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什麼是懸念,小說中怎麼設置懸念
簡單地說,懸念就是讓故事更具魅力的一種方法,故事還是那個故事,不管是愛情故事還是破案故事,只是通過情節的巧妙設置,使故事有了懸念,讓受眾欲罷不能.在一部小說中,懸念的作用是勾起讀者的興趣一直讀下去.
設懸念主要有這么三種方法:
一、倒敘法
所謂倒敘法,就是先寫事件的結果,讓讀者感到奇怪: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呢?因為好奇心的驅使,激發讀者追根溯源,探求事件的起因和經過,
如原人教版初語二冊有一篇課文叫《一件珍貴的襯衫》開頭:
在我的家裡,珍藏著一件白色的的確良襯衫。這不是一件普通的襯衫。這襯衫,凝聚著敬愛的周總理對工人群眾的階級深情。每當我看到它,周總理那高大光輝的形象就浮現在我的眼前;每當我捧起它,就不由得回想起那激動人心的往事。
讀了這段文字,讀者不禁要問:在「我」的家裡,為什麼會有一件與日理萬機的周總理有著密切關聯的襯衫呢?它是如何來到「我」家的呢?是不是周總理也穿過它呢?從而激起閱讀興趣。這就是懸念。
又如《羚羊木雕》(義務教育七年級《語文》上冊),開頭寫媽媽問「我」羚羊木雕到哪兒去了?「我」說收起來了;接著媽媽又問「我」放在哪兒了,並要「我」拿出來讓她看看,當她看出「我」在撒謊後,又懷疑「我」是不是拿出去賣了。在媽媽的一再追問下,「我」只得老實交代:送給好朋友萬芳了。那麼,「我」為什麼要把爸爸從非洲帶回的這么名貴的工藝品送給好朋友萬芳呢?萬芳究竟是怎樣一個人呢?這就是懸念。
其實生活中發生的許多事情,人們往往都是先知道結果,然後才會根據各人的興趣和愛好,以及可能與自己產生的關系,去追根溯源。
二、誤會法
所謂誤會,就是不正確的判斷。利用誤會設置懸念,能使文章情節曲折離奇,吊起讀者胃口,讀來妙趣橫生。
如《山中訪友》(義務教育七年級《語文》上冊)一文標題就讓人產生誤會。沒有讀過此文的人,一定以為這個「友」指的是人。然而讀罷全文,讀者才明白,原來這個「友」指的不是人,而是山中的古橋、樹林、山泉、溪流、白雲、瀑布和懸崖等,作者是運用了擬人手法把它們當作自己的朋友了。在初中課文里,像這樣的標題誤會法,還有契訶夫的小說《變色龍》,因為這里的變色龍指的沙皇統治下的一個警察,而不是指善於根據周圍環境變幻膚色的蜥蜴類小動物。
三、欲揚先抑法
所謂欲揚先抑,是一種人物描寫技巧。欲揚先抑的「揚」,是指褒揚、抬高。「抑」,指按下、貶低。作者想褒揚某個人物,卻不從褒揚處落筆,而先是按下,從相反的貶抑處落筆。用這種方法,使情節多變,形成波瀾起伏,造成懸念,容易使讀者在閱讀過程中,產生恍然大悟的感覺,留下比較深刻的印象。
《戰國策》中有一段「馮諼客孟嘗君」的故事,文章的開頭寫馮諼既無愛好,又無能耐,還愛鬧待遇、發牢騷,簡直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作者把他貶抑到最低處。讀到這里,讀者不禁要問:這樣一個一無是處的人,孟嘗君為什麼還要禮遇他呢?(懸念)卻不料作者筆鋒一轉,寫他如何為孟嘗君經營「三窟」,寫出了他非凡的才能。開頭的「抑」是為了襯托後面的「揚」。這類例子在古今中外的優秀作品中並不少見。
❷ 設置懸念的三種方法
設置懸念的三種方法包括倒敘法、疑問法和省略法。
1、倒敘法:倒敘法是一種常用的設置懸念的方法,它通過將事件的結果或最重要的部分放在開頭,引起讀者的好奇心,使其產生探究原因的慾望。例如,在小說開頭,可以先描繪一個令人震驚的事件結果,然後再回溯到事件發生的原因和過程,讓讀者跟隨主角一起追尋事件的真相。
2、疑問法:疑問法是通過在故事情節中提出一個或多個問題,讓讀者產生好奇心和求知慾。這些問題的答案通常需要在故事中尋找或通過主角的思考和行動來獲得。例如,在一部推理小說中,可以先揭示一個謎團或懸疑,然後讓主角通過調查和推理來逐步揭開真相。
