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有人說《桃花源記》是一個鬼故事,你怎麼看
有人說《桃花源記》是一個鬼故事,是因為文章最後二個自然段,曰:"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我認為不能說這是鬼故事。桃花源是陶淵明刻意追求的理想 社會 。
陶淵明,字元亮,亦名潛,字淵明。江西九江人,東晉大詩人,曾經擔任參軍、縣令等小官,因不滿當朝的腐杇黑暗統治,辭官歸隱,也參加農業生產勞動,體驗生活,與勞動人民有著深厚的感情,他的詩大多描寫田園山水和勞動人民的生活情景,是我國古代著名的"田游掘肢園詩人"。
《桃花園記》是作者的五言古詩《桃花園詩》前面的小記。全文以武陵漁人無意中發現世外桃園的故事,描繪了一幅作者夢寐以求的沒有專制統治的、平等自由的、豐衣足食的理想 社會 。充分表觀了作者對當時的黑暗的、腐敗的、混亂的、現實 社會 的不滿,對桃花園式的理想 社會 的無限嚮往和追求。
文章構思巧妙,寫得引人入勝,作者運用豐富的想像力,以打漁人進出桃花源為線索,按照漁人的行動順序,介紹了桃花源的發現經過,刻意描繪了這里人們的生活環境和生活氣息,詳細記敘了漁人和他們的接觸情況,充分地描繪了桃國中人的淳樸和真摯。
這是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盡管這種境界是虛構的,不可能有這世外桃源。但作者卻把這桃花源描繪得似有似無,似真似假,令人回味無窮,令人嚮往不止。
在世界文學 歷史 上,塑造一個不存在的理想國是常見的題材。而這個理想國給人們帶來嚮往的同時都會給你一種鬼氣森森的傳奇色彩,可謂散沖是厭世文學的特色,《桃花源記》自然也在此列。
再比如英國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記》,講述了主人公在航海期間偶遇小人國、大人國、飛島和慧駰國等不存在的國家游覽。男主人公十分嚮往慧駰國的文明生活,對現實世界十分厭惡。《格列佛游記》通篇下來,負能量滿滿。
再比如最為馳名的空想 社會 主義創始人托馬斯·莫爾的作品《烏托邦》。
作為天主教聖徒的托馬斯·莫爾有著共產主義思想,認為私有制是萬惡之源。烏托邦(Utopia)本意是「沒有的地方」或者「好地方」,莫爾在《烏托邦》中虛構了一個航海家——拉斐爾·希斯拉德航行到一個奇鄉異國「烏托邦」的旅行見聞。在那裡,財產是公有的,人民是平等的,實行著按需分配的原則,大家穿統一的工作服,在公共餐廳就餐,官吏是公共選舉產生。
托馬斯·莫爾1535年因反對亨利八世兼任教會首腦而被處死。
《都鐸王朝》的托馬斯·莫爾
《烏托邦》
除此之外,法國科幻小說之父儒勒·凡爾納的科幻三部曲中的男主人公尼摩船長就是一個對人類居住的國度深感厭惡,從此一心歸隱於沒有人類痕跡的大海深處。在《海底兩萬里》和《神秘島》中,凡爾納都構建了『鸚鵡螺號』和『林肯島』這樣的遠離塵世的『世外桃源』,厭惡現實世界的情緒也很明顯。尼摩船長最後也歸於死亡,他的「世外桃源」鸚鵡螺號也長眠大洋之底。
在描述理想國的作品中,我們都很容易看到過於傳奇詭異的情節描述。
和托馬斯·莫爾的《烏托邦》有著類似靈感構架的就是登上初中語文課本、田園詩人陶淵明的短篇《桃花源記》了。陶淵明的許多田園詩作都流露出厭世的強烈情緒,他渴望歸隱山林遠離人煙,《桃花源記》就是他這種情結的最強烈表示。
