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在數學教學中滲透數學史
數學史對數學教育的作用,已經得到各國教育界的普遍重視。《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准(實驗)》指出,應盡可能結合高中數學課程的內容,介紹一些對數學發展起重大作用的歷史事件和人物,反映數學在人類社會進步,人類文明建設中的作用,同時也反映社會發展對數學的促進作用。那麼在現行的中數學教學中,如何將數學史融入到課堂教學中去呢?本文按照課堂教學的幾個基本環節來具體談談怎樣將數學史融入中學數學課堂中。
1.導入新課
利用情境導入融入數學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講解一個難以理解的新知識以前,可以通過添加一個簡短有趣的小故事引入這一問題。比如在學習等比數列的知識時,首先引入棋盤上的麥粒這一故事:古代印度的舍罕王,打算重賞國際象棋的發明者――宰相西薩。西薩向國王請求說:「陛下,我想要向你要一點糧食,然後將他們分給貧困的百姓。」國王高興的同意了,西薩說:請您派人在這張棋盤的第一個小格子內放上一粒麥子,在第二格放兩粒,第三格放四粒,第四格放八粒,以此類推每一格內的數量比前一格增加一倍。陛下啊,把這些擺滿棋盤上說有64格的麥粒都賞賜給您的僕人吧!我只要這些就夠了。對於這樣一個聽上去微不足道的要求,國王和大臣們聽了都暗自發笑,聰明的同學們,你們能算出西薩究竟要了多少麥粒嗎,這一故事,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自發積極地動腦動手思考,又可以提前讓學生接觸到數列的本質東西。對於接下來的學習大有裨益。
再比如在學習對數以前,可以先介紹一下數學家John Napier精編了可供實用的對數表,對數的發明,解決了許多天文學的復雜計算問題,在計算器和計算機發明以前,它持久的用於測量,航海和其他數學分支中。在學習對數以前,加入對數發明不易的內容了解,能讓學生更加珍惜這數學家的來之不易的成果,進而在學習的過程中,更加努力。
2.學習新知。
在學習新的知識過程中,可以適當加入與之相關的古代數學家是怎樣解決該數學問題的。例如在學習勾股定理的過程中,可以引入三國時期吳國數學家趙爽給出的證明:
趙爽的這個證明可謂別具匠心,極富創新意識。他用幾何圖形的截、割、拼、補來證明代數式之間的恆等關系,既具嚴密性,又具直觀性,為中國古代以形證數、形數統一、代數和幾何緊密結合、互不可分的獨特風格樹立了一個典範。以後的數學家大多繼承了這一風格並且代有發展。例如稍後一點的劉徽在證明勾股定理時也是用的以形證數的方法,只是具體圖形的分合移補略有不同而已。
通過介紹趙爽的證明方法可以開拓學生的思維,也能加深他們對勾股定理的認識。
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再加上幾種證明方法,一方面鞏固已經學習的知識,另一方面啟發學生從多個角度思考如何證明勾股定理,開拓學生的思維。
3.鞏固練習
鞏固練習階段對新知識的獲得是必可可少的階段,當然,在此階段內可以適當融入求解數學史中的問題,比如在學習了一元一次方程的求解以後,在課堂上可以給學生出幾道古文數學題。
「隔牆聽得客分銀,不知人數不知銀。
七兩分之多四兩,九兩分之少半斤。
(註:在古代一斤是十六兩,半斤是八兩)
教學時,師生共同理解古詩文:有幾個客人在房間里分銀子,每人分七兩,最後多四兩,每人分九兩,最後少八兩,問有幾個人,謹粗有幾兩銀子
我們可以將數學史中的一些能用所學知識解決的問題列出來,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求解,這樣學生在求解過程中能切身體會到古往今來的數學方法一脈相承,我們既可以學習數學家的思想,祥者鎮來思考現在所遇到的難題,又可以用自身所學的知識,去解決古時候記錄的一些問題。
4.布置作業
在課堂教學結束後,給學生布置作業,可以為學生提供參考文獻,引導學生閱讀課外讀物,例如,各種專題論述、人物介紹、學科進展等,開闊學生眼界,啟發和引導嫌辯學生進行正確的閱讀,繼而進行自學,使學生終生受益。比如我們在學完數列這一部分內容後,可以給學生留下作業,回去查查什麼是斐波那契數列,斐波那契數列有什麼應用價值,什麼是芝諾悖論「阿基里斯追龜問題」等等。
數學史融入中學數學課堂,並不是漫無目的,生搬硬套的強加進去的,而是經過精挑細選,仔細斟酌之後為授課所用,在進行數學史的講解時,我們應該尊重歷史,尊重事實,既不可以隨意編造,也不能無端拔高,更不能懷有狹隘的愛國心,要充分吸收來自世界的數學史,為教學所用,使中學數學課堂生動活潑,更加富有生命力。
2. 結合我國的教育發展前景,簡述如何講好數學教育的中國故事
講好數學教育的中國故事需要考慮以下幾個方面:
