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黨史故事的內容我不知道
「三灣改編」的傳奇故事
1927年9月,毛澤東奉命領導發動湘贛邊界秋收起義。暴動受挫後,他率領部隊向井岡山進軍,在永新縣三灣村進行了著名的「三灣改編」,為創建人民軍隊奠定了基礎。「三灣改編」留了下許多動人的傳奇故事。
毛委員真是窮人的大救星
三灣村南距永新縣城39公里,過去是個住著十餘戶窮人的小山村,百分之培首卜八十的田地,竹、木山地被土豪霸佔,貧雇農民靠租地種養過日子。該村為蓮花經永新通寧岡的交通要道,雖是偏僻山溝,途經的人卻不少。大路旁有協盛和、泰和祥等雜貨鋪,經過的部隊也不少,每次過兵,村民都要遭受兵匪搶劫行惡之害,飽受苦難。
秋收起義部隊到達高溪鄉的高隴時,幾個來趕圩的三灣村民看見了,十萬火急地趕回楓樹坪大喊:「兵來了,兵來了!」村民們怕再遭殃,匆匆收拾幾樣值錢的東西,攜兒女帶老人慌忙往山上躲。山上森林茂密、容易躲藏,居高臨下能清清楚楚觀察山下動靜,聽到山下說話的聲音。奇怪的是,這支飢餓得發慌、衣衫襤褸的部隊紀律嚴明,不打爛家門闖進搶劫,也不殺豬狗捉雞鴨,只坐在楓樹坪下休息,就是傷員也只躺在剛收割的稻草上。部隊中走出一個高大魁梧,頭蓄兩三寸長濃黑頭發,穿著老百姓衣服,帶著湖南口音的人,親切和靄地朝山上喊話:「我們是貧苦大眾的軍隊,為反抗剝削壓迫暴動起義的隊伍,你們不要害怕,天下窮人是一家,都是自己人……」村民們起初半信半疑,怕像國民黨軍隊那樣欺騙老百姓下山,抓去當壯丁或挑夫。但觀察半天,這支部隊的行為不同以前過往的軍隊。有位年過半百的村民要下山看個究竟,並交待留在山上的人:「假如他們是欺騙我們,即使把我吊在樹上打,威逼你們下山也千萬別下來,我這么大年紀了死也不算什麼。」下山後,他看到這支部隊果然與國民黨軍隊截然不同,胸中的疑慮與恐懼一掃而光,主動把村民們喊下了山。很快,村民們爭先恐後讓房子、床鋪給戰士們睡,送糧送菜給戰士們吃,與工農革命軍打成一片,親如一家,整個山溝喧鬧起來了。
那位向山上喊話的人就是毛澤東。他最容易貼近群眾。協盛和雜貨鋪的老闆邀請到他家裡住下。有天半夜,萬籟俱靜,鄰居姓鍾的老貧農劇烈腰痛,呻吟苦叫。毛澤東聽到後立即起床去看望,只見患者不滿十歲的女娃在為父親擦背減痛,他當即叫來衛生員為這位老貧農治療,貼了片膏葯就止了痛。毛澤東並且從自己身上掏出幾個銀毫子囑咐他:明天去請郎中開葯治療。過了一天,毛澤東還惦記老鍾的病,因忙於開會,便叫一位小戰士背一袋米去看望。老鍾見毛委員對他如此關心,感激配穗得熱淚盈眶地說:「毛委員真是窮人的大救星。」當天就到高溪找回做苦工的兒子參加了工農革命軍,兒子當上紅軍後,在第三次反「圍剿」中犧牲。
三灣村鍾家祠堂前面有口不滿三尺深的水井,部隊到來,人數增加井水變得渾濁。一天中午,毛澤東路過井旁見此狀,便把一個幫老百姓挑水的戰士叫到身邊,吩咐去老表家借來幾把鐵鏟和擔箕。毛澤東捲起衣袖褲腳,帶著幾名戰士挖深水井,鏟寬水源,撿來鵝卵石圍築,不到兩個小時井裡冒出了清澈見底的泉水。在毛澤東的親自帶動下,另一口井也被戰士們修築好了。後來,當地群眾稱這兩口井為「紅雙井」。
賀子珍到三灣村探虛實
1927年7月18日凌晨,天色未亮,袁文才、王佐帶領農民自衛軍鬧起永新大暴動,攻打下縣城。這年,被譽為「永新一枝花」的賀子珍才18歲,也參加了暴動隊,救出了監獄中的哥哥賀敏學。暴動勝利後成立了永新臨時革命委員會,歐陽洛任書記,賀敏學任主席,賀子珍擔任了婦女部長和共青團書記。8月份敵軍進攻永新,賀敏學、賀子珍兄妹隨芹橡袁文才撤退到寧岡茅坪,當上「綠林好漢」成為「山寨王」。
