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代簡王朱桂:大同百姓的夢魘,令明初四代皇帝頭痛不已的刺頭
前言: 大同是明代九邊重鎮,由於時時面對來自蒙古方面的威脅,不但城防完整,城內除了百姓之外,還有大量的駐軍。可是在明朝宣德、正統年間,大同的大街小巷之上,經常會出現三個身穿短衣小帽,手執棍棒,袖藏斧錘的鬼祟身影。這三人一老二少,遇見落單的軍民,便手持凶器上前追打。如此惡劣的行為,整個大同城內上至總兵官,下至普通百姓,卻既無人敢管,也無人敢於反抗。究其原因,實在是三人之中領頭的那個老頭,不要說大同城內,就在大明朝堂之上也沒幾個人惹得起。
三人每當行凶完畢,就會大搖大擺地回到市中心的和陽街,走進隱藏在那座氣派無比的九龍壁之後的王城之中。那座九龍壁,是當時京師以外絕無僅有的一座,高8米、厚2米、長45米。壁面由426塊特製五彩琉璃構件拼砌而成,壁上均勻協調地分布著9條飛龍,氣勢磅礴,飛騰之勢躍然壁上。
這個老頭,就是這座王城的主人,本文的主角大明代簡王朱桂。這位代王仗著自己和明成祖朱棣的關系肆意妄為,從朱棣開始的四代皇帝都對他頭疼無比。今天筆者就來聊一聊這位代王的生平故事。
朱桂,生於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7月18日,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三子,生母惠妃郭氏。郭氏是朱元璋引路貴人郭子興的女兒,一共為老朱生了三子二女,而朱桂是其中的第二子,他的親哥哥是明代著名的"賢王"蜀王朱椿。
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四月,朱桂被冊為豫王。豫王並非春秋時代的王號, 歷史 上比較有名的豫王是唐睿宗。洪武二十三年,周王朱橚因擅自離開封國,被朱元璋貶去雲南,豫王朱桂曾被短暫考慮接替周王在河南的地位。但很快老朱對朱桂另有任用,將其召回了南京。
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九月,已故魏國公徐達的次女被冊為豫王妃。次年三月,朱桂改封代王。四月皇太子朱標去世,朱元璋為了接班人的問題思考了小半年,這才定下朱標之子朱允炆為皇太孫。可是在九月份皇太孫冊封大典舉行之前,燕王朱棣、湘王朱柏被召回南京觀禮,原本在京中的代王朱桂卻在八月被匆匆打發前往封國大同。隨行的還有代王的大舅哥,徐達的次子大同護衛世襲指揮僉事徐膺緒。
代王到了大同之後,在軍事上接受三哥晉王朱棡的直接領導。在《明史》和《太祖實錄》上都提到代王在洪武二十六年三月率大同護衛出塞, "受晉王節制" 。而在大內密檔《太祖皇帝欽錄》之中,也記載著朱元璋對晉王所下的聖旨,里邊明確了雙方的主從關系:
而在開國勛貴被陸續清除之後,代王更是和晉王、燕王、遼王、寧王和谷王一同聯合出塞,為大明王朝邊疆的安全立下過功勞。但就在代王人生最有作為的時代,其性格的缺陷也暴露無遺,《明史》對朱桂的評價是 "性暴" 。
因此當朱元璋去世,皇太孫朱允炆繼位以後,性格粗暴、缺乏城府的代王成為了首當其沖的削藩對象。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四月,代王被廢為庶人,於大同監禁。當年七月,和朱桂既是兄弟,又是連襟的燕王朱棣在北平起兵造反。三年之後,燕軍攻入南京。皇宮奉天殿見證了皇帝朱允炆的殉國,和燕王朱棣的登基。
朱棣逆襲成功,朱桂借著王妃的光,自然也得到了平反。中軍都督同知陳質,曾經在代王落難之時對其落井下石,現在自然也要受到清算。
