裝的解放軍戰士。
原來,早在4月1日,上海戰役發起前,身為第三野戰軍司令員的陳毅就頒布了《入城三大公約十項守則》,十項守則的第二條,白紙黑字寫著進城後一律「不住民房店鋪」。
5月,陳毅在蘇南丹陽縣發表講話,明確指出:入城紀律是執行入城政策的前奏,是我們解放軍給上海人民的見面禮。
這條紀律在制定之初,卻不被很多指戰員理解。陳毅始終堅持認為上海情況復雜,不能將過往經驗完全照搬。他將自己意見和看法電報上海戰役總前委,鄧小平、劉伯承等前委委員一致贊同他的意見,並電報中共中央軍委。
很快就收到了毛澤東的電報批示,只有八個字——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四、 在休整中擴軍
紅一軍團突破敵人封鎖線後,來到江西宜章的白石渡,在這里休整了一天。這里是當時粵漢鐵路的必經之地,鐵路剛剛在這里開工,聚有許多來此打工的湖南農民。他們住的是用松樹搭成的窩棚,一棚要住20人上下。
他們來此是因為家鄉遭受天災,原指望來此掙點工錢回去養家糊口,可工頭卻從來不發工資,遇有生災害病,工人們飽受煎熬,一些體質虛弱的人,已經奄奄一息。
紅軍看到這批湖南農民,立即救濟他們,給他們發放穀米和豬肉,並發放衣服物件,有工人急欲回家的,還給他們發了路費。在紅軍的感召下,工人們三五成群地來到部隊,紛紛要求參加革命隊伍。一些年紀大的工人為不能參加紅軍而嘆息:「可惜我老了,不然,我也要參加紅軍,跟著你們一道走。」
他們說:「我活到這樣大的年紀,從沒有看到這樣好的隊伍,從沒有看到這樣真正為老百姓謀利益的隊伍,你們一定要成功啊!」對於參加紅軍的新戰士,紅軍將士都親切和藹地招待他們。一大群衣衫襤褸的工人,一下子就成為穿上軍裝的新戰士了。
第二天,部隊繼續前進,隊伍人數增加了數百人。
五、坐筐過繩橋會師
1935年6月14日,中央紅軍一部和紅四方面軍一部在達維鎮會師。紅三軍團擔負中央交予的維護交通、與紅四方面軍會師的任務。彭德懷親自率領十一團來到維古村。
這是個依傍高山、面臨大河的村莊。河上的橋已被敵人破壞,隔河而望,紅四方面軍的隊伍正向這邊走來。雙方雖是面貌可辨,可使盡力氣喊話,對方仍是聽不清楚。急中生智,他們互擲石頭,在石頭上纏上字條,相約在這里架設懸橋。聽說在上游的以念有一道橋,彭德懷又來到以念。
這里的繩橋也受到破壞,上下兩條繩,只剩一條,河的對面就是紅四方面軍,雙方仍然沿用維古的方法,向對岸擲石頭。
十餘分鍾以後,接到這樣的一個字條:「我是徐向前,率領紅四方面軍之一部到達了」,「我們是三軍團之一部,在此迎接你們。」雖然取得了聯絡,但雙方依然不能講話,也不能渡河,仍是隔河相望著。
就在為難之際,紅軍戰士在河岸的樹林中找到了。於是四方面軍的一個戰士坐在筐子里將筐子拴在繩子上,從河對岸慢慢地盪過來了。接下來便是四方面軍總指揮徐向前,以及其他官兵一個又一個地渡過來。雙方終於會師成功。
兩天後,維古的懸橋經紅軍一方面軍與四方面軍共同努力,終於架設成功了。
❷ 中國抗日戰爭感人故事
1、少小立志
趙登禹將軍出身貧苦,祖輩都是純朴的農民。他兄弟姐妹五個,大哥趙登鑾,二哥趙登堯,趙登禹排行老三,另有一姐一妹。這么多人,僅有薄田三畝,只靠父兄扛活養家。趙登禹的兄弟姐妹都沒上過一天學,只有他讀了兩年書,不幸父親趙錫君去世,只好掇學。
不分晝夜奔行20多天趕到陝西潼關,找到了第十七混成旅的旅長馮玉祥。不料當時不招新兵,軍中管事被趙登禹千里投軍的精神所感動,才勉強收留他當了個副兵。
連長一見他就說:「你要知道,當副兵只管飯,不發軍餉。」趙登禹斬釘截鐵地回答:「我當兵不是為了發財,要是為了撈錢,我就不跑這么遠當兵了。」
2、打虎稱英
1916年,馮玉祥駐軍河北廊坊一帶。一次部隊在山下練兵,突然從林間躥出一隻猛虎。當時戰士們正練徒手格鬥,只有連長佩帶匣子槍,倉皇間連長發幾槍卻沒擊中要害,而虎已撲到近前。
戰士們一下都驚呆了,尚不知如何對付這只凶獸,只見趙登禹大吼一聲,一個箭步縱出隊列,迎著撲來的猛虎,先是閃展騰挪,將那虎引誘得前爪撲空,閃身躍虎背,揮拳運氣便打。那虎痛嘯一聲,挺身直立,探頭甩尾,意欲將趙登禹甩脫,再反撲過來。
馮玉祥聞知此事十分驚訝,親筆在打虎照上書寫「打虎將軍」四個家,又把他調到衛隊當貼身護兵。自此,趙登禹在馮玉祥身邊生活了7年。
3、為兵請「飯」
