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黨史人物故事及感悟有哪些
1、《共產黨宣言》的翻譯者陳望道,在翻譯《共產黨宣言》時被這一真理所吸引,以至於把墨水當成了糖水,還說很甜,其實不是物質之甜,而是理論之甜,可以說是甘之如飴了。
2、著名的農民將軍甘祖昌,放棄了部隊優厚的待遇,毅然回到農村帶領群眾務農致富,演繹了新時代放馬南山,再下田園的主人翁精神,他的故事被拍成了電視劇。
同時,他的夫人龔全珍與他一並回農村教書育人半個世紀,並被評為全國道德模範,他們的事跡值得我們學習,他們的精神需要我們發揚。
3、著名的半條被子的故事,在湖南汝城縣沙洲村,三名女紅軍在長征途中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臨走時,看到老人家境貧寒,連一床禦寒的被子都沒有,就把自己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給老人留下了。
老人說,「什麼是共產黨?共產黨就是自己有一條被子,也要剪下半條給老百姓的人。」故事很簡短,老人的話很朴實,卻彰顯了共產黨的初心,彰顯了人民對共產黨的信任。
4、背著金條乞討的故事,說的是第五次反圍剿失利後,江西省蘇維埃政府主席劉啟耀背著金條乞討數年,千辛萬苦找黨組織幹革命,不論遇到多麼艱苦的情況,都不動用黨費分毫。這說明了什麼,說明了堅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確的價值觀。
當前,很多幹部未能經受住金錢的考驗而走上歧途。我們要學習劉啟耀的精神,面對苦難敢於斗爭克服,面對金錢而價值不改,才能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征程中走得更遠更穩。
5、在井岡山中央蘇區,面臨著艱苦的生產生活條件,毛主席帶頭勤儉節約,一根燈芯下產生了影響革命的偉大著作,指引著革命向正確的方向前行。當前,雖然我們的物質不再貧乏,但勤儉節約的精神還需要發揚,這不僅僅是對物質的節儉,還是對心境的鍛造。
❷ 黨史人物故事及感悟分別是
一、黨史人物故事:
在建黨98年、建國70載的歷史光陰中,中國共產黨不論是在政治、經濟、科技與文化,還是在生態和外交等方面都積累了寶貴經驗,並不斷反思總結,將其運用到治國理政之中,從而取得了輝煌成就。
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指出:「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學習黨史、國史,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繼續推向前進的必修課。」
這就把學習黨史進一步提高到事關全局的重要地位。認真學習黨的十八大前後習近平同志關於黨的歷史的一系列重要論述,深刻思考我們應該怎樣認真總結、科學對待、重視學習和善於運用黨的歷史等一系列問題,對於推動全黨從對黨的歷史的堅定自信中進一步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二、黨史人物感悟:
中央「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領導小組印發《關於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中認真學習黨史、新中國史的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各單位把學習黨史、新中國史作為主題教育重要內容,不斷增強守初心、擔使命的思想和行動自覺。
通知強調,要把學習領悟黨史、新中國史作為牢記黨的初心和使命的重要途徑,組織引導黨員、幹部認真學習黨史、新中國史,了解黨史、新中國史的重大事件、重要會議、重要文件、重要人物,了解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艱苦卓絕的斗爭歷程,了解中國近代以來170多年的斗爭史、我們黨98年的奮斗史、新中國70年的發展史。
了解我們黨的光榮傳統、寶貴經驗和偉大成就,在深入學習和不斷領悟中,弄清楚我們從哪裡來、往哪裡去,弄清楚艱苦卓絕是什麼、是怎麼來的,做到知史愛黨、知史愛國,做到常懷憂黨之心、為黨之責、強黨之志。
每一次向歷史的回眸,都是一次精神的整隊。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繼續推向前進的必修課。這門課不僅必修,而且要修好。我認為,在學習黨史、新中國史的過程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讓我們知道這條道路是怎樣形成的。
學習黨史和新中國史,就是實事求是地告訴我們,黨是如何過五關斬六將,如何披荊斬棘建立起新中國的,同時也告訴人們,我們在這一歷史過程中也犯過錯誤。既要實事求是地講出我們的錯誤,也要講出為什麼會犯錯誤,並且要講明我們又是如何糾正這些錯誤的。要分清哪些是主流,哪些是支流,要明白成績是主流,錯誤是支流。
黨史和新中國史都有著豐富的內容,是最好的教科書,具有著深遠的教育意義。近代以來,具有悠久燦爛文化傳統的中國,逐漸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遭受著前所未有的苦難。是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改變了中華民族的前進和發展方向。
1921年的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改變了中國歷史的走向,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不斷探索,進行了兩次革命、幹了三件歷史性大事,實現了兩次飛躍,把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變成了一個社會主義新中國。
現在正在把一個經濟文化比較落後的社會主義中國變成一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迎來了中國人民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創造了人類發展史上的奇跡。
黨史、新中國史,記錄著黨和國家的艱苦奮斗和輝煌成就,記錄著光輝理論和寶貴經驗,是共產黨人最好的營養劑。多重溫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的偉大歷史,心中就會增添更多的正能量。我們黨員要繼續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教育路上更認真地走下去、更堅定地走下去!