但受了三年苦的朱桂,此時卻早已不復當年的風采。在復封代王之後,朱桂的表現,只能用每況愈下來形容。他上懟皇帝,中懟王妃,下懟子孫。從大同到京師,從百姓到皇帝,無不對其搖頭嘆息。
上文說過,代王妃徐氏是魏國公徐達的次女,她的姐姐就是當今的徐皇後。從徐達的家風和徐皇後的賢德來看,我們有理由相信代王妃應有相同的品行。這樣的三觀,和代王之間必然是不能調和,夫妻間的矛盾不可避免。
徐皇後在世之時,朱桂尚且忌憚幾分。等到永樂五年徐皇後去世,代王和王妃之間的矛盾也集中爆發起來。夫妻打架,吃虧的是孩子。朱桂不喜歡王妃,順帶也不喜歡徐氏所生的嫡長子朱遜煓。朱遜煓生於洪武二十六年,永樂二年的時候被冊為代世子。但是代王夫婦失和之後,王妃就和世子一起被趕出王府。
永樂七年的時候,朱遜煓在被逼無奈的情況下潛逃進京,找四伯朱棣哭訴。朱棣在震驚之餘,對代王進行了嚴厲的斥責。
永樂十六年世子去世,朱桂對自己長孫朱仕壥也毫無憐憫之心。宣德元年,代府左長史戴禮向朝廷上報了一個讓人觸目驚心的消息。朱仕壥在其父死後,一直和祖母徐王妃生活在一起,代王對其祖孫不聞不問,王妃和世孫靠著內使種地才勉強過活。
宣德二年四月,已經重病纏身的徐王妃在臨終之前最後一次上奏朝廷,為兩個孫子討要名分。宣宗為之惻然,命冊朱仕壥為代世孫,其弟朱仕墰為鎮國將軍。5月17日,代王妃徐氏去世。
徐王妃去世了,可她的故事並沒有結束。由於姓氏相同,後世的史學家把代王的小妾徐氏所作的惡事,不加分辨地一股腦扣在徐王妃的頭上,實在是令人唏噓。比如"我大清"修纂的《明史》,就言之鑿鑿地寫了如下這段內容:
真是冤乎哉也!根據《英宗實錄》,這件事情發生在正統六年,此時距離徐王妃去世已經足足過去了十四年!真正做出如此惡劣之事,是在代王府內呼風喚雨的另一位徐氏,她只是代王的妾室,並不是王妃。
這位徐小妾,屬實是位極其彪悍的人物,稱得上是代王的絕配。早在代王剛復封之時,徐氏就讓代王上奏朝廷,封她哥哥徐忠做指揮使。朱棣氣個半死,明明白白告訴弟弟徐忠這廝 "黨附群奸" ,不治罪就不錯了,還封正三品的高官?但是最終徐忠還是封了個正六品百戶,看來人不要臉果然可以天下無敵。
出於對這位徐氏品行的懷疑,筆者完全有理由認為代王和王妃之間不和,一定有她的一份功勞。直接證據沒有,旁證還是有的。代王生育能力很強,總共有10個兒子、7個女兒。朱桂次子封廣靈王,按理應該是本府中地位僅次於代世子的郡王。可就因為不是徐小妾親生的兒子,廣靈王連同其母一起受到了殘酷的迫害。在宣德元年七月,廣靈王向明宣宗朱瞻基奏稱自己母子 "日被苦毒" ,希望皇帝能允許他們母子二人出居山西行都司衙門以保全性命。對宣宗來說,朱桂是叔祖,宗室元老,不好像他祖父朱棣那樣痛加斥責。只能婉轉批評,希望朱桂能放廣靈王母子一馬。
徐小妾為代王生了兩個兒子,分別是第七子宣寧王朱遜炓和第八子懷仁王朱遜烠。徐小妾無法無天,竟然妄圖幫助兩個兒子奪嫡。不但將世子冊寶、冕服偷偷藏起,還在朝廷派人索要之時拒不交納。更因一次口角,徐小妾盡顯潑婦本色,一路追打怒罵,將代世孫朱仕壥趕得落荒而逃,一路逃進都司衙門。託庇在大同總兵官、武安侯鄭亨麾下。此外徐小妾還多次將王府內的金銀羅叚藏在轎子之中,趁著每次去兩個兒子府上之時,如螞蟻搬家一般幾乎將王府搬空。對此明英宗不得不在正統八年再次告誡代王,要求其對徐氏嚴加管束。
早在永樂初年,朱棣就曾經針對朱桂在大同 "縱殺戮,取財物,人甚苦之" 的行為提出過嚴厲警告: "吾弟縱恣暴戾如此,獨不記建文時拘囚困苦之辱耶?" 面對朱棣的諄諄教導,朱桂一概當作耳旁風。甚至朱棣召他進京,他都膽大包天,拒不從命。氣急敗壞的朱棣下旨削去代府三護衛,只給朱桂留校尉三十人服侍。但是永樂皇帝看在徐皇後的面子上,畢竟沒有廢去朱桂的王位。
