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前程往事 > 關於古代名人的成語故事有哪些

關於古代名人的成語故事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4-10-08 01:33:29

㈠ 歷史名人的成語故事

導語:有許多很經典的名人成語故事,成為後世鼓勵世人的經典。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關於名人的成語故事,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1.聞雞起舞

【典故】

晉代的祖逖是個胸懷坦盪、具有遠大抱負的人。可他小時候卻是個不愛讀書的淘氣孩子。進入青年時代,他意識到自己知識的貧乏,深感不讀書無以報效國家,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從中汲取了豐富的知識,學問大有長進。他曾幾次進出京都洛陽,接觸過他的人都說,祖逖是個能輔佐帝王治理國家的人才。祖逖24歲的時候,曾有人推薦他去做官司,他沒有答應,仍然不懈地努力讀書。

後來咐陪,祖逖和幼時的好友劉琨一志擔任司州主簿。他與劉琨感情深厚,不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還有著共同的遠大理想:建功立業,復興晉國,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

一次,半夜裡祖逖在睡夢中聽到公雞的鳴叫聲,他一腳把劉琨踢醒,對他說:“別人都認為半夜聽見雞悄簡者叫不吉利,我偏不這樣想,咱們乾脆以後聽見雞叫就起床練劍如何?”劉琨欣然同意。於是他們每天雞叫後就起床練劍,劍光飛舞,劍聲鏗鏘。春去冬來,寒來暑往,從不間斷。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長期的刻苦學習和訓練,他們終於成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寫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帶兵打勝仗。祖逖被封為鎮西將軍,實現了他報效國家的願望;劉琨做了都督,兼管並、冀、幽三州的軍事,也充分發揮了他的文才武略。

【釋讀】

故事出自《晉書·祖逖傳》。成語“聞雞起舞”,形容發奮有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時振作。

2.亡羊補牢

【典故】

這故事出自“戰國策”。戰國時代,楚國有一個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對楚襄王說: “你在宮裡面的時候,左邊是州侯,右邊是夏侯;出去的.時候,鄢陵君和壽跟君又總是隨看你。你和這四個人專門講究奢侈淫樂,不管國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縣北)一定要危險啦!”

襄王聽了,很不高興,生氣罵道:“你老糊塗了嗎?故意說這些險惡的話惑亂人心嗎?”

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說:“我實在感覺事情一定要到這個地步的,不敢故意說楚國有什麼不幸。

如果你一直寵信這個人,楚國一定要滅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話,請允許我到趙國躲一躲,看事情究竟會怎樣。” 庄辛到趙國才住了五個月,秦國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陽城(今河南息縣西 北)。這才覺得庄辛的話不錯,趕緊派人把庄辛找回來,問他有什麼辦啟薯法;庄辛很誠懇地說:“我聽說過,看見兔子牙想起獵犬,這還不晚;羊跑掉了才補羊圈,也還不遲。……”

【釋讀】

這是一則很有意義的故事,只知道享樂,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結果必然是遭到悲慘的失敗無疑。

“亡羊補牢”這句成語,便是根據上面約兩句話而來的,表達處理事情發生錯誤以後,如果趕緊去挽救,還不為遲的意思。例如一個事業家,因估計事情的發展犯了錯誤,輕舉冒進,陷入失敗的境地。但他並不氣餒,耐心地將事情再想了一遍,從這次的錯誤中吸取教訓,認為“亡羊補牢”,從頭做起,還不算晚呢!

