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伊利亞特》內容簡介
《伊利亞特》 – 內容簡介 《伊里亞特》(Iliad,又譯《伊利昂記》,《伊利亞特》。)產生於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過渡的時候,即公元前12世紀末在古希臘和小亞細亞的特洛伊之間爆發的一場戰爭,其中誕生了許多英雄傳說和神話故事,在民間廣為傳頌。相傳公元前9世紀古希臘有個盲詩人荷馬,將有關特洛伊的傳說和歌謠加以整理成結構完整的長詩,即《伊利亞特》和《奧德賽》後人即稱之為「荷馬史詩」,是重要的古希臘文學作品,也是整個西方的經典之一。
《伊利亞特》全詩共15693行,分為24卷,主要內容是敘述希臘人遠征特洛伊城的故事。它通過對特洛伊戰爭的描寫,歌頌英勇善戰、維護集體利益、為集體建立功勛的英雄,譴責戰爭中的怯懦者以及背叛或損害集體的行為。 《伊里亞特》敘述了特洛伊戰爭第十年(最後一年)中幾個星期的活動。史詩以阿基里斯和阿伽門農的爭吵開始,以赫克托耳的葬禮結束,故事的背景和最終的結局都沒有直接敘述。引起這場戰爭的金蘋果的神話,在它描寫海倫和帕里斯時有所提及,木馬計和特洛伊的陷落,則見於《奧德修紀》中奧德修對往事的回憶。
《伊里亞特》的頭一句是「阿喀琉斯的忿怒是我的主題」。希臘聯軍大將阿喀琉斯性烈如火,他有兩次忿怒的表現。史詩寫道,戰爭已經打了九年零十個月,還是勝負難測,這時希臘聯軍因瘟疫發生內訌。瘟疫是聯軍統帥阿伽門農拒絕歸還一個女俘所引起的,因為這個女俘是日神阿波羅祭司的女兒,阿波羅的祭司請求阿伽門農歸還他的女兒受到拒絕,就祈求阿波羅懲罰希臘聯軍。這場瘟疫蔓延下去就會使希臘聯軍不可收拾,因此阿喀琉斯要求阿伽門農把這個女俘歸還,免得瘟疫繼續蔓延。阿伽門農在很不情願的情況下歸還了這個女俘,卻不公正地奪走了原來分配給阿喀琉斯的另一個女俘,作為他自己損失的補償,阿喀琉斯在忿怒之下拒絕參戰。 在希臘聯軍中,只有阿喀琉斯才是赫克托耳的對手,因此他拒絕參戰就必然引起希臘聯軍的失利。希臘聯軍在此情況下抵禦不了特洛亞軍隊的反攻,只好退而固守海濱的戰船,在那裡構築了防守性的壁壘。阿伽門農這時後悔自己對阿喀琉斯不公,只好派奧德修和另一位希臘將領去向他求和。可是他忿怒未消,堅決不答應回到戰爭。阿喀琉斯只是在特洛亞軍隊已經突破希臘聯軍的壁壘縱火焚燒他們的戰船的十分危急的情況下,才把他的盔甲和戰馬借給他的好友帕特洛克羅斯,讓帕特洛克羅斯前去應敵。帕特洛克羅斯雖然擊退了特洛亞軍隊的攻擊,但終為赫克托耳所殺,因此阿喀琉斯借給他的盔甲也丟掉了,這盔甲原是他的母親忒提斯女神請匠神製造的。戰友之死與盔甲被丟引起阿喀琉斯的第二次忿怒,而使他與阿伽門農和解,並且在他母親請匠神給他製造了一副新盔甲之後,重新回到戰爭,最後殺死了赫克托耳,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本書刻畫了一系列古代英雄形象。在他們身上,既集中了部落集體所要求的優良品德,又突出了各人的性格特徵。阿喀琉斯英勇善戰,每次上陣都使敵人望風披靡。他珍愛友誼,一聽到好友陣亡的噩耗,悲痛欲絕,憤而奔向戰場為友復仇。他對老人也有同情之心,允諾白發蒼蒼的特洛亞老王歸還赫克托耳屍體的請求。可是他又傲慢任性,為了一個女俘而和統帥鬧翻,退出戰斗,造成聯軍的慘敗。