在中國古典志怪作品中,無論是《鏡花緣》還是《山海經》,都帶有一種鬼氣森森的氛圍,甚至可以說篇篇皆有《聊齋》風格。《桃花源記》也不例外。
陶淵明的時代是東晉至南北朝,中國 歷史 上著名的亂世。尤其是三國期間戰火紛飛民不聊生的國情致使屍殍遍野,躲避戰禍就是當時人們最大的奢求。
但是這種願望在當時是不可能實現的,就像莫爾的烏托邦也是不存在的 社會 一樣。人們想擺脫這種痛苦,只有死亡這一條路。因此很多《桃花源記》的讀者,認為晉太元中的武陵漁人所去的桃花源是死者的陰間世界。
疑點:桃花源的墓道結構、禁忌的桃樹桑竹以及穿越的服飾
「初極狹,才通人」是古代墓道結構的典型特徵,《大漢原陵秘藏經》記載前窄後寬是墓穴防盜的常見規制。民間出於對死者的避諱,是不會把房屋、村舍的入口弄得前窄後寬的。桃花源的村舍入口明顯是有違生者居住地常規文神世化的。
漢末曹操墓,前窄後寬的墓道結構
「忽逢桃花林」「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也符合古人選擇依山傍水的寶地建造陵墓,《葬經》記載門前有桃桑,為大凶。因為桃樹和桑竹被認為聚集陰氣,民間是不會在家門口種植這種植物。
「男女衣著,悉如外人」證實桃花源居民的服飾和晉朝百姓沒有什麼區別,但是這是不可能的。從秦末到晉朝有五百年,晉朝的服裝受少數民族影響和秦代有較大差距。因此桃花源居民的衣著款式跟上了外界的潮流,這對於與世隔絕的村落來說是件匪夷所思的事情。
所以曾有人斷言,桃花源是陰間國度,他們的衣服是陽間的人燒給他們的。但這也有些說不通,這些秦末百姓假如真的死了五百年,外界早就不認識他們,更談不上燒化什麼貢品給他們了。
我個人認為《桃花源記》所講述的並非什麼鬼故事,而是一個稍有靈異之感的幻想游記。因為它符合厭世文學的特徵,桃花源無法再被找到,正如《格列佛游記》中的大人國、小人國不會被格列佛再次光臨一樣,它們是現實世界不存在的地方。或許陶淵明和托馬斯·莫爾一樣看清了 社會 本質,甚至可以將《桃花源記》看作最早的關於財產公有制的設想,以及最早空想 社會 主義思想的萌芽。
雲緋 歷史 號:故紙堆間
雲緋文學號:芳緋文學
《桃花源記》是古人的烏托邦,但不需要這種陰暗的誤讀
對於《桃花源記》可能是讓人們記住在中國 歷史 上,有這樣一個好讀書不求甚解,即不願意為國為民,也不願意因為五斗米而折腰,讓別人呼來喝去,受人差遣的人。從另外一個角度說,陶潛更像一個無政府主義者,顯然在我們了解的情況下,生活在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的他,是因為反感當時這個時代的黑暗腐敗,對政府的失望,讓他不願意再工作。
說實話哈,陶淵明本身是不至於過隱居生活的人,二十歲時,淵明開始了他的遊宦生涯,以謀生路。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最末一次出仕為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陶淵明因為自己理想化的生活得不到滿足才選擇皈依深山老林,這算是他自己找到的一種信仰。
在陶淵明看來他追求的 社會 ,是「男耕女織不相失」的桃花源生活,先秦·李耳《老子》:「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更是陶淵明自己在《桃花源記》里的所有理想化 社會 狀態。