代王和徐小妾是這樣的品德,受其二人熏陶的宣寧王朱遜炓和懷仁王朱遜烠,自然也是一丘之貉。宣德九年,宣宗朱瞻基聽說代王帶著朱遜炓和朱遜烠常常在大同市內微服私訪。別人家微服私訪都是了解民間疾苦,為老百姓伸冤去的,這三位倒好,是打架斗毆去的。
宣德九年,朱遜炓只有12歲,朱遜烠只有11歲,代王朱桂則已經有61歲了。老的為老不尊,小的頑劣異常,這父子三人實在是奇葩到了頂點。
在宣宗對其告誡之後,代王父子略有收斂。但到了正統三年,大同有司再次上奏朝廷,稱代王父子三人再次 "短衣小帽,執大杖袖斧錘,出通衢 敺 擊人" 。此時皇帝已經換成了朱瞻基的兒子朱祁鎮,按輩分來算,朱桂是皇帝的曾叔祖,宣寧和懷仁二王則是叔祖,實際上皇帝比這二人也只小了三四歲而已。對於這位曾叔祖不知悔改的行為,明英宗發出最嚴厲警告: "繼今宜自改悔,副予親親至懷。不然則祖宗之法具在,予固不得而私也。" 一般皇帝說出這種話,藩王再不悔改,那就是要廢人了。
此後朱遜炓和朱遜烠不敢再外出打人,但又把目標對准了侄子代世孫朱仕壥。二人不但在朱桂面前挑撥離間,還指使隨從用磚石、鐵錘,打破世孫府門,意圖對其進行加害。在宣宗朝時,朱瞻基已經讓命世孫代其祖父裁決府事。但是二人卻和代王一起出靈星門外攔打本府官,不容其入府見世孫。
在明英宗一再嚴厲警告之下,代王父子稍有收斂,代世孫朱仕壥終於有驚無險地等到了朱桂的去世。正統十一年(公元1446年)12月12日,作惡多端的朱桂終於死了,終年73歲。相信對於他的死,無論是皇帝朱祁鎮,世孫朱仕壥,抑或是大同軍民,都有一種如釋重負的感覺。收到訃報之後,朱祁鎮輟視朝三日,賜謚曰簡。謚法: 一德不懈 曰簡, 平易不 訾 曰簡。不知道禮部官員們把這個謚號報給皇帝批準的時候,良心會不會痛。大同軍民在聽到這個謚號的時候,會不會愕然無語。
結語: 好人不長命,禍害遺千年!朱桂在大同五十多年,給當地軍民帶去了無盡的傷害,偏偏這廝壽命還挺長,最終來了個壽終正寢,你說氣人不氣人。
代世孫朱仕壥,正統十三年(公元1448年)正月襲封代王。天順七年(公元1463年)八月去世,享年51歲,謚曰隱。
宣寧王朱遜炓,成化六年(公元1470年)五月去世,享年48歲,謚曰靖庄。
懷仁王朱遜烠,弘治三年(公元1490年)八月去世,享年67歲,謚曰榮定。
小妾徐氏,正統十三年四月冊封為代簡王夫人,賜誥命,卒年不詳。
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三月,李自成義軍攻入大同,傳承兩百五十多年的代王府至此灰飛煙滅。2011年3月,大同啟動代王府重建工程,至2015年9月中軸線部分竣工。
② 小學歷史故事作文
.霍去病倒看北斗
古人早就發現,越往北走,北極星就升得越高,當然北斗星也會同樣升得越高。他們想,如果再往北走,北斗星會不會高過頭頂,向南偏去?這是完全可能的,也真有人看到過這種景象,下面我給朋友們講一個「霍去病倒看北斗」的故事。
霍去病是西漢年間的一位大將,河東郡平陽縣(今山西臨汾)人,是另一位史稱「不敗將軍」衛青的外甥。那時,北方的匈奴經常對漢朝邊境進行掠奪。霍去病18歲時,被派遣領兵北征匈奴,他率領800名騎兵沖入敵陣,一氣斬殺匈奴兵兩千多人,生擒匈奴單於的叔父,威名勇冠全軍,被漢武帝封為兩千五百戶冠軍侯。
幾次勝仗後,匈奴的軍事力量大大削弱,不得不退到遙遠的大沙漠以北地區。公元前120年的秋天,一萬多匈奴騎兵又向南進犯,深入到右北平地區(今河北北部一帶)燒殺搶掠,漢朝邊民上千人死於匈奴鐵騎之下。於是漢武帝決定遠征漠北,徹底消滅匈奴軍隊。