❸ 我想要一個簡短而又把故事表達完整的黨史小故事
一、一台水力軋花機
1922年,21歲的陳毅回鄉時,做過一件至今仍被鄉親們傳為佳話的事情。當時,農村極為落後,只有一些人力驅動的前清時安裝的農業機械。以軋棉花的機子為例,需要3到5個壯勞動力輪番上陣才能驅動,且效率十分低下。
一日,陳毅步行於羊岔河畔,看著潺潺流水,突然想到村裡的軋花機太過笨重,費時又費力。為何不為鄉親們改裝成水力驅動?也正好將學到的知識用之於民,讓鄉親們認識到科學與知識的力量。
陳毅很快便將想法付諸實踐,經過試用,陳毅改裝的軋花機不僅省了勞動力,軋棉花的效率更提升了一倍多,十里八鄉的村民都趕來「看稀奇」,面對大家的嘖嘖稱贊,陳毅格外開心。
隨後,他向留法的同學蔡和森去信,申請加入社會主義青年團。不久之後,他收到了蔡和森的回信,組織已經同意他的請求。1923年初,陳毅離開故鄉。從此,堅定地走上了無產階級革命的道路。
如今,這台水力軋花機仍然保存在陳毅生平事跡陳列館中。
二、一張摺痕照片
陳毅生平事跡陳列館珍藏著一張帶有深深摺痕的照片,這張照片是隨一封陳毅寫給父母的信一起送達的。在抗戰時期,這是殊為不易的,而它能保存到今天也體現了陳毅在人民群眾心中的崇高地位。
1943年底,陳毅留下一首《赴延安留別華中諸同志》,即趕赴延安。到達延安後,陳毅參加了中共中央在延安召開的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當選為主席團成員、中央委員會委員。是時,全黨全軍正在開展「整風運動」,陳毅積極投身其中,時常與毛澤東促膝談心,書信往來,向毛澤東介紹自己在「整風運動」中的收獲。
毛澤東復信稱贊道:你的思想一通百通,無掛無礙,從此到處是坦途了。其間,陳毅因思念遠在四川的父母,將自己開展勞動的照片附信寄往。為了避免信件被日偽軍攔截,陳毅將信中「延安」二字改為「西安」,並落款為「兒仲弘敬書」。信件幾經周折,順利送達父母手中。
新中國成立後,陳毅父母將這張照片贈予陳毅的侄女陳德珍。
三、一支睡在馬路上的部隊
在眾多檔案資料中,比手掌還小的《入城守則》十分引人注目,這是1949年5月由華東軍區司令部印發的小冊子。1949年5月27日,上海戰役持續15天,終獲全面解放,殲敵15.3萬餘人,整座城市完好無損。
就在槍聲停息後的第一個清晨,市民們依然惶惶不安,可當他們打開家門那一刻,他們被眼前的景象深深感動了,濕漉漉的馬路兩側睡滿了身著黃布軍裝的解放軍戰士。
原來,早在4月1日,上海戰役發起前,身為第三野戰軍司令員的陳毅就頒布了《入城三大公約十項守則》,十項守則的第二條,白紙黑字寫著進城後一律「不住民房店鋪」。
5月,陳毅在蘇南丹陽縣發表講話,明確指出:入城紀律是執行入城政策的前奏,是我們解放軍給上海人民的見面禮。
這條紀律在制定之初,卻不被很多指戰員理解。陳毅始終堅持認為上海情況復雜,不能將過往經驗完全照搬。他將自己意見和看法電報上海戰役總前委,鄧小平、劉伯承等前委委員一致贊同他的意見,並電報中共中央軍委。