有一次,趙登禹隨馮玉祥到一家赴宴,見酒宴極度奢侈,鋥亮的紅漆八仙桌上放著雕花彩色細瓷碗碟,晶瑩如玉;象牙筷子,銀調羹,山珍海味多有馮玉祥見沒見過的,而主人竟還滿口謙詞:什麼「敝舍寒酸」,什麼「切莫見笑」,並請妓女相陪。
眾賓客一見,彷彿掉進了冰窯渾身發冷,全傻眼了,只能聳著肩,縮著頭,聽馮玉祥教訓:「請諸位看看吧,都民國了,我們的國民還提著要飯棍!民國民國,民是主人,我們應該是老百姓的奴僕。
可我們的主人卻提著要飯棍,我們的臉往哪兒擱?」說罷,又掏出兩塊銀元,用命令的口氣說:「請人陪酒,得給工錢,每人兩塊,都放在這兒吧!」眾官僚、軍閥唯唯諾諾,只好掏錢……這件事給趙登禹留下深刻的印象,使他明白了時刻不忘百姓疾苦,關心國家的興亡。
4、懲寇除霸
1918年,趙登禹隨馮玉祥鎮守湖南常德。當時帝國主義軍艦在內河水域橫沖直撞,中國水兵和百姓深受其害。
有一天,趙登禹值勤時,見駐常德日本居民會會長高橋新二和一個日軍艦長殺氣騰騰地要見馮玉祥,說中國軍隊要對他們檢查,還敢抗拒他毆打。
趙登禹把這件事告訴了馮玉祥。馮玉祥傳令讓他們進來,翻開《日本海陸軍刑法》一書,說:「根據軍規,對你們行凶的士兵必須立即監禁!」高橋新二見馮玉祥用日軍刑法處置他們,不禁大怒,當下掏出槍來要對馮玉祥行凶。
郭堅帶著衛兵來馮府赴宴,埋伏在左右的士兵爭相偷看郭堅和馮玉祥對飲,不慎將屏風擠倒。郭堅大驚,拔槍便走。士兵慌了,忙去阻攔,但郭堅身高力大,又有手槍,哪裡攔得住。緊急關頭。趙登禹挺身而上,施展武功,三拳兩腳將郭堅擊倒,生擒活拿。
其間,他每次作戰都沖鋒在前,出生入死,所向披靡,屢立戰功。1927年初,馮部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趙登禹升任旅長。
5、功勛卓著
1931年9月18日,日軍侵略東北,東三省淪亡。趙登禹義憤填膺,決心赴東北抗日,但由於蔣介石奉行不抵抗政策,未能實現。這時馮部已改編為第二十九軍。
1933年1月,日軍佔領山海關。3月9日,日軍鈴木師團直抵長城喜峰口,二十九軍奉命赴長城御敵。趙登禹任喜峰口作戰前敵總指揮,冒風雪,急行軍700餘里,占據有利地形,親率部隊揮大刀迎敵,長城垛口20餘次失而復得。
「張北事件」和「熱西事件」之後的1936年,趙登禹升為陸軍中將。這年夏天,二十九軍政治部主任宣介溪被日本特工綁架,下落不明。
趙登禹將軍大怒,,用電話通知親日派陳某,限兩小時把人送回,超過時限,就把平津一帶日本人殺光,然後下令部隊集合待命。陳某嚇得面色如土,急忙向日本人傳訊,不過一個小時,就乖乖地把宣介溪送了回來。
❸ 黨史故事50字
5位戰士渡烏江
1935年元旦,紅一軍團二師四團團長耿飈化裝到烏江江邊偵察,他剛剛接到強渡烏江的任務。
烏江素以天險著稱,為遵義的天然屏障。江面寬約250米,深不可測。水流湍急,水溫僅有10度,對岸敵人密布崗哨,工事堅固。這么寬的江面,如沒有渡河工具,渡過幾乎不可能。二師立即趕制竹筏,同時挑選出習於水性的18個戰士,准備派他們游水過江,以擾亂敵人的警戒,掩護後續部隊強渡。
第二天9時左右,18人中的8個勇士,每人各備駁殼槍一支,奮然躍入江中,帶著架設懸橋的繩索,向對岸游去。江寬水急,人雖游至對岸,可繩索怎麼也拉不過江。只得以竹筏強渡,竹筏至中流時被敵擊沉,強渡無功而返。當夜,又組織第二次強渡,將單層竹筏改為雙層竹筏。4隻竹筏同時強渡,3隻被江流阻回岸邊。三連連長毛正華的第二筏劃至江中後也沒有了消息。
第二天,強渡繼續進行,當竹筏劃至中流,只見從敵人工事下的石崖里,跳出幾個人來,向著敵人一陣猛烈掃射,敵人被打得暈頭轉向,落荒而逃,我們的竹筏這才順利地登了岸。這些接應的人是誰呢?
原來,毛連長於2日晚偷渡時,率戰斗員4人登第二筏,這個竹筏不知怎樣竟然靠了彼岸。在他們登了岸後,等待其他竹筏靠岸,卻都不見來人。這種情況下,5位戰士只能圍坐在一堆,在烏江邊石崖下過了一夜。
第一批強渡的十幾個戰士與毛連長等會合了,在佔領了敵軍的崗哨陣地後,繼續向敵人仰攻,接連幾個手榴彈,在輕機槍掩護下,刺刀用上去了,敵人陣地被徹底奪取了,一個排死傷過半,其餘的倉皇逃竄。因此,天險的烏江,就這樣的被突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