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小時候的納涼故事
小時候,不知什麼原因,在我們農村夏夜,經常會在晚上七點到九點這個黃金時間段停電。在又熱又無聊的夏夜,能幹些什麼呢?
大人們會尋找一塊開闊通風的場地,把搖椅,涼床搬出來,搖著蒲扇一起聊天納涼。有時,小孩瘋跑一陣後,大人就不讓跑了,怕累著感冒發燒。可是,大人們聊天,小孩在旁邊就會覺得很無聊啊。
於是,大人們搖身一變,就變成了講故事的人「從前……」。
小時候聽得津津有味的故事,現在回想起來,其實是漏洞百出的。但是,那時就是聽得很歡樂,而且有些故事現在還記憶猶新。
例如以下這個《管得寬》故事,如今仔細想想,其實很多細節是經不起推敲的,但就是覺得很有趣。
從前,有個王老太是個「喇叭嘴」,東家長西家短的,被她知道後,全村人很快就會知道了。
有一天晚上,王老太在村子裡溜達,走到一鄰居門前,聽到說李二丫她爹病得快不行了。這還了得,李二丫娘家在八里地外的李庄,趕緊告訴她回去看看她爹吧。
王老太用她那三寸金蓮,火急火燎地小跑到李二丫家,把這不好的消息告訴了她。李二丫已熄燈,跟六個月大的娃兒睡下了。李二丫一聽,自己的爹快不行了,急得六神無主,得趕緊地往娘家趕啊。
那時候,晚上行夜路只能靠月亮和星星的亮光照路。可是,好巧不巧,那天是一個月的下旬,外面一片漆黑,還有就是她丈夫在外做工也不在家。
王二丫著急得也沒有掌燈,摸索著撈起床上的寶寶,用厚包被一裹就往娘家趕去。
她急趕慢趕的,經過一片南瓜地時,毫無防備地就被藤蔓絆了一跤。落地後,她摔的手疼得一松,寶寶掉地上了。
寶寶也沒有哭,李二丫再摸索著用厚包被把寶寶一包,抱起就接著急忙往娘家趕。
可是,屋漏偏逢連夜雨。李二丫經過一片冬瓜地時,又被絆了一跤。手裡的孩子也被摔了出去,二丫又再次急急忙忙地摸索著把寶寶一抱,往娘家趕去。
李二丫磕磕碰碰地,走了差不多一個小時後,終於回到娘家了。
結果,敲開門一看,李二丫的爹還好好的呢。她爹娘心疼小外孫,抱過來一看,壞了,外孫不見了,包被裡只有一個冬瓜。
這可把大家急壞了,這一看就是把寶寶落在冬瓜里了。一大家人提著煤油燈,按原路返回,急急忙忙趕去冬瓜地里尋寶寶。
可是,到冬瓜里一看,沒有寶寶的蹤影,只有一個南瓜躺在冬瓜地里。
大家一合計,估計把寶寶落在南瓜地里了。於是,又急急忙忙趕到南瓜地里去尋寶寶。可是,在南瓜地里左尋右找的,也並沒有寶寶的身影。
一夥人循著李二丫走過的路,一路找到家,用燈往床上一照,寶寶還在床上睡得正香呢。看到寶寶安然無恙,大家才終於放下心來。
後來,李二丫找到王老太聽消息的那家人一問中間緣由。原來,那家人說的是李二丫爹家的豬生病了,快不行了。結果王老太沒有聽清,傳話時弄了個大烏龍。
❷ 納涼小故事
納 涼 小 故 事
顧 冰
小時候,沒電扇,更沒有空調,夏天的夜晚,村上人習慣在村東石橋上納涼。橋畔,有數棵柳樹,夜風從河面上吹來,拂動著柳條,也送來了絲絲涼爽。這時候,老人們搖著蒲扇,便開始講起故事。有三國、水滸,但更多的是鬼故事。對於我們小孩子來說,既害怕,又想聽,往往不由自主捂住了耳朵,但聽完了,還要纏著大人再講。而難耐的溽熱,全然忘卻了。不知不覺間,我已進入暮年,但那些鬼故事,我仍記得。
一