3.盲人摸象

【典故】

據古代印度佛經中講,古時印度有一個小國,國王名叫鏡面王。他信奉釋迦牟尼的佛教,每天都拜佛誦經,十分虔誠。可是,國內當時流行著很多神教巫道,多數臣民被它們的說教所迷惑,人心混亂,是非不明,很不利於國家的治理。鏡面王很想讓其臣民們都歸依佛教,於是就想出了一個主意:用盲人摸象的現身說法教育誘導他們。鏡面王吩咐侍臣說:“你找一些完全失明的盲人到王城來。”使者很快就湊集了一群盲人,帶領他們來到王宮。

使者走進宮殿向鏡面王稟報說:“大王,您吩咐找的盲人現已帶到殿前。”鏡面王說:“你明天一早帶領盲人們到象苑去,讓他們每人只能觸摸大象身體的一個部位,然後馬上帶他們來王宮前廣場。”

第二天上午,鏡面王召集所有的大臣和數萬平民聚集在王宮前的廣場上,沸沸揚揚的人們交頭接耳,誰也不知道國王將要宣布希么重大的事情。不一會,使者領著盲人們來到了鏡面王的高座前,廣場上的人們頓時安靜了下來。鏡面王向盲人們問道:“你們都摸到大象了嗎?”盲人們齊聲回答說:“我摸到大象了!”鏡面王又說:“你們每個人都講述一下大象是什麼模樣的!”摸到大象腿的盲人首先站出來說:“稟告聖明的國君,大象就像一隻盛漆的大圓桶。”摸到大象尾巴的盲人說:“大王,大象應該像一把掃帚。”摸到大象腹部的盲人說:“大王,大象確實像大鼓。”隨後,摸到大象頭部的說大象像大勺子,摸到大象牙的說大象像牛角,摸到大象尾巴後部的說大象像棍杖,摸到大象耳朵的則說大象猶如簸箕。最後,摸到大象鼻子的盲人說:“聖明的大王,大象實在像一根粗繩索。”一群盲人分成了幾伙,吵吵嚷嚷,爭論不休,都說自己正確而別人說的不對。他們又紛紛到鏡面王前爭辯說:“大王!大象的模樣確實像我說的那樣!”這時,在場的臣民見此都大笑不止,鏡面王也意味深長地看著眾人笑了起來。

【出處】

《大般涅盤經》三二:“其觸牙者即言象形如蘆菔根,其觸耳者言象如箕,其觸頭者言象如石,其觸鼻者言象如杵,其觸腳者言象如木臼,其觸脊者言象如床,其觸腹者言象如瓮,其觸尾者言象如繩。”

【解釋】

比喻對事物只憑片面的了解或局部的經驗,就亂加猜測,想做出全面的判斷。

4.守株待兔

【典故】

相傳在戰國時代宋國,有一個農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過剛剛吃飽穿暖;一遇災荒,可就要忍飢挨餓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懶,膽子又特小,干什麼都是又懶又怕,總想碰到送上門來的意外之財。

奇跡終於發生了。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裡耕地,周圍有人在打獵。吆喝之聲四處起伏,受驚的小野獸沒命的奔跑。突然,有一隻兔子,不偏不倚,一頭撞死在他田邊的樹根上。

當天,他美美地飽餐了一頓。

從此,他便不再種地。一天到晚,守著那神奇的樹根,等著奇跡的出現。

【釋讀】

成語“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勞而得,或死守狹隘的經驗,不知變通。

5.揠苗助長

【典故】

從前宋國有一個農夫,嫌自已田裡的秧苗長得太慢,因此整天忡忡憂憂。有一天,他又荷著鋤頭下田了,他覺得稻苗似乎一點也沒長大,於是苦心思索著有什麼辦法可以使稻子長高一點。

忽然,他靈機一動,毫不猶豫的捲起褲管就往水田裡跳,開始把每一棵秧苗拉高一點。傍晚,農夫好不容易才完成他自以為聰明的傑作,得意洋洋的跑回家,迫不及待的告訴他太太說:“告訴你一件了不起的事,我今天想到一個好點子,讓咱們田裡的稻苗長高了不少。”農夫太太半信半疑,就叫兒子到田裡去看,究竟是怎麼回事。兒子聽到家裡的稻子長高了,興奮地飛也似的跑到田裡去看。這時,他發現稻苗是長高了,但是卻一棵棵低垂著,眼看著就要枯萎了。

【釋讀】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千萬不可以學宋國農夫的作法,一切事情都有它的順序,如果一心只想早點完成就破壞它的次序,到頭來不僅不能提早完成,反而一事無成。