這年,漢武帝調集10萬騎兵以及步兵輜重隊幾十萬人,由衛青和霍去病率領,分東西兩路向漠北進軍。霍去病率軍從代郡(今山西代縣),出發,在大沙漠地帶縱橫馳騁,行軍兩千多里,終於捕捉到敵軍主力。於是霍去病指揮漢軍發動猛攻,一場激戰開始,長槍象稻草一樣折斷,莽莽草原,棄屍累累,山河變色,日月無光。幾天血戰之後,漢軍終於勝利。這場戰役,殲敵七萬名,匈奴左賢王部幾乎全軍覆滅。霍去病率軍乘勝追擊,一直追到狼居胥山(今蒙古國境內德爾山或杭愛山)。為慶祝這次戰役的勝利,霍去病率眾在狼居胥山頂積土增山,舉行祭天封禮。
晚上他在營外散步,抬頭仰望北斗時,吃驚地發現,北斗七星已經越過天頂,偏向南方了。他第一次看到倒置的北斗七星圖案,第一眼幾乎都沒認出來,他趕忙招呼將士們一同觀看,大家都對這奇特的景象嘖嘖稱奇,覺得天圓如蓋,地方似棋,宇宙奧妙,不可盡言。隨後,霍去病又在附近的姑衍山舉行祭地禪禮,並登臨北海(今貝加爾湖),刻了一塊記功碑,埋在那裡,然後凱旋還朝。這就是「霍去病倒看北斗」的故事。可惜霍去病回朝後不久就因病去世,年僅24歲。這位軍事天才不講享受,一生為戍邊事業奮斗,他有兩句名言流傳至今:「匈奴未滅,何以家為!」
貝加爾湖的緯度大約是北緯55_,北斗星上中天時就已轉向南天了。這對於生長在中原地區的人們來說,確實算個稀奇事。唐代的劉商在《胡笳十八拍》詩中寫道:「怪得春風不來久,胡中風土無花柳,天翻地覆誰得知,如今正南看北斗。」也是在感嘆這種景象。
2.顏超賄賂北斗神
因為北斗七星所在的要害位置和醒目的形狀,它在中國古代人們心目中的地位也一天比一天高起來。後來北鬥成了管人生死的星座。東晉干寶撰寫的神異小說《搜神記》有這樣一段故事:
有一個叫顏超的人,請平原人管輅相面,管輅說:「你面相不好,有夭折之相。」顏超一聽十分著急,便問有沒有補救的辦法。管輅閉目掐算了一會兒,說:「十天之後,你帶上一大包煮好的鹿肉和一大壺清酒,去某某山中,那兒有一片割過的麥地,地南邊有一棵大桑樹,樹下有兩個下圍棋的仙人,你什麼也不用說,用酒肉服侍好他們就行了。」
顏超到這天帶好酒肉趕到山中麥地那棵大桑樹下,果然有兩個仙人在那兒下圍棋,顏超悄悄近前,將酒肉擺在棋盤兩邊,自己則站在一側觀棋。這兩個仙人沉溺下棋,不知不覺摸過酒肉就吃,不到半個時辰,就把顏超的酒肉吃光了。這時棋還沒有下完,坐北邊的仙人抬頭一看,說:「你不是顏超嗎?這酒肉是你的嗎?」顏超恭敬地回答:「是。」仙人說:「你的壽數已盡,還來這兒干什麼?」這時坐在南面的仙人發話了:「老哥,你剛吃喝了人家的東西,怎麼可以這樣無情呢,給人家增加幾歲吧!」北邊的說:「生死簿子都定好了,怎麼增加?」
南邊的說:「你不好意思,我替你來。」說著,他向北面的仙人要來一個大帳簿,翻開一頁,上面寫著:顏超,一十九歲。南面的仙人在「一」字上加了兩筆,成了「九十九歲」。
結果,顏超後來真活到了九十九歲。原來這兩個仙人,在北面坐的就是北斗,南面的是南斗(二十八宿之一)。因為「南斗注生,北斗注死」,人的一生,都要從南斗手裡過到北
斗,所以北斗的簿子決定著人的壽限。看來神仙也是好通融的,這真是「神仙自有神仙著,世事如棋下不完」。
北斗為什麼能註定人間的命運生死呢?這種說法也是有根源的,中國古代人與人來往很少、交通不發達、障礙危難極多,北鬥成了人們平時出門判斷方向的重要依據,於是人們把它當成指路救生的「燈塔」,作為神來崇拜。
3.王莽與威斗
因為北斗繞「天帝星」所在的北極日夜不息,所以從很早開始,北鬥成了天帝的車子。西漢司馬遷在《史記?天官書》說:「斗為帝車,運於中央,臨制四方」。意思是:北斗星是天帝坐著的馬車,天帝以中央為樞紐,坐在馬車上一刻不停地巡行四方。漢代的首都是長安,長安還有個別名叫「斗城」也是從這種觀念來的。
東漢時一世紀中葉,山東嘉祥縣的武開明墓石祠,刻有「斗為帝車圖」,圖中的北斗七星,由前四星組成車輿,有一帝王形象的人端坐在斗勺之中,後三星組成車轅。這輛車沒有車輪,它是騰雲駕霧而行的。