3、提高作品質量:設置懸念可以使作品更加高質量、有深度,讓讀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作品的主題和內涵。通過在作品中設置懸念,可以增加作品的層次感和立體感,使作品更加具有深度和廣度。同時,這些懸念也可以幫助作者表達作品的內涵和思想,使作品更加具有藝術性和人文性。
❸ 談談講故事的技巧
5個講故事的技巧
技巧一:巧妙開頭
精彩的開頭,一般都很抓人,能夠立刻吸引對方的注意力,把對方帶入你營造的氛圍中,讓你的故事成功了一半。
1、順敘
快速列出時間、人物、地點、事件,製造懸念。
舉例:半夜十二點,我一個人在公司,忽然有人拍了我的肩膀。(拋出懸念)
2、倒敘
先拋出出人意料的結果,然後再娓娓道來。
舉例:我一個月胖了15斤,只因為那件事。(引人好奇,忍不住追問)
技巧二:邏輯清晰
故事的邏輯清晰、順暢,別人聽起來才容易明白你的意思,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清楚故事的情節。
小時候作文課教的:起因、經過、結果,這就是萬能的通用結構,只是很可惜很多人都忘了,上來還不清楚來龍去脈就講細節,聽得一臉懵逼。
STAR法則是講故事的常用法則:
Situation情景——是在什麼情景下發生的,包括時間、背景、難題
Task任務——你的角色和任務是什麼
Action行動——你做了什麼
Result結果——結果和成績
另外,一個很重要的是,可以從宏觀到微觀,在開始開始之前加個W(What),先一兩句話說一下你要分享的是什麼故事,有個帽子定調,別人更容易明白。
技巧三:描繪出場景感
講故事的人就好像看了一部電影一樣,腦海中存儲了一部電影。你需要讓沒有看過電影的人,能夠更好的知道電影的故事和精彩畫面。這就需要講故事的時候,傳遞和描繪出場景感,將對方帶入進去。這可以運用「感性法則」:
1、畫面感
簡單來說,就是別人聽完你的故事後,腦海裡面有畫面感,能夠產生聯想。
最基本的方法就是,交代清楚故事的時間、地點、人物和事件,這些基本元素交代清楚了,才更容易有畫面感。就好像我們小時候的童謠一樣:
從前有座山,山裡有座廟,廟里有個老和尚在給小和尚講故事。
寥寥三句話,畫面感十足。
2、沖突性
故事的精彩程度,很大程度上受制於故事的沖突和矛盾,然後圍繞解決沖突和矛盾展開。怪獸難打,才能凸顯出英雄本色。就像任何一個廣為流傳的勵志故事一樣,全都是屌絲逆襲的故事,開始家境是如何艱難,最後是如何成功。
所以,前後需要有對比。故事背景需要呈現困境,過程需要突出復雜,結果展現成果。
這個過程可能是來回幾個博弈,跌宕起伏的。
技巧四:描述細節
學會講述細節,有助於讓故事更動人,讓人物能夠凸顯。描述他人時,不要只會用形容詞,因為這很沒有個性,而要將它變成個性化的細節,用生活的片段或細節或場景,去刻畫人物,這樣才會更生動立體,更有畫面感。
舉例:形容人很主動。
普通描述:他真的很主動。
細節描述:他面對任何人的時候,都會主動上前熱情擁抱,雖然撲空的幾率很大,但是他也依然堅持。
普通描述VS細節描述:後者更有畫面感,讓人印象深刻。
技巧五:加強幽默
給你的故事加點幽默,這會更加抓人。
1、運用反轉
通過前半段,將讀者拉倒一種邏輯場景,後半段又拉倒另一個邏輯場景。
舉例:朋友圈的點開全文,前半段「有小偷溜進我家,到處找錢——」,點開後半段是「後來我們一起找了起來。」
2、運用諧音
常見於春晚等綜藝小品。
舉例:我在中葯房拿葯,喊道:「護士,拿葯,我丹參。」前面的阿姨對我說:「小夥子,算了吧,單身是沒葯可醫的!」
3、加強細節
故意加強對細節的描述,使形象更充分,更具體。
❹ 講故事的技巧與方法有哪些
了解故事——深刻理解故事的每一個角色。既然你需要講故事,那麼首先你肯定要了解故事,但光了解故事還不夠。就比如白學公主,也許你看一次就知道故事的的梗概了,因為她的故事情節十分的簡單,但你當你講故事出來的時候,你就必須要掌握好每一個人的心理描寫,和說話的語氣了。因此必須要深刻了解故事裡的每一個角色,模仿他們說話的語氣和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