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前程往事 > 陝西有什麼傳說故事和風俗習慣

陝西有什麼傳說故事和風俗習慣

發布時間:2024-11-04 10:26:40

Ⅰ 陝西有哪些傳說故事和風俗習慣 急急急急急

春節:據史書記載,秦朝時以每年農歷十月一日為歲首,到漢武帝時改行太初歷,即以正月初一為歲首,「大年初一過年」這一風俗一直從漢代延續到現在。

元宵節:同樣源於漢代,當時叫上元節。據《漢書·漢武帝傳》等史書記載,每到農歷正月十五,漢武帝就會派人用燈籠祭祀太乙神,祭祀地點甘泉宮(即今天淳化縣)至今還留有遺址。上元節到了唐代十分盛行,人們走出家門觀花燈耍社火,熱鬧非凡。

清明節:漢時人們有這樣的風俗,每年農歷三月初,長安城的百姓們萬人空巷到灞河沐浴,這在當時叫「上巳節」。到了唐代,「上巳節」跟發源於山西介休的「寒食節」合二為一,成為今天的清明節。據《新唐書》記載,清明節的重大活動是掃墓,國家推行「以孝治國」由此可見一斑。

七夕節:長安是七夕節的發源地,長安區斗門南灃村的牛郎織女石雕像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大型石刻藝術品之一。七夕節乞巧活動起源於西漢,到了漢武帝時期已成為全國一個重要節日,這已為史學家所定論。

中秋節:據史料記載,中秋節源於漢代,當時人們就有拜月賞月的習俗,到了唐玄宗時期,這一民間節日更為興盛。據考證,唐玄宗的生日是農歷八月十五,為給皇帝祝壽,這一天在宮廷中稱為「千秋節」,要舉行大型歌舞活動。後來,民間的「中秋節」和皇宮中的「千秋節」互相影響,互相融和,「千秋節」中的許多活動流傳至民間,使中秋節更為熱鬧。中秋節吃月餅在當時已很盛行,唐代詩人的許多名篇都跟中秋賞月有關。回答者:熱心網友 |

Ⅱ 西安的傳說故事和風俗習慣

西安的傳說故事:

1、西安城民國時期被圍城八個月,城中男女老少餓死一大半。馮玉祥帶兵來救。後來西安人為了紀念馮玉祥,特在城牆上開一門,名為玉祥門。

在今日長安城牆西北處。此事,在陳忠實的《白鹿原》中有過描述。



2、朱雀大街曾是盛唐時期長安城的中軸線,寬一百五十餘米。

順著朱雀大街一直向南走,有個地名叫做明德門。此地雖說今日只是一個地方而已,然而明德門是長安城中軸線的主門,據說也曾是世界上最大的門。

3、盛唐時,長安城內有大小學習巷兩巷。供西域之人學習漢文與經文。今日西安城牆內有一大片回族聚居區,便是以這大學習巷為中心,向四周發散。

而來源,則是一千三百多年前的西域人士在此地學習漢文之緣故。

4、阿倍仲麻呂的故事就不多說了。中日恢復建交之後,西安與奈良在兩城各建一座紀念碑,為阿倍仲麻呂紀念碑。西安城的在東郊興慶宮內。

5、盛唐時,京都直接從長安搬去了長安城的城市規劃。然後將京都城一分為二。左邊叫長安,右邊叫做洛陽。後來由於長安這片地勢比較低,常常積水。

慢慢的年久失修,這片也就荒廢掉了。於是京都只留洛之名。而在日語中,上洛,去洛似乎也是去首都的意思。玩過織田信長的人應該都知道。


6、據說長安城的龍脈,南從秦嶺發源,一直到今日中部偏北一個叫做龍首的地方。這便是西安城的龍脈。大前年西安地鐵二號線貫通之時,西安城整整下了三個月的雨。幾乎從未間斷。



西安地鐵二號線也是走南北中軸線,過龍首原。有人說,這場雨,是因為挖地鐵挖斷了龍脈的緣故。



7、有未統計過的數據顯示,西安人分辨東南西北的能力明顯比其他城市的人要高一點。原因無它,在這座城市裡,路都是橫平豎直。只要心中能想到鍾樓的地方,就能分清楚東南西北。



