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寫好故事,抓住這五個要素就夠了
有時候,我總會跟人抱怨,說故事太難寫了,很多文友都回復我, 說他們也會因此而感到困惑。
不過,最近讀了美國作家傑里·克利弗寫的《小說寫作教程》,我發現要想寫好小說(故事),還是有一定規律可循的,你只需要抓住五個關鍵的要素即可。
這五個關鍵的要素包括:沖突、行動、結局、情感和展示。
而 沖突又分為渴望和障礙 這兩個部分。
所以, 渴望、障礙、行動、結局 ,這些故事元素組合在一起就構成了 故事的形式 。
作者反復強調:渴望、障礙、行動,是寫作者的第一道防線,屢試不爽的工具,是故事的三駕馬車。所以,我們必須重視起來,並在這些上面反復下功夫。
當我們寫作順利的時候,不用去考慮規劃的事情,只管去寫就是了;但是,當我們遇到麻煩的時候,就必須馬上回歸到規劃上來。
那麼該規劃些什麼內容?又該如何規劃呢?
其實,作者還是 要 讓你回到渴望、障礙、行動上來,並且永遠都是如此。
其實,正如作者說講,要想寫好故事就需要對上面這些要素進行規劃,甚至在你的整個寫作生涯中,始終都要用到這種規劃。
一、渴望是什麼?
渴望就是:首先要問自己,「什麼人需要得到什麼東西?」。沒有這一點,任何故事情節都無法展開。
不過這個『』渴望「」並不是那種普通的渴望,而應該是「具有戲劇性的渴望」。
要想人物的渴望要具有戲劇性,人物必須感覺到這個渴望的滿足與否是生死攸關的大事。
這並不是說它必須是一件生存或死亡的事情,只是需要人物對此必須抱著強烈的感情,他內心必須深信不疑:除非這個局面有所改觀,不然人物就無法繼續容忍目前的生活。即使在最低程度上,它們也要有一種危機,有一種直面的對峙,另外還要有一個結局。
二、障礙是什麼?
你要先把人物的渴望建立起來,然後再來問自己「障礙是什麼」。
假如沒有任何障礙,故事就沒有沖突,也就沒有任何戲劇性的張力來推進故事情節的發展演變。當然這里的障礙也是指戲劇性的障礙。
那麼新的問題也來了 : 我怎麼知道這個障礙是否足夠強大到可以算做一個戲劇性的障礙呢?
第一,這個障礙必須有同樣強大的決心,同樣強勁的動力,它拚死也要抵擋或者打消這種渴望,正如這個渴望試圖征服這個障礙的動力一樣強勁。
第二,衡量這個渴望/障礙的最好辦法就是想一想,假如故事裡的人物根本不理睬這個障礙將會發生什麼情況?你設置了一個障礙,假如人物既不理會它,也不採取行動,以致他在情感方面、身體方面、社會方面、經濟方面就要遭受嚴重危害或者遭遇滅頂之災,那麼這個障礙就是一個戲劇性障礙。假如這個人物可以無所作為而且毫發無損,那麼這個沖突就是個冒牌貨,沒有沖突就沒有戲劇性,也就沒有故事可言了。
三、如何去行動?
在你製造出一個具有威脅性的障礙之後,你要問自己,「人物要做什麼事情(行動)才能克服這個障礙和實現他的渴望」。
需要注意的是:活動不等於行動,更加並非戲劇性的行動。有時思考問題也可以等於行動。假如人物針對難題展開激烈的思想斗爭,或者精心謀劃針對難題展開直接進攻或者積極防禦,這些思想活動都屬於行動。偉大的故事全都涉及了人物內心的思想變化,還有人物內心世界的種種沖突。
行動要想具有戲劇性,它要麼必須針對難題展開直接進攻,要麼必須針對難題展開積極防禦。
渴望、障礙、行動這三大因素正是讓故事波瀾起伏,曲折生動的關鍵所在。
你手中最強大的武器是了解故事的形式和諸項要素,擁有了這一武器你就掌握了全盤規劃。
四、情感該如何表達?
情感是打造終極關聯所必需的材料,由此讀者和人物之間產生認同,融為一體,從而我們能夠體驗人物的感覺。假如我們不知道人物有什麼感覺,我們就沒有辦法和人物形成一種內在關聯。
為了精確定位人物眼下有什麼感覺,我們有一個最簡單的辦法,那就是問以下幾個問題:他擔心什麼?他害怕什麼?他希望什麼?
