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前程往事 > 論語里的哪個故事是把柱子搬走

論語里的哪個故事是把柱子搬走

發布時間:2022-01-25 15:06:48

① 論語中的故事

季氏將伐顓臾。冉有、季路見於孔子曰:「季氏將有事於顓臾。」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且爾言過矣,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與?」
冉有曰:「今夫顓臾,固而近於費,今不取,後世必為子孫憂。」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於邦內,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

② 關於《論語》中的故事

魯國的政權自從操縱在季康子手裡後,季氏就不斷地聚斂百姓之財,以致國內政事混亂,偷盜之事不斷發生,盜患防不勝防,而盜賊則抓不勝抓。季康子覺得沒有辦法,就去問孔子該怎麼辦?孔子對他說:「如果你真不欲有盜,雖賞之不會有竊。」言下之意:這些盜患都因季康子而起。這其中的緣由,季氏似乎一時不能明白。於是,季氏轉變了話頭,對孔子說:「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他說:「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象風,小人之德象草,風吹草偃,草隨風倒。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③ 論語中的故事典故

《論語》中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的典故

相傳孔子教導學生,喜歡用「設喻」的方法,利用形象、生動的比喻來說明深奧的道理。子貢問推行仁政的方法,孔子說:「工匠想要順利完成工作,必須先把工具磨鋒利。居住在一個地方,必然選擇這個地方有賢能的大夫為師,結交有仁德的士人為友。」這個故事出自《論語•衛靈公》,原文是:子貢問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根據孔子對子貢的教導,意思並不是說把賢德者作為工具來使用,而是說要充分吸取他們的優點,使自己的認識更加敏銳,策略更加明智。
如今我們使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往往是說在做某項工作之前,需要做好充分准備,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④ 城門抱關,柱下朱文是什麼典故

【出處】南朝·宋·范曄《後漢書·張皓王龔傳論》——故晨門有抱關之夫,柱下無朱文之軫也.
翻譯:既然這樣,那麼有賢德的人因為出身卑微而多被遺忘(即指上文中的「柳下惠見抑於臧文」),出身顯貴的人因為有陞官晉爵的途徑而易被引薦(如上文中的「淳於長受稱於方進」).所以,掌管城門的貧賤之人中有侯嬴那樣的賢人,而殿柱下面沒有華麗的朱紋車軫.

⑤ 論語中的小故事,不要太長,白話文的

1、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

出自:春秋孔子弟子《論語·述而》。

譯文:一天,葉公向子路問孔子是什麼樣的人,子路一時不知該如何回答。事後孔子對子路說:「你為何不這樣說,他這個人,一發憤學習就忘記吃飯,內心一快樂就忘記憂愁,連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呢。」

2、子貢問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出自:春秋孔子弟子《論語·衛靈公》。

譯文:子貢問怎樣培養仁德。孔子說:「工匠要想做好工,必須先把器具打磨鋒利。住在這個國家,就要侍奉大夫中的賢人,結交士中的仁人。」

3、子夏為莒父宰,問政。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出自:春秋孔子弟子《論語·子路》。

譯文:子夏要到魯國的莒父當地方官,向孔子請教為政之道。孔子說:「不要一味求快,不要只顧眼前小利。如果一味求快,往往達不到目的;只顧眼前小利,反而使得大事不能成功。」

4、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

出自:春秋孔子弟子《論語·顏淵》。

譯文:仲弓問什麼是仁。孔子說:「出門好像去見貴賓,役使民眾好像去承擔重大祀典。自己所不想要的事物,就不要強加給別人。在邦國做事沒有抱怨,在卿大夫的封地做事也無抱怨。」仲弓說:「我冉雍雖然不聰敏,請讓我照這些話去做。」