9、西安城牆是可以環繞一圈的,這在中國還有城牆的大城市中,只有西安是這樣。

10、西安的路名,除了類似於「解放路」、「紅專路」或是「東大街」這種明顯帶有泊來意的名字外。

很多路名傳了上千年是不足為奇的。像上文提到的學習巷,自是一例。除此之外,有個地方叫做端履門。是唐時期大臣上朝前,要在此地整理著裝之地。

還有你所背誦過的「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蝦螞陵下住。」你看這蝦螞陵,即是下馬陵。意思是騎著馬,到了此地,就要下來了。這事情,是源於漢武帝騎馬至董仲舒墓前下馬的緣故。


因為關中人本就將下(xia)念成(ha)。所以這蝦蟆陵才有了(ha)(ma)(ling)之音。久而久之,就將這下馬寫成了蝦。

而從董仲舒之時,算到今天,算算也兩千年了。類似路名的傳說,還有很多,幾乎能寫一本書出來。



11、小雁塔與地震的故事



曾經有一次地震,把小雁塔從中震開了一個口子。頂上震掉了兩層,一直未修。於是你看今日的小雁塔,頭上有個疤。腦袋掉了,碗大個疤。

西安的風俗習慣:

面條像褲帶

歌謠:

三秦面條真不賴,擀厚切寬像褲帶。面香筋道細(寬像褲帶)又白,爽口耐飢燎的太。

解說

陝西關中地區自古盛產小麥,因此,自古以來關中地區人們以麵食為主,一天到晚三頓飯,天天離不開麵食,其中以面條和饅頭為主。

一般在陝西關中地區農村,女孩子長大成人,首先不是會縫一件衣服、綉一朵花,而是會擀上滿滿的一案板的面條,這樣以後女兒出嫁,才能得到婆家的賞識。

關中地區的面條就是個實在。其厚、寬、長超出人們的想像,其形狀如同腰間所系的褲帶。然而,您可別被它雄渾的外表所嚇倒。

當您捧上一老碗正宗的陝西關中地區的面條,再調和上紅彤彤的油潑辣椒、紅褐色醬油、醋、雪白的鹽、撒上綠瑩瑩的芫荽(即香菜)和蔥花,上面再卧上金燦燦的荷包蛋。

那麼,這碗面條簡直就是藝術品了,讓您不忍心下箸去破壞這美妙的面條了。

您看,端上來的這碗面條,紅、白、綠、黃四色相間,寓意春、夏、秋、冬四季,美不勝收;聞起來,淡香撲鼻,連天上的神仙也會搖三搖;吃起來,入口軟如糯米,嚼起來又筋如牛皮。

只要這一碗面條下了肚,準保您看到山珍海味以後,也絕對沒有什麼胃口了。

碗盆難分開

歌謠

老陝飯碗特別大,面條菜餚全盛下。一碗能把肚填飽,老碗會上把話拉。

解說

關中地區把飯碗不叫飯碗而叫老碗。由此可見,這個「老」字並不是代表了老碗的歷史多麼悠久,而是碗中「老大」的意思。其實老碗在飯碗當中,老碗絕對也是碗家族中當之無愧的「老大」。

