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幼兒可以理解和欣賞的故事具有哪些特點
一、兒童文化的本質兒童文化是指兒童在與同伴交往的過程中形成的並以兒童自己的思想和行為來決定其價值和標準的文化。它的形成離不開兒童的身心特徵、群體同伴交往、師生關系及家庭社會的影響。與成人文化相比,兒童文化有著自己的特點,如,兒童文化是充滿熱情、易變的,憑感覺的成分多,而成人文化相對來說則體現為科學性、理性化,具有客觀冷靜和穩定的特性;兒童文化是充滿張揚和想像的,而成人文化卻表現為現實性和重復性;兒童文化的價值觀具有多樣化、易變性的特點,成人文化的價值觀則更體現為固定化和不靈活性;兒童文化大多數是口語化、形象化,成人文化卻表現為書面化和抽象化……當然,兒童文化在與成人文化有著巨大差別的同時,它與成人文化間又有著密切的聯系,它們處在一個共同的連續體上,兩者間要互相學習和影響。正如美國學者巴特克(Badky,J.A)所說:兒童文化可以看作文化海洋中的一島嶼,文化海洋拍打著這島嶼的海岸,雕琢著它的周邊,島嶼其他部分則自由地滋長著。雖然成人環境給兒童文化施加著極大的壓力,但正如同成人文化是成人社會的產物一樣,兒童文化至少同樣是兒童及其同伴群體的產物。」正如有的學者所言:「兒童文化是一種自由想像和創造的精神,一種平等的精神,一種過程本身應是結果的非功利的精神。」充滿想像和創造、追求自由和平等的非功利精神兒童文化的精神本質。在當今物慾橫飛的世界裡,這種非功利的精神是非常珍貴的,成人用自己的文化去排斥兒童文化時,卻沒有想到成人文化里所缺乏的正是兒童文化內在的精神實質。成人沒理由壓制兒童文化,成人應理解兒童文化,向兒童學習。 二、兒童文化的成因分析每一個社會群體都有屬於自己的獨特文化,兒童作為一怕特的群體,其所擁有的獨特文化的形成有著多方面的影響因素。兒童期的身心發展特點、群體同伴交往、師生關系、家庭和社會的諸多因素等都會給兒童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帶來影響。 (一)兒童的身心特徵由於特定的身心發展的需求,兒童有著一些不同於其他年齡階段的思想和行為規范;同時也由於身心方面的顯著特徵,在其生活經歷中會有不同於其他人的文化特徵。從兒童認知發展的角度來看,首先表現為兒童是以整體的方式來認識事物的。對於兒童,特別是學前兒童來說,各種認知方式是一體的,對於某一事物的認識,只要有可能,兒童便會調動所有的感官,將視覺、聽覺、嗅覺和動覺等都會加以整體的運用。一個小朋友手裡拿著一個飛機模型時的行為會是怎樣?他會把飛機舉得高高的,跑來跑去,嘴裡有旋律地唱著:「我坐飛機!我坐飛機!……」這可愛的孩子,他的動作,他的歌聲和他的心靈已交織在一起,飛機、動作和歌聲組成一個不可分的整體,各種感覺都在這個整體中保持著極好的平衡。』在這里,感覺和反應,身體和心靈是一體的。其次表現為兒童認知充滿想像力和創造性。兒童心理發展整體水平的不高為其自由的想像發揮創造了條件,兒童不可能像大人一樣,對任何事物都要去理性地、客觀地思考。在兒童看來,「1+1」不一定等於2,「1+1」潛藏著無限的可能。兒童是充滿幻想的動物,成人看來是理性、客觀、單調的世界,在兒童眼裡便是充滿活力、豐富多樣。大人若只顧以自己的眼光來對待兒童的世界勢必造成對兒童文化的踐踏。從兒童情意發展的角度來分析,表現為兒童情緒更加具有易變性、滲透性、感染性和親和性。在兒童看來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他對事物常常也是充滿愛的。一枝花在兒童看來,花是眼睛,葉子是她的手,枝是她的腳;同樣地,當你告訴她春姑娘就要來了,她會問:「春姑娘是誰啊?」「她怎麼來的?」「長得漂亮嗎?」兒童帶著自己的情緒對待事物,一切在她那裡是那麼充滿詩情畫意。兒童對周圍事物是充滿好奇和興趣的,興趣是一種積極的感情的喚醒狀態,它是兒童認識事物的強大動力,它能激發兒童去接近周圍的事物,觀察和理解周圍的事物。如果成人能理解兒童情意發展的特點,並加以鼓勵和引導,兒童及其文化的發展會表現得更好。另外,兒童期是人生一個重要的身心發展的過渡期,正如心理學家皮亞傑所指出的:人的智慧是從感知運動階段向前運算階段再到運算階段不斷地過渡的,兒童期正處於這一變化過程之中。 (二)群體同伴交往不同的群體交往因群體的特點不同而存在著不同的交往價值規范,從而形成各自獨特的文化。在兒童的交往中最大的特點是追求人與人間的自由和平等,兒童間的交往,往往是非功利性的,是純潔、樸素的心靈間的交匯。所以兒童喜歡的是同伴交流,因為與成人交往,在兒童看來是具有很大的功利性的。兒童間的交往關系是「對稱型」的關系,通過兒童間的交往,同伴間建立起相互尊重、平等、互助、合作的關系。