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西遊記》是根據什麼真實故事改編的
以「唐僧取經」這一歷史事件為藍本。
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25歲的和尚玄奘天竺(印度)徒步游學。
他從長安出發後,途經中亞、阿富汗、巴基斯坦,歷盡艱難險阻,最後到達了印度。在那裡學習了兩年多,並在一次大型佛教經學辯論會任主講,受到了贊譽。
及到他的弟子慧立、彥琮撰寫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則為玄奘的經歷增添了許多神話色彩,從此,唐僧取經的故事便開始在中國民間廣為流傳。
吳承恩也正是在中國民間傳說和話本、戲曲的基礎上,經過艱苦的再創造,完成了這部偉大的文學巨著。
現實版唐僧:取經之後確實收過三個徒弟
西遊記中的徒弟是唐僧取經之初收的,現實中的徒弟卻是在取經之後收的。第一個徒弟是在唐僧回來的途中收的,據說是一個西域神童,聰穎絕倫,過目不忘。第二個徒弟是開國元勛尉遲敬德的侄子——窺基,出身將門,熟讀兵書……
第一個徒弟是在唐僧回來的途中收的,據說是一個西域神童,聰穎絕倫,過目不忘,記憶力幾乎沒人能比得過他。這跟孫悟空很相似,孫悟空從石頭縫里蹦出來,相對於大唐來說本來就是異族人了,而且神通廣大和唐玄奘的神童大弟子的身份也十分相符。
第二個徒弟是開國元勛尉遲敬德的侄子——窺基,出身將門,卻自幼通學儒典,熟讀兵書。窺基當和尚有三個條件:「不斷情慾;准吃葷血之物;過午能食」。
因此他最初出去講經一般都是准備三輛車,一輛載佛經,一輛載酒肉,一輛載家僕妓女,因此被稱為三車和尚,這和西遊記中的豬八戒很是相似。
第三個徒弟,應該是圓測大師,新羅國的王子,也是個外國人,也是學術淵博,與窺基大師齊名。圓測中規中矩,從事佛經的弘揚,並且是貴族出身,跟西遊記中的沙悟凈也很相似。
㈡ 西遊記是什麼故事
古典名著《西遊記》
西遊記》是吳承恩所著,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優秀的神魔小說,也是一部規模宏偉、結構完整、用幻想形式來反映社會矛盾的巨著。
小說以整整七回的「大鬧天宮」故事開始,把孫悟空的形象提到全書首要的地位。第八至十二回寫如來說法,觀音訪僧,魏徵斬龍,唐僧出世等故事,交待取經的緣起。從十三回到全書結束,講述了五百年後,觀音向孫悟空道出自救的方法:他須隨唐三藏到西方取經,作其徒弟,修成正果之日便得救。孫悟空遂緊隨唐三藏上路,途中屢遇妖魔鬼怪,二人與豬八戒、沙僧等合力對付,展開一段艱辛的取西經之旅。
作品寫於明朝中期,當時社會經濟雖繁榮,但政治日漸敗壞,百姓生活困苦。作者對此不合理的現象,通過故事提出批評。此作品共一百回,六十萬余字。分回標目,每一回目以整齊對偶展現。故事敘述唐三藏與徒弟孫悟空、豬八戒、沙僧、白龍馬經過九九八十一次磨難,到西天取經的過程。
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一到七回)介紹孫悟空的神通廣大,大鬧天宮;
第二部分(八到十二回)敘三藏取經的緣由;
第三部分(十三到一百回)是全書故事的主體,寫悟空等降伏妖魔,最終到達西天取回真經。
㈢ 《西遊記》起源於什麼時候
《西遊記》創作於明末清初,是以玄奘法師到古天竺國游歷求法的事跡為藍本改編而成。悟空這一人物在歷史上確實出現過,但他確確實實是個人,其他兩個徒弟都是杜撰出來的。在古印度都有著家喻戶曉的神猴傳說,吳承恩只是借鑒過來成為中國的孫悟空。
《西遊記》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由明代小說家吳承恩整理創作的中國古代第一部浪漫主義的長篇神魔小說,又名《西遊釋厄傳》、《西遊證道書》。主要描寫了孫悟空、豬八戒、沙僧三人保護唐僧西行取經,唐僧從投胎到取經歸來共遇到八十一難,一路降妖伏魔,化險為夷,最後到達西天、取得真經的故事。取材於《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和民間傳說、元雜劇。
自從《西遊記》問世以來在民間廣為流傳,各式各樣的版樣層出不窮,明代刊本有六種,清代刊本、抄本也有七種,典籍所記已佚版本十三種。鴉片戰爭以後,中國古典文學作品大量被譯為西文,西傳歐美,已有英、法、德、意、西、世(世界語)、斯(斯瓦希里語)、俄、捷、羅、波、日、朝、越等文種。各國學者發表了不少研究論文和專著,對這部小說作出了極高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