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前程往事 > 劉伯溫出自什麼故事

劉伯溫出自什麼故事

發布時間:2024-09-03 05:19:29

Ⅰ 關於劉伯溫的故事

劉伯溫是朱元障第一謀士,為大明的開國建立了奇勛.姚廣孝是朱棣的第一謀士,為靖難之役的成功立下了奇勛.兩人又都有奇門遁甲之術.其實劉伯溫與姚廣孝相差並不遠,機乎是同一時代的人.
其他一些資料供參考:
劉伯溫在《燒餅歌》中預言了久遠的未來,當然也看到元朝氣數已盡,明朝將興。所以他才能順乎天意,成為一代名相。驕橫一時者終難當天命。當代掌權者,附庸者鑒。-- 編者按)

劉基,世稱劉伯溫,是明太祖的開國謀臣,也是預言《燒餅歌》的作者。

劉基二十二歲時進士及第。但他為人剛正耿直,廉潔奉公。後因揭發監察御使失職,受排擠回家隱居。朱元璋起兵後,劉基出山投靠。

自從劉基前來投靠之後,朱元璋常常前來徵求劉基的意見。劉基分析了當時的軍事形勢,對朱元璋說,主公現在據有金陵,形勢險要,虎踞龍盤,地理位置很好。但東南的張士誠,西北的陳友諒,他們常常侵擾犯境,與您作對,這就成了您北定中原的後顧之憂,因此必須把這兩個人除掉。朱元璋說.這兩個人勢力很大,該怎麼對付他們呢?於是,劉基便為朱元璋規劃了實現帝業的宏偉藍圖。劉基指出:「張士誠目光短淺,胸無大志,他只想守住自己的那塊地盤,不會有什麼大作為,因此不值得憂慮,可以暫時不去管他。而陳友諒就不同,他殺主篡位,野心大,陰謀多,是個危險的對手。而且,他占據武昌,地處南京上游,又有巨艦精兵,時時刻都想吞並我們。面對這種形勢,我們在戰略上不能兩邊作戰,而應首先集中兵力殲滅陳友諒。陳友諒滅亡之後,張土誠的勢力必然孤立無援,一舉可定。然後,主公可以揮師北上,平定中原,最後消滅元王朝,那時您的帝王之業就可以實現了!」

劉基如此為朱元璋預言帝王之業,無異於諸葛亮在隆中為劉備預言天下三分。這一番預言,使朱元璋大開眼界,提高了認識。過去,朱元璋只是著眼於與群雄爭奪地盤,未有一整套奪取天下建立帝王之業的戰略方針。因此,聽了劉基的話,朱元璋十分佩服、贊賞,高興地說:「先生以後有高明之計,一定要痛痛快快把它說個透!」

從此以後,朱元璋就按劉基的策略一步步地奪取天下。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在鄱陽湖大戰中,陳友諒被朱元璋戰敗,中箭而死.陳友諒之子陳理於次年投降,漢政權滅亡。消滅陳友諒的政權之後,朱元璋又集中兵力,轉過來對付東南面的張士誠.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攻陷蘇州,張土誠被俘,自謚而死,大周政權滅亡。到了年底,朱元璋便統一了東南半壁江山。與此同時,朱元璋開始獨立旗幟,脫離了小明王韓林兒的控制,並派人在瓜步江沉殺了韓林兒。接著,朱元璋於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命大將徐達、常遇春率軍二十萬北伐,先取山東,旋師河南,扼守潼關,直搗北京。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南京正式稱帝,建元洪武,國號大明。是年八月,朱元璋的北伐軍攻陷北京,元順帝北逃,元王朝終於滅亡了。

姚廣孝本是醫學弟子,十四歲剃度為僧,出家當了和尚,法名道衍。他聰明好學,能詩能畫.又精通「陰陽術數之學」。洪武年間,朝廷命精通儒術的名僧集中禮部會考,道衍和尚名列前茅。他本可以受封為官,可他僅受僧服之賜。由於跟燕王朱棣志同道合,交談甚為投契,道衍和尚便跟隨燕王北上,在北京主持慶壽寺。其實,他是以佛事來掩人耳目,暗中與燕王密謀,醞釀奪權。所以,燕王朱棣發動政變成功,就是得力於道衍和尚的謀劃。朱棣當上皇帝後,並沒忘記這位第一號謀臣,於是恢復他的本姓,賜名廣孝。此外還要他蓄發還俗,給他送來美女、房子。然而,姚廣孝都沒有接受,仍然做他的和尚。後來,他又受命監修太祖實錄,參與編纂《永樂大典》。

