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關於劉伯承的小故事
1、1917年8月,劉伯承加入了孫中山先生改組的國民黨。受孫中山先生的委託,劉伯承率領川東護國軍第一支隊的部隊對袁軍發起了猛烈的攻擊,袁軍雖然人多。
但混亂中也不知道來了多少護國軍,紛紛掉頭奔逃。逃出城外的袁軍從槍聲斷定護國軍人數不多,便伺機掉頭反撲。劉伯承身先士卒,帶頭沖鋒。
當他掉頭招呼一個落在後面的士兵時,卻不幸被一顆敵彈射中,子彈從顱頂射入,從右眼眶飛出,血流如注,他當即昏厥倒地。
後來,劉伯承被群眾所救,在臨江門外一所教會醫院治眼傷。給劉伯承醫治眼傷的醫術高明的德籍醫生阿大夫。看過劉伯承的眼傷後,決定對劉伯承施行全身麻醉的手術。
劉伯承從阿大夫口中了解到,施用麻醉葯,有可能對大腦神經帶來不良影響,他堅決地向阿大夫提出,給他做這次手術不用麻醉。
劉伯承的堅強意志深深感動了阿大夫,他終於同意了劉伯承不用麻醉葯物的請求。 手術開始後,阿大夫聚精會神地用鋒利的手術刀先將腐肉割去。
然後將破碎的眼球挖掉,然後再將斷裂的血管縫好。在長達3個小時的手術中,劉伯承始終未呻吟一聲經過半個多月的治療,阿大夫又給他的右眼安上了一隻假眼球。
2、劉伯承是野司首長中年齡最大的一位首長,體質較差,眼睛高度近視,加之千里跋涉,生活艱苦,行路有些困難。進入大別山,山陡、林密、路險,很多地方馬也不能騎。
同志們看劉伯承走路很吃力,就綁了一副擔架讓劉伯承坐。劉伯承說:「我走路難,你們走路就不難?我們一起鍛煉吧。」他堅決不坐擔架,連同志們攙扶也不讓。
警衛員沒辦法,就砍了一根竹子讓他拄著。由於竹子砍得比人還高,鄧小平對那位警衛員說:「你把竹子砍短些,你看他拄這么長的棍子多像個要飯的!」
劉伯承聽了恢諧地說「要飯的棍子就是要長,才不受狗之欺。我要拿著大別山的這根打狗棍,把中國頭號帝國主義走狗蔣介石打倒!」說得大家捧腹大笑。
3、在抗日戰爭中,劉伯承率領八路軍一二九師深入山西抗日前線,他利用日寇的輕敵麻痹派出一個營夜襲陽明堡機場,取得炸毀敵機數十架的戰績。
為了有效地消滅日軍,他利用圍城打援之術,在神頭嶺巧設伏兵,打潞城誘敵出援,一舉殲敵千餘名,這在抗戰初期算得上是輝煌的戰果。他利用兵家之忌。
在山西七亘村邊疆兩次設伏,使日軍白白多送上百餘條性命。在抗日戰爭中敵我力量對比相去甚遠,我軍採用的多為游擊戰術。劉伯承把游擊戰的指揮藝術發揮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他說:「游擊戰爭的『游』就是機動,『擊』就是殲滅敵人;『游』以掩護自己的弱點,尋找敵人的弱點,『擊』以發揚自己的特長,撇開敵人的特長」。
他為游擊戰總結出一系列簡練有效的戰術方法,諸如「攻擊一點,吸其來援,啃其一邊,各個擊破」;「猛虎掏心」,「釜底抽薪」。
「狼的戰術」、「麻雀戰術」、「黃蜂戰術」;還有「拖刀計」、「殺回馬槍計」、「吸打援敵計」等等。
4、大革命失敗之後,黨派劉伯承到蘇聯學習,進蘇聯紅軍高級步校時他已經三十六歲了。到了這個年紀再學外文是相當困難的。但他從字母和發音開始。
用了兩年多的時間竟然攻克了外語關,並獲得了俄文和各科成績優秀的佳績。畢業時他已經能夠准確地翻譯俄國的軍事理論著作。回國之後,成為我軍第一位翻譯科長。
他藉助俄文工具,系統研究了羅馬戰史、拿破崙戰史、日俄戰爭史等,開闊了軍事視野。還系統研究了蘇軍的條例、條令、作戰理論,增長了正規化軍隊和打現代戰爭的知識。
5、在革命戰爭年代,劉伯承的大部分時間在前線度過,他常常在炮火之中細扣兵書,置生死於一旁,而入心思於兵法之中,不絕於耳的槍炮之聲時常成為他研讀兵書的伴奏曲。
比如,1941年八路軍總部送來一部《合同戰術》的譯稿請劉伯承校訂。一年後這部譯著校訂好並復印,劉伯承在評序中寫道:「這本書在校正中經過三次反掃盪的作戰」。
當時正值抗日戰爭最殘酷的階段,幾乎天天在打仗,左權同志就是在這期間犧牲的。即使如此,劉伯承也不忘校訂工作,他把這項工作看作是學習任務。
此後《合同戰術》下部的譯稿又送到劉伯承的手中,校訂完成並復印時,劉伯承作序寫道:「我在上愛國自衛戰爭前線時,帶上這本《合同戰術》及其譯稿,才真正開始校正與補譯。
幸好在敵人飛機大炮坦克的督促與我參謀同志幫助繪定之下,……完成了出征前一切工作」。《人民日報》報道說:「劉伯承將軍在戎馬倥傯之中完成《合同戰術》一書下半部之校譯,計十萬字。
此為一百天來劉將軍殲滅蔣軍十一個旅之外又一重大貢獻。……一百天來,劉將軍馳騁於冀魯豫大平原上,五戰五捷,平均每二十天作戰一次。」「劉將軍在極度繁忙的自衛戰爭中,稍有空隙立即開始校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