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愛情的條件的結局
Ⅱ 牛郎織女的原版故事是怎樣的
牛郎織女的原版故事:
傳說古代天帝的孫女織女擅長織布,每天給天空織彩霞,她討厭這枯燥的生活,就偷偷下到凡間,私自嫁給河西的牛郎,過上男耕女織的生活,此事惹怒了天帝,把織女捉回天宮,責令他們分離,只允許他們每年的農歷七月七日在鵲橋上相會一次。
他們堅貞的愛情感動了喜鵲,無數喜鵲飛來,用身體搭成一道跨越天河的喜鵲橋,讓牛郎織女在天河上相會。
(2)羅長袖是哪個故事中的人物擴展閱讀:
牛郎織女是流傳在中國民間最優秀的愛情傳說之一,那牛郎與織女純朴的愛情,是人們對愛好生活的憧憬和嚮往;而忠厚、勤奮的牛兒,又代表著人們對勞動的熱愛和和平生活的期望……。
天上人間的生離死別,鵲橋相會的幸福團圓,演繹著古老的愛情,丹陽據傳為「牛郎與織女」傳說的起源之地,因此,丹陽早年便在香草河畔建起群雕,供人們追思傳統文化,又紡織現代動人的一幕幕喜劇。
據說,每年都有無數熱戀中的少男少女,來「牛郎與織女」身邊相會和喜結連理。歌頌了中國勞動人民堅貞的愛情以及追求美好生活的強烈願望。
Ⅲ 吳偉業石榴原文及賞析
《石榴·石榴》詠石榴詩鑒賞
吳偉業
五月華林宴,榴花入眼來。
百株當戶牖,萬火照樓台。
絳帳垂羅袖,紅房出粉腮。
江南逢巧笑,齲齒向人開。
我國古典詩歌里,寫石榴的作品並不多見。明末清初詩人吳偉業所寫的《石榴》,可以說是較好的一首。
詩人落筆不俗,用「五月華林宴」一句起興,渲染出全詩的總體氣氛,調動了讀者的情趣,同時也透示他揮毫潑墨時的內心欣喜之情。詩中「華林宴」,典出晉武帝司馬炎於泰始四年(公元269年)春,在洛陽華林園大宴群臣的掌故。以後人們多用來作為盛大宴會的代名。還有,詩人稱石榴樹下的聚會也作「華林宴」,可見用法巧妙。作者這里所運用的表現手段,頗象現代影視藝術中的蒙太奇。隨著「鏡頭」慢慢移動,由總體到局部,出現幾個畫面的剪接:斑駁絢爛的石榴樹群躍入眼簾,百株千枝在漏窗雕門下迎風搖曳,火紅一片的榴花映襯著瓊樓玉台。一派綺麗的風情,真是美不勝收!
美不勝收的絢爛榴花,當然要引得樓里台上的美人競相觀賞,絳色帷帳邊,錦羅長袖舒動;紅樓閨閣中,探出杏目粉腮。她們嚶嚶俏語,笑指謾評,好不嬌憐。不由人不動魂魄。
此處,詩人明線畫出人面榴花相映紅的圖景,暗線卻用美人的形貌,展現石榴由花開而果熟的動態變化。你看,那革質的花萼,在絳紅花瓣下漸漸肥大起來,不很有點「垂羅袖」的味道嗎?你再瞧,桔紅的果實開裂了,那露出一片徘紅的果肉與雪白的籽粒,不也恰如「出粉腮」、「逢巧笑」的意境嗎? 尾句里的「齲齒」也不是指人的「蟲牙」,這是石榴果肉和籽粒雜然相間的戲謔用法,它與後來郭沫若寫的《石榴》文中,用「忍俊不禁,開口大笑」的比擬具有同工之妙。詩人巧妙地把人的美,花的美,果的美疊印在一起,在他想像的世界裡,榴花即是美人,美人也似榴花,人花重合,花人連情,深化了意境的內涵,極在地烘托出賞花悅宴的氣氛,從而強烈地抒發了詩人內心歡愉的情感。
吳偉業不僅善寫詩詞,也工於書畫。他的詩重於形態性,可謂「詩中有畫」。這一篇雖不算是大手筆,卻也寫得風華綺麗,不落俗套,足見他的功底不薄。本詩沒有以物喻人,也不曾借景抒情,全詩皆為景語,而無一情語,但是詩人通過表象外化感情,以寫石榴火紅對窗,「粉腮」「巧笑」,艷然卓立和流光照人的繁鬧場景,透視自身的歡愉,不能不說另具新意。時至今日,他的詩章里某些技巧,仍有可借鑒的價值。他所寫的《石榴》,還能給人以宜情之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