Ⅱ 劉伯溫的經典傳說民間故事

中國民間廣泛流傳著“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的說法,他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著稱於世。下面是我整理的關於劉伯溫的 傳說 故事 ,歡迎大家閱讀。

劉伯溫傳說故事一:百里坊

破爿山解圍後,朱元璋率眾乘勝追擊,在溫州城西翠薇山安營紮寨。他帶劉伯溫、徐達等登上山巔再次察看溫州地形。商議一陣,定下攻城計策。

這天夜裡,月黑風高,朱元璋分兵五路,悄悄接近溫州城下。三更剛過,一陣火起,頓時金鼓齊鳴,五路伏兵架起雲梯,將士們個個爭先攀城。在刀光劍影中,守城的元兵驚慌失措,無力抵擋。眼看一舉就可攻下溫州城了,朱元璋騎在高頭大馬上,不覺縱聲大笑道:“溫州城呀溫州城,哪怕你再堅固,今夜我朱元璋也要拿下你來。哈哈哈!”笑聲未歇,突然城裡閃過白光,“嘩喇喇”一聲巨響,跳出成千上萬的白鹿,一隻只白鹿用頭角猛撞過來。已上城的將士,被這突如其來的沖擊嚇昏了,逃的逃,喊的喊;幾架雲梯也被掀翻,將士們紛紛跌落下來,不是死就是傷。

朱元璋看了,忙對弓箭手嚷道:“快放箭,快放箭!”

“嗖嗖嗖”,萬箭齊發,只見白鹿在箭雨中穿梭奔跑,一隻也傷不著。

這時,白鹿伸頸一陣鳴叫,一齊跳下城牆,向朱元璋猛沖過來。將士們急忙揮舞刀劍砍殺,白鹿上竄下跳,刀劍難以近身。朱元璋見陣勢大亂,命令退兵。忽然一隻大白鹿凌空而下,把朱元璋連人帶馬撞翻在地,幾個親兵慌忙地把他扶起。便見白鹿又伸頸一陣鳴叫,紛紛躍上城牆,一眨眼竟不知去向了。

朱元璋被扶回大營,躺在軍賬里,腦子昏昏沉沉,眼前全是白鹿來回奔跑的幻影,一會兒又一齊用角向他撞來。他大叫一聲,睜開眼睛,卻見劉伯溫站在面前。朱元璋怔怔地望著他,只說聲“軍師請坐”,便不吭聲了。劉伯溫坐了下來,也不說話。半晌,朱元璋才嘆了口氣,說:“小小山獸,竟這樣殺我的軍威!”

劉伯溫說道:“莫小看這山獸,確實不好對付。都元帥有所不知,這溫州城又名白鹿城,白鹿是護城的神獸!神鹿雖只有一隻,但它能千變萬化,這千萬只白鹿都是那隻神鹿變化出來的。因此,不驅走神鹿,即使兵馬再多,也無法取勝。”

朱元璋雙眉緊鎖,問道:“依軍師所說,我們難道就放棄白鹿城嗎?”

劉伯溫說:“不,驅鹿破城,辦法倒有一個,只怕都元帥不依。”

朱元璋一聽,立即坐了起來,大聲說:“只要能破溫州城,我什麼都依。”

“那就行了。這白鹿雖是神鹿,但鹿最忌犬。攻城時白鹿出來,只要都元帥伏倒地上,對著白鹿城裝三聲狗叫,那神鹿會馬上跑走,溫州城就唾手可得了。”

為了攻取溫州城,朱元璋只好答應裝狗叫,但心裡總不是滋味。他自言自語地說:“哼!小小溫州城,要我堂堂主帥受此奇恥大辱。破城之日,百里之內,定要殺他個雞犬不留!”

劉伯溫連忙勸阻說:“百姓無辜,黎明何罪?還請都元帥三思,切勿造次。”

朱元璋斬釘截鐵地說:“大丈夫言出如山,軍師休得多言!”