說起這老碗,產地耀縣(今銅川市耀州區),屬於青花粗瓷。雖然,這老碗表面打眼一瞅有點愣頭愣腦。

但是,骨子裡卻透著一種朴實和憨厚勁兒,這就像關中人的秉性一樣。正宗的關中地區大老碗,碗深而圓,其容量起碼有一般吃飯用的小碗七八個之多。

關中人吃飯無論是青壯年、老人、孩子還是婦女,一律都用老碗。用這樣的碗絕對省事,一次就能盛夠,絕對不會再來第二次。

關中人吃飯圖得就是個熱鬧勁兒,他們喜歡一起扎堆兒吃飯,人們把這叫做「老碗會」。有時候,誰家的飯好吃,都會給別人家孩子毫不吝惜的盛上一碗。

比起那些關上大門,在自家裡偷偷地享受的美食的南方人來說,關中人則顯得豪爽和灑脫了幾分。

當一群人三三兩兩地蹲在大門外,各個捧著自己的老碗,一邊曬著暖洋洋的太陽,一邊山南地北諞著閑傳。

而今,生活好了起來,人們平時吃的副食也多了起來,所以人們的飯量也沒有以前那麼大了,飯碗也越來越小了。因此,陝西關中地區的老碗逐漸成為了歷史。

手帕頭上戴

歌謠

陝西農村老太太,花格帕帕頭上戴。防曬防塵又防雨,潔手擦汗更風采。

解說

當您漫步在關中地區農村鄉間的小道上,時不時地看到頭頂手帕的老太太手拄著拐杖,邁著三寸金蓮慢悠悠的踱步。頭頂的手帕,成為關中地區老太太區別與其他地方老太太最顯著的特徵。

要說這老太太頭頂手帕的歷史可不是一天兩天了,這是陝西關中地區由來以久的風俗。由於關中地區地處北方,這里日照強烈,乾旱少雨,而且風沙天氣較多。

所以農村婦女在辛勤勞作的時候,都要頭頂著手帕。說起這一方小小的手帕的作用,那可是大發去了。

手帕既可以防止強烈的日光對皮膚的侵害,又能阻止塵土進入到頭發,而且頭發也不能被風吹亂。當在外勞作,沒有隨身攜帶毛巾的話,手帕又可以擦汗抹灰,實在既實惠有美觀。

其實,老太太們帶手帕也是和以前的生活聯系起來,由於以前生活比較窘困,人們沒有錢來買美麗的帽子。

所以便宜實惠的手帕,就成為勤勞朴實的農村婦女的必然選擇。今天,當人們生活富裕起來以後,千奇百怪的帽子逐漸取代了手帕。手帕也成為古老的歷史中一道風景。

房子半邊蓋

歌謠

鄉間房子半邊蓋,省工省料省木材。遮風擋雨又耐寒,冬暖夏涼好運來。

解說

在關中地區農村處處可見半邊蓋的房子。俗稱:揭北子。其實這是陝西關中地區獨有的民居特色,這與陝西關中地區的風土人情是分不開的。

由於關中地區地處內陸,屬於典型的大陸性乾燥氣候,因此關中一帶天氣乾旱、風沙大,加之當地木材稀少。所以,人們根據當地的條件,就發明了半邊蓋的房子。

建造這樣的房子,用的材料當然就地取材,用當地黃土和成泥,打成高40厘米、長50厘米、厚10厘米的泥胚,涼干以後用來砌牆,條件好的話燒製成青磚以後,關中地區把這叫做「糊葺」。

真有點「胡砌」的意思了。但是,這樣的房子不僅節省了大量的木材和磚瓦,而且省下了人工。省工省材的半邊房子絕對不是意味著粗製濫造的代名詞。

其實,每一處房子都是主人多年的心血和汗水換來成果,同時,這也是以後子孫幾代的庇護所。

由於房間的面積縮小了,因此保暖性和透氣性相對較好,比起大瓦房來更顯得冬暖夏涼。因此,經濟而又實惠的半邊房成為陝西關中地區農村的首選。

今天,在關中地區半邊蓋的房子已經成為歷史,隨著人們生活改善,當地的農民也住上了水泥鋼筋的樓房。

姑娘不對外

歌謠

長安建都十幾代,人傑地靈春常在。風調雨順生活好,陝西姑娘不對外。

解說

陝西關中自古人傑地靈,土地廣袤肥沃。因此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衣食無憂,所以長久以來養成的封閉意識,關中地區的保守在全國是出了名的。

關中地區對於自家姑娘的保守意識,那更是出了名的。自古就有關中地區姑娘不對外的傳統。關中人絕對不讓外人占著半點便宜的。

因此從嚴格意義上說,關中人自家的姑娘只限於在關中地區內部交流,而很少和外地人通婚。

關中地區的姑娘一般就比較傳統和守舊。同時由於長安十八代帝王在此建都,所以天子腳下的臣民,就更顯得牛氣了一點,底氣更足了一點。

再加之,平日辛勤地耕作足以溫飽無憂,盡情享受老婆孩子熱炕頭的天倫之樂。因此,關中人更願意在自我封閉的小圈子裡面,享受著自由自在的生活,而不是為了事業,離開家鄉而四處闖盪。

