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歌曲送別的創作背景及其故事
歌曲《送別》的創作背景及其故事可以追溯到20世紀初的中國。這首歌由李叔同作詞,並基於美國作曲家約翰·龐德·奧特威的作品《夢見家和母親》的旋律進行創作。它在中國廣泛流傳,成為了一首膾炙人口的經典老歌。
創作背景
20世紀初的中國正處於動盪不安的時期,社會變革、政治動盪以及外來文化的沖擊都在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在這樣的背景下,李叔同作為一位傑出的文化人和音樂家,深感時代的變遷和人們內心的渴望。他借鑒了西方音樂的旋律,結合中國的詩詞傳統,創作了這首充滿哀愁與離愁的《送別》。
歌曲故事
歌曲《送別》講述的是人們在離別時的深情與不舍。歌詞中“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描繪了一幅古老而凄美的離別場景,而“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則進一步以景生情,表達了離別時的哀傷與惆悵。這首歌不僅僅是對個人離別的抒發,也寄託了作者對那個時代社會變遷的深刻感受。
社會影響
《送別》這首歌因其深情的歌詞和優美的旋律,很快就在社會上引起了廣泛的共鳴。它不僅在民間廣為傳唱,也成為了許多文藝作品和電影中的經典插曲。這首歌跨越了時代的鴻溝,直至今日仍然被人們所喜愛和傳唱。
文化價值
《送別》不僅僅是一首歌曲,它更是中國近現代文化史上的一個縮影。它體現了東西方文化的交融,也展現了那個時代人們內心的情感與追求。這首歌的文化價值遠遠超出了音樂本身,成為了中國近現代文化中的一部分重要記憶。
2. 一些歷史上著名又比較感人的關於離別的故事
一、伯牙與子期
俞瑞,字伯牙,戰國時的音樂家,曾擔任晉國的外交官。
俞伯牙從小就酷愛音樂,他的老師成連曾帶著他到東海的蓬萊山,領略大自然的壯美神奇,使他從中悟出了音樂的真諦。
他彈起琴來,琴聲優美動聽,猶如高山流水一般。雖然,有許多人贊美他的琴藝,但他卻認為一直沒有遇到真正能聽懂他琴聲的人。他一直在尋覓自己的知音。
有一年,俞伯牙奉晉王之命出使楚國。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來到了漢陽江口。遇風浪,停泊在一座小山下。晚上,風浪漸漸平息了下來,雲開月出,景色十分迷人。望著空中的一輪明月,俞伯牙琴興大發,拿出隨身帶來的琴,專心致志地彈了起來。
他彈了一曲又一曲,正當他完全沉醉在優美的琴聲之中的時候,猛然看到一個人在岸邊一動不動地站著。俞伯牙吃了一驚,手下用力,「啪」的一聲,琴弦被撥斷了一根。
俞伯牙正在猜測岸邊的人為何而來,就聽到那個人大聲地對他說:「先生,您不要疑心,我是個打柴的,回家晚了,走到這里聽到您在彈琴,覺得琴聲絕妙,不由得站在這里聽了起來。」
俞伯牙借著月光仔細一看,那個人身旁放著一擔乾柴,果然是個打柴的人。俞伯牙心想:一個打柴的樵夫,怎麼會聽懂我的琴呢?於是他就問:「你既然懂得琴聲,那就請你說說看,我彈的是一首什麼曲子?」
聽了俞伯牙的問話,那打柴的人笑著回答:「先生,您剛才彈的是孔子贊嘆弟子顏回的曲譜,只可惜,您彈到第四句的時候,琴弦斷了。」
打柴人的回答一點不錯,俞伯牙不禁大喜,忙邀請他上船來細談。那打柴人看到俞伯牙彈的琴,便說:「這是瑤琴,!相傳是伏羲氏造的。
」接著他又把這瑤琴的來歷說了出來。聽了打柴人的這番講述,俞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接著俞伯牙又為打柴人彈了幾曲,請他辨識其中之意。
當他彈奏的琴聲雄壯高亢的時候,打柴人說:「這琴聲,表達了高山的雄偉氣勢。」當琴聲變得清新流暢時,打柴人說:「這後彈的琴聲,表達的是無盡的流水。」
俞伯牙聽了不禁驚喜萬分,自己用琴聲表達的心意,過去沒人能聽得懂,而眼前的這個樵夫,竟然聽得明明白白。
沒想到,在這野嶺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尋覓不到的知音,於是他問明打柴人名叫鍾子期,和他喝起酒來。倆人越談越投機,相見恨晚,結拜為兄弟。
約定來年的中秋再到這里相會。
和鍾子期灑淚而別後第二年中秋,俞伯牙如約來到了漢陽江口,可是他等啊等啊,怎麼也不見鍾子期來赴約,於是他便彈起琴來召喚這位知音,可是又過了好久,還是不見人來。