5、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出自:春秋孔子弟子《論語·為政》。

譯文:子游請教孝道,孔子說:「現在所說的孝,指的是養活父母便行了。即使狗和馬,也都有人飼養。對父母如果不恭敬順從,那和飼養狗馬有什麼區別呢?」

⑥ 論語十則中的小故事

論語》開篇第一句就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看來,孔子把朋友是放在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在人們的慣常思維中,聖人都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難免曲高和寡。其實孔子並不是這樣的,他特別喜歡交朋友。 《孔子家語》里記載了這樣一個小故事。有一次孔子到郯國去,在路上碰到了一個叫程子的人。程子是個博學善辯的人。能遇到程子,孔子特別高興,「傾蓋而語終日,甚相親」。就是說當時兩個人都在車上,就把車都停下來,兩個車蓋緊緊地靠在一起,兩個人各自坐在車上,談了很久,非常親熱。孔子還回頭對子路說:「拿一束帛贈給程子先生!」子路不太願意,他對孔子說,「我聽說,士人不經過中間人的介紹,女子出嫁而不經過媒人的介紹,君子對於這樣的人不和他們相交,因為這是禮節的問題。」子路心想,先生和程子是第一次碰見,沒有人從中介紹就交了朋友,已是不合規矩,居然還叫我送東西。孔子勸子路說:「《詩經》上說,『有一個美人,眼睛清澈明亮而宛麗。邂逅相遇,正適合我的心願啊』。如今我能在路上碰到程子這樣的賢士,在這時候不贈送給他,則終生不能見到了。子路你就按我的話去辦吧。」孔子路上偶遇賢士,就像邂逅相遇美人那樣高興。他的那種「傾蓋而語終日」的親熱勁頭,那種子路送「束帛」的告誡,都可想見孔子是個好交朋友、待人真誠的人。

⑦ 《論語》十二章相關的故事有哪些

魯庄公娶了齊國哀姜為妻,第一次來到魯國的時候,魯庄公讓魯國貴族的夫人們帶著玉帛去拜見哀姜,這種做法是違禮的,按照立法女人見面攜帶的禮物應該是棗、栗子等物品,玉帛是男人會見時才能攜帶的禮物,而且按照品級的不同有不同的規格要求。

有的大臣就據此出來反對,說了三個字:非故也。魯庄公聽了之後,也說了一句話,也只有三個字:君作故。

非故也,就是說制度中沒有這樣的規定,過去也沒有這樣的成例,你這是屬於創新。

君不是單純地指自己,而是指國君,故在此代指制度,因為制度本身就是由前人留下的好的法則一點點積累起來的,所以有時候人們也用它代指制度。

魯庄公的意思就是我這樣做了,後來的人跟著效仿,就有故了,它就會變成制度。

對方一聽,毫不客氣地給予了反擊:國君的創新如果合乎禮法的精神,就會被後人立為制度(君作而順則故之),如果違背了禮法的精神,就會被當成違禮事件記錄下來,變成反面教材(逆則亦書其逆也)。

魯庄公不聽,結果真的成了反面教材(我們仍然可以通過這個故事領悟前面「三年無改於父之道」的含義)。

⑧ <論語>中,誰知道關於這個故事的原文

『1.0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1.02』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1.03』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1.0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於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1.05』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1.06』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凡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1.07』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1.08』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1.09』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1.10』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1.11』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1.12』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1.13』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⑨ 「自己治理天下,還沒有用到一半完整的論語,只是用了其中的一半就把大難事給擺平了」