當「綠林武裝」在礱市一帶活動時,聽幾位從蓮花路過永新三灣的老鄉說,他們見到一支軍隊駐扎在三灣村。消息傳到袁文才的耳朵里,他懷疑是國民黨軍隊,得早作應對准備,便派兩名農軍趕到三灣偵察。兩位偵察員不敢貿然進村,鑽在山上灌木叢林,遠遠觀望動靜。之後,他們回去報告,士兵有穿國民黨軍裝的,卻在老百姓家裡進進出出幫助挑水、劈柴、干農活,楓樹坪下有練兵的,也有士兵和老表聚在一起的。弄得袁文才摸著頭腦苦苦思索,想不出究境什麼軍隊。
賀子珍在旁見狀,理了理發鬢,請求讓她去探聽虛實。袁文才勸阻說:「路途艱難,一個姑娘家去太危險了。」
「我化裝成回娘家的媳婦,不會引人注意。」她固執地堅持。然後頭戴土藍布頭巾,手提一個裝著雞蛋、米糕的籃子,把自己打扮成一個小媳婦。臨行時,她又被袁文才叫住,帶上了他的駁殼槍。就這樣,賀子珍獨自風風火火、腳不停歇走上了崎嶇山路。
賀子珍到達三灣村已是中午時分。她看見村裡的牆上貼著不少「打倒國民黨反動派」、「打土豪劣紳,分田地給貧農」、「擁護中國共產黨」等革命標語,落款是「工農革命軍」。小小的山坳里到處呈現熱鬧氣氛,軍民同在一起吃午飯,親如一家人,有的軍人在給村民講敘革命道理……賀子珍用籃子里帶來的雞蛋在泰和祥雜貨鋪換得干糧,回頭趕路准備向袁文才報告。
當走到村頭山上,卻見一男子也從村莊隨後跟出,她急忙藏身路旁林後觀察:來人十分面熟!猛然眼睛一亮,這不就是大革命時期擔任過鄉農會主席的李秋發嗎?互相定睛打量一陣恍然相識後,互問去哪裡,賀子珍引他到隱蔽處,小聲告訴來三灣村的原委。李秋發一聽呵呵笑道:「好啊!真是同路的革命人,毛委員派我去給袁文才送信和商談共同到井岡山建立革命根據地哩」。兩人邊說邊笑趕路走向茅坪。
毛澤東率領經過整編煥然一新的部隊,於10月6日來到了茅坪大倉村,等候多時的「綠林好漢」在拱橋前相迎,賀子珍此時胸頭像有隻小鹿撞擊,在一片歡呼中,頭領握手過後,她迎上前去不大自然地握住毛澤東的手,用清脆的聲音說:「毛委員,歡迎您!」臉上飛起兩朵紅暈。
時隔不久,賀子珍成了毛澤東革命艱苦歲月的患難妻子。
黨史小故事-康克清奶奶認錯
抗大剛剛成立的時候,因為有文化的幹部奇缺,所以很多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都擔任著教員的工作。象我們敬愛的毛主席、朱總司令,都經常走上講台,認認真真的給來自全國各地的我黨我軍青年骨幹講課。
主席爺爺最愛說的是哲學,尤其愛講辯證唯物論,那深奧的道理啊,到了主席爺爺他老人家的嘴裡,那可真是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廣大學員都激動地說:「原來唯物主義、辯證法也這么簡單啊。我還以為有多難呢。都是主席講得好啊。」
一次,敬愛的總司令朱爺爺給大家來講《黨的建設》這一課。課堂上有同學給朱爺爺遞條子,想聽聽國際形勢以及我黨和國民黨的最新關系。朱爺爺一打開這國際形勢的話匣子,就停不下了,同學們都聽得津津有味。下課時間快到了,可黨的建設還沒有開講呢。朱爺爺為了節約時間,就念起了講稿。
這時康克清奶奶站起來向朱爺爺開了一炮。康克清奶奶是誰啊?她就是朱爺爺的革命伴侶,就是愛人,又叫老伴。不過那個時候,康克清奶奶可不老,她才二十七歲,年輕漂亮著吶。只見康奶奶氣呼呼地向朱爺爺嚷了起來:「講課不能念講稿。念講稿,誰不會?我也會念。」當時同學們就制止了康奶奶:「讓朱總司令講下去。」
過了幾天,黨支部會上,同學們都嚴厲的批評了康克清奶奶 —— 你和朱老總是夫妻,關起門來咋吵、咋講、咋整都沒事,可是你不能把情緒帶到課堂上來,你不能在課堂上這么說。這樣就是不尊重老師、不尊重領導、不尊重上級、不尊重組織,還影響了同學們的學習。
康克清奶奶虛心誠懇地接受了大家批評,表示以後一定注意。
我們都要學習康奶奶這種謙虛謹慎、戒驕戒躁、虛懷若谷的高尚的共產主義情操和偉大的無產階級品德。
