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天仙配>>是不是民間故事
不是民間故事,難道是歷史啊,嘿嘿
《天仙配》類似中國民間四大故事裡的《牛郞織女》 都是仙女和凡人的故事
中國民間四大故事:《牛郞織女》,《孟姜女哭長城》,《梁山伯與祝英台》,《白蛇傳》
Ⅱ 《天仙配》傳說發生在哪裡
《天仙配》為安慶黃梅戲戲曲傳統經典劇目。董永賣身葬父,玉帝第七女(七仙女)深為同情,私自下凡,與董結為夫婦。一百日後,玉帝逼迫七仙女返回天庭,夫妻在槐樹下忍痛分別。董永行孝故事在魏晉時已見於曹植《靈芝篇》和干寶《搜神記》。戲曲或名《織錦記》、《百日緣》、《槐蔭樹》。黃梅戲整理本較有影響。
「天仙配」傳說源於興平
翟崇仁的觀點首先源於今陝西興平市東北五里子孝村西那棵槐蔭樹,古樸高大,蒼勁葉茂,充滿仙姿神韻。記者目測這棵古槐樹干胸徑在1.5米以上,當地傳說董永就是在這棵樹下與七仙女相遇,並以樹為媒成婚的。原興平縣文化館館長薛凡回憶,在他小的時候,槐蔭樹旁曾有槐蔭廟,其上碑文雲:「常言樹大有神,必先有其感而後信其非虛。茲我村莊南有一古槐,傳言孝子董永遇仙姑於樹下,唐國公勒馬稱贊……」而在市北環路北東堡子,沿高乾渠坡下尚存遇仙橋(上世紀70年代平整土地暫埋地下一米處),橋墩橋拱均以石砌成,上端有篆刻「遇仙橋」字樣,當地傳說七仙女就是在這座橋上將兒子送給董永的。
當地年逾七旬的梁姓老人向記者回憶,遇仙橋東北半坡處,曾有雙冢(有人稱為「兩冢」),梁老先生說他到現在還印象深刻,兩冢大概有二層樓那麼高,村民們傳說那就是董永和七仙女的墓,雖然墓早就被平掉了,但他們對兩冢的所在地還是記憶猶新。翟崇仁介紹,現興平市南有村叫董家店,傳說這就是董永的住址,該村老支書生前曾說:「舊時董家曾有董永、七仙女畫像。」
Ⅲ 天仙配故事發生在哪裡
濟源坡頭鎮
這是一片歷史厚重、文化燦爛、風光秀美、英雄輩出的熱土。大禹曾在這里治水,讓人類繁衍生息,開辟了遠古時代的文明;董永和七仙女在這里相識相愛,留下了傳唱千年的《天仙配》;浩如煙海的西霞湖,呈現水天一色、波光瀲灧的瑰麗奇觀,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互相輝映;抗日戰爭時期,留庄民兵營的革命先烈曾在這片熱土上浴血奮戰,迎來了新中國的曙光= =
董永島,一個迷人的小島。成千上萬只灰天鵝在島上自由自在地飛翔、戲水、覓食,安詳地休養生息。這些聖潔的仙鳥,或飛、或游、或走、或卧,千姿百態,構成一幅幅動人的畫面,成為董永島上一道靚麗的景觀。
Ⅳ 天仙配的民間故事是什麼
長篇神話小說《天仙配》,主要講述了美麗善良的七仙女愛上了朴實憨厚的青年董永,私自從天庭下到凡塵,沖破重重阻撓與董永結為夫妻。
玉皇大帝得知怒不可遏,命令七仙女立刻返回天庭,七仙女為了不使董永受到傷害,只好忍住悲痛,在槐蔭樹下與董永泣別的故事。
最後,玉皇大帝被七仙女和董永的真情打動,同意七仙女與董永在人間相伴永遠,恩愛一生,成就他們驚天地、動人心、泣鬼神的美好愛情。
(4)天仙配是中國哪個地區的民間故事擴展閱讀:
從本質上說,小說頌揚了七仙女、董永、七仙女的姐妹們等角色人性光明美好的一面,也鞭笞和抨擊了玉皇大帝等角色的丑惡與黑暗。
同時,也刻畫了傅員外的兒子傅官保這些卑鄙小人的醜陋,而且,傅員外的兒子還有幾份喜劇色彩。這部神話小說表現了天上人間的真愛與真情。
可以說,天仙配主題思想積極,內容健康向上,人物性格鮮明,故事跌宕起伏.精彩好看,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思想性,藝術性、可讀性極強的好作品。
Ⅳ 天仙配是源於哪個地方
「董永與七仙女」的故事流傳久遠,也是最為生動感人的民間神話傳說之一。那麼,「董永與七仙女」的故事中的丹陽就是安徽當塗丹陽鎮嗎?而丹陽鎮的黃塘村董山裡姓董的董氏家族與董永有無關系?