問題是由於成人的過分干預和其他因素的存在,兒童與同伴間交往的機會正在越來越少。如成人總是要求小朋友模仿成人交往的方式,在交往中表現得越成熟越好;獨生子女的增加和家庭、幼兒園中不科學的教養方式等使得兒童同伴關系不能很好地發展,這勢必壓制兒童文化的充分展示。 (三)師生交往的相互作用教師和兒童的交往活動,是幼兒園、學校生活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交往活動的產生可以是因教學活動而形成的「教和學」的關系,也可以是因生活、情感的需要而形成的「人際關系」。在交往中,教師所採取的行為和態度決定著交往的進程和交往的效果,如在教學中教師所採用的教學形式不同,兒童的反應也就隨之不同。在教師為主的教學情境中,兒童處於被動的地位,他們就會形成一些與此相應的心理特徵和行為方式。不同的師生互動模式,可以產生不同的社會氣氛和行為方式。另外,在兒童與教師的交往中,「情感性」的交往所佔的成分更多,特別是在學前兒童看來,教師不僅僅是「傳授知識者」,教師也是交往中的「朋友」,生活中的「媽媽」,兒童對教師的依戀關系是較強的。 (四)家庭和社區的影響兒童所處家庭的社會經濟背景和社區的生活是影響兒童文化的一個重要因素。社會經濟地位一般都帶有一些特定的思想觀念、價值規范等,兒童生活在家庭中,其思想、行為也難免受家庭的影響。社區作為聚集在一定地域范圍內的社會群體和社會組織,一般會形成與社會共同體相應的規范與制度,它使得生活在其中的兒童在有意無意之中習得了社區化特徵,並把它在同伴間傳播。三、兒童文化的特徵(一)兒童文化具有形象性、非功利性正如前述,兒童是以整體的方式來認知事物的,兒童思維是以直觀行動、具體形象為主的,這反映在其文化上也具有直觀形象的特點。兒童往往通過自身的動作、聲音、感覺等來表達對事物的認識,只要我們稍加留心,就不難發現,兒童在游戲、學習或進行其他活動時,嘴裡往往是喃喃哼唱,或對自己,或對相關的玩具,手總是不停地擺弄,身體時不時地隨著相關的情境而有節奏地擺動。正如加登納所描繪:「一個聽音樂和聽故事的兒童,他是用自己的身體在聽的。他也許入迷地、傾心地在聽;他也許搖晃著身體,或進行著、保持著節拍在聽;或者,這兩種心態交替著出現。但,不管是哪種制他對這種藝術對象的反應都是一種身體的反應,這種反映也許彌漫著得體的感覺。」兒童對文化的理解和表達不倒人那樣理性和抽象,更沒有成人那樣深沉和理智,兒童對文化的理解往往是憑感覺的,具有更多的幻想和情感成分。兒童文化是率真純朴的,是非功利性的,是成人文化無以比擬的。成人不應壓制兒童文化,成人應放下架子,向兒童學習。(二)兒童文化具有過渡性兒童文化的過渡性表現為,一方面,他們具有與成人相異的一些價值觀念和方式,反映出其要求自主、獨立的要習另一方面,由於他們受教師的
⑵ 用戶故事的特性
用戶故事的六個特性- INVESTINVEST = Independent, Negotiable, Valuable, Estimable, Small, Testable一個好的用戶故事應該遵循INVEST原則。獨立性(Independent)— 要盡可能的讓一個用戶故事獨立於其他的用戶故事。用戶故事之間的依賴使得制定計劃,確定優先順序,工作量估算都變得很困難。通常我們可以通過組合用戶故事和分解用戶故事來減少依賴性。可協商性(Negotiable)— 一個用戶故事的內容要是可以協商的,用戶故事不是合同。一個用戶故事卡片上只是對用戶故事的一個簡短的描述,不包括太多的細節。具體的細節在溝通階段產出。一個用戶故事卡帶有了太多的細節,實際上限制了和用戶的溝通。有價值(Valuable)— 每個故事必須對客戶具有價值(無論是用戶還是購買方)。一個讓用戶故事有價值的好方法是讓客戶來寫下它們。一旦一個客戶意識到這是一個用戶故事並不是一個契約而且可以進行協商的時候,他們將非常樂意寫下故事。可以估算性(Estimable)—開發團隊需要去估計一個用戶故事以便確定優先順序,工作量,安排計劃。但是讓開發者難以估計故事的問題來自:對於領域知識的缺乏(這種情況下需要更多的溝通),或者故事太大了(這時需要把故事切分成小些的)。短小(Small)— 一個好的故事在工作量上要盡量短小,最好不要超過10個理想人/天的工作量,至少要確保的是在一個迭代或Sprint中能夠完成。用戶故事越大,在安排計劃,工作量估算等方面的風險就會越大。可測試性(Testable)—一個用戶故事要是可以測試的,以便於確認它是可以完成的。如果一個用戶故事不能夠測試,那麼你就無法知道它什麼時候可以完成。一個不可測試的用戶故事例子:軟體應該是易於使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