劉伯溫看看勸阻不住,便與朱元璋約定:只殺百里,不可多殺一步。

當夜,將士們依照劉伯溫的安排,鼓聲喧天,喊聲撼地,架好攻城雲梯,卻並不攀登。忽然城中白光一閃,城上躍出無數白鹿,劉伯溫急忙催促朱元璋快快行動。朱元璋無可奈何,只得蹲下身子,抬起頭來,伸長脖子,對著城頭,“汪,汪,汪”地大叫了三聲。

說也怪,一聲叫過,那城上的白鹿都不會動彈了;二聲叫過,白鹿如遭雷擊一般,紛紛倒了下去;三聲叫過那些倒下的白鹿都變成一塊塊大石頭,從城上滾了下來。隨著石頭的滾落,忽聽得“轟隆隆”一陣響,城牆頃刻坍陷一角,約有數十丈。後人把這一地段取名叫“五十丈”。

劉伯溫看得真切,一聲號令,戰鼓齊鳴,將士們一陣吶喊,猛沖進城,元軍紛紛丟盔棄甲,狼狽而逃,白鹿城就這樣被攻破了。

溫州城一破,朱元璋策馬執劍,沖了進去,傳令三軍殺個痛快。剛殺了一陣子,忽見劉伯溫飛馬上前,攔住朱元璋馬頭,說道:“已殺到百里,請都元帥快到行營,共商安民之策。”

朱元璋對劉伯溫瞪了一眼,說:“怎麼?我劍鋒才見血,何來百里?”

劉伯溫用手向前面一指說:“都元帥請看。”

朱元璋順著劉伯溫所指的方向看去,只見街旁豎立著一塊大石碑,上刻“百里”兩個大字。這一下,可把朱元璋弄懵了。但“只殺百里”有言在先,不可反悔。他滿肚子怒火無人發泄,見路邊有一株樟樹,便舉起寶劍狠劈下去,只聽得“忽啦”一聲響,橫杈已被劈落下來。朱元璋也不招呼劉伯溫,就掉轉轡頭回營去了。

原來,那塊“百里”石碑是劉伯溫叫石匠連夜刻鑿起來的。溫州城一攻破,他忙叫士兵把石碑豎起,因而阻止了朱元璋的屠殺。

後來,溫州百姓為紀念這件事,就把那條街稱為“百里坊”。

劉伯溫傳說故事二:劉伯溫的神話傳說

在民間神奇 傳說 中, 劉伯溫 的形象是一位神人、先知先覺者、料事如神的預言家,有“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之說。

相傳,劉伯溫本是玉帝身前一位天神,元末明初,天下大亂,戰火不斷,飢荒遍地。玉帝令劉伯溫轉世輔佐明君,以定天下,造福蒼生,並賜斬仙劍,號令四海龍王,但龍王年老體弱,事務繁多,因此派出了自己的九個兒子。

龍九子個個法力無邊,神通廣大。他們跟隨劉伯溫征戰多年,為朱元璋打下了大明江山,又助朱棣奪得了皇位。

當它們功得圓滿准備返回天廷復命之時,明成祖朱棣這個野心極大的帝王卻想永遠把它們留在自己身邊,安邦定國,雄霸天下。於是他便借修築紫禁城為名,拿了劉伯溫的斬仙劍號令九子。

但九子仍是神獸,頓時呼風喚雨,大發雷霆。朱棣見斬仙劍震不住九子,便決定用計,他對九子老大贔屓說:“你力大無窮,能馱萬斤之物,如果你能馱走這塊先祖的神功聖德碑,我就放你們走。”

贔屓一看原來是一塊小小的石碑,便毫不猶豫地馱在了身上,但用盡法力卻寸步難行。原來,神功聖德碑乃記載“真龍天子”生前一世所做功德(善事)之用(功德是無量的),又有兩代帝王的玉璽印章,能鎮四方神鬼。