從前,有一個人從外地經商回家,天色已晚,投宿客棧。老闆言已經客滿,沒有空房,如不嫌棄,柴房中倒還能臨時搭個床鋪,不過柴房中擱著一口棺材。商人生性膽大,並不介意,應允了。不一會兒,伙計送來了酒肉,商人正腹中飢綏,狼吞虎咽地吃了起來。突然,從棺材裡伸出一隻手來,說:「也給我來一杯酒,聽著你吃得這么香,我饞死了。」商人頓時昏了過去。
❸ 難忘家鄉「打麥場」(納涼)
四
夏日的夜晚,屋內悶熱難當。唯有寬敞通透的打麥場上,清風徐徐,捎來一絲清涼。於是晚飯後,人們便帶著柴席、竹席、枕頭等納涼的工具,從四面八方匯聚到了打麥場上。
天似穹廬,籠罩著打麥場。藍色的天幕上繁星點點,促狹地向納涼的人們一閃一閃地眨眼。彷彿是一愣神的功夫,打麥場便被各種各樣的納涼工具擠滿了。大多數人都只帶張席子,條件好的帶一張草繩編的小涼床,至於那些火力旺盛的年輕人,則乾脆拿張塑料皮,往地上一鋪,就四腿八叉地躺下了。真正的天當被,地當床。
這時候,不分男女,不分老幼,亂哄哄地見縫插針,看到有塊空地皮,就趕緊把席子鋪下來,及時宣示領地和主權。哪怕是大姑娘和小夥子、少婦和光棍漢搭邊鋪,也是常有的事。一來大庭廣眾之下,沒人敢亂來;二來農村人生性粗獷,沒有那麼多窮講究。間或有少婦不注意被佔了便宜,比如被捏了一下大腿或被摸了一下屁股,先是一聲尖叫,然後便爆出一串並不兇狠的叫罵聲。繼而,周邊便會響起一陣嘎嘎地怪笑聲。沒有誰會拿這些雞毛蒜皮的事做文章,即便是少婦的男人也大都一笑了之。
坐下或躺下後,閑來無事,大家便搖著蒲扇或芭蕉扇,擺起龍門陣。老成些的,聊一聊當年的收成,預測一下秋季的農作物長勢;年輕些的,便一邊吹牛打屁,一邊開著一些半犖半素的玩笑;婆娘聚集的地方,說的都是一些家長里短和閨中秘事,聲音明顯小下來時,大約就是在編排自己潛在的對手的不是了;至於大小隊的幹部,如果偶然碰到一起,那談論的話題就高大上的多,大至國際國家大事,小到公社村裡的工作,不相乾的瑣事一般是不談的,以示和普通群眾的區別。因此,偶有三言兩語飄到周邊人耳朵里,便讓人驟起敬畏之心。
然而最受歡迎的,還是成昉大姑爺的鬼狐故事。成昉大姑爺早年是跑江湖的,耳目靈通,積攢了一肚子的稀奇古怪的故事。特別是我們這些小孩子,寧願不吃飯不睡覺,也想聽他講故事。所以,一俟吃完晚飯,我們便忙不疊地帶上納涼的工具,沖進打麥場,搶先佔據我們心目中的最好位置——打麥場的正中心。我們用席子在這里圍成一個圓圈,圓心的位置便是為成昉大姑爺留下的。其他人是享受不到這種待遇的,即便是大隊書記來了也不行。
成昉大姑爺通常都是在晚上八點以後才姍姍來遲,這也切合大人物出場的時間。他坐定後,卻並不急於開講,先是拿出他那個包漿黑亮、樣式古舊的紫砂茶壺,美美地「滋滋」先呷上兩口,然後眯是眼睛,舒坦地長長地吐出幾口濁氣,陶醉一下神仙般的愜意,方才切入正題。他的套路和街上說書人有幾分相似,先是吟幾句古詩或是說一段軼事作為引子,簡稱「書頭」。比如,他會吟詠一段不知來源於何處的古詩:「鳳凰窠內飛去鳥,七人頭上長青草。大雨下在橫山上,半個朋友不見了。」他說這是一則謎語的謎面,打一成語,謎底就是文人雅士通常所神往的「風花雪月」。