6.買櫝還珠

【典故】

一個楚國人,他有一顆漂亮的珍珠,他打算把這顆珍珠賣出去。為了賣個好價錢,他便動腦筋要將珍珠好好包裝一下,他覺得有了高貴的包裝,那麼珍珠的“身份”就自然會高起來。

這個楚國人找來名貴的木蘭,又請來手藝高超的匠人,為珍珠做了一個盒子(即櫝),用桂椒香料把盒子熏得香氣撲鼻。然後,在盒子的外面精雕細刻了許多好看的花紋,還鑲上漂亮的金屬花邊,看上去,閃閃發亮,實在是一件精緻美觀的工藝品。

這樣,楚人將珍珠小心翼翼地放進盒子里,拿到市場上去賣。

到市場上不久,很多人都圍上來欣賞楚人的盒子。一個鄭國人將盒子拿在手裡看了半天,愛不釋手,終於出高價將楚人的盒子買了下來。鄭人交過錢後,便拿著盒子往回走。可是沒走幾步他又回來了。楚人以為鄭人後悔了要退貨,沒等楚人想完,鄭人已走到楚人跟前。只見鄭人將打開的盒子里的珍珠取出來交給楚人說:“先生,您將一顆珍珠忘放在盒子里了,我特意回來還珠子的。”於是鄭人將珍珠交給了楚人,然後低著頭一邊欣賞著木盒子,一邊往回走去。

楚人拿著被退回的珍珠,十分尷尬地站在那裡。他原本以為別人會欣賞他的珍珠,可是沒想到精美的外包裝超過了包裝盒內的價值,以致於“喧賓奪主”,令楚人哭笑不得。

【釋讀】

鄭人只重外表而不顧實質,使他做出了舍本求末的不當取捨;而楚人的“過分包裝”也有些可笑。

㈡ 反映古代名人苦讀的成語故事

1、懸梁刺股

(蘇秦)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足。」蘇秦,字[2]季子,戰國時著名的縱橫家,是東周洛陽乘軒里(洛陽李樓鄉太平庄)人,少時便有大志,隨鬼穀子學習多年。為求取功名,他變賣家產,置辦華麗行裝,去秦游說秦惠王,欲以連橫之術逐步統一中國,未被採納。

由於在秦時日太久,以致盤纏將盡,只好衣衫襤褸地返回家中,親人見他如此落魄,都對他十分冷淡。蘇秦羞愧難當,下決心用功學習,便拿出師傅送給他的《陰符》一書,晝夜苦讀起來。讀書時他准備了一把錐子,一打瞌睡,便用錐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強迫自己清醒過來,專心讀書。

如此這般堅持了一年,他再次周遊列國。這次終於說服齊、楚、燕、韓、趙、魏「合縱」抗秦,並手握六國相印。蘇秦締約六國,聯合抗秦,投縱約書予秦,使秦王不敢窺函谷關達15年之久。

2、手不釋卷

三國時期吳國大將呂蒙沒有文化知識,孫權鼓勵他學習史書與兵法。呂蒙總是推說軍隊事多沒有時間學習,孫權說:「時間嘛,要自己去擠出來。從前漢光武帝在 行軍作戰的緊張關頭,手裡還總是拿著一本書不肯放下來呢!為什麼你就沒有時間呢?」

停了停, 孫權又說:「你的事情總沒有我多吧?我並不是要你去研究學問, 而只是要你翻閱一些古書,從中得到一些啟發罷了。」呂蒙問:「可我不知道應該去讀哪些書?」

孫權聽了,微笑著說:「你可以先讀些《孫子》、《六韜》等兵法書, 再讀些《左傳》、《史記》等一些歷史書,這些書對於以後帶兵打仗很有好處。」呂蒙聽了孫權的話,回去便開始讀書學習,從此手不釋卷,並堅持不懈。最後做了吳國的主將,有勇有謀,屢建奇功。