假如人物沒有擔心和顧慮,那麼,故事就沒有沖突。沖突的意思是說人物可能會喪失某種價值異常高昂的東西。
所以,你需要在心裡,問問這些問題,然後用最好的方式把它們寫下來。
五、展示
展示是基本的武器,它是把經驗捕捉到紙面上來的基本方法,其手段幾乎總是包括場景和對話。
展示邁著現實生活的步伐,分分秒秒地前行,逐字逐句地展開。展示(經驗)的對立面是講述(觀念)。
展示就是讓事情真真切切地發生在我們眼前,作者不必使用抽象的詞語來講述事實給讀者聽。
一定要記住:在整個教程中,我們都是在使用展示的辦法講授創作知識。比如:你要描寫一個瘋子,你就不能直接說他是個瘋子,而是要把他的語言、行動甚至是心理活動用文字的形式描述出來,讓讀者一讀就能感覺到他是個瘋子。這就是成功的展示。
需要注意的是,身份認同和塑造人物是一個成功故事的全部效果。它們就是故事要達成的效果內容,不過,它們並非故事取得效果的方法。
故事的目的、認同的目的都是讓我們持續不斷地跟自己保持接觸。你必須首先產生身份認同感,然後你才能喜歡某個人,建立友誼或者墜入愛河。它是把全世界人民團結起來的力量。沒有它,文明就無法持續。
其實,跟別人產生聯系也是跟我們自身產生聯系。故事的目的就是要構築這種聯系,創造這種認同。身份認同就是:我們怎樣才能體驗人物的生活?我們如何體會他們的感覺?我們如何變成他們的化身?此外,在這種身份認同的過程中,我們能體驗到更加豐富多彩的自我。但是,除非故事把人物塑造出來,否則我們就無法產生認同。人物塑造是一個新的階段,它是通向身份認同的一個鋪墊。
人物性格只有通過他的行動才能得以揭示。行動就是性格。除非人物採取某種行動,否則即便是全世界最美妙的性格也不會引起我們的情感共鳴。
而沖突又是我們用來強迫人物採取行動的元素,人物因此必須使盡渾身解數來展現自身。揭示人物性格是必不可少的,這樣,身份認同才能出現。
假如你對人物身上的災難敷衍了事,人物採取的行動將缺乏強大的說服力,故事就會鬆散拖沓,讀者也會離你而去。所以,你必須對自己的人物狠心一點兒,這是你唯一的出路。
有人可能會問:為什麼要給人物那麼多痛苦,製造那麼多麻煩(沖突)?是不是太殘忍了?
事實上,就如同上面所說,這是唯一的出路。因為作者把他們推到極限狀態正是把握他們靈魂最深處的最佳手段,也是觸動讀者內心世界的最佳手段。
這種做法既能揭示人物性格,又能製造出認同感。因此,作為作者,你是故事中一切麻煩的最終製造者,也是讓人物遭受種種痛苦的最終原因。你只能下此狠心不可。
我們把這個情況稱為 戲劇的悖論。
現實生活中的壞東西到了文學作品裡就成了香餑餑。
你越是讓小說人物困窘不堪,讀者就越能享受其中的妙處。
為什麼呢?因為它迫使人物最大限度地使出渾身解數,而一旦人物將自身發揮到了極限,我們就最大限度地體驗到了他們的生活。
一個精彩的故事必須具備兩股勢力,它們須旗鼓相當,奮力對壘,竭盡全力,最終精疲力竭。
六、結局
用行話來說,除非你擁有一個戲劇性的沖突(渴望+障礙),除非人物已經開始採取行動克服障礙,不然,你的故事就壓根兒沒有真正開局,更不用談結局了。
一般的規律是:結尾就埋伏在開局之中。這意味著,假如你擁有兩股旗鼓相當的勢力,它們都全力戰斗想要征服對方,那麼你的故事就算開始了。經過一場全面對決之後,一方勝出,此時故事也就結束了。
現實生活並沒有為我們預備現成的俗套,所以結尾也不必拘於一格,千篇一律。結局也可以是勝敗參半、互有妥協、吃點兒小虧的情況,因為現實生活中同樣也有這種情況。
綜上所述,你的基本功就是沖突、行動、結局、情感和展示。只要掌握了這些基本功就足以讓你取得成功。 每次它們都能幫你達到目的,因為它們提煉出了你內心世界那些激動人心而且富有戲劇性的東西。記住,你知道的東西比你意識到的東西要多得多。故事裡的你要比任何一刻你內心想到的自己豐富多彩得多。探索和發現你自己成了故事創作過程中的一大驚喜。
最後,我們應該如何檢查呢?
首先要問自己:「什麼人渴望什麼?」然後,在稿子上找到它。
再問自己:「障礙是什麼?」它第一次出現是在第幾頁上?它能出現得更早一些嗎?它能更強烈些嗎?人物是否能夠不理睬這個障礙,卻毫發無損呢?(記住,障礙可以出現在渴望的前面。)
下一個問題是:「行動是什麼?」人物通過做什麼事情來克服這個障礙?它出現在稿紙的什麼地方?它能夠更早一些出現嗎?人物能不能採取更多的行動或者更加堅定不移地主張自身利益,能不能表現得更加強烈或者更加直接?
最後一個問題是:「問題的最後結局是什麼?」是勝利呢,還是失敗(或者是局部勝利)?假如它是一個場面的結局,那麼,你還有更多的戰斗要開打;假如它是一個最終的結局,那麼故事也就結束了。
檢查你的作品的方法關鍵在於:事先定下尺度並經過深思熟慮,然後你就能辨別出你的故事是否已經具備這些要素了。
希望以上的內容,能對與我有著同樣困惑的朋友們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