很快就收到了毛澤東的電報批示,只有八個字——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四、 在休整中擴軍
紅一軍團突破敵人封鎖線後,來到江西宜章的白石渡,在這里休整了一天。這里是當時粵漢鐵路的必經之地,鐵路剛剛在這里開工,聚有許多來此打工的湖南農民。他們住的是用松樹搭成的窩棚,一棚要住20人上下。
他們來此是因為家鄉遭受天災,原指望來此掙點工錢回去養家糊口,可工頭卻從來不發工資,遇有生災害病,工人們飽受煎熬,一些體質虛弱的人,已經奄奄一息。
紅軍看到這批湖南農民,立即救濟他們,給他們發放穀米和豬肉,並發放衣服物件,有工人急欲回家的,還給他們發了路費。在紅軍的感召下,工人們三五成群地來到部隊,紛紛要求參加革命隊伍。一些年紀大的工人為不能參加紅軍而嘆息:「可惜我老了,不然,我也要參加紅軍,跟著你們一道走。」
他們說:「我活到這樣大的年紀,從沒有看到這樣好的隊伍,從沒有看到這樣真正為老百姓謀利益的隊伍,你們一定要成功啊!」對於參加紅軍的新戰士,紅軍將士都親切和藹地招待他們。一大群衣衫襤褸的工人,一下子就成為穿上軍裝的新戰士了。
第二天,部隊繼續前進,隊伍人數增加了數百人。
五、坐筐過繩橋會師
1935年6月14日,中央紅軍一部和紅四方面軍一部在達維鎮會師。紅三軍團擔負中央交予的維護交通、與紅四方面軍會師的任務。彭德懷親自率領十一團來到維古村。
這是個依傍高山、面臨大河的村莊。河上的橋已被敵人破壞,隔河而望,紅四方面軍的隊伍正向這邊走來。雙方雖是面貌可辨,可使盡力氣喊話,對方仍是聽不清楚。急中生智,他們互擲石頭,在石頭上纏上字條,相約在這里架設懸橋。聽說在上游的以念有一道橋,彭德懷又來到以念。
這里的繩橋也受到破壞,上下兩條繩,只剩一條,河的對面就是紅四方面軍,雙方仍然沿用維古的方法,向對岸擲石頭。
十餘分鍾以後,接到這樣的一個字條:「我是徐向前,率領紅四方面軍之一部到達了」,「我們是三軍團之一部,在此迎接你們。」雖然取得了聯絡,但雙方依然不能講話,也不能渡河,仍是隔河相望著。
就在為難之際,紅軍戰士在河岸的樹林中找到了。於是四方面軍的一個戰士坐在筐子里將筐子拴在繩子上,從河對岸慢慢地盪過來了。接下來便是四方面軍總指揮徐向前,以及其他官兵一個又一個地渡過來。雙方終於會師成功。
兩天後,維古的懸橋經紅軍一方面軍與四方面軍共同努力,終於架設成功了。
❹ 歷史上有哪些優秀共產黨員
1、孔繁森,山東省聊城市五里墩村人,生前在西藏高原奮斗十年,為西藏發展付出了巨大貢獻,奉獻自己的生命,在崗巴縣工作時,和人民群眾一起辛勤 勞作,同時大力抓小學教育。帶領群眾客服困難,發展經濟,關心人民,照顧幼小,救濟貧困。被譽為「新時期領導幹部的楷模」。
5、張富清,陝西洋縣人,一九四八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在解放大西北眾多戰斗中不畏生死,勇往直前,獲得軍功多次,是「戰斗英雄」「戰斗英雄」「人民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