20世紀的50年代,戲劇作家陸洪非根據《織錦紀》、《槐蔭記》創作了黃梅戲《天仙配》。故事是說:董永賣身葬父,來到傅家灣給傅員外幫長工。勤勞而善良的董永,被天上王母娘娘的第七個女兒(七仙女)所感動,因而七仙女嚮往人間自由的生活和純真的美好愛情,來到人間與董永在「槐蔭樹」下結為夫妻,並過著男耕女織的生活。該劇在全國上映後,一時「七仙女與董永」的故事,更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
當塗縣董山裡董氏家族的人說:董永就是他們的先人。其實,「董永與七仙女」的故事的發源地在當塗丹陽早已流傳開去。去年,筆者隨政協調研組調研農村文化建設情況的機會,就丹陽董山裡為《天仙配》故事發源地一說,進行了一些了解和考證。
在丹陽鎮政府負責同志帶領下,我們首先來到了自然村董山裡,這里青山秀水,景色怡人,更使我們感到一些神秘感。經過幾番周折,好不容易找到保管《董氏宗譜》的董氏家人們,使我們看到了很難看到的修纂於民國三十四年、被董山裡董氏家族人密藏完好的一部《董氏宗譜》。宗譜的編撰者是《安徽通志》當塗聯絡站主任陳鵬飛。譜中有關於董永的記述和「千乘董永失母養父之貸資以葬」句(《中國人名大詞典》董永條目有註:「董永,後漢千乘人」。「千乘」,地名,今山東省高青縣高苑鎮北)。
眼下,我們所看到九點多平方米面積的白布做成的「董氏宗圖」,雖然年久變色,但圖案清晰可見。「宗圖」的最上方,有四幅彩畫,董永攜帶一把紅雨傘與七仙女的「路遇」,栩栩如生。「雨傘」使人「縈繞」起黃梅戲《天仙配》董永的唱詞「家住丹陽姓董名永……」的情景。
據董山裡董姓人的口述和文化站工作人員朱志文的介紹,「丹陽」究竟在哪裡?江蘇、安徽等地都在尋找。蹊蹺的是:2005年12月4日的《揚子晚報》上的一篇文章說,位於江蘇偌大的一個董永村竟然無一人姓董,但村裡大部分人都知道,董永村原來有兩個非常大的家族,一個姓董,一個姓陳。董、陳兩家因為家大業大,人口眾多,傳說以「陳家鑼、董家鼓」來通知吃飯。大惑不解的是,不知何時,董氏大家族突然消失了。而我們了解的,安徽的當塗縣丹陽董山裡董氏後人佔全村人數的百分之八十。每到農歷三月初一,是董姓家人吃宗酒的日子。此時他們懸掛董氏宗圖頂禮膜拜,顯然是祭奠董永和七仙女。
「丹陽」地理位置獨特,安徽、江蘇兩省的省界線穿鎮而過,街巷相連。從距離、位置看,分別位於安徽、江蘇兩省交接的董山裡和七仙山在地理意義上是屬於一個丹陽。近幾年,當塗縣丹陽鎮在對「天仙配」故事發源地的挖掘和考證上,做了不少的工作,繼續做好這方面的工作其積極意義是不言而喻的。一個民族的非物質文化,是她獨有的民族精神全民性的活的記憶。我們希望「深藏閨中人未知」的「董永與七仙女」這段美麗凄婉的民間故事發源地,柳暗花明。而在由政府主導的民間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搶救和保護問題上,如何吸引公眾積極參與,將是留給我們的思考。
Ⅵ 天仙配是那個地方的民間故事
山東,牛郞故里
Ⅶ 天仙配故事發生在哪裡
這個故事的發源地是安徽省當塗縣詳解如下:
"董永與七仙女"的故事流傳久遠,也是最為生動感人的民間神話傳說之一。那麼,"董永與七仙女"的故事中的丹陽就是安徽當塗丹陽鎮嗎?而丹陽鎮的黃塘村董山裡姓董的董氏家族與董永有無關系?
