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國學經典勵志故事及感受
1、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東漢時期有一個人叫陳蕃,他學識淵博,胸懷大志,少年時代發奮讀書,以天下為己任。一天,他父親的一位老朋友薛勤來看他,見他獨居的院內雜草叢生、穢物滿地,就對他說:「你怎麼不打掃一下屋子,以招待賓客呢?」陳蕃回答:「大丈夫處世,當掃天下,安事一屋乎!」薛勤當即反問道:「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陳蕃聽了無言以對,覺得很有道理。從此,他開始注意從身邊小事做起,最終成為一代名臣。
感悟:大事都須從小事做起。《弟子規》中說:「房室清,牆壁凈,幾案潔,筆硯正。」意思是說:書房要整理清潔,牆壁要保持干凈,讀書時,書桌上筆墨紙硯等文具要放置整齊,不得凌亂,觸目所及皆是井井有條,才能靜下心來讀書。
2、書讀百遍,其意自見(xiàn)
三國時期,魏國有一個人叫董遇,自幼生活貧苦,整天為了生活而奔波。
但是,他只要一有空閑時間,就坐下來讀書學習,所以知識很淵博。他的哥哥譏笑他,他卻不在乎。
天長地久,他寫出了兩本書,引起了轟動,別人問他讀書有什麼竅門。
他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xiàn)。」
人們很佩服他,他的名聲也越來越大。
附近的人紛紛前來求教,並問他是如何學習的。
董遇告訴他們說: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陰雨者,時之餘。學習要利用三餘,也就是三種的空餘時間:冬天是一年之餘,晚上是一天之餘,雨天是平日之餘。
人們聽了,恍然大悟。原來就是要通過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來讀書學習,以提高自己的水平。
感悟:現在有些人總找借口說:「我白天那麼忙,工作壓力那麼大,生活節奏那麼緊,哪有時間學習?」其實,只要你自己肯學,時間是可以擠出來的。愛因斯坦和魯迅說過同樣一句話:人的差別在於業余時間。有個著名的「三八理論」,就是一個普通成年人的一天應該分為「三個八」:八小時工作、八小時睡覺、八小時自由安排時間。前面兩個「八」,大多數人是一樣的,並無多大變化;人與人之間的不同,就在於剩下的八小時怎麼度過。
⑵ 國學故事有哪些
1、破釜沉舟:秦末時,秦軍進攻趙國,而後趙國向楚國求救,楚軍將領項羽率兵渡江攻打秦軍,過江後,項羽下令讓士兵沉戰船,致使楚軍沒有退路,人人奮起反抗,最終取得勝利。
2、管鮑之交:管仲和鮑書牙友誼深厚,但在王子爭奪王位時各為其主,期間管仲射擊公子小白致其受傷,公子小白即位後,鮑書牙為了國家的利益推薦管仲治理國家,而後自己隱退歸家。
3、樊噲闖宮:漢軍大將樊噲有緊急公務趕到京城,卻得知漢武帝劉邦多日不理朝政,樊噲便一路沖開御林軍的攔阻,闖進皇宮內院,面見劉邦,在樊噲的直言相勸下,劉邦最後幡然悔悟,立即整衣上朝。
4、荊軻刺秦王:戰國末期,秦國大軍攻下趙國後直逼燕國,壯士荊柯自願出使秦國,在向秦始皇獻上樊於期的人頭和趙國地圖時,荊柯從地圖中取出匕首,刺向秦始皇,但最終未能成功,英勇犧牲。
⑶ 國學經典小故事10則,讀的是故事,學的是智慧
穿越千年的智慧長廊,讓我們一起探尋十則國學經典小故事,感受其中蘊含的人生哲理與智慧火花。在每個故事裡,歷史的脈絡編織出一幅幅生動的畫面,讓我們在閱讀中學習,於故事中成長。
三人成虎: 魏國龐恭以街頭市井的老虎寓言,生動揭示了謠言的力量,告誡我們切勿輕信流言蜚語,要保持清醒的判斷。這是一面鏡子,讓我們審視自己的認知,學會分辨是非。
失人之察: 孔子與顏回之間的一段誤會,揭示了謹慎判斷他人的重要性。每個人都有可能被誤解,關鍵在於我們如何以公正之心去理解他人,避免過早下結論。
黃州菊花: 蘇東坡的誤判,啟示我們對待事物需深入探究,不可草率論斷。黃州的特殊環境讓他明白,每處風景都有其獨特性,生活亦是如此,需悉心體驗。
以人為鏡: 唐太宗以魏徵為明鏡,皇後通過他們互動看到了國家興盛的秘訣。這告訴我們,他人的意見是寶貴的財富,用以照見自己的不足和進步。
智慧小語: 判斷事物時,我們需要全面視角,不輕信一面之詞。勇於自我反思,修正錯誤,這是智慧的起點。
故事中,魏徵的鏡子論、石崇與顏回的財富觀對比,讓我們明白德行與財富的真正價值。朱元璋的故事教會我們,語言的力量在於其表達的藝術,婉轉溝通往往能帶來更好的效果。
對症下葯: 孔子的因材施教,子路和冉有面對問題的不同態度,揭示了個性與處理方式的重要性。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對待他人也應區別對待。
於謙的「兩袖清風」不僅僅是一種廉潔的象徵,更是堅守原則、抵擋誘惑的楷模。而管寧與華歆的割席之舉,告訴我們志向的分歧不應阻礙友誼,選擇志同道合的朋友,才能攜手共進。
最後,孔子的學琴故事強調,深入理解與專注精神是提升自我修養的關鍵。每一次閱讀國學故事,都是一次心靈的洗禮,讓我們在傳承中汲取智慧,成長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