第二天,俞伯牙向一位老人打聽鍾子期的下落,老人告訴他,鍾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
臨終前,他留下遺言,要把墳墓修在江邊,到八月十五相會時,好聽俞伯牙的琴聲。
聽了老人的話,俞伯牙萬分悲痛,他來到鍾子期的墳前,凄楚地彈起了古曲《高山流水》。彈罷,他挑斷了琴弦,長嘆了一聲,把心愛的瑤琴在青石上摔了個粉碎。
他悲傷地說: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這琴還彈給誰聽呢?」
兩位「知音」的友誼感動了後人,人們在他們相遇的地方,築起了一座古琴台。直至今天,人們還常用「知音」來形容朋友之間的情誼。
二、霸王別姬
故事來源於在垓下被漢軍包圍的西楚霸王項羽與虞姬的生死離別的愛情故事。當是百萬漢軍團團包圍了垓下,而項羽身邊只有八百名壯士了,項羽感嘆自己空有一身頂天立地的力氣,卻不能打敗敵軍,發出了一聲「虞姬虞姬,為之奈何」的悲嘆。
虞姬為了不託累夫君,希望他能夠殺出重圍,所以刎頸自殺。項羽與八百壯士在虞姬後,勇敢的殺出了百萬大軍的包圍,但項羽在最後准備渡過烏江時,卻選擇了放棄,最終被漢軍所殺。許多人認為,項羽心中最終沒有放下死去的虞姬,願意與她一起赴死。
三、梁山伯與祝英台
越州有一女子祝英台,喜歡吟讀詩書,一心想出外求學,但是當時的女子不能在外拋頭露面,於是就和丫頭銀心喬裝成男子,前往杭州讀書。二人在半途遇見了也要前往杭州念書的蕪州書生梁山伯及書僮士久,梁山伯和祝英台二人一見如故,遂義結金蘭,一同前往杭州。
在杭州三年期間,梁山伯和祝英台形影不離,白天一同讀書、晚上同床共枕,祝英台內心暗暗地愛慕梁山伯,但梁山伯個性憨直,始終不知道祝英台是個女的,更不知道她的心意。
有一次清明節放假、二人去西湖遊玩的時候,祝英台借景物屢次向梁山伯暗示,可是梁山伯完全無法明白,甚至取笑祝英台把自己比喻成女子,最後祝英台只得直接地向梁山伯表示,梁山伯才恍然大悟。
可是這件事全被在一旁偷看的馬文才得知,馬文才也知道祝英台原來是個女的了。
後來家人寫信催祝英台回家,臨走前,祝英台留一封信告訴梁山伯「二八、三七、四六定」,意思是要梁山伯十天後去祝府提親。
但是梁山伯卻以為是三個十天加在一起,所以一個月後才去提親,等到梁山伯歡歡喜喜趕到祝家時,才知道馬文才已經搶先一步提親、並且下了聘禮,梁山伯只得心碎地離開,祝英台沿路相送、難舍難分。
梁山伯回家後,相思病重,寫信向祝英台要一些找不到、拿不到的葯方,表示病情絕望了,同時希望祝英台能前來探望一番,祝英台則回信告訴梁山伯,今生無緣,只希望二人死後可以一起安葬在南山。
後來梁山伯病逝,祝英台假意應允馬家婚事,但是要求迎親隊伍必須從南山經過,並且讓她下轎祭拜梁山伯。當祝英台下轎拜墓,一時之間風雨大作、陰風慘慘,梁山伯的墳墓竟然裂開,祝英台見狀,奮不顧身地跳進去,墳墓馬上又合起來,不久,便從墳墓里飛出一對形影相隨的蝴蝶。
四、捨命之交
左伯桃與羊角哀 兩個人去京趕靠,路上遇飢荒,盤纏只夠一個人,於是,一個人就把盤纏給了另一個,自己去死在一棵樹下。
五、岳飛抗金
南宋時期,金軍幾次南下,南宋抗戰將領英勇抵抗。岳飛率岳家軍從金人手中收復建康;在郾城打敗金軍,收復許多失地。後來宋高宗趙構和宰相秦檜擔心抗金力量壯大,會威脅到自身的統治,下令岳家軍班師,並捏造莫須有的罪名,將岳飛殺害。
3. 送別歌曲的創作背景及歷史故事有哪些
歌曲《送別》創作的背景是作者李叔同為好友許幻園所作的。1914年的民國,當時的社會混亂。導致許幻園家中的百萬資財和家業盪然無存,好友許幻園准備赴京討回公道,離別時,李叔同在百感交集中寫此歌送別許幻園。
歌曲以李叔同先生的送別詞作為歌曲的歌詞。上闕以長亭,古道,晚風,笛聲,夕陽等這些意像所呈現出一種蕭瑟悲涼的長亭送別的畫面。下闕作者抒情,「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回首望去,一生的知交散落在天涯各地,今天你又要離去了。
歌曲歌詞
《送別》
詞:李叔同
曲:約翰.P.奧德威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飄蜀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