關中地區的姑娘由於生活在這樣相對封閉的環境里。於是,結婚就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一般都是靠著七大姑、八大姨的親戚關系,四處打聽,然後選擇一個比較滿意的人家將閨女嫁過去,這樣也是作到知根知底了。

但是,那段歷史已經是以前的老黃歷了,在新時代的青年,更有他們自己的選擇,已經打破舊婚姻的樊籠的年輕人。

積極地爭取自我的自由幸福的婚姻,走出陝西,走向了世界,和外國人也談婚論嫁了。

不坐椅蹲起來

歌謠

老陝脾氣真古怪,有凳不坐蹲起來。問他為啥不坐著,他說這樣很自在。

解說

陝西關中地區喜歡蹲(圪蹴)在凳子上吃飯、抽煙、聊天,在別人看起來很遭罪的事情,但是在關中人看來這是關中地區的享受。

在關中地區的農村,在閑暇時候,一般上年紀的老人都喜歡不穿襪子,光腳穿著布鞋,嘴裡叼著一根哈煙袋,手裡掐著收音機,蹲在凳子上,一邊喝茶,一邊抽煙。

在這樣的氛圍中,他們感覺到的是一份自在和歡暢,遠遠比那些正襟危坐、道貌岸然的人幸福的多。因此天性隨意的關中人更願意自在地蹲著,做一個快樂無憂的鄉下人。

也不願意很拘束的坐在凳子上,去享受陽春白雪的高雅生活。

也許關中人天生與黃土地的親密地接觸,使他們更願意接近和親近黃土地。

睡覺枕石塊

歌謠

三秦大地莊稼漢,不愛軟枕愛石塊。冰涼堅實有奇效,醒腦提神金不換。

解說

關中人不喜歡柔軟的枕頭,而選擇木製的枕頭和石制的枕頭。這是和關中人憨直的秉性分不開的。

在關中地區,當夏季酷熱難耐的時候,莊稼漢晚上睡覺的時候,更願意枕著一塊磚頭或者石頭當作枕頭,枕在上面而酣然高眠。

而且,關中人親切地把它叫做:「金不換」,意思就是用金子也不換的寶貝,足以見得關中人對於這個頭下石塊和木塊做的枕頭,其依戀和痴迷的程度是何等真切了。

秦腔不唱吼起來

歌謠

民風淳樸性彪悍,秦腔花臉吼起來。台下觀眾心歡暢,不怕戲台要震翻。

解說

在十大怪中,最怪就是秦腔吼起來。秦腔產生於民間,生動的反映出人民的願望、愛憎、痛苦和歡樂,反映他們的生活和斗爭。

秦腔的很多劇目都是表現我國歷史上反侵略戰爭、忠奸斗爭、反壓迫斗爭等重大的或富有生活情趣的題材。

由於秦腔音樂反映了陝甘人民耿直爽朗、慷慨好義的性格,和淳樸敦厚、勤勞勇敢的民風。因此秦腔有著深厚的根基。

在陝西關中地區的農村,每逢過年過節的時候,對於辛勤勞作一年的人們來說,最大的享受就是聽一場秦腔。

如果有老人在過大壽時候,兒孫們要是能請上一個戲班子,美美地唱上那麼一回,那可是莫大的榮耀了,這可得讓十里八村鄉親起碼能嘮叨好幾個月。

秦腔並不是陽春白雪,而是下里巴人都可以親近的藝術,當人們辛勤勞作,高興的時候,可以放開嗓子吼上一段,高亢的吼聲激盪長空,回盪四野,讓人心中豪邁之極。

如果在悲傷的時候,悲憤地吼一段秦腔,蒼涼悲戚,低沉婉轉,山川為之動顏,草木為之悲戚。

秦腔就像一根臍帶,一頭連接著秦人的未來,一頭連接著秦人的過去,為生活在這片黃土地的人們,提供著思想的乳汁。

秦腔的唱腔、道白、板路、臉譜、身段、角色門類自成體系。秦腔也稱「亂彈」,唱腔音色高亢激昂,要求用真嗓音演唱,所以保持了原始豪放的特點。

秦腔演出地點最好是選在露天的場所,那樣才能有秦腔的味道,更體味到秦腔的精髓。正是因為秦腔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所以吸引著這片土地上的人民。