深入挖掘數學歷史:了解數學在中國的歷史,以及數學在中國的重要性,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在中國的意義和價值。
突出數學在現代社會的應用:數學在現代社會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可以通過介紹數學在現代科技領域的重要性,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數學思維能力是學好數學的關鍵,需要通過數學知識的學習和應用來培養。
引導學生關注數學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數學在現代社會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可以通過介紹數學在經濟、醫學等領域的應用,來引導學生關注數學在現代社會中的重要性。
注重數學教育的普及:數學教育的普及程度與學生的數學素養有關,需要通過加強數學教育的宣傳和普及,提高全民數學素養。
通過上述方法,可以讓學生更好地了解數學教育的中國故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數學素養,為未來的數學教育事業做出貢獻。
3. 如何在數學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教育
新的課程標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課程的培養目標指導我們,要使學生具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熱愛社會主義,繼承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意識,遵守國家法律和社會公德;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社會主義責任感,努力為人民服務,要使學生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這充分說明了德育教育在整個教育教學中的重要地位,作為基礎學科的數學肯定也必須重視德育教育。那麼怎樣才能在數學教育教學中更好的滲透德育教育呢,我認為有下面的一些方法。
一、藉助中國數學史,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愛祖國,是每個民族的靈魂。愛社會主義祖國,是中國人最基本、也是最崇高的情感。進行思想教育,愛國主義教育是小學數學最重要的任務之一。我國有著燦爛的古代文化,當了解到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創造,必然會激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培養愛國主義思想和民族自尊心。如在《有理數》這一章教學中向學生介紹中國是最早使用負數的國家,關於負數取得的成就比埃及、印度早六七百年,比歐洲則早了一千多年。在幾何教學中關於圓周率的計算,祖沖之是第一個算出圓周率到七位小數的人,比外國人早一千一百多年。通過這些事例的介紹,讓每個中學生懂得,我們的國家和民族,過去和現在在數學領域中都有過極大的貢獻,讓學生樹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培養他們的愛國主義感情。以培養唯物主義的辯證法,形成科學世界觀。教學中,教師要利用矛盾轉化的規律,把未知轉化成已知來解決,如解方程(組)中的由「高次」向「低次」轉化,「多元」向「一元」轉化,分式方程整式化,無理方程有理化等,如果能恰當地運用對立統一、矛盾轉化的觀點,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既能滲透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又能使學生掌握處理數學問題的轉化思想和技能,有助於提高教學質量。
二、藉助教材,挖掘德育素材