八子眼看大哥被壓在碑下,不忍離去,便決定一起留在人間,但發誓永不現真身。朱棣雖然留住了九子,但得到的卻僅僅是九個塑像般的神獸。

劉伯溫得知此事後,也棄朱棣而去,脫離肉身返回天廷。

朱棣後悔莫及,為了警示後人不要重蹈覆轍,便讓九子各司一職,流傳千古。

劉伯溫的主要成就

劉基在輔助朱元璋消滅群雄、推翻元朝、建立明朝的歷史活動中發揮了智囊的作用,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政治思想

施德政、得民心是劉基治國思想的核心,也是他建功立業的思想理論依據。民本思想是劉基德政的出發點,不僅具有政治性,而且還有經濟性,是統治者施政的基本方針,並通過生產實踐和一生的親民行動為表率。

學術思想

劉基的儒學思想對明初的學風產生了直接影響,其融會理學諸派,又以儒道互補,體現了明初思想的特徵,影響了明初學術思想的走向。

建國謀略

對於消滅陳友諒和張士誠的先後問題上,劉基正確分析了當時的軍事形勢提出先滅陳友諒再取張士誠的正確建議,為朱元璋殲滅群雄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法治思想

明朝建立後,劉基建議實行的衛所制度,加強了皇帝對軍隊的控制,對於鞏固中央集權起到了重要作用。

劉基一直來主張對民眾要教化,使其明法懂法,劉基對《大明律》的制定,也起到重要的的作用。

在依法治國方面劉基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劉基認為法治是一個國家長治久安的有力保證,法律的制定要相對寬松,但是在執行時一定要嚴格執法,特別是對執法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劉基的法律思想在當時的社會制度下,對打破中國古代“人治”傳統,並使法律日益走向客觀、公正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符合法律制度發展的進步趨勢。

文學成就

劉基是元明鼎革之際一位舉足輕重的詩文大家,其詩文理論力主諷喻之說,提倡理、氣並重,重視時代風格。劉基為晚明諷刺小品的勃興也起了先導作用,重視文學之於社會的能動作用,其經世致用的文學思想對於掃盪元季文壇纖弱之風,為明初新一代文風之振起,在理論上起了開道的作用。

劉基以詩議政,體現了作者強烈的參政意識和批判精神,其所議論的范圍包括元季至正年間吏治、軍政等種種社會弊端。從詩歌的淵源角度考察,以詩議政,客觀上承續宋人“以議論為詩”之傳統,主觀上則因其固有的經世致用的文學觀念使然。詩作情、理兼具,既有社會認識價值,又有藝術審美價值。

劉基將詞作為抒情言志的重要工具,題材廣泛,內容豐厚,藝術上長於興寄,長於鋪敘,且善於用典。描景狀物秀麗入神,造語精工典雅,詞風以婉麗為主。

劉基的寓言文學不僅內容博大精深,還闡明了他的政治、經濟、軍事、哲學、倫理、道德等觀點,還表現了他的審美觀和價值觀。

猜你喜歡:

1. 都市傳說故事

2. 彼岸花的傳說故事

3. 有關於雞的傳說故事

4. 梅占茶的美麗傳說

5. 重陽節的傳說故事範文

Ⅲ 劉伯溫傳說故事

劉基,字伯溫,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開國謀臣,是民間 傳說 中神機妙算的人物,甚至有人傳說他是諸葛亮“轉世”。那你知道 劉伯溫 傳說 故事 有哪些嗎?下面是我給大家分享的劉伯溫傳說故事,歡迎大家閱讀。

劉伯溫傳說故事篇【1】
在渭源民間,至今流傳著劉伯溫斬龍脈的故事。當人們觀察每條山脈時,在分支處或在相距一兩里遠的山體上,開挖出大小不等的土壕,現稱豁峴,有的叫白土豁峴、紅豁峴、吳家豁峴、鵓鴿峴、姜家豁峴等,每條山系有好多處,至今顯眼可見。

劉伯溫,是民間傳說的神奇人物,把他同姜子牙、諸葛亮同等看齊。

在風雲動盪的元末明初,劉伯溫給人們留下了無數的故事,至今人們依舊在民間津津樂道的傳說。劉伯溫名基,字伯溫,謚文成,浙江青田縣人。在正史中,劉伯溫是元末明初 軍事 家、 政治 家及詩人,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在民間傳說中,劉伯溫卻能呼風喚雨,撒豆成兵,關於他的傳說可以說不勝枚舉。至今,渭河源頭民間還流傳有劉伯溫斬龍脈的故事。