秦腔的唱腔,用寬音大嗓,直起直落,給人以高亢激越、粗獷朴實之感。看秦腔時候,尤其看到秦腔中的「黑頭」吼聲地動山搖的時候,你才會此刻真正認識到秦腔的豪放,這也是關中人的血性。

如果婉約秀麗的江南,那裡是永遠不會發出這樣雄渾的聲音。即使是在僅僅秦嶺相隔的陝南地區,民間戲曲的唱腔曲調都柔美婉轉得多。

在那片方圓天地,台下一聲聲地叫好,更激起了台上演員的表演慾望,尤其是演員的水平得到觀眾的一致認定,觀眾就會自發在台下鳴鞭放炮,給演員批上紅綢緞。

這可是對演員最高的褒獎了,於是在這樣熱烈的氣氛中,一個接著一個的高潮連續不斷……

新中國成立後,秦腔除以本劇種長期演奏用的樂器為基礎外,還吸收了其它一些民族樂器和西洋樂器,以豐富其音樂的表現力。

秦腔角色分老生、須生、小生、幼生、老旦、正旦、小旦、花旦、武旦、媒旦、大凈、毛凈、丑等十三門。秦腔的表演朴實、粗獷、細膩、深刻,以情動人,富有誇張性。

在臉譜(如秦始皇的金色正三塊瓦花臉、帶一字須)、身段(如趟馬、拉架子、擔柴擔、水擔等)、化妝(如改包頭為梳水頭)、特技(吐火、吹火、踩蹺),以及語言聲韻(秦腔是十四韻,內有入聲)等方面,都有自己獨特的風格。

記得在我兒時記憶深處,最讓我迷戀的就是丑角,演者將一盞油燈點著,置於頭頂,耍各種動作。秦腔《三進士》的丑角常天保因賭博被其妻處罰頂燈。

常天保頭頂油燈,跪地、行走、仰卧、鑽椅、鑽桌、上桌等,均很自如,並能使油燈不掉、不灑、不滅。這全憑演員脖頸的平衡技巧。

秦腔丑角演員劉省三、晉福長和漢調桄桄演員王半截、趙安學及漢調二黃演員蔡安今等,均擅長此技。王半截還能自己將頭頂之燈吹滅。

秦腔也是多個劇種的鼻祖。秦腔可分為東西兩路,西路入川成為梆子;東路在山西為晉劇,在河南為豫劇,在河北成為梆子,所以說秦腔可以算是京劇、豫劇、晉劇、河北梆子這些劇目的鼻祖。

秦腔所演的劇目多是取才於「列國」、「三國」、「楊家將」、「說岳」等說部中的英雄傳奇或悲劇故事,也有神話、民間故事和各種公案戲,劇目超過1萬本。

劇目之豐富,居我國三百多劇種之首,因時代久遠,佚散頗多,據統計,截至2013年僅存約4700多個,而且,這些劇目還正以驚人的速度繼續流失。

時代在飛速發展,而今的「十大怪」有的早已消失,而流傳下來的也逐漸減少。但這仍是陝西關中地區的傳統風俗,承載著關中地區的歷史文化。

Ⅲ 陝西風俗文化,除了腰鼓,皮影,剪紙外還有什麼

年畫十大陝西風俗習慣
面條像腰帶、鍋盔像鍋蓋、辣子是道菜、泡饃大碗賣、碗盆難分開、帕帕頭上戴、房子半邊蓋、姑娘不對外、不坐蹲起來、唱戲吼起來。陝西十大怪其實是一種獨特的生活。