20世紀的50年代,戲劇作家陸洪非根據《織錦紀》、《槐蔭記》創作了黃梅戲《天仙配》。故事是說:董永賣身葬父,來到傅家灣給傅員外幫長工。勤勞而善良的董永,被天上王母娘娘的第七個女兒(七仙女)所感動,因而七仙女嚮往人間自由的生活和純真的美好愛情,來到人間與董永在"槐蔭樹"下結為夫妻,並過著男耕女織的生活。該劇在全國上映後,一時"七仙女與董永"的故事,更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
著作當塗縣董山裡董氏家族的人說:董永就是他們的先人。其實,"董永與七仙女"的故事的發源地在當塗丹陽早已流傳開去。去 年,筆者隨政協調研組調研農村文化建設情況的機會,就丹陽董山裡為《天仙配》故事發源地一說,進行了一些了解和考證。
在丹陽鎮政府負責同志帶領下,我們首先來到了自然村董山裡,這里青山秀水,景色怡人,更使我們感到一些神秘感。
經過幾番周折,好不容易找到保管《董氏宗譜》的董氏家人們,使我們看到了很難看到的修纂於民國三十四年、被董山裡董氏家族人密藏完好的一部《董氏宗譜》。宗譜的編撰者是《安徽通志》當塗聯絡站主任陳鵬飛。譜中有關於董永的記述和"千乘董永失母養父之貸資以葬"句(《中國人名大詞典》董永條目有注:"董永,後漢千乘人"。"千乘",地名,今山東省高青縣高苑鎮北)。
眼下,我們所看到九點多平方米面積的白布做成的"董氏宗圖",雖然年久變色,但圖案清晰可見。"宗圖"的最上方,有四幅彩畫,董永攜帶一把紅雨傘與七仙女的"路遇",栩栩如生。"雨傘"使人"縈繞"起黃梅戲《天仙配》董永的唱詞"家住丹陽姓董名永……"的情景。
天仙配據董山裡董姓人的口述和文化站工作人員朱志文的介紹,"丹陽"究竟在哪裡?江蘇、安徽等地都在尋找。蹊蹺的是:2005年12月4日的《揚子晚報》上的一篇文章說,位於江蘇偌大的一個董永村竟然無一人姓董,但村裡大部分人都知道,董永村原來有兩個非常大的家族,一個姓董,一個姓陳。董、陳兩家因為家大業大,人口眾多,傳說以"陳家鑼、董家鼓"來通知吃飯。大惑不解的是,不知何時,董氏大家族突然消失了。而我們了解的,安徽的當塗縣丹陽董山裡董氏後人佔全村人數的百分之八十。每到農歷三月初一,是董姓家人吃宗酒的日子。此時他們懸掛董氏宗圖頂禮膜拜,顯然是祭奠董永和七仙女。
"丹陽"地理位置獨特,安徽、江蘇兩省的省界線穿鎮而過,街巷相連。從距離、位置看,分別位於安徽、江蘇兩省交接的董山裡和七仙山在地理意義上是屬於一個丹陽。近幾年,當塗縣丹陽鎮在對"天仙配"故事發源地的挖掘和考證上,做了不少的工作,繼續做好這方面的工作其積極意義是不言而喻的。一個民族的非物質文化,是她獨有的民族精神全民性的活的記憶。我們希望"深藏閨中人未知"的"董永與七仙女"這段美麗凄婉的民間故事發源地,柳暗花明。而在由政府主導的民間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搶救和保護問題上,如何吸引公眾積極參與,將是留給我們的思考。
