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與都江堰的有關的故事、古詩、對聯和警句有哪些
一、有關故事:《索橋的故事》
1、原文:
四川灌縣二王廟山腳有一座索橋,叫做「安瀾橋」。橋身有一里光景長,是用粗的竹索挽成的,竹索上面鋪著一塊一塊的木板,木板鋪得不整齊,中間還露縫。木板不寬,也不長,三個人並排走在上面,就不大方便。有的板上有洞,有的木板斷折。人走在橋上,看得見木板下面岷江的綠水,也看得見橋下的砂石。
冬天水少,橋顯得更高,要是人在橋上走,眼睛只顧穿過縫隙望下面,就會看得頭暈眼花。幸好橋兩旁有竹索編的欄桿,即使人失了腳,也不會落到水裡去。索橋並沒有橋墩,高高的竹架代替了他們。架子比欄桿還高,還有一個頂蓋,在豎立架子的地方,橋身就像小山坡似的高起來,過了頂蓋下面,橋身又往下斜,然後再向第二個頂蓋升上去。
凡是到都江堰參觀的人都要來看看索橋。那天我從山上二王廟下來,在索橋上來回走了兩次。橋身微微地擺動,我往前走,橋也好象在往前走。一個鄉下人挑著擔子迎面走來,橋一下子動得厲害了。我走過他身邊,加快腳步往高處去。忽然起了一陣笑聲,兩個小孩從高處跑下來,橋接著大大動了一會兒。
我連忙走上高處,又繼續往下走。我剛走了—半路程,就停下來,站在欄桿前埋頭看下面。我的眼光正落在「分水魚嘴」上。我起初看不出來這個光滑的、魚嘴般的「石頭」是什麼東西,後來才知道它是把岷江分為內外兩條江的工程。這個「魚嘴」在都江堰的前端,都江堰便是兩千兩百多年以前李冰父子在岷江中修築的一條大堤。二王廟就是為了紀念李冰和他的兒子二郎修建的。
我看看「魚嘴」,看看「魚嘴」兩旁數不清的砂石,我又往前走了。回來的時候,我把「魚嘴」再看了一陣。「魚嘴」依舊擺在那裡,看一百遍也看不出什麼變化,可是在它上面,我好像看到了兩千兩百多年前人們的手和心。這個「石頭」是會說話的。
那許多用手建造了這個「魚嘴」的人,雖然沒有留下名字,可是留下了他們的心。就在離這里九公里的紫坪鋪,在將近一公里長的河谷的兩岸,上千的忙碌工作的年輕人,他們的心不是跟兩千兩百多年前那些人的心一樣的么?大的水電站就要在那裡動工修建了。
我走下了索橋,同來的友人剛看過山腳的一塊石碑。他告訴我,這索橋又叫做「何公何母橋」,是清朝初年一個姓何的教書先生設計修建的。那個時候人們沒法在這么寬的兩岸上修一座橋。何先生想出了造索橋的辦法。橋造成了,人們來來往往,感到便利。可是橋上沒有欄桿,在搖擺的木板上走起來,並不是十分安全的事,不多久就有人失腳從橋上摔下去,死了。
不滿意何先生的官府把責任完全推到何先生的身上,將他逮捕處死。何先生的妻子決心要替丈夫雪冤,要實現丈夫的真正的願望,她想來想去,終於想出了辦法,用竹索在橋兩旁編上了欄桿,從此,危險的橋變成了安全的橋,使得三百年後的小孩也能夠在橋上跑來跑去,發出一陣陣的笑聲。
我不能說這個故事是千真萬確的,然而碑上的文字讓我們看見了那一對夫婦的心。我走下索橋,滿頭大汗,不用說,我走得疲乏了,我的腳也開始發熱。可是三百年前人們的心也給我帶來溫暖。那樣的心,那種想幫助多數人,想跟多數人的心貼近,為了多數人甚至犧牲自己的偉大的心是不會死的。不管經過百年千載,它都會發光。
就像高爾基在一篇故事裡所描寫的「燃燒的心」那樣。勇士丹柯挖出自己的心拿在手上,心在燃燒、發光,給人們帶路。「何公何母」的心給每一個走過索橋的人添一些溫暖,甚至在三百年以後的寒冷的冬天,我站在橋頭還會揭下帽子當團扇來扇。
索橋的故事自然不止這么一點,都江堰也還有許多動人的故事。然而故事是講不完的,誰要是到都江堰走一趟,誰要是在索橋上站片刻,他一定會得到比故事更美、更好的東西。
2、關於作者:
巴金:原名李堯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現代著名作家。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愛情三部曲《霧》《雨》《電》《寒夜》;散文集《隨想錄》。他的許多作品被譯為文字出版。解放後曾先後擔任中國作家協會上海分會主席,上海市文聯主席及多家雜志主編。
3、賞析:
300多年前,何先生因為這座橋而失去自己的生命,但是他的妻子為了替丈夫雪冤,在橋邊圍上了欄桿,危險的橋變成了安全的橋。三百年後的今天,索橋仍在四川灌縣二王廟山腳的河上,使得三百年後的小孩也能夠在橋上跑來跑去,發出一陣陣的笑聲。
這全都要感謝當年的「何公何母」。雖然他們兩個都已經故去了,但那樣的心,那種想幫助多數人、想跟多數人的心貼近、為了多數人甚至犧牲自己的偉大的心是不會死的,不管經過百年千載,它都會發光的,因為,他們已經永遠地活在了所有經過索橋的人們心中。
二、有關名句:
1、看雲看霧看日出各有勝地,要看水,萬不可忘了都江堰。——余秋雨《文化苦旅》
2、長城的文明是一種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種靈動的生活。長城擺出一副老資格等待人們的修繕,它卻卑處一隅,象一位絕不炫耀、毫無所求的鄉間母親,只知貢獻。一查履歷,長城還只是它的晚輩。 它,就是都江堰。——余秋雨《文化苦旅》
3、看似無色無味,卻能揮灑出茫茫綠野,累累碩果,萬紫千紅;看似自處低下,卻能蒸騰九霄,為雲為雨,為虹為霞…… 看上去,是人在治水;實際上,卻是人領悟了水,順應了水,聽從了水。只有這樣,才能天人合一,無我無私,長生不老。 這便是道。 道之道,也就是水之道,天之道,生之道。因此,也是李冰之道、都江堰之道。道無處不在,卻在都江堰作了一次集中呈現。——余秋雨
4、眉州地處岷江上游,因「山如眉黛」而得名。都江堰治下的岷江靜謐富饒,山水意蘊最鍾靈的一脈有彷彿獨獨給了人,滋養川蜀世代才俊如畫。——李惟七《天下不帥》
三、有關古詩:
《都江堰》
呂元亮(清)
嚙山噴怒雪,壘石卧寒雲。
禹績真堪補,雙流此地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