北斗七星有這么高的地位,所以歷代帝王都對它極其崇拜,但是事情如果一過頭,就會變得十分荒唐。下面我講一個王莽與北斗的故事。
西漢末年,朝廷出了一個叫王莽的權臣,他既不是武將,也不是政治家,只能算是個儒者,他廢掉了漢朝皇帝,自立為君,建立了名字叫「新」的王朝,一個儒者靠多年苦心的經營建立了自己的王朝,這在中國歷史上也是獨一無二的。
王莽本是皇帝的外戚,在政治舞台施展了一陣之後,曾官至相位,後又退了下來。本來他有可能平靜地度過自己的後半生的,不料過了不久,皇帝劉欣去世,皇族無後,連個主持喪事的男人也找不到。於是,太皇太後、王莽的姑母王政君就把王莽宣進朝來,讓他主持喪事,並任命他為大司馬兼任尚書。這樣,王莽掌握了全國最高軍權、最高行政權於一身,頓時成為舉足輕重的人物。
雖然在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王莽卻一直表現得非常謙卑,仁、義、禮、智、信,無一不做得讓人心服口服,整日樹立一個鞠躬盡瘁、為國事操勞的赤膽忠臣的形象。比如,當王莽把自己十四歲的女兒許配給皇帝劉衎作皇後時,朝廷賞賜給王莽二縣二鄉的土地和一萬萬錢的聘禮,但王莽拒絕接受,把錢全都捐出用以救濟災民了。這一舉動讓全國上下感恩戴德,全國人民都頌贊他是亘古未有的聖賢。
等他權傾朝野,連皇帝都對他言聽計從時,他意識到自己已經是無冕之王,就不再謙恭。瞧:一連幾個皇帝都是庸才,大臣又多貪鄙自私,國困民窮、怨聲四起,可見大漢氣數將盡,自己應該當仁不讓了!於是公元8年,王莽廢掉了身邊的小孩皇帝孺子嬰,自己登上寶座,改國號為「新」,建年號為「始建國」。
如果王莽能把國家治理的很好,無論當時人還是後人,也會心悅誠服地承認這個王朝,不料靠兩面派手法起家的王莽,在政治上只能算是個三流角色,絕無漢開國皇帝劉邦的雄才大略和翻雲手腕。他特別嚮往先儒書上寫的古代理想社會,於是就對全社會大動手術,搞托古改制,從貨幣、官制、法令、賦役到行政區劃,想改什麼就改什麼。光賦稅一項,就讓善良的農民耕種所得,還不夠繳稅的,家家衣食無著,尚未餓死的,只好造反。
王莽認為,既然北斗是帝王之車,那麼模仿北斗的形狀造一個神符放在身邊,它一定能保佑自己。在他登基的第九年頭上,看到反賊太多,自己的位子不穩,他決定鑄造一隻「威斗」。這年八月,鑄造工作在京城南郊開工,他親自到場監督。威斗是用銅摻入五色石鑄的,形狀像北斗,長二尺五寸,他堅信,此物一定內能保佑自己穩在王座,外可幫助自己殺退叛軍。所以,他睡覺時把威斗放在龍床邊,上朝時擱在御座旁,出行時則讓人扛著走在皇輦前面。
但農民造反愈演愈烈,終於爆發為全國性的大起義。公元23年,起義軍的一支——綠林軍包圍了長安城,隨後攻入城中,與官軍激戰。第二天,各衙門官員都跑個精光。眼見綠林軍已逼近皇宮大門,王莽便率眾人來到未央宮前殿,手執威斗席地而坐,一副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樣子,「天文郎」緊隨在他身旁,不斷操作星占儀器,模擬白天里北斗星的方位,以便讓王莽調整坐位和威斗的方向,以與天上的北斗一致。——由此項動作,可見王莽作統治者根本不入流,他鑄造威斗騙騙別人也就罷了,他卻連自己也騙。一邊騙自己,他一邊還念念有詞:「天生德於予,漢兵其如予何!」王莽不愧是個大儒,這時候還文縐縐地套用孔子的話。孔子原話是:「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孔子游學時,宋國的司馬桓魋要殺他,隨行的學生提議快逃,孔子氣定神閑地說了這句話,意思是:我的德能是上帝賜給我的,桓魋能把我怎麼樣呢?