俗話說,「百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在陝西這塊黃土地上,由於氣候、經濟、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的影響,陝西人(關中人)在衣、食、住、行、東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獨特的方式。外地人對此十分好奇,經過匯集稱之為「陝西十大怪」(即「關中十大怪」):面條像腰帶、鍋盔像鍋益、辣子是道菜、泡饃大碗賣、碗盆難分開、帕帕頭上戴、房子半邊蓋、姑娘不對外、不坐蹲起來、唱戲吼起來等。
以下是詳細
一、面條像腰帶

「扯麵寬得像褲帶」。扯麵也叫冰冰(讀biang--biang,現代漢語字典上沒有這個字)面,正宗的關中人所做的冰冰面和通常城裡人所吃的扯麵還是有一定區別的。正宗的冰冰面,一根面條寬度可達二三寸,長度則在1米上下,厚度厚時與硬幣差不多,薄時卻如同蟬翼。一根面條足夠一頓飯,而對大飯量的關中人來說,一頓吃8 兩、1斤也是輕輕鬆鬆的。

關中人吃面,喜歡將面和硬揉軟、擀厚、切寬。這種面煮熟以後,撈在碗里,無論是澆臊子,還是潑油辣子,吃起來都很光滑、柔軟、熱火、有筋性。既可口又耐飢。人們脖子一伸一縮,呼嚕嚕吞進肚裡,吃飽吃脹,飽嗝一打,頓時渾身上下都是力氣,拉架子車、上山扛石頭,五六個小時不吃不喝也不覺得餓。

二、鍋盔像鍋蓋

相傳在唐代修乾陵時,因服役的軍人工匠人數過多,往往為吃飯而耽誤施工進度,受到懲罰。於是,有一士兵在焦急之中便把面團放進頭盔里,把頭盔放到火中去烤,而烙成餅。現在算起來鍋盔在陝西已有上千年的歷史了。

做鍋盔,面要和得很硬,硬得用手都揉不動,要借用木杠來壓揉,然後放在直徑2尺以上的大鍋中慢慢烤制而成。這樣,烙成的鍋盔外脆晨酥,清香可口,放上十天八天也不會變味。鍋盔要數「乾州(今乾縣)鍋盔」好。

三、辣子是道菜

至於說辣子,一般人都以為是湖南人、四川人能吃辣椒。其實四川人只是把辣子當成一種調料,而在陝西「沒潑辣子」卻是一道正經八百的菜餚。就連西安城裡家家戶戶前也是掛滿一串串喜人的紅辣椒。

「油潑辣子」看著紅、聞著香、吃著辣,既能用來調面,又能夾饃吃。人們常說「油潑辣子冰冰面吃著燎(好)乍咧!」

四、泡饃大碗賣

「牛羊肉泡饃大碗賣」可稱上是「陝西第一泡」、「西安第一碗」。到西安不吃牛羊肉泡饃似乎是白來一趟。而牛羊肉泡饃要數回民食品了。

關中人吃飯講究實惠,肉是大塊的肉,饃是硬梆梆的死面托托饃,碗是能盛6兩8兩的大老碗。剛端上來的羊肉泡饃很燙,呼呼地直冒熱氣,吃時用筷子從貼碗的四周往嘴邊撥,邊撥邊吃。

羊肉泡的作法主要分煮肉、烙饃、熬湯、掰饃和煮饃。肉要煮得又酥又爛。饃要烙得又硬又黃,還要遇水不化、百煮不爛。湯用牛羊肉骨髓熬成。饃要掰得越碎越勻越好,然後將饃、肉、粉絲、蔥、鹽、味精等調料加入,在炒瓢內旺火爆煮。

由於烹煮的方法不同,羊肉泡饃為煮饃和小炒。加湯的多少不同,分為干泡(湯少)和水圍城(湯多),吃得自有分寸。這種泡饃有干有湯,又熱又香,很叫人開胃口。所以泡饃館,便選用一種耀州(耀縣)產的大瓷碗來裝盛泡饃。