當年渝中一位老頭說,他死後不要聲張,不要給任何人講,把“身體”用清水洗干凈後,赤身用草席裹好,用草繩捆上,向著興隆山快跑,啥時候草繩斷了,就地埋下,不可隨便移動,墓修好後,要守墓100天,每天還要做一件事,那就是在太陽剛出的時候,要用老頭留下的“桑弓柳箭”拉弓三次。等到100天,將柳箭對著太陽射出去。這樣你們就出人頭地了。

兩個兒子按照老爹遺言安葬時,蒲陰陽的姑娘說,老人家辛苦了一輩子,赤身下葬終究不妥。在她的堅持下,兒子們只好給老漢穿了一條褲子。最後,兩個兒子抬著去埋葬了。埋葬後,蒲陰陽的兩個兒子天天堅持在日出時分拉弓射日,可他們終究不是細心人,關鍵時候又出岔子了,日期算錯了,到了99天時,他們以為是100天,便迫不及待地拿出桑弓柳箭。等太陽出來時,拉開弓將柳箭射了出去。

只見那支箭“嗖”的一聲,鑽入了雲霄不知去向了。兄弟倆見此情形,頓時驚呆了。他們害怕惹出什麼禍事,趕緊收拾上東西,跑回家去了。

這支箭飛到了哪裡呢?飛到南京城。這時,坐 天下 的正是朱元璋。早上,朱元璋正在洗漱,就聽見“呼”的一聲,抬頭一看,只見一支箭如同流星一般,帶著紅光而來,“嘭”就釘在金鑾殿的柱子上。這還了得,朱元璋非常生氣。讓錦衣衛徹查,誰知無所不能的錦衣衛卻一籌莫展,根本就找不到是何人所為。

無奈中朱元璋讓劉伯溫看看究竟。劉伯溫屈指一算說,箭從西北方向而來,主西北方向出龍人,將對大明江山不利。朱元璋聽後,趕緊讓劉伯溫帶人到西北去看看,斬斷龍脈,確保大明江山平安。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在中國 歷史 長河中,元朝滅亡,朱元璋建立了明王朝,為了鞏固政權,穩定江山,招集文武百官商討國策。軍師劉伯溫奏曰:“全國各地出帝王的 風水 寶地很多,只要破壞這些寶地,斬斷龍脈,在高山龍抬頭處,‘鎮(扎)山脈’,等於座艾 針灸 ,龍脈僵死永不起勢,永不出帝王,才能確保大明江山永不變色”。朱元璋立即下令, 命令 劉伯溫帶領人馬,斬斷全國西地山脈,請佛教喇麻,鎮扎山脈。為了持續傳承下去,並編造虛假慌言,悶哄百姓,把‘鎮(扎)山’活動說成是防雹減災。從此以後,各地把‘鎮(扎)山脈’當作防雹雨的規程推廣,一直延續到上世紀 文化 大革命前夕終止,到八、九十年代,個別地方又開始扎山活動,至今未絕。

勵經數朝代,遺跡依舊在。渭源境內的主山系為鳥鼠山,經關山到葫麻嶺梁,西接馬銜山,是洮渭河的分水嶺,是中國獨一無二的“鳥鼠同穴山”。從關山分支的“七聖山”,距與渭源縣北部,東南走向,到陽坡磨終止,全長十二公里,劉伯溫斬龍脈時,在清源柯寨村紅庄斬出一道豁峴;又在清源劉家河村陳家屲斬了一道,現稱姜家豁峴;又在清源新林村老虎灣分支處斬了一道,可見當年斬龍脈的氣勢膀脖,規模宏偉,聲勢浩大。在這條山繫上,‘鎮扎山脈’的土堆僅達十五處之多。

王家店溝堖“鳥鼠山”與“關山”營盤咀接壤處,據傳說,准備在此出斬斷鳥鼠山的龍脈,官府組織民工挖了五六丈深的口子,底層突然出現了一棵大樹根,採取刀削、斧劈、劇改,毫無效果,白日砍劈,夜晚生長,恢復原狀,刀斧劈進,難以取出,砍爛處流淌血水。就這樣一日連一日,費了許多工日,想盡了一切 辦法 ,上摧下逼,民工輪流換班,費盡九牛二虎之力,無有進展,到一百天時,突然山內雷聲哄鳴,響聲不斷,施工人員綱撤出垛口,兩壁塌陷,劈開的山口被埋,只剩丈余深,到此終止。後來,被劈的豁峴演變成當今的臨渭公路。