3、鑿壁偷光

匡衡勤奮好學,但家中沒有蠟燭。鄰家有蠟燭,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牆壁上鑿了洞引來鄰家的光亮,讓光亮照在書上讀書。縣里有個名文不識大戶人家,但家中富有,有很多書。匡衡就到他家去做僱工,但不要報酬。

主人感到很奇怪,問他為什麼這樣,他說:「我希望讀遍主人家的書。」主人聽了,深為感嘆,就借給匡衡書(用書資助匡衡)。於是匡衡成了一代的大學問家。

4、牛角掛書

李密用薄草做的鞍韉騎牛,在牛角上掛一卷《漢書》,一邊走一邊看書。越國公楊素正巧在路上看見,慢慢地跟在他後面,問:「哪來的書生這般勤奮?」李密認識楊素,從牛背上下來參拜。楊素問他讀的是什麼,他回答說:「《項羽傳》。」

楊素於是和他交談,覺得很驚奇。回家後對兒子楊玄感說:「我看李密的見識風度,不是你們這些等閑之輩所具有的。」玄感因此就傾心結交李密 。隋煬帝九年,玄感在黎陽起兵,派人入函谷關迎接李密。

5、韋編三絕

春秋時期的書,主要是以竹子為一根竹簡上寫字,多則幾十個字,少則八九個字。一部書要用許多竹簡,通過牢固的繩子之類的東西按次序編連起來才最後成書,便於閱讀。

通常,用絲線編連的叫「絲編」,用麻繩編連的叫「繩編」,用熟牛皮繩編連的叫「韋編」,其中為熟牛皮繩最為結實。像《周易》這樣厚重的書,當然是由許許多多竹簡通過熟牛皮繩編連起來的。

孔子「晚年喜易」,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復復把《周易》全部讀了許多遍,又附註了許多內容,不知翻開來又卷回去地閱讀了多少遍。通常認為,孔子這樣讀來讀去,把串連竹簡的牛皮帶子也給磨斷了幾次,不得不多次換上新的再使用。以此比喻讀書勤奮用功。

即使讀書讀到了這樣的地步,孔子還說:「假如讓我多活幾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周易》的文與質了。」

㈢ 古代名人刻苦讀書的成語故事

1、負薪掛角

漢朝時期的朱買臣,小時候,家裡很窮。為了維持生活,他每天都得上山砍柴,沒有時間讀書。但是他好學不倦,常常背著柴一邊走,一邊看書。

隋朝有一個叫李密的人,小時候給人家放牛。每天出去都要帶幾本書掛在牛角上,趁牛吃草的時候,他就坐在草地上用心讀書。

2、程門立雪

這個成語講的是宋朝的楊時苦心求學的故事:楊時考中了進士,卻不去做官,而是到河南潁昌拜程顥為師進行學習。程顥死後,楊時又在洛陽拜程顥的弟弟程頤為師。

那時,他已經四十歲了。有一天,楊時去拜見程頤時,恰逢程頤正在睡覺,而楊時與他的朋友游酢為了不影響老師休息,便恭恭敬敬地站在門口等候。外面大雪紛飛,寒風刺骨,等到程頤醒來時,門外的雪已積了一尺多厚了。

古人對求學的態度尚且如此誠心,今人更需把握眼前良好的學習機會。

3、手不釋卷

三國時代,東吳有一員大將名叫呂蒙。年輕時,家境貧困,無法讀書。從軍後,雖作戰驍勇,常立戰功,卻苦於缺少文化,不能把戰例經驗總結寫下來。有一天,吳主孫權對呂蒙說:「你現在是一員大將,掌權管事,更應該好好地讀一些書,增加自己的才幹。」

呂蒙一聽主公要他學習,便為難地推託說:「軍隊里的事情又多又雜,都要我親自過問,恐怕擠不出時間來讀書啊!」 孫權說:「你的事情總沒有我多吧?我並不是要你去研究學問,而只是要你翻閱一些古書,從中得到一些啟發罷了。」