不過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今天的一些人喜歡玩後現代解構,總覺得能讀出一些作者自己都想不到的事情,才是本事,他們的那種理念比之當時的陶淵明對他那個時代更加絕望。
本來當一個人遇到自己不滿意的時候,又無法改變,要嘛選擇妥協,要嘛選擇逃避做夢,陶淵明是後者,但是他用自己的生活方式來踐行自己的理想。改變不了當時,卻不斷影響著後來人。桃花源是不是最美好的 社會 形態我們不得而知。因為實際上,至少到今天沒有一個 社會 形態是絕對完美的。只能說它努力契合並且讓大多數人都能夠接受。
在陶氏的理想王國里,他自己最怕的是不能抵禦現實的沖擊,所以桃花源的人一直告誡漁人不可泄露,當然漁人是不會聽進去的。這並不是漁人沒有契約精神。而是陶淵明自己就是那個漁人。他提出了這樣一個希冀的世界,他其實希望傳播出來,讓後人去尋找,其實就是希望有更多的追隨者,你締造。當然他的桃花源作品很成功,成功的是讓一部分擁有童話般的幻想,特別是那些有避世情節和無政府主義的人。但是他們只是想找到現成的,而沒有想過是不是可以去把它經營出來。
到了今天,有一種更小眾的思想,不管腦洞大開,還是出於其他什麼目的性。他們硬生生的把《桃花源記》給弄成了比《聊齋》還陰森恐怖的故事。在他們心中首先是不相信有這樣一個地方,甚至極度害怕有人去探尋。他們告訴人們,桃花源等於地獄。這里的沒有人煙,只有陰魂,這里沒有所謂的不知道魏晉,是因為他們早已被屠戮殆盡。於是告訴你看到的都是漁人被鬼打牆的幻想,徹底否定了桃花源的可能和希望之光,豁然開朗不存在。
雖然桃花源是一種理想 社會 ,有烏托邦之嫌疑,但是並不是說它一無是處, 社會 發展也是一門科學,它同樣可以大膽假設和小心求證,我們見不到或者達不到的事情,不見一部分人不能做到,也許你不能做到的,一部分人已經達到了。你看如今很多網紅,也在表現一種他們自己希冀的樂園生活,那麼是一出戲,人家能演出來,你只是不能而已。
所以為什麼李子柒得到那麼多人的肯定和喜歡呢?
陶淵明的時代跟今天比起來是不一樣,也許今天他個人的性格依然會選擇隱居,但是至少不至於一部分人想像的那麼絕望,沽酒客相信會有桃花源的地方,但是會隨著時代發展,呈現出不一樣的模樣。
這不是有人說,這是古人說。
一看回答區的憨憨們就不讀書,各個振振有詞,痛罵現代人滿腦子的陰謀論。
一、《桃花源記》早被列入鬼故事
陰謀論也不是現代人搞得呀,古代人就覺得這是鬼故事呀。
大名鼎鼎的《桃花源記》,被收錄進了《搜神後記》。前段時間我一直在篝火裡面發搜神記的內容來著,比較有意思的有張福與揚子鱷一度春宵,王某與母豬一度春宵,宋定伯五千塊把鬼給賣了,秦巨伯被鬼所迷殺了親孫子……
《搜神後記》延續了《搜神記》的風格,講的也是稀奇古怪的靈異傳奇事件,第一卷的第五個故事,就是《桃花源記》。
更有意思的是,《搜神後記》的作者,竟直接掛著陶潛的名字。陶潛,字淵明,後人喜歡叫他陶淵明。
換句話說,陶淵明編撰了一部靈異志怪短篇小說集,《桃花源記》就是其中之一。
當然這部書很大可能是假託了陶淵明的名氣,這種事在小說界非常常見,比如金庸新著,古龍巨著這種,借著人家的名氣,小說的銷量就上去了。
這個陶潛新著《搜神後記》,使用陶潛的名氣,又選了《桃花源記》,說明當時的人的確是把《桃花源記》當鬼故事去看的,陶淵明也因此成為靈異小說榜排名前三的大神,所以靈異小說集就願意掛著大神的名。
古人覺得《桃花源記》是鬼故事,你去趕著他們罵滿腦子陰謀論吧!