鍬峪河口村的砂坡子,是老君山系的落脈之地,本山系屬西秦嶺北坡太白山支脈,老君山是太白山的支脈系,砂坡子居於老君山末尾處,在黃土與岩石層接壤處,有一溪水常流,下有一大清泉,泉水清香甘甜,俗稱神泉,泉邊有一人高巨大岩石三個,泉前十米處有一高五米左右的土堆,象似饅頭形狀,泉水流與鍬峪河匯入渭河。劉伯溫斬龍脈時,說此地是藏龍之地,下令鑿泉斬龍。組織民工挖掘,用釺、錘、打綻,掘止二米深,出現瓮形洞,內有九玫瑪瑙玉珠,施工人員觀賞爭奪不休,最後被監工全部收去。又往深處掘挖時,水洞中挖出一條蛇,一指之壯,尺四五之長,赤褐色,奇怪的是爬在洞中,不行動。監工說:“誰將它送走,免除以後投工”。一名年過七旬的老人,暗自思想,整日繁重勞動,難以忍受,不如送蛇,一死了之。老人雙蹄跪定,用搌抖雙手點燃香表,禱告一番,升出兩手,嚇的緊咪雙眼,蛇一時變得又粗又長,約兩米多長,纏繞在老人兩膀上,老人急忙向河邊跑去,快到河沿時,老人感到兩膀很輕松,睜開眼看,什麼都不見。後來人們稱此地為“蛟龍戲珠”的寶地。現在“316國道”沿此通過,泉水變小,沿邊溝不停流淌,知此事者,取水醫病。
劉伯溫傳說故事篇【2】
相傳,劉伯溫本是玉帝身前一位天神,元末明初,天下大亂,戰火不斷,飢荒遍地。玉帝令劉伯溫轉世輔佐明君,以定天下,造福蒼生,並賜斬仙劍,號令四海龍王,但龍王年老體弱,事務繁多,因此派出了自己的九個兒子。龍九子個個法力無邊,神通廣大。他們跟隨劉伯溫征戰多年,為朱元璋打下了大明江山,又助朱棣奪得了皇位。當它們功得圓滿准備返回天廷復命之時,明成祖朱棣這個野心極大的帝王卻想永遠把它們留在自己身邊,安邦定國,雄霸天下。於是他便借修築紫禁城為名,拿了劉伯溫的斬仙劍號令九子。但九子仍是神獸,頓時呼風喚雨,大發雷霆。朱棣見斬仙劍震不住九子,便 決定 用計,他對九子老大贔屓說:“你力大無窮,能馱萬斤之物,如果你能馱走這塊先祖的神功聖德碑,我就放你們走。”贔屓一看原來是一塊小小的石碑,便毫不猶豫地馱在了身上,但用盡法力卻寸步難行。原來,神功聖德碑乃記載“真龍天子”生前一世所做功德(善事)之用(功德是無量的),又有兩代帝王的玉璽印章,能鎮四方神鬼。八子眼看大哥被壓在碑下,不忍離去,便決定一起留在人間,但發誓永不現真身。朱棣雖然留住了九子,但得到的卻僅僅是九個塑像般的神獸。劉伯溫得知此事後,也棄朱棣而去,脫離肉身返回天廷。朱棣後悔莫及,為了警示後人不要重蹈覆轍,便讓九子各司一職,流傳千古。
劉伯溫傳說故事篇【3】
傳說有一天,劉伯溫在行軍途中做了一個夢,夢見他離開朱元璋的營帳,獨自走進深山老林。山路坎坷異常,森林越來越密,他不覺有點著急。看看四周無人,劉伯溫就想找一處隱蔽地方方便,慌忙間驚走一群野雞,騰空而飛。只見不遠處有一座千年古廟,劉伯溫徑直走了進去,一看,廟門匾額上書“諸葛武侯”四字,廟門左右貼著一副 對聯 :