在中學數學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德育因素,教師不僅要善於把教材作為數學知識來傳授,而且要善於把教材作為德育內容來滲透。但教學時,不能不顧及教材的體系和特點,不顧學生的實際情況,牽強附會,生拉硬扯,而是要將德育內容與知識傳授融為一體。「隨風潛入,育人無聲,使學生在自然輕松的氛圍中接受思想教育。這就需要教師認真鑽研教材,充分發掘教材中潛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貫穿於對知識的分析中。例如在教學方程及方程組的應用時,可以列出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一些數據讓學生進行分析,這樣一方面學生掌握了知識,另一發面也從中體會到我們國家取得的輝煌成就。尤其通過我國古今數學成就的介紹,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現行義務教育教材中,有多處涉及到我國古今數學成就的內容,我們要有意識地去挖掘,在講授有關知識的同時,適當介紹數學史料,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思想教育,並講述了祖沖之在追求數學道路上的感人故事,這樣既可以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從而轉化為為祖國建設事業而刻苦學習的責任感和自覺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學生培養不畏艱難,艱苦奮斗,刻苦鑽研的獻身精神。
三、更新教育觀念、改變學習方式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採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潛移默化的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比如研究性學習,合作性學習等。在數學學習中,有很多規律和性質都是引導學生進行討論,探究而歸納總結出來的。這樣不但可以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而且還可以培養他們團結合作的能力及創新探究等能力。就教學方法而言,我們可以採取小組合作學習法,這種學習法共享一個觀念:學生們一起學習,既要為別人的學習負責,又要為自己的學習負責,學生在既有利於自己又有利於他人前提下進行學習。在這種情景中,學生會意識到個人目標與小組目標之間是相互依賴關系,只有在小組其他成員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還可以讓他們養成嚴肅看待他人學習成績的習慣。學會與人交流,嘗受成功的樂趣。
探究性教學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產生主動探求知識的慾望。在探求知識的過程中體驗知識的產生過程,有利於理解知識、掌握知識,增強主體意識和創新精神,發展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通過主動探究活動,可以讓學生掌握方法,學會學習、學會合作,體驗到求知的歡愉和成功的快樂,形成正確的態度和價值觀,樹立社會責任感,能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例如:在教學《直線平行的條件》一節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用直尺和三角尺畫平行線的方法認識同位角、內錯角、同旁內角。通過用量角器親手度量同位角的度數,從而得出平行線的判定方法1(同位角相等,兩直線平行),並把語言轉化為數學符號。進而引導學生通過討論、探究由同位角相等,兩直線平行,得出平行線的判定方法2(內錯角相等,兩直線平行)和平行線的判定方法3(同旁內角互補,兩直線平行)。還可引導學生討論:「如果內錯角相等怎樣得到同位角相等,同旁內角互補」等等,在這個轉化過程中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按照說點兒理—說理—推理—符號說理等不同層次,分段安排,逐步讓學生養成言之有據的習慣。在探究的過程中,學生經歷了一個從具體到抽象的數學化過程,形成對數學的理解,在與他人交流的過程中逐漸完善自己的想法。學生對生活中的問題如何轉化為數學問題產生好奇心,從探索規律中增加數學知識,培養創新能力,學會傾聽、交流、反思,發展科學思維,增強科學精神。
事實上,數學教學形成的推理意識對於形成正直、誠實、不輕率盲從的道德品質,形成尊重真理的習慣和嚴肅認真的生活態度都有積極的作用。解題教學有利於培養學生克服困難,糾正錯誤的勇氣和耐心,細致的工作態度以及堅強的毅力,數學審美;又可培養學生高尚的情操,良好的價值觀念和對美的追求。通過數學教育,還可培養責任感和辯證唯物主義觀點以及愛國精神,數學教育的德育價值甚至勝過空洞的政治說教。
四、聯系生活實際,進行學習目的教育
學習目的是學習的動力。只有目的明確的人,才會有學習的積極性和克服困難的勇氣。因此在數學教學中進行思想品德教育,要把學習目的教育放在首位。