呂蒙聽了孫權的話,回去便開始讀書學習,並堅持不懈,最後終於有了文化。

3、聞雞起舞

祖逖和劉琨都是晉代著名的將領,兩人志同道合,都希望能為國家出力,干出一番事業。他們白天一起在衙門里供職,晚上合蓋一床被子睡覺。

當時,西晉皇族內部互相傾軋,爭權奪利,各少數民族首領趁機起兵作亂,國家安全受到嚴重威脅。祖逖和劉琨對此都很為焦慮。

一天半夜,祖逖被遠處傳來的雞叫聲驚醒,便把劉琨踢醒,說:「你聽到雞叫聲了嗎?」劉琨側耳細聽了一會,說:「是啊,是雞在啼叫。

不過,半夜的雞叫聲是惡聲啊!」祖逖一邊起身,一邊反對說:「這不是惡聲,而是催促我們快起床鍛煉的叫聲。」劉琨聞言,跟著穿衣起床。兩人來到院子里,拔出劍來對舞,直到曙光初露。後來,二人皆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

4、懸梁刺股

晉時,有一個叫孫敬的年輕人,孜孜不倦勤奮好學。然而讀書讀到半夜的時候往往會打瞌睡,為了不因此影響學習,孫敬想出一個辦法。

他找來一根繩子,一頭綁在自已的頭發上,另一頭綁在房樑上。這樣,每當想打瞌睡的時侯,只要頭一低,繩子牽住頭發扯痛頭皮,他就會清醒起來再繼續讀書。後來,孫敬終於成為了赫赫有名的政治家。