第三天清早,親兵扶著王莽上車,跑到漸台——負責時間歷法的天文台,天上的星座也有一個叫漸台的,是織女星梭子的一部分——漸台在一個大水池中,王莽想:憑水阻擋,興許能多挺一會。這時他還懷抱著威斗不放。綠林軍將漸台重重包圍,先射箭,箭射完了,便短兵相接,王莽的親兵死傷殆盡,傍晚,綠林軍終於攻到台上,王莽被殺,「新莽」政權15年就垮了台。
唐代詩人白居易有詩:「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何知?」的確,如果王莽在謀取大漢政權前就死去,一定會給歷史留下一個輔佐幼主的諸葛亮式的人物形象,也許還有「王莽祠」供我們瞻仰呢,現在,我們只好隨著歷史一起去貶斥他了。
4.一行作法赦天下
關於北斗還有一個故事,這是從唐代天文家一行那兒引出的。
一行本名張遂,出家的法號為一行,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流的大天文家。據《明皇雜錄》記載,一行幼時家裡很窮,他的鄰居王姥姥心腸很好,經常接濟他。後來一行受到皇帝李隆基的禮遇,在朝中很有地位。有一次王姥姥的兒子因殺人被判罪,將要處決。王姥姥只好來向一行求救。
一行很為難,說:「姥姥要是缺錢,盡可從我這兒拿,但你兒子犯了國家的王法,我可沒法徇私情。」王姥姥聽了這話,惱火極了,說:「我認識你這個部級和尚有什麼用呢?那麼多年都白幫你了!」說完頭也不回就氣乎乎地走了。
看對自己過去的恩人無法相幫,一行感到十分愧疚,可他又確實不敢徇私枉法,於是決定動用「法術」,從根本上來一個大的「枉法」。他在渾天寺讓人騰出一間屋子,搬進一隻大瓮,又悄悄找來兩個做工的人,對他們說:「從明天下午開始,你們在後院作坊的廢園子里埋伏好,看到有動物進來,就上去把它們捉住,一共七個,一個都不能少。跑掉一個,當心挨一頓鞭子。」
那兩人就在廢園子里埋伏,到太陽落山時,果然不知哪兒來了一群豬竄進園子,兩人七手八腳把這些豬全捉住放入瓮中,正好七頭。一行用木板將瓮蓋好,以神泥封口,並用朱筆在上寫了一些誰也不認識的怪字。
第二天,皇帝李隆基急招一行上殿。一行一到,皇帝就問:「太史官來奏,昨夜天空中不見了北斗七星,這是什麼徵兆?」一行說:「過去後魏的時候,曾經發生火星不見的事。這次發生帝車不見的事,可是古來沒有的。一般來說,代表草民的星不在其位的話,可能會有水旱霜凍的災害;現在居然連帝車都不見了,恐怕於國家、於陛下您都非常不利。」
聽了這番鬼話,李隆基嚇得六神無主,忙問:「大師您有什麼辦法解救嗎?」
一行悠悠道出:「我相信,只要陛下做一件盛德的大事,終究是能夠感動星辰的。」
李隆基問:「怎樣盛德的事才夠感動星辰呢?」
一行說:「我們佛門是主張寬恕一切人的,要想作足盛德,莫如大赦天下。」
李隆基一拍大腿:「好!」於是宣布大赦天下。各種要砍頭剁腳充軍流邊的罪犯全都無罪釋放,王姥姥的兒子也得救了。
第二天傍晚,太史官奏說北斗星中的第一顆星出現了,以後一天出一顆,到第七天全部出齊。其實這也是一行一個個放出來的。
按這個故事來看,北斗星還是豬神,這也已經在遼寧紅山文化、山東大汶口文化、浙江河姆渡文化遺址中都找到了一些證據。
從這個故事還可看到,古代的那些天文精英是多麼厲害,把皇帝都敢玩弄於股掌之上。
5.魁星的故事
瞧,在古人眼中,北斗是帝王的寶車,是人們的司命大神,又是豬神,可是還沒完呢!朋友們一定聽說過「魁星」這個字眼,對!魁星就是北斗七星的前四顆星,它們是主宰世間功名祿位之神,正因為如此,古代文人拜魁星拜得最凶。
中國很多地方都建有「魁星樓」或「魁星閣」,其正殿塑著魁星造像。沒見過魁星像的人也許會想,既然魁星是主管功名科舉的,一定是一位文質彬彬的白面書生吧?其實恰恰相反,魁星面目猙獰,金身青面,赤發環眼,頭上還有兩只角,整個彷彿是鬼的造型。這魁星右手握一管大毛筆,稱朱筆,左手持一隻墨斗,右腳金雞獨立,腳下踩著海中的一條大鰲魚(一種大龜)的頭部,意為「獨占鰲頭」,左腳揚起後踢,腳上是北斗七星。