Ⅷ 《天仙配》是哪個朝代的故事
�天仙配�
董永的故事早有流傳,時間無從定論,50年代以來,由於嚴鳳英主演的黃梅戲電影《天仙配》的上映,更使這一故事迅速走向全國,形成「天仙配熱」。時至今日,在大大小小的晚會上,「夫妻雙雙來相會」和「我挑水來你澆園」,仍然是男女老少都能哼幾句的膾炙人口的唱段。董永到底有無其人?他的故事產生在哪一朝代?�
董永的故事是有出處的,它見之於史乘、類書、筆記、子集之中較早的有三四處。普遍地認為他是漢代青州千乘人,在今山東北部,至於他賣身葬父途遇仙女的故事的發生地點,則說法不一。�
湖北《孝感縣志》(光緒8年)記載:董永青州千乘人,早年喪母,漢末遭黃巾之亂,奉父流落該處,佣耕為生,後來乃有了賣身葬父、路遇仙女的故事。 「南朝宋以故名其地曰孝昌」。順治、康熙間修的《孝感縣志》同樣說是「以漢末孝子董永故,析安陸縣東境置孝昌縣」。到了五代後唐時,又改孝昌縣為孝感縣。孝感者,因孝而感動天地也。孝昌也好,孝感也好,在官修的方誌中,突出的是一個「孝」字。�
著名筆記小說晉干寶的《搜神記》也記有董永的故事。「漢董永,千乘人,少遍孤,肆力田畝,鹿車載(父)自隨。父亡,無葬,乃賣身以供喪事……」�
魏曹植長詩《鼙(pí)鼓歌五首·靈芝篇》歌詠孝子的故事,也寫到董永:「董永遭家貧,父老財無遺。舉假以供養,佣作致甘肥。責(債)家填門至,不知何用歸。天靈感至德,神女為秉機。」可見在漢末董永的故事已廣為流傳,其產生的年代可能更早。�
北宋太平興國年間所編的《太平御覽》也記有董永的故事:「劉向《孝子圖》……前漢董永,千乘人,少失母,獨養父,父亡無以葬,乃從人貸錢一萬,永謂錢主曰:『後若無錢還君,當以身作奴。』,主甚憫之。永得錢葬父畢,將往為奴,於路逢一婦人,求為永妻。永曰:『今貧若是,身復為奴,何敢屈夫人之為妻?』婦人曰:『願為君婦,不恥貧賤。』永遂將婦人至。錢主曰:『本言一人,今何有二?』永曰:『言一得二,理何乖乎?』主問永妻曰:『何能?』妻曰: 『能織耳。』主曰:『為我識千匹娟,即放爾夫妻。』於是索絲,十日之內,千匹絹足。主驚,遂放夫婦二人而去。行至本相逢處,乃謂永曰:『我是天之織女,感君至孝,天使我償之,今君事了,不得久停。』語訖,雲霞四垂,忽飛而去。」劉向,西漢宣、成間人,著名經學家、目錄學家,他之所記必有所本,故董永的故事至遲也應發生在西漢中期。
Ⅸ 天仙配的故事發生地點是在哪裡
據說是湖北孝感,因為董永的孝心感動了上天,所以有孝感這一地名,在孝感還有一墩七女的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