數學源於生活,生活中又充滿著數學。在數學教學中,我們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在現實世界中尋找數學題材,讓教學貼近生活,讓學生在生活中看到數學,摸到數學,從而意識到學習數學的必要性,調動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深入淺出地進行學習目的教育。因此在數學教學中進行思想品德教育,要把學習目的教育放在首位。
在教學中,還應當困難、堅忍不拔、刻苦鑽研、頑強拼搏的優秀品格。利用數學活動和其他形式進行德育教育。德育滲透不能只局限在課堂上,應與課外學習有機結合,我們可以適當開展一些數學活動課和數學主題活動。例如,七年級學過簡單的數據整理後,我們可以讓學生回家後調查自己家庭每天使用垃圾袋的數量,然後通過計算一個班家庭一個星期,一個月,一年使用垃圾袋的數量,然後結合垃圾袋對環境造成的影響,這樣學生既可以掌握有關數學注意對學生意志品質的培養和訓練。如注意力的培養、長期反復思考同一問題的意志品質的培養、獨立思考精神的培養等。使學生形成不怕知識,又對他們進行了環保教育。另外要根據學生的愛好開展各種活動,比如知識競賽,講一講數學家小故事等,相信這樣一定會起到多重作用的。
五、示範導行,進行良好學習習慣的教育
數學課上,教師和學生的示範作用以及老師對學生的嚴格要求,是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主要方法。教師的示範作用體現在,教師要通過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來感染學生,以自己嚴謹的教學風格和一絲不苟的工作態度來影響學生。例如:上課時,教師著裝要樸素大方,講普通話,語言要清楚、明白、有邏輯性。板書要整齊,書寫要規范,輔導「後進生」要耐心、細致,使學生在教師的表率作用下,潛移默化地受到有益的熏陶和教育。學生的示範難的精神;計算仔細、書寫工整以及自覺檢驗的良好學習習慣。作用體現在,課上教師要注意發現有突出表現的學生,用實例來激勵其他同學。例如:對上課認真聽講,學習認真刻苦,作業正確、整潔,思考問題機智靈活等方面的同學,教師要及時表揚,為其他同學樹立學習的榜樣。教學時,教師還要針對所教班級學生的特點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例如:教師不僅要求學生聽課專心,而且要手腦並用作好筆記,解應用題時要藉助線段圖分析題意、理解數量關系,計算時要選擇簡便方法,要自覺檢驗等。總之,不論是師、生的示範還是教師的要求,教師都要有目的、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認真、嚴格、刻苦的學習態度;獨立思考、克服困難的精神。
此外,在數學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也要注意它的策略性,一定不要喧賓奪主,要提高滲透的自覺性,把握滲透的可行性,注重滲透的反復性。我相信只要在教學中,結合學生思想實際和知識的接受能力,點點滴滴,有機滲透,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以達到德育、智育的雙重教育目的。
總之,在數學教學中,關注學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的養成,課堂不僅是學科知識傳遞的殿堂,更使人性養成的聖殿,課堂教學潛藏著豐富的道德素,「教學永遠具有教育性」這是教育教學活動的一條基本規律。
4. 如何在數學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教育計劃
初中數學新課標把「體現數學的文化價值」置於課程設計基本理念的重要位置上,使數學文化問題正式進入了數學教學。因為大多數不專門與數字打交道的人在走上社會後,數學知識會漸漸淡忘,但數學文化的影響將長期存在於其頭腦中,並會在學習、工作和生活中發揮重要作用。如何在數學教學中滲透數學文化,使學生在學習數學過程中體驗數學文化、受到文化感染、產生文化共鳴,從而實現數學的文化教育功能。
一、開展數學美學教育。數學教學中的美學教育有以下4個層次:美觀、美好、美妙、完美。美觀是數學對象以形式上的對稱、和諧、簡潔,給人的感官帶來美麗、漂亮的感受,例如,(a+b)×n=a×n+b×n。但是,外形的美觀,並不一定是真實的和正確的。數學上的很多東西,只有認識到它的正確性,才能感覺其「美好」,例如「對數」的美好在於能把繁雜的「乘除」運算變為「加減」運算,理解了它的作用,也就獲得了「美」的滿足。美妙的感覺往往來自「意料之外」但在「情理之中」的事物,例如學生經親手畫圖,發現三角形的三條高線、三條中線、三條內角平分線交於一點,感覺真是「美妙」。數學總是做到至善至美、完美無缺,這也是數學的最高「品質」與最高的精神「境界」——完美,例如解一個方程,不只是回答是否有解,也不只是找到一個解了事,而要證明它確實存在解,知道有多少個解,最後還要把它們一一找出來,一個都不能少。對學生進行美學教育,可以陶冶情操,進行數學文化的熏陶,讓學生獲得全面的發展。