魁星的故事是這樣的:古代有一個秀才,名字已不可考,姑且就直接叫他魁星吧。此人聰慧過人,才高八斗,過目成誦,出口成章,可就是長相奇醜無比,所以屢屢面試時落第。他長得怎樣呢?據說本來就醜陋,又長了滿臉麻子,一隻還腳瘸了,走起路來一拐一拐的,但是他文章寫得太好了,終於被鄉試、會試步步錄取,一次次高中榜首。到了殿試時,皇帝親自面試他的文才,一看他的容貌和畫著圈上殿的走路姿勢,心中不悅,皇帝問:「你那臉是怎麼搞的?」他回答:「回聖上,這是『麻面映天象,捧摘星斗』。」皇帝覺得這人怪有趣的,又問:「那麼你的瘸腿呢?」他又回答:「回聖上,這是『一腳跳龍門,獨占鰲頭』。」皇帝很高興他的機敏,又問:「那朕問你一個問題,你要如實回答:你說,如今天下誰的文章寫得最好?」他想了想說:「天下文章屬吾縣,吾縣文章屬吾鄉,吾鄉文章屬舍弟,舍弟請我改文章。」皇帝大喜,閱讀完他的文章後,更是拍案叫絕:「不愧天下第一!」於是欽點他為狀元。
這個丑文人的才學、智慧和發奮,使他後來升天成為魁星——北斗七星的前四顆,主管功名祿位。「魁」字拆開來,一半是「鬼」,應魁星的面目醜陋,一半是「斗」,應魁星才高八斗、也應北斗星座。據說魁星手中的朱筆批你是什麼你就是什麼,文人中傳「任你文章高八斗,就怕朱筆不點頭」就來源於此。
據說從此開始,皇宮正殿台階正中的石板上雕有龍和鰲魚圖案,一隻魁斗放在旁邊,殿
試完畢發榜時,應試者都聚到皇宮門前,進士們站在台階下迎榜,狀元則一手持魁斗,一腳站在鰲頭上亮相,表示「一舉奪魁」、「獨占鰲頭」。
現在各地的魁星樓的香火依然十分旺盛,因為現代社會競爭更加激烈,家長個個望子成龍,學子無不企盼金榜題名,於是都來拜魁星,每個魁星樓都有當地歷年高考文、理狀元榜。不過就我所知,古今成就大學問者,沒有一個是拜魁星而成的。
七夕乞巧節的故事
和七月初七相連,還有個七夕乞巧節的故事。由於牛郎織女故事的深入人心,織女就被當成天神中巧婦的代表,婦女們希望通過祭拜織女星,使自己手巧。若選一個節日,最合適的日子當然是七月初七了,所以在牛郎織女故事形成後不久,七月初七就成了「乞巧節」,到唐代已經流傳到各地,盛極一時。
最早的乞巧方法是在七月初七這天晚上,姑娘媳婦們都把瓜果擺在院子里,第二天早起,如果發現有蜘蛛在上面結了網,說明乞巧成功。據《開元遺事》記載,前一章提到的皇帝李隆基,在七夕晚上就與兒媳婦楊玉環在華清宮共進晚餐,然後把瓜果列於庭院,望著頭頂上的牛郎織女,先感嘆牛郎織女不自由,一年才聚會一次,而得意自己的瀟灑,可以天天與心愛的人在一起;後指星發誓,願來世再作夫妻。接著就乞巧,讓人拿來蜘蛛,放在小盒裡,擱在瓜果邊,等天亮再來看,網織得越密,說明乞來的巧越多。李隆基發誓來世再作夫妻,是不是他已有了什麼預感?李商隱有詩句:「此時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正表現了李隆基在這個七夕和後來在馬嵬驛兩種境況的對比。
乞巧的花樣還有很多呢!有地方的人們認為織女是七仙女中最小的一個,故稱之為「七姐神」。七夕晚上年輕女子們穿上最漂亮的衣裳,聚在一起對著織女星唱:「天皇皇地皇皇,俺請七姐姐下天堂。不圖你的針,不圖你的線,光學你的七十二樣好手段。」這叫「拜七姐神」。她們還要用稻草扎一個草人,穿上花衣,取名「巧姑」,用瓜果供上,每個姑娘媳婦都從家裡端來一碗清水,把豆苗、青蔥剪碎放入水中,據說通過這樣看月亮在水中的投影,就知道主人的巧拙。
有的地方則用臉盆接七夕夜的露水,說這是牛郎織女相會時的眼淚,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當然最多的還是比賽穿針,女人們在初七朦朧的月光下,都用綵線摸著穿針,穿得過的,就是得巧了,特別受大家尊重。不過有個文人說得好:「織女盼與牛郎相會盼一年了,好不容易在七夕見面,短短的幾個時辰正忙,那有閑功夫到人間送巧。」
蜀人浮槎探銀河
前面鬥牛寶劍的故事裡我們提到了張華和他的《博物志》。這本書就講到一則蜀人上天訪問牛郎的故事。