半部論語治天下
趙普的故事

匡胤有一柄「柱斧」從不離手。那是一個象牙柄水晶頭的斧頭,很名貴,打起人來也很疼。公元967年,當時是宋太祖的乾德五年。當時,君臣幾個人談起年號來,趙匡胤對「乾德」這個年號相當得意。趙普跟著拍馬屁,列舉了幾年來不少好事,然後歸功於趙匡胤改的這個年號。誰知,旁邊站著一位名叫盧多遜的翰林學士,極有學問,而且死看不上趙普。他等趙普特別起勁地拍完馬屁後,不動聲色地說了一句:「可惜,乾德是偽蜀用過的年號。」皇帝大吃一驚,馬上命人去查。結果真是前蜀的年號,而且是亡國的年號。這一下趙匡胤的羞慚惱怒可想而知。想起趙普這廝身為宰相,卻不讀書不看報,讓自己在天下臣民面前出了這么大的一個洋相,真是可惡萬分。皇帝陰沉著臉在那兒運氣,坐了半天,實在還是壓不住心頭的怒火,便招手叫道:「趙普過來。」
趙普以為要挨那柱斧的揍了,就戰戰兢兢地走向御案前,只見皇帝拿起御筆,蘸飽了黑墨,在趙普臉上就是一陣亂寫亂畫,弄得他滿臉滿身翰墨淋漓。一邊塗,皇帝還一邊罵:「你不學無術,怎麼比得上盧多遜?」
從此,大宋宰相趙普受此奇恥大辱,開始發憤讀書。他有一個大書匣,不許別人動。人們只是看到他每天從裡面拿出一本書來讀,但是誰也不知道是什麼書。等到這位宰相死後,人們打開書匣,發現裡面只有《論語》的前半部分。從此以後,趙普以「半部《論語》治天下」的故事就傳遍天下了。
在趙匡胤攻城略地之後,他制定了這些政策制度、祖宗家法。大宋帝國的「鬱郁乎文哉!」就是在此基地上,成長起來的。趙匡胤和他子孫那個時代是中國經濟、文化達到巔峰的時代,是中國在全世界最文明、最發達的時代。這一切,可能都與它的開國皇帝、好漢趙匡胤的那個「卧榻」情結有關。

⑩ 孔子說借傘那個典故,論語裡面哪一塊

答:《論語》中的這幾個典故,令人受用終生
1、逝川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論語·子罕》
凝視著奔流不息的河水,發出了「逝者如斯」的千古一嘆。這是孔子對於生命和時間的悲涼感悟:奔流入海的河水從不復還,時間的洪流不會倒流,而湮滅在時間中的一切,亦不復存在,遑論渺小的個人,就算是王朝的盛衰,也終將被流逝的時光拋諸身後。
2、簞瓢陋巷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論語·雍也》
顏回出身貧寒,自幼生活清苦,據說他住在陋巷中,起居飲食都極為簡單。「簞」是盛飯用的圓形竹器,「瓢」是舀水的器具。「陋巷」指破陋狹小的地方,可以理解為清貧窮困的生活環境。雖然身居陋巷,顏回卻生活得很愉快,並沒有改變自己的人生志趣。孔子曾經說過:能夠生活在簡陋的破巷裡,每頓飯只吃些簡單的、僅能填飽肚子的食物,喝水也只喝到不讓自己口渴的程度,這樣還能夠以勤學苦讀、不輟學習為樂的,恐怕只有顏回一個人。
3、富貴浮雲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論語·述而》
孔子對學生說:「吃著糙米飯,喝著清水,枕著彎曲的胳膊入睡,其中也自有快樂。倘若去做不合道義的事換取榮華富貴,那樣的富貴對於我來說,跟天上的浮雲沒有區別。」

閱讀全文

與論語里的哪個故事是把柱子搬走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健康手工零食有什麼 瀏覽:779
收入如何影響家庭幸福 瀏覽:693
婚姻里遇到最好的是什麼樣的人 瀏覽:958
黑龍江事業單位二胎產假多久 瀏覽:169
美女誕生講的什麼 瀏覽:726
短期健康保險怎麼買最劃算 瀏覽:116
婚姻和家庭觀念是什麼 瀏覽:68
健康包有什麼功效 瀏覽:634
事業編制轉正後工資怎麼漲 瀏覽:945
愛情里雙標你中過多少 瀏覽:820
塞班有多少美女 瀏覽:729
鎮鄉街道事業單位有哪些 瀏覽:849
夢見什麼婚姻最好 瀏覽:44
建築工程經濟指標有哪些 瀏覽:148
事業單位如何自學公基 瀏覽:211
什麼的愛情才是最好的 瀏覽:222
選聘生事業編和事業編有什麼區別 瀏覽:889
評論區說說你們是怎麼誇美女的 瀏覽:449
貴港新世紀廣場的美女代表什麼 瀏覽:318
事業編進去能幹什麼職位 瀏覽: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