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像螳螂捕蟬這樣的寓言故事有很多,如()、()。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二虎相爭 必有一傷
坐山觀虎鬥
1、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成語典故
原文
趙①且伐燕②,蘇代③為燕謂惠王④曰:「今者臣來,過易水⑤,蚌方出曝(暴)⑥,而鷸⑦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⑧。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並擒之。今趙且伐燕,燕趙久相支,以弊大眾,臣恐強秦⑨之為
鷸蚌相爭(8張)漁夫⑩也。故願王熟計之也。」 惠王曰:「善!」乃止。 ――節選自《戰國策·燕策二》
譯文
趙王將要去攻打燕國,蘇代為了燕國,去勸趙惠王說:「臣這次來的時候,(我)經過易水,(看見)一隻河蚌正張著殼曬太陽。有一隻鷸鳥,伸嘴去啄河蚌的肉。河蚌連忙把殼合上,緊緊地鉗住了鷸鳥的嘴。鷸鳥就說:『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會死。』河蚌也就說:『今天不放開你,明天不放開你,你就會死!』兩個誰也不肯放。打漁的人看到了,就把它倆一齊捉去了。現在趙國要去攻打燕國,燕趙兩國相持不下,日子久了,雙方的力量都消耗得很厲害。我擔心強大的秦國成為鷸蚌相爭中「漁父」那樣的角色。所以(我)希望大王好好地考慮考慮。」惠王聽了,說:「對啊!」便停止了(攻打燕國的行動)。
2、坐山觀虎鬥
出處
《戰國策·秦第二》:有兩虎爭人而斗者,管莊子將刺之。管與止之曰:「虎者,戾蟲;人者,甘餌也。今兩虎爭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傷。子待傷虎而刺之,則是一舉 而兼兩虎也。無刺一虎之勞,而有刺兩虎之名。」 譯文: 有兩只因為爭吃一個人而打鬥的老虎,管莊子想要刺死它們。管於是阻止他說:「老虎,是兇猛暴戾的動物;人,是它們(指老虎)的美食。現在兩只老虎因爭吃人而互相爭斗,小的一定會死,大的一定會受傷。你等這兩只老虎受傷後再刺死它們,一次行動就同時殺死兩只老虎,不用費殺死一隻老虎的力氣,就一下子獲得殺死兩只老虎的名聲。」
有一年韓國與魏國打仗,很長時間,不分勝負。秦惠王打算派兵援助,他想聽聽大臣們的意見,陳軫說:「從前有個叫卞莊子的人,看見兩只老虎,就想舉劍刺殺它們。旁邊的人勸他說:「你不必著忙,你看兩只老虎在吃牛,一會兒把牛吃光了,它們必然會爭奪,由爭奪而引起搏鬥,結果大虎受傷,小虎死亡。到了那時候,你再將那隻受傷的大虎刺殺,豈不是一舉而得到兩只老虎嗎?」 「哦」秦惠王恍然大悟,「你的意思是說,先讓韓國和魏國打一陣子,等著一個大敗,另一個受損時,我再出兵討伐,就可以一次打敗 他們兩個國家,就與那卞莊子刺虎一樣,是吧?」 陳輕點點頭,說:「正是這樣!」 秦惠王採納陳軫的意見,真的獲得了勝利。
②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寓言故事類似的有哪些
比如: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一隻蚌正張開兩殼曬太陽,鷸鳥飛過來,伸出長長的嘴巴來啄食它的肉。蚌一下子合住雙殼,把鷸鳥的嘴緊緊地夾住了。
鷸鳥對蚌說:"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會把你乾死!"
蚌對鷸鳥說:"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就會把你餓死!"
它兩個各不相讓,誰也不肯放誰。這時,一個打魚的老人走過來,一下子把它們都捉走了。
寓意:爭狠斗氣,往往造成兩敗俱傷,誰也沒有好結果。
原文:
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既有死蚌。"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並禽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