金雞土狗奔馬時 留頭金刀在此溺

劉伯溫不解其意,也來不及琢磨推敲,先在廟內僻靜處方便之後,抬頭一看,壞了!怎麼能在廟中撒尿,冒犯神靈,其罪不小,趕忙給廟中神像深深施了一禮。隨即發現神像下有木刻神牌,上寫:

三分天下諸葛亮

劉伯溫大笑一聲,心想:我一統天下還沒說什麼,你三分天下有啥了不起。一氣之下,把木牌摔斷在地。誰知斷牌裡面還有一個小牌,劉伯溫拿起小牌一看,上面竟然寫著:

一統天下劉伯溫

此時,劉伯溫才大吃一驚,諸葛亮果然是神人也!早在一千多年前,他就算定我會跑到這里小便。再回頭看看廟門上的對聯:那留頭金刀不是分明指自己的姓嗎?留去田加金、刀旁正是“劉”字(劉的繁體)。

上聯那“金鳴土狗奔馬時”,很明顯是指時間。此年是丁酉年,酉即雞;九月九日的地支是戌,戌的 生肖 是狗;奔馬時,顯然是指正午時辰,現在正是正午啊!想不到自己的一舉一動都被諸葛亮算得准確無誤,太神了!他連忙在諸葛亮像前跪下作揖,連連請罪。沒想到,跪下之後卻怎麼也站不起來了。

正在百思不得其解之時,又見對面牆上寫有拳頭大四個字:“棄甲而走”。心想:這不是暗示脫了盔甲才能脫身嗎?劉伯溫趕忙脫下盔甲,果然得以脫身。此時,劉伯溫的夢也醒了。

猜你感 興趣 :

1. 劉伯溫傳說故事

2. 劉伯溫風水故事的傳說

3. 劉伯溫選娘娘的故事

4. 關於朱元璋的傳說故事

5. 北京的傳說故事

Ⅳ 劉伯溫簡介

民間傳說中的劉伯溫被描繪為朱元璋的軍師,一個智慧超群、預見未來的傳奇人物,以其精準的預言被譽為「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

關於劉伯溫的神話故事中,他原是天庭的天神,受命下凡,在元末明初動盪的時代,奉命輔助明君以平定亂世,為百姓謀福利。他被賜予斬仙劍,指揮龍王,其中龍王的九個兒子更是神通廣大,助朱元璋建立了明朝,又協助朱棣登基。然而,朱棣欲將九子留在人間,以鞏固其統治,這引發了神獸們的反抗。

朱棣利用計策,讓九子中的老大贔屓嘗試馱走一塊象徵帝王功績的神功聖德碑。然而,碑上的力量非同小可,鎮壓住了贔屓,其他八子為了兄弟情義,選擇一同留下,化為守護紫禁城的雕像。劉伯溫見此,放棄了朱棣,返回天庭。朱棣懊悔不已,為了警世,他讓九子成為守護者的象徵,流傳至今。

閱讀全文

與劉伯溫出自什麼故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如何消除婚姻史 瀏覽:139
美女都用什麼色iphone12pro 瀏覽:595
和美女怎麼聊天找話題免費 瀏覽:523
江口縣事業單位考什麼 瀏覽:505
這個愛情怎麼這么復雜最火文案 瀏覽:174
94雞和鼠96相配婚姻如何 瀏覽:443
婚姻好不好看什麼時候看 瀏覽:618
湘妃竹的故事是什麼時代的傳說 瀏覽:937
大林木命自身婚姻什麼狀況 瀏覽:698
美女舞蹈家叫什麼 瀏覽:530
美女房子在廣州什麼地方 瀏覽:232
婚姻中出軌該怎麼做 瀏覽:958
中國現經濟處於什麼階段 瀏覽:380
做教師需要考事業編制是什麼 瀏覽:70
跟你走進幸福里哪裡可以聽 瀏覽:784
以前的事實婚姻是同居多少年 瀏覽:803
重慶美女去哪裡旅遊 瀏覽:978
中級會計職稱經濟法看多久 瀏覽:168
父母包辦婚姻怎麼舉報 瀏覽:380
事業工勤工種哪個好 瀏覽: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