戰國時期的蘇秦也是一個有名的政治家,但是他在年輕的時侯學問並不多。他舟游四方卻得不到關注,即使有雄心壯志也得不到重用,於是他下定決心努力讀書。

每當他讀書讀到深夜,疲倦到想要打盹的時侯,就用事先准備好的錐子往大腿上刺一下。這樣,突然的痛感使他猛然清醒起來,振作精神繼續讀書。

5、以荻畫地

歐陽修先生四歲時父親就去世了,家境貧寒,沒有錢供他讀書。太夫人用蘆葦稈在沙地上寫畫,教給他寫字,還教給他誦讀許多古人的篇章。

到他年齡大些了,家裡沒有書讀,便就近到讀書人家裡借書來讀。就這樣夜以繼日、廢寢忘食的致力讀書,歐陽修最終成為一代名家。

㈣ 跟名人有關的成語故事

在我國歷史上有許多感人至深的勤學典故,他們那種孜孜以求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借鑒的.例舉如下: 1、鑿壁借光 東晉時期的一位道教理論家葛洪,曾托漢代劉歆之名撰寫了《西京雜記》一書.書中記載了匡衡鑿壁借光的故事:匡衡字稚圭,勤奮好學.可是家境貧寒,晚上想讀書而無燭照明.鄰居家倒是每到夜晚,總燭光明明,可惜這光照不到他匡衡的屋裡.怎麼辦呢?匡衡便把自己家靠鄰舍的那堵牆壁鑿開以引鄰居家的燭光來讀書.後人即用「鑿壁、空壁、偷光、偷光鑿壁、鑿壁借輝、借光」等指勤學苦讀,有時也引申為求取他人教益. 2、高鳳流麥後漢時,南陽有一書生名叫高鳳,少時,「家以農畝為業」,他卻「專精誦讀,晝夜不息」.有一次,高鳳的妻子下地幹活,而庭院里又涼曬著小麥.為了防止雞、豚糟蹋糧食,妻子讓高鳳在家看護.突然,天降暴雨.此時的高鳳仍手持趕雞的竹竿誦讀經書呢.不知不覺中雨水將庭院中的小麥沖跑了.一會兒,高鳳的妻子從地里趕回來了,一看,啊呀!簡直是糟透了,小麥都被雨水沖走了,而自己的丈夫卻悄然不知,仍在書中神遊.在妻子的責問聲中,高鳳才恍如從夢中醒來.後來,人們用「流麥、中庭麥」等稱美讀書專致,用「流麥士」稱書獃子. 3、蘇秦刺股戰國時期的著名社會活動家、外交家蘇秦,一次因多次游說秦王失敗而返回故里.回家後,他的妻子不下床迎接他,嫂嫂不給他做飯,父母親和他連話都不說.蘇秦為之大恥,乃發奮讀書.「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後人用「刺股、錐股、握股」等形容勤學苦讀,刻苦自勵. 4、截蒲為牒漢代有一位名叫路溫舒的人,小時候他的父親叫他去放羊.路溫舒在放羊的同時,割取一些蒲草,回家後用蒲草編成蒲簡,用蒲簡來寫字,後人用「截蒲、削蒲、編蒲、題蒲」等指苦學. 5、三餘讀書三國時,有個名叫董遇的人,常常教育他的學生利用「三餘」時間讀書.所謂「三餘」即「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陰雨者時之餘.」後用「三餘」泛指空閑時間.多用來指讀書,有惜時之意. 6、陶侃運甓晉時,有一個官至太尉的人陶侃,閑來無事時,常常是早上把磚(甓)從屋子裡搬出去,天黑了又搬回來.循環往復,不知疲倦.一些人看見後不解其意,便問其緣由.陶侃回答說,恐怕攸閑慣了,將來不能幹一番大事.後來,人們用「運甓」表示勵志勤力,不畏往復;用「運甓瓮、運甓人」等指不安攸閑,發奮功業之人. 7、聞雞起舞《晉書·祖狄傳》中記載著這樣一件事:祖狄和他的好朋友劉琨「俱為司州主簿」,二人常常互相勉勵,立志為國效力.他們二人常常「共被同寢」半夜聽到雞叫,即起來操演武藝.後人用「聞雞起舞」比喻有志之士及時奮發. 8、臨池學書古代一位書法家張芝,練習書法的時候,將其家中的衣帛都寫上字,而後再洗凈煮白,反復為之,盡將池水都染黑了.終於練就了一筆漂亮的草書.後人用「臨池學書、書練」等形容刻苦學習書法. 9、懸梁苦讀古時後有一個刻苦好學的人叫孫文寶,他不分白天黑夜,總是在孜孜苦讀.等到晚上疲勞不堪需要睡覺的時候,孫文寶仍然怕睡過頭,耽擱太多的時間,於是他就用繩子把頭發和屋頂上的大梁拴在一起,只要頭一晃動即可醒來繼續用功苦讀.終於成為「當世大儒」.後人即用「懸梁、懸頭」等指勤學苦讀,奮發向上. 10、孫康映雪唐代大學問家李善在注《文選》(南朝蕭統編撰)中「至乃集螢映雪,編蒲輯柳」這一句時,引《孫氏世錄》「孫康家貧,常映雪讀書,清介,交遊不雜.」後人用「孫康映雪、映雪讀書、映雪、照雪」等表示勤學苦讀.

閱讀全文

與關於古代名人的成語故事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怎麼樣才是大帥哥和大美女 瀏覽:228
七夕節紅色故事有哪些 瀏覽:681
19點27分愛情代表什麼意思 瀏覽:134
跟黃河有關的小故事有哪些 瀏覽:312
哪個游戲里有四大美女 瀏覽:204
哪些星座的婚姻最不幸 瀏覽:699
什麼叫有故事男人 瀏覽:189
有哪些生肖是美女 瀏覽:251
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如何兼容 瀏覽:758
事業編報名沒通過為什麼 瀏覽:760
選一個動物編一個故事怎麼寫呢 瀏覽:751
你不來我不老愛情究竟在哪裡 瀏覽:807
如何徹底斷了愛情 瀏覽:94
女性如何吃出健康 瀏覽:380
北京健康寶不能掃碼如何更改手機號 瀏覽:165
有精神病婚姻怎麼辦 瀏覽:435
怎麼舉報健康系統收費 瀏覽:173
顏值美女英文怎麼說 瀏覽:534
海鷗的故事怎麼寫 瀏覽:191
健康養生寒露節氣適合什麼運動呢 瀏覽: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