二、中國傳統鬼故事套路
中國傳統的鬼故事不是屋裡有個鬼,血絲糊拉,撲上來就想吃人。而是分以下幾種情況:
1、偶遇了一個人,和他交談吃飯等等,事後才知道那個人已經死了。比如《聊齋志異·鬼令》里的展教諭。
2、無意中走進一個所在,流連多時,醒來之後發現是墳地荒宅等等。如聊齋《辛十四娘》里馮生夜宿郡君墓。
3、走夜路,或荒村野廟夜宿,明明確確知道自己遇到鬼,與鬼周旋最終成功的故事。比如前文提到的宋定伯。
4、遇到一些可悲可憐的鬼,並對它們施以援手,最後鬼魂轉世甚至重生。這個在聊齋里特別多,聶小倩,封雲亭都是。
5、夜半有鬼來挑釁騷擾,幾番被鬼捉弄,事後染上一場大病或者有重大損失。比如前文提到的秦巨伯。
《搜神記》《搜神後記》《聊齋志異》《子不語》《閱微草堂筆記》裡面出現的鬼故事,大部分都是這個套路。當然他們更喜歡寫妖精。
回過頭再看《桃花源記》,就已經很接近這類型的鬼故事了,武陵捕魚人莫名其妙來到一個與世隔絕的地方,在裡面流連忘返,之後想再尋找,發現這個地方找不到了。
這符合古代人對鬼故事的描述,更符合現實中人對鬼神之事的思考。在真正面對這類型的事件時,人在內心會懷疑有點什麼,但不會確定地認為就是有鬼。比如《紅樓夢》中秋夜聽到祠堂里有嘆息聲,還有槅扇開闔之聲。很是驚悚,他們心裡都懷疑了,但並不直說,只在次日去查看,發現什麼也沒有。一個鬼字也沒提,但是就是很陰森很恐怖。
三、《桃花源記》的細節
這個分析的人相對比較多,我就簡單說一說。
首先,捕魚為業的漁人,他對捕魚的路況應該非常熟悉,怎麼可能有他不知道的地方?後來太守派人去找,又為什麼沒有找到?
其次,夾岸數百步的桃花林,桃木是幹嘛的?桃木亦名「降龍木」、「鬼怖木」,是用途最為廣泛的伐邪制鬼材料。古代人用桃木做成木人,桃印,放在家中門上,辟邪。《山海經》記載,東海中有座度索山,山上有三千里的大桃樹,東北方向就是鬼門,裡面是萬鬼所聚之處,天帝派神荼郁壘看守鬼門。如果有鬼害人,神荼郁壘就可以用桃木射它們。
最後,村落的布局結構。山有小口,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阡陌交通。這個結構很像墓室結構。
有小口,初極狹。
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阡陌交通
綜上,《桃花源記》是鬼故事的說法不是空穴來風,含有一定依據,認為這是理想之國也好,是陰間世界也罷,都是一種解讀而已。
---------丸--------
文:祁門小謝
有人說《桃花源記》是一個鬼故事,你怎麼看?
如果說是一個仙境里的故事,大家可能會比較容易接受。但魏晉時,人們已經有仙境一日,人間10載的觀念。此文沒有寫出時間差,所以也不能說陶淵明有創作誤入仙境的小說故事的故意。陶淵明是個詩人,虛構想像乃詩家常事耳,為了寫出一個自己嚮往的 社會 ,只有虛構了這么一個洞外世界了。結尾為何要寫太守派人尋找無果呢?因為這是陶淵明虛構的世界,當時的人是相信神仙鬼怪的,會信以為真,所以陶淵明為打消人們尋找的熱情,便寫了這樣的結尾,而且漁人病終,想找也找不到了。當然,這樣寫,更增添了文章撲朔迷離的奇幻感,更有魅力了。
我想笑,現代人吃飽了撐的嗎,不懂不要瞎說,咋就成鬼故事呢?
首先,作者陶淵明東晉末南朝宋初人,詩人,文學家,散文家,做過幾年小官,後因為厭倦官場,辭官回家從此隱居。寫有「飲酒」,「歸園田居」,「桃花源記」等,從題目可以看出他的作品主要題材都是田園生活的。
桃花源記,用超現實的表達方式通過對人們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生活的描述,表現出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對現實生活不滿的態度。
文章的結構也頗有巧妙之處。作者借用小說筆法,以一個捕漁人的經歷為線索展開故事。開頭的交代,時代、漁人的籍貫,都寫得十分肯定,似乎真有其事。把讀者從現實世界引入到迷離惝恍的桃花源。
.不足為外人道也」及漁人返尋所志,迷不得路,使讀者從這朦朧飄忽的化外世界退回到現實世界,心中依舊充滿了對它的依戀。文末南陽劉子驥規往不果一筆,又使全文有餘意不窮之趣。也許就是這一筆,給人以無限聯想,才讓人腦洞大開,說這是鬼故事。
總之,我很喜歡這個小說,給人以閑樂,神往的感覺!
關於鬼故事《桃花源記》的傳說
這個說法來源於近幾年網友的「細思恐極」偏好:
「細思恐極!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原來是個鬼故事!」
一旦有人這么一起頭,這話題的熱度一下子就上來了,網友們議論紛紛:《桃花源記》哪裡成了鬼故事了?