他暴躁兇狠,為了泄憤,竟將赫克托耳的屍體拴上戰車繞城三圈。與之相比,特洛亞統帥赫克托耳則是一個更加完美的古代英雄形象。他身先士卒,成熟持重,自覺擔負起保衛家園和部落集體的重任。他追求榮譽,不畏強敵,在敵我力量懸殊的危急關頭,仍然毫無懼色,出城迎敵,奮勇廝殺。他敬重父母,摯愛妻兒,決戰前告別親人的動人場面,充滿了濃厚的人情味和感人的悲壯色彩。 下面以阿喀琉斯為例,來了解《伊利亞特》是如何塑造古希臘英雄形象的。阿喀琉斯(Achilles),也常譯做阿基力斯等,是古希臘神話和文學中的英雄人物,他參與了特洛伊戰爭,被稱為「希臘第一勇士」。阿喀琉斯是海洋女神忒提斯與國王佩琉斯的兒子,是《荷馬史詩》中最耀眼的一位英雄,以其勇氣,俊美和體力著稱。荷馬在《伊利亞特》中花了很大的篇幅,描寫了他驍勇善戰,戰無不勝的英雄形象。阿喀琉斯的母親是不死的神,所以她也希望自己的孩子不死。忒提斯每次生育之後,無一例外都將孩子放到天火中煉,但都以失敗告終。在阿基琉斯出生後,忒提斯照樣捏著他的腳踝將他浸泡在冥河斯堤克斯(一說天火)中,使他全身刀槍不入,惟有腳踝(被忒提斯手握著,沒有浸到冥河),此即西諺「阿喀琉斯的腳跟(Achilles' heel)」的來源。 《伊利亞特》 – 文學評價 布局精巧。它以「阿喀琉斯的憤怒」作為全書的主線,其他人物、事件都環繞這條主線展開,形成嚴謹的整體。史詩善於用動物的動作,或用自然景觀、生活現象作比喻,構成富有情趣的「荷馬式比喻」。例如書中寫到阿喀琉斯退出戰斗,赫克托耳打得希臘軍隊四處奔逃,史詩用了這樣的比喻:「好像一隻野蠻的獅子攻進牛群,吃了一頭而嚇得其餘的紛紛逃竄。」史詩節奏強烈,語調昂揚,既適於表現重大事件,又便於口頭吟誦。《伊利亞特》高超的藝術手法常為後人所稱道。 《伊利亞特》 – 創作風格 由於當時的文字系統未發展成熟,而且相信荷馬是向不識字的平民表演,所以詩中用了不少吟唱技巧。例如,他用了許多重覆的字句,而經過後人的潤飾,漸漸形成「荷馬式風格」。一些經典場景和動作也會以相似的文字來描述,但是在非希臘文的譯本,譯者為了避免單調而會選用不同的字詞來形容那些場景,沒保留這一吟唱詩的特色。 荷馬亦在史詩中首創非常罕見的復雜型明喻修辭方式,表現為以多達十餘行的詩句精彩細致地描述一喻象物,並在小節末尾以「就像這樣」的慣用語,將其用於修飾受喻物。例如: 「帕里斯邁著大步,走在隊伍的前列, 像一頭獅子,碰上一具碩大的屍軀, 飢腸轆轆,撲向一頭帶角的雄鹿 或野山羊的軀體,大口撕咬,雖然在他的前方, 奔跑的獵狗和年輕力壯的獵人正在撲擊—— ……」 《伊利亞特》 - 藝術感悟 《伊利亞特》是人間的神奇之作!它那豐富的想像、曲折的情節,時時能激發人們超乎尋常的思維。人們時常到科羅拉多大峽谷,彷彿是進入了《伊利亞特》描寫的奧林匹斯山,彷彿狐底浦斯等英雄人物依然活著。這常令人們感嘆荷馬的偉大!
義大利詩人但丁:「站在《伊利亞特》旁邊,我覺得這本書有10英尺高,令人驚嘆不能自已。」
《伊利亞特》 – 歷史典故 把這部作品放到荷馬時代——公元前11世紀至9世紀的歷史背景中去讀,了解古希臘文明的歷史和地中海沿岸的迷人的風光。掌握「不和的金蘋果」、「特洛伊的木馬」、「阿喀琉斯的腳跟」、「阿波羅計劃」等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