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人類認識地球的形狀和大小經歷了怎樣的過程
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大致經歷了這樣一個過程:
古時候的人,由於活動的范圍很小,只看到自己生活地區的一小塊地方,因此單憑直覺,就產生了種種有關"天圓地方"的說法.例如,我國早在兩千多年前的周代,就有"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局(棋盤)"的蓋天說.古代埃及人認識,天像一塊穹窿形的天花板,地像一個方盒.俄羅斯人則認為,大地像一塊盾牌,由三條巨鯨用背馱著,漂游在茫茫的海洋里.印度人也有類似的傳說,不過他們認為馱著這塊大地的,不是巨鯨,而是站在海龜背上的三頭大象.大象動一動,便引起地震
地球的形狀與大小
著生產技術的發展,人類活動范圍的擴大和各種知識的積累,人們逐漸認識到,大地在大范圍內不可能是平坦的,而應該是彎曲呈弧形的.因為在海邊看離岸的船,先是船身隱沒,然後才是桅帆.在陸地上旅行的人,如果向北走去,一些星星就會在南方的地平線上消失,另外一些星星卻在北方的地平線上出現.如果向南走去,情況就相反.這些現象,只有大地是弧形的才好解釋.
古希臘著名的科學家,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才第一次對大地是球形作出了論證.他觀察天象,從月食時地球在月球上的投影等現象中,推斷大地的形狀為球形.當時,一些持反對意見的人便提出:如果大地真是圓球狀的,為什麼住在地球另一端的人,沒有掉向下面的空中呢 那時候,由於人們還不懂得有地心引力,要回答這個問題是很難的.
15,16世紀的地理大發現,特別是1519-1521年,麥哲倫率領的一支船隊,環繞地球航行一周成功,這為大地是球形提供了有力的證據.明朝末年,西方傳教士利瑪竇,湯若望等來到我國,介紹了天文,地理,數學等科學知識,我國才出現"地球"這個譯名
隨著測量技術的不斷進步,特別是人造地球衛星的利用,現在測得的地球赤道半徑為6378千米,極半徑為6356千米,兩者相差為21千米,赤道周長4萬千米.
如果我們把這個龐大的地球,縮小製成一個直徑1米的地球儀,赤道半徑只比極半徑長1毫米多,這點微小差別,在地球儀上是表示不出來的,所以我們使用的地球儀都還是正圓形的.
⑵ 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
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古代人們對於大地形狀和大小的朦朧認識—由直觀的臆測、神話傳說到低級的理性認識。
古代人們對於大地形狀和大小的朦朧認識—由直觀的臆測、神話傳說到低級的理性認識。大地球形說的產生,環球航行的完成:大地球形的認識首次在實踐中得到證實,十九世紀地球形狀和大小研究的新進展。
認識地球形狀過程的啟示
人們對於地球形狀的認識是逐步加深的,是由通過可以說是愚昧和迷信的資料的感知,到實踐證實正確的觀點,再通過其他領域的高新技術具體測定。這說明,人類慢慢走向理性化,相信科學與實踐,能靈活運用高新技術進一步解決問題。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我們人類僅僅邁出了一小步,關於地球形狀還有更多的未解之謎等待我們去進一步探索,所以,為了這些謎團,今天的我們應當不斷努力,超越自我,為未來打下基礎
⑶ 地球是什麼形狀的
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球體
法國啟蒙運動的代表人物伏爾泰說過,關於地球的形狀,「在倫敦認為是一個
桔子,而在巴黎卻把它想像成一個西瓜」。
最早提出地球可能是球形的看法,要追溯到公元前,古希臘著名的博物學家亞
里士多德引用人們熟悉的現象———船離岸後,總是船身先看不到而桅桿還留在水
面上,這說明洋面不是平的而是彎曲的,進而,他推測到大地是球形的。
震驚世界的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航隊在16世紀初期進行的環球航行———歷經
三年環繞地球一周後返回西班牙,這是人類對地球形狀的一次偉大實踐,它結束了
幾千年來「地圓」與「地方」的不休爭論。
然而,地球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球?這正是以英國著名物理學家牛頓為代表的
一方與以法國天文學家卡西尼為代表的另一方爭論的焦點———地球到底是一個扁
圓球,還是一個長圓球?
牛頓是從萬有引力定律的驗證上,涉及到地球的形狀問題。經過周密的計算,
牛頓相信他關於地球形狀是扁球體的認識是正確的。牛頓的這一看法,遭到了一些
人的反對,他們認為,地球不是在兩極扁縮的扁球,而是在赤道處收縮、在兩極處
外凸的長球。
到18世紀30年代,這一爭論進一步激化。為此,法國巴黎科學院甚至專門派出
了兩支測量隊,對不同緯度上的子午線的弧長進行實地測量。測量結果表明,地球
的兩極扁平,而赤道部分凸起。
這場爭論使得牛頓的理論得到了傳播和發展。18世紀末,人們對地球形狀的認
識已經普遍接受了地球是極軸方向扁縮的橢球觀念。
現在,根據人造地球衛星的測量,地球的形狀被確認為梨狀體。當然,這仍然
是人類對地球形狀的最新認識,而不是最後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