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飛向藍天的恐龍》讀後感
追求夢想,永不放棄。
世界上沒什麼事情是辦不到的,問題是你願不願意去堅持、去努力。就像啊萊特兄弟一樣,他們的幻想是飛上天上,在外人聽來,這是多麼可笑,不可能辦到的事情,可他們卻做到了,因為他們懂得去努力、去堅持。我一直堅信,世界上最難的事情是在於你有沒有這個決心。
每個孩子都擁有夢想,但夢想不是單靠想的,而是要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和堅持不懈的努力去實現它!這樣,夢想終究會成為現實的。
文章解析:
故事的主人公萊特兄弟在最開始就是兩個追趕風箏的孩子,他們幻想著有一天他們能像鳥兒一樣長著翅膀在天空飛翔。
從此,他們開始留心觀察鳥類高飛和滑翔時雙翅的變化,並精心製作各種會「飛」的玩具。他倆長大後,仍然繼續研究飛行的原理。他們沒有被路人的冷言冷語擊退,他們也沒有被一次一次失敗的教訓擊垮。科學的幻想經過堅持不懈的努力,終於變成了現實。
2. 飛向藍天的恐龍是一篇什麼文章
《飛向藍天的恐龍》是一篇科普文章。
《飛向藍天的恐龍》是徐星寫作的一篇科普文章,文章主要向人們介紹了科學家們根據研究提出的一種假說:鳥類很可能是一種小型恐龍的後裔。20世紀末,我國科學家在遼西首次發現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龍化石,為人們想像恐龍飛向藍天、變化為鳥類的演化過程提供了證據。
文章既揭示了科學家們在古生物研究方面的重大發現,也向學生開啟了一扇探索古生物的科學之門,喚起他們對科學的濃厚興趣。
科普文章的特點
1、短小性
它篇幅小,然而就其知識容量、主題意義、現實作用又可以很大。它旁徵博引,尺幅千里,能及時反映科學上新的事物、思想、方法和動態。
2、知識性
它普及科學知識,把科學的最新信息常州給讀者。它常常把握住現實生活中的某一事物或現象,用正確的理論,去進行科學的解釋,糾正常識錯誤,從而使讀者了解世界萬物變化、運動的規律。
3、文學性
它要以優美文字、形象手法,來表達科學內容。它常採用比喻、擬人等文學手法和故事、對話、散文等形式及通俗、形象、幽默等語言,生動活潑、情趣盎然地介紹科學知識。
3. 飛向藍天的恐龍批註有哪些
課文以「飛向藍天的恐龍」為題,破除了人們頭腦中對恐龍的固有印象,頗具吸引力。
文章開篇即以生動形象的語言將笨重、遲鈍的恐龍與輕巧靈活的鳥類──這兩種在人們印象中似乎毫不相乾的動物展現在讀者面前,告訴我們:在中生代時期,恐龍的一支經過漫長的演化最終變成了凌空翱翔的鳥兒,接著介紹了這一科學發現的大致過程。
課文的第3、4自然段是全文的重點段。第3自然段循著讀者的閱讀思路,以「恐龍是如何飛向藍天的呢」這一設問,十分自然地引出下文,將我們的視線引向中生代,在我們眼前再現了恐龍變成鳥類的演化過程。
這一過程以時間為序,先講了兩億三千萬年前第一種恐龍的大小、形態、行走方式;接著介紹了經過數千萬年之後,它的後代繁衍變化、形態各異的情況;由於它們的體態、體表、生活習性等方面的變化,最終使一支獵食性恐龍變成了天之驕子,飛向了藍天。
課文最後表達了科學家們的美好心願:希望找到更多的、更充分的證據,重現恐龍飛向藍天這一歷史進程。
作者介紹
徐星,男,祖籍江蘇,理學博士,研究員,英國《皇家學會學報-生物輯》和《中國地質學報英文版》編委。1995年7月參加工作。主要從事中生代爬行動物化石及地層學研究。
多年來在中、蒙等國數十個中生代化石點進行過野外勘查和發掘工作, 組織的對西部戈壁地區連續8年的野外考察使得新疆准噶爾盆地五彩灣地區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中晚侏羅世過渡時期的陸相化石點;在遼寧西部的野外工作使許多極其重要的脊椎動物化石得到發現。
以上內容參考:
網路-徐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