他通常都是以「話說」開篇。話說當年,伍子胥被楚王追殺,逃到昭關。但關防緊密,連一條狗都混不過去。伍子胥這個愁啊,一夜過來,滿頭青絲竟全部變成了白發。結果壞事反倒變成了好事,伍子胥在這基礎上簡單化了一下裝,把自己打扮成一個老頭,順順利利地就過了關。這才有伍子胥推薦專諸刺王僚和從吳國借兵向楚王復仇的後話。
話說有一個窮書生進京趕考,路上遇到了一個受傷的小狐狸,兩只前爪抱拳連連向他作揖,可憐兮兮地央求他救命。書生看他可憐,就把它藏在背後的書箱里,從獵人的弓箭下救了它一命。後來書生落榜回家,窮困潦倒之際,小狐狸為了報恩,竟變化為一個美貌少女,主動找上門來,嫁給他為妻,幫他持家理財,漸漸地竟然成了方圓幾十里有名的大財主,幾個兒子也都考上了舉人。
最離奇的還是他講的一些鬼故事,更離奇的是有的故事就發生在我們的生活中。話說有個村子叫王碼村,距離我們這兒也就二十多里遠。村裡有個年輕人叫禿三,其實禿三本來並不禿,烏溜溜地一頭黑發。只因一次走夜路「撞鬼」,竟改變了他的一生。
話說那是一個秋天,禿三從外地回家,行至他家東南方的亂葬坑時,天已黑透了。走著走著,禿三忽然聽到後面似乎有人在喊他名字,他驚奇地回頭看了一下,卻又什麼也看不見。等他掉頭再往前走的時候,卻又聽到後面有人在叫他。如此幾次三番,禿三猛然精神一恍忽,覺得自己好像走到了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原來閉著眼睛都能摸到家的路,竟然全然不同了。他機械地走啊走啊,就像一匹推磨的老驢,就這樣一刻不停地向前走著。不知走了多長時間,突然聽到一聲公雞的啼鳴,禿三猛地打個激凌,就像有人兜頭潑下一盆涼水,一下子清醒過來。原來自己走了大半夜,一直就在圍著幾個墳頭轉圈圈。從那以後,他的頭發就一直在掉,先是一根一根地掉,後來是一把一把地掉,直到後來掉個精光,油亮亮地像個光葫蘆,用什麼偏方都治不好。
成昉大姑爺說,人是至陽的生物,特別是男人,一到夜裡,肩膀上自然會亮起兩盞明燈,讓鬼魅邪祟不敢接近。而亂葬坑是埋死人和死牲口的地方,陰氣最重,久而久之,陰氣便會幻化成形,變成鬼魅妖邪來迷惑人。如果走夜路時,聽到有人叫你,千萬不要答應,也不要回頭。因為一回頭,你的喘氣的氣流就會把你肩上的兩盞陽氣燈吹熄,邪氣便會趁機入體,迷惑你的心智,讓你迷路,一直走不出鬼怪劃的圈圈。這就叫「鬼打牆」,像是在你面前憑空豎起了一堵牆。禿三犯的就是這個錯誤,幸而雞叫的早,驚退了鬼魅。否則一直走下去,最後定會精疲力竭而死。至於後來掉頭發,也是陰氣入體所致,就是俗稱的「鬼剃頭」。你們要是不信,可以到王碼村去看看,禿三現在頭上還寸草不生呢!
有時大隊書記路過我們的「領地」,聽到了就會笑罵:「你個老東西,又在散布封建迷信。要是帶壞了孩子,小心我組織群眾開你的批鬥會。」成昉大姑爺也會「嘿嘿」笑著回答:「就是給他們逗逗悶子、逗逗悶子。」然後回過頭來正色對我們說:「書記發話了,得聽!我講的這些都是牛鬼蛇神,不要信。要聽黨的話,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睡覺睡覺。」我們一邊嗔怪書記多事,一邊帶著意猶未盡的心情和一肚子的遐想漸漸進入夢鄉。夢中偶爾也會模模糊糊地浮起美麗的狐仙和恐怖的「鬼打牆」的碎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