古人認為,天上的銀河,一頭通著黃河,一頭通著大海。住在海邊的一些人經常注意到:年年八月,有一些大筏子(浮槎)在遠海駛過,而且還特別守時。蜀地有一個人想,這些大筏子到底是上哪兒的,我何不也探險一回?於是這人也做了一個大筏子,在筏子上蓋了個小屋以供遮風避雨,帶上足夠的糧食,就乘著這個筏子浮海而去。
走了十多天,他知道自己還在海上,因為可以看見日月星辰的出沒,能分辯白天黑夜,後來周圍就變得一片渾渾茫茫,看不出晝夜來了。又漂浮了十多天,忽然發現了新大陸:前邊是一處地面,遙望有一座城池,房屋整齊壯觀。
他想:這是人間還是仙境?我何不走近看個明白。走近後他發現,他航行的河流恰在城市中穿過,岸右是一座豪華宮殿,從窗口望去,許多女人在用織布機織布;再瞧岸左,有一名男子,手牽一頭牛,正在河邊給牛飲水。乘筏人上前正要搭話,牽牛人先驚訝地詢問這個遠方來客了:「你為什麼上這兒來?」乘筏人簡略地解釋了自己尋險探奇的志向和經歷,問:「這是什麼地方呀?」牽牛人避而不答,只說:「你回去後,問問你們蜀地的嚴君平,就知道了。」
乘筏人覺得這個地方有點詭秘和蹊蹺,便不敢上岸,也不再逗留。乘筏子踏上歸程,正好在次年八月,回到出發的海邊。為解開這個謎,他回到蜀地,幾經周折,終於找到了嚴君平,把這件事的經過說給他。嚴君平說:「我這兒有記錄:某年某月某日,有客星犯牽牛。」乘筏子一對日子,發現正是他和牽牛人說話的那一天。原來他到達的是天河,見到的是天庭、牛郎和織女,他自己那一刻也變成了「客星」。
現代有人把這個故事解釋成古代外星旅行的記錄:筏子(浮槎)即UFO,古宇航員從地球出發後,十多天間仍在太陽系中,所以可辨晝夜,飛出太陽系後就不分晝夜,渾茫一片了。它飛到牽牛星後,被地面上的學者嚴君平觀測到,所以說「有客星犯牽牛」。這有點現代神話的味道了。
張騫與支機石
在這個故事之後,又出現了一個張騫乘筏子到銀河的故事。
張騫是漢代的探險家,曾多次出使西域。據說他奉使去往西域的大夏時,也做了一個大筏子,沿黃河上溯,希望找到黃河的源頭,走了幾個月,不但沒找到黃河源,反而發現黃河
越來越寬,越來越清澈,後來也到達了一處城郭,樓台錯落,街道規整,河水從城中流過。
他好奇地劃了進去,見河岸有一男子牽一頭牛,牛正把頭探入河中飲水;對岸有一位婦女在洗衣服。張騫把筏子劃近那婦女,問:「大嫂,請問這是什麼地方?」這回這個婦女沒有賣關子,爽快地答道:「這是天河呀!你是從人間來的嗎?」張騫回答:「是呀,走了好幾個月,真不容易。」他見那婦女身邊有一塊石頭,那形狀和顏色都是人間沒有見過的,就問:「這是什麼石頭?」那婦女說:「這叫支機石,你喜歡,就送你好了。」張騫接過石頭一看,原來是織布機上壓布匹的石條,驚喜地說:「噢,我知道了,你是織女!」那婦女點點頭。
張騫在城中游歷了一圈之後,就尋原路,沿黃河水順流而下,返回中國。為了想搞清究竟,他也來到蜀地,想找嚴君平問問,但沒有找到,把支機石也留在了成都。唐代成都有個天寧觀,支機石就一直在觀里陳列,據說它「高與人齊,略帶青紫」(也許是一塊隕石),前面講文昌帝君時,曾提到過。現在成都還有「支機石街」。
看來,《博物志》里的乘筏人與這個張騫,一個是東渡大海探險,一個是西溯黃河尋奇,結果都到達了銀河,頗有東西兩面環球航行的味道。
關於後一個故事,有不少人在詩中提到。如唐代劉禹錫的《浪淘沙》寫道:
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銀河去,同到牽牛織女家。
宋之問的《明河篇》說得更明白:「……明河可望不可親,願得乘槎一問津。更將織女支機石,還訪成都賣卜人。」「明河」即銀河,「成都賣卜人」指嚴君平。
李商隱《海客》寫得最有趣:「海客乘槎上紫氛,星娥罷織一相聞,只應不憚牽牛妒,聊用支機石贈君。」「紫氛」指天界,「星娥」是織女,她竟不怕牛郎嫉妒,與張騫聊了半天,還把支機石贈給人家了。
也有人這樣寫:「如何不覓天孫錦,止帶支機片石還。」意思是說,既然你見到天孫織女了,為什麼不帶點天上的織錦回來,只帶回一片破石頭呢?此人的見解有點西方探險家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