五、碗盆難分開

陝西人(老陝)吃飯,喜歡用一種耀州產的近1尺的白瓷青花大碗,當地人稱為「老碗」。這種老碗甚至比小盆還大,所以往往碗盆難分。

在關中農村,每到吃飯時,村頭、庄前、樹下,男人們就端著大老碗(一碗湯飯外加兩塊饃足有六七兩),蹲在一起,津津有味地邊吃飯邊啦著話,這就是有名的「老碗會」。

在農村,人們勞動強度大,幹活出力多,吃飯也多,所以出門用老碗盛一下就夠了,不用再回家去盛飯,省了不少麻煩。

六、帕帕頭上戴

以前在反映陝西人生活的「西部片」中,經常看到戴羊肚毛巾、身穿對襟夾襖的老漢及老年婦女頭上都戴著(頂著)一塊黑色或白色的帕帕(手帕)。你如有幸到關中農村,這里的形,和你在電影里看到的一模一樣的。

原來陝西地區盛產棉花,當地人習慣把用棉花織成的手帕戴在頭上,它既可防塵防雨防曬,還可以擦汁擦手和用來包東西,真可謂既經濟又實惠方便。

七、房子半邊蓋

無論是在西安城還是陝西農村,都隨處可見「一邊蓋」的房子。何為一邊蓋?一般的房子房頂為人字形,可是陝西的房子卻是人字的一撇。據說因為陝西干早少雨,所以這一邊蓋的房子能讓珍跺的雨水全部流到自家的田地里,正所謂「肥水不流外人田」。

又因,在近百年來陝西農業發展緩慢,人口卻迅猛增加。農村中原來聚居生活的家庭,因土地面積有限,而人口眾多,住宅緊張,於是便形成了房子「半邊蓋」的歷史。

八、姑娘不對外

據說關中地區土地肥沃,所以極少有人為生存而奔波於他鄉異地。因而有「老不出關(潼關),少不下川(四川)」的諺語,久而久之,不僅男人們不外出遠行,就連姑娘們也不遠嫁他鄉。

九、不坐蹲起來

由於關中的男子們一日三餐都要蹲要一起開「老碗會」,賄一蹲就是一個多小時加之人們冬天喜歡蹲在背風向陽的地方「曬暖暖」或者「丟方」、下棋。於是,關中人就養成了「蹲」的習慣。外地人說這是「板凳不坐蹲起來」。實際上是人們勞累後歇息的一種習慣。

十、唱戲吼起來

唱戲,指秦腔。其特點是高昂激越、強烈急促。尤其是花臉的演唱,更是扯開嗓子大聲吼,當地人稱之為「掙破頭」,外地人開玩笑:「唱秦腔,一是舞台要結實,以免震垮了;二是演員身體要好,以免累病了;三是觀眾膽子要大,以免嚇壞了」。

吼戲者,臉紅脖子粗,吼得「走火入魔」,但只要觀眾叫聲「好」,這吼戲者的高興程度不亞於獲得什麼大獎,人們認為,這才是真正的秦腔,聽起來「過癮」、「解饞」、「燎得太(好極了)」。
</LI></UL>

閱讀全文

與陝西有什麼傳說故事和風俗習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臨汾哪個縣經濟作物多 瀏覽:133
寶可夢幸福度怎麼算 瀏覽:629
8761愛情是什麼意思 瀏覽:812
為什麼要幸福家庭全集 瀏覽:878
親愛滴你怎麼不在我身邊故事對白 瀏覽:992
支付寶少兒健康福有什麼好處 瀏覽:250
國外事業部在哪裡 瀏覽:689
支付寶健康碼疫苗沒同步怎麼辦 瀏覽:167
道德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表現在哪些方面 瀏覽:703
女人為什麼那麼在乎愛情 瀏覽:829
哪些是代表愛情的句子 瀏覽:937
哪些人不能申請河南健康碼 瀏覽:5
飯後健康狀態有哪些 瀏覽:730
幸福在哪裡三年級 瀏覽:215
編導故事的開頭怎麼寫 瀏覽:457
為什麼黑龍江經濟那麼好 瀏覽:287
狐狸列娜的故事這本書有多少字 瀏覽:466
你覺得粉絲經濟下如何讓客戶忠誠 瀏覽:93
經濟轉型多少年 瀏覽:71
37歲鄉鎮事業編怎麼突破 瀏覽: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