二、初中數學與美學。羅素指出:「數學,如果正確地看,不但擁有真理,而且也具有高尚的美。」數學美主要是指結構美和形式美,具體說來,主要有簡潔美、對稱美、統一美、和諧美、奇異美等。通過初中數學教學,充分展示數學美,是對中學生進行美育教育,從而陶冶情操、鍛煉性格、提高素質的重要手段。數學的首要特點在於它的簡潔,這主要表現在數學符號、數學技巧以及邏輯方法上。數學中普遍存在著對稱,如幾何中有軸對稱圖形和中心對稱圖形,代數中有對稱多項式,日常生活中,我們見到的許多優美的商標圖案,如北大方正、聯想集團、北京電信、中國聯通、工商銀行等,更是對稱美的活教材。「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對於數學美的研究、教育和欣賞,能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激發學習興趣,啟迪人們的思維,開闊人們的視野,並帶來美的享受。
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
三、初中數學與文學。數學家華羅庚說:「認為數學枯燥無味,沒有藝術性,這看法是不正確的,就像人站在花園外面,說花園里枯燥乏味一樣。」古往今來,數學流傳著許多美妙動聽的故事(包括數學家的故事、數學史故事和數學應用的故事)和歷史名題。通過這些寓教於樂的方式進行數學文化教育,可以使學生學習前人勤奮好學、勇於實踐、實事求是、不斷探索、敢於創新的科學態度,從歷史名題中學習它的數學思想方法和解題思路,指導自己的學習。
語言是思維的外殼,要加強對學生進行語言能力的訓練,結合日常生活實踐和數學建模活動,指導學生寫好「小作文」(如學習計劃、學習經驗交流等)、「小總結」(章節的知識總結)、「小隨筆」(如「正方形」、「圓」、介紹一個企業商標的尺規作圖方法等)、「小論文」(如怎樣畫標準的跑道、分期付款和保險的數學原理等),引導學生讀好課外讀物(如《數理化通俗演義》、《中學數學問題集》等),鼓勵學生從數學文獻中檢索和獲取有關知識(如梅涅勞斯定理、蝴蝶定理等)。這樣,在數學教育中滲透文學教育,不僅可以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應用能力,而且還可以大大提高學生運用數學語言的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從而不斷提高其數學文化素質。
數學不應當等同於數學知識(事實性結論)的匯集或數學知識的倉庫,它是人類的一種創造性活動。在人們探索知識和數學發展的歷史長河中,留下了燦爛輝煌的數學文化。那一個個優美動聽的數學故事,一句句發人深省的名人名言,一條條精妙絕倫的數學謎語,一篇篇寓意深刻的數學隨筆,都是數學文化寶庫中的明珠。
四、進行數學實驗與游戲。數學游戲是一種大眾化的智力活動,體現了一種數學文化。浙江教育出版社的數學新教材中已引進了一些游戲素材,這為一線教師的教學提供了廣闊的創新空間,但游戲的題材還顯得有些單調,教學中還可適當增加一些益智類的游戲,如數獨。
數獨是一種源自18世紀末的瑞士,後在美國發展,並在日本得以發揚光大的數學智力拚圖游戲,在2005年全面引入我國。拼圖是九宮格(即3格寬×3格高)的正方形狀,每一格又細分為一個九宮格。在每一個小九宮格中,分別填上1至9的數字,讓整個大九宮格每一列、每一行的數字都不重復。該游戲看起來似乎和傳統的填字游戲類似,但由於其擁有入門簡單、演算方便、有益於鍛煉腦力,並且不受時間、地點、語言的限制等優點而被玩家廣泛接受。有專家認為,該游戲的獨特玩法跨越了文字與文化的疆域。據悉,目前「數獨」游戲在全球已擁有數百萬的玩家。這種「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潛移默化的游戲教學,可以讓學生逐漸認識到數學文化的難得魅力並逐步養成勤於動腦、善於分析的習慣,學會用數學文化的視角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在初中數學教育中,把初中數學知識和數學文化結合起來,使學生在學會數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同時,還能受到良好的數學文化教育,當數學文化的魅力真正滲入教材、到達課堂、融入教學時,數學就會更加平易近人,數學教學就會通過文化層面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數學、喜歡數學、熱愛數學。因此,數學文化教育完全適應了素質教育的時代要求,對提高中學生的數學素質、培養良好的個性品質意義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