認為《桃花源記》是鬼故事的依據
這個傳說之所以貌似有理的原因,主要在於它是通過文本分析來揭示答案的:
你看, 首先 ,捕魚人以捕魚為業,自然對平時捕魚的環境十分熟悉,怎麼會進入一個從沒見過的桃花林呢?
其次 ,桃花源的布局,通過一個洞口進入,外窄內寬,像墓地格局。而阡,在古代也有墓地的意思。
且,桃花源裡面的人分明和外面隔絕了幾個朝代,我們都知道秦朝和魏晉的服飾是有明顯區別的,陶淵明又為什麼會寫「男女衣著,悉如外人」呢?這是不是暗示他們穿的衣服是外面的人燒給死去的人的呢?
最後 ,結尾漁人怎麼都找不到桃花源了,而且劉子驥尋找未終也病死了,這就更為桃花源添了許多神秘色彩。
據此,有人便說,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其實是個鬼故事啊!
筆者辨析:《桃花源記》是不是鬼故事?
答案: 不是 。
關於把《桃花源記》當鬼故事的說法,當個腦洞故事聽一聽就好,實在沒必要當真,因為這個說法真的 漏洞百出 。
首先 ,陶淵明不具備著鬼故事的動機。作為「 古今第一隱逸者 」,陶淵明所處的亂世時代使得他本身就無法去選擇去朝堂建功立業,再加上他天性比較熱愛自然,《歸去來兮辭》中對此已經說得很清楚。
但他卻又並非是對 社會 漠不關心,他有對 社會 的關懷,也寫過一些「 金剛怒目式 」的詩作,他對 社會 有看法,因此陶翁寫《桃花源記》的意思很明確,就是 寫了一個理想的 社會 圖景,勾畫了對於和諧安寧的 社會 環境的嚮往和對和諧友善的人際關系的憧憬。
其次 ,「阡」有墓地的意思也是在唐以後,但陶淵明是東晉人。而且「阡」有墓地的意思不代表「阡陌」就有墓地的意思,阡陌只指交錯的小路。
而漁人意外來到桃花源和之後都遍尋不著的描寫,都只表明:桃花源與世隔絕,漁人只是一個讀者的引路人,不寫漁人,我們怎麼能順著他的腳步來到這桃花源中呢?而後遍尋不著,更說明桃花源的虛妄, 一 是可能為了加強桃花源的神秘性,增加藝術色彩; 二 是陶淵明可能是在清醒的暗示: 桃花源是不存在的,這終究只是個理想。
文中最大的 漏洞/bug:「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如果不是陶淵明真的沒意識到這個服飾變遷的問題,那就只能是和上面一個解釋: 這佐證了桃花源理想 社會 的理想型和虛幻性。
所以從這個角度看,《桃花源記》可能是一個喜劇掩蓋下的悲劇,但若說是鬼故事,實在是談不上。
《桃花源記》原文 作者:陶淵明
文末附上原文,以便大家對照思考:
@亭林文學
② 《桃花源記》中的魏晉鬼故事是怎樣的為何讓人細思極恐
一直以來,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記一直是仁人志士的嚮往之地。但細細思考,便能發現桃花源記中的:鬼故事。所謂的桃花源很可能是一群魑魅魍魎的聚集地。
綜上所述,這些詭異的細節會讓人發現桃花源的不同尋常,讓人細思極恐。
③ 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為什麼後人說這是一個鬼故事
《桃花源記》中的桃花源並不確定是否真實存在,尤其是後來有人去尋桃花源卻憑空消失了。而且根據桃花源記中的描述,有些細節方面卻是細極思恐。
比如在桃花源記中有這樣一段描述,「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如果不是人為種植的這個桃花林,那就是幻化出來的,怎麼可能在幾百步之內都沒有其他的樹木呢,而且還打理的如此之規律,像桃花陣一樣。
而桃花源記結尾也是一大疑點,為什麼非要說南陽劉子驥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呢。為什麼劉子驥會因為尋找桃花源得病死了呢。
這些謎團都預示著桃花源的不尋常之處,很有可能就是虛無縹緲的鬼怪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