Ⅱ 關於黨史的小故事
1、一台水力軋花機
1922年,21歲的陳毅回鄉時,做過一件至今仍被鄉親們傳為佳話的事情。當時,農村極為落後,只有一些人力驅動的前清時安裝的農業機械。以軋棉花的機子為例,需要3到5個壯勞動力輪番上陣才能驅動,且效率十分低下。
一日,陳毅步行於羊岔河畔,看著潺潺流水,突然想到村裡的軋花機太過笨重,費時又費力。為何不為鄉親們改裝成水力驅動?也正好將學到的知識用之於民,讓鄉親們認識到科學與知識的力量。
陳毅很快便將想法付諸實踐,經過試用,陳毅改裝的軋花機不僅省了勞動力,軋棉花的效率更提升了一倍多,十里八鄉的村民都趕來「看稀奇」,面對大家的嘖嘖稱贊,陳毅格外開心。
隨後,他向留法的同學蔡和森去信,申請加入社會主義青年團。不久之後,他收到了蔡和森的回信,組織已經同意他的請求。1923年初,陳毅離開故鄉。從此,堅定地走上了無產階級革命的道路。如今,這台水力軋花機仍然保存在陳毅生平事跡陳列館中。
2、一張摺痕照片
陳毅生平事跡陳列館珍藏著一張帶有深深摺痕的照片,這張照片是隨一封陳毅寫給父母的信一起送達的。在抗戰時期,這是殊為不易的,而它能保存到今天也體現了陳毅在人民群眾心中的崇高地位。
1943年底,陳毅留下一首《赴延安留別華中諸同志》,即趕赴延安。到達延安後,陳毅參加了中共中央在延安召開的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當選為主席團成員、中央委員會委員。
是時,全黨全軍正在開展「整風運動」,陳毅積極投身其中,時常與毛澤東促膝談心,書信往來,向毛澤東介紹自己在「整風運動」中的收獲。毛澤東復信稱贊道:你的思想一通百通,無掛無礙,從此到處是坦途了。
其間,陳毅因思念遠在四川的父母,將自己開展勞動的照片附信寄往。為了避免信件被日偽軍攔截,陳毅將信中「延安」二字改為「西安」,並落款為「兒仲弘敬書」。信件幾經周折,順利送達父母手中。新中國成立後,陳毅父母將這張照片贈予陳毅的侄女陳德珍。
3、 在休整中擴軍
紅一軍團突破敵人封鎖線後,來到江西宜章的白石渡,在這里休整了一天。這里是當時粵漢鐵路的必經之地,鐵路剛剛在這里開工,聚有許多來此打工的湖南農民。
他們住的是用松樹搭成的窩棚,一棚要住20人上下。他們來此是因為家鄉遭受天災,原指望來此掙點工錢回去養家糊口,可工頭卻從來不發工資,遇有生災害病,工人們飽受煎熬,一些體質虛弱的人,已經奄奄一息。
紅軍看到這批湖南農民,立即救濟他們,給他們發放穀米和豬肉,並發放衣服物件,有工人急欲回家的,還給他們發了路費。在紅軍的感召下,工人們三五成群地來到部隊,紛紛要求參加革命隊伍。
一些年紀大的工人為不能參加紅軍而嘆息:「可惜我老了,不然,我也要參加紅軍,跟著你們一道走。」他們說:「我活到這樣大的年紀,從沒有看到這樣好的隊伍,從沒有看到這樣真正為老百姓謀利益的隊伍,你們一定要成功啊!」
對於參加紅軍的新戰士,紅軍將士都親切和藹地招待他們。一大群衣衫襤褸的工人,一下子就成為穿上軍裝的新戰士了。第二天,部隊繼續前進,隊伍人數增加了數百人。
4、坐筐過繩橋會師
1935年6月14日,中央紅軍一部和紅四方面軍一部在達維鎮會師。紅三軍團擔負中央交予的維護交通、與紅四方面軍會師的任務。彭德懷親自率領十一團來到維古村。
這是個依傍高山、面臨大河的村莊。河上的橋已被敵人破壞,隔河而望,紅四方面軍的隊伍正向這邊走來。雙方雖是面貌可辨,可使盡力氣喊話,對方仍是聽不清楚。
急中生智,他們互擲石頭,在石頭上纏上字條,相約在這里架設懸橋。聽說在上游的以念有一道橋,彭德懷又來到以念。這里的繩橋也受到破壞,上下兩條繩,只剩一條,河的對面就是紅四方面軍,雙方仍然沿用維古的方法,向對岸擲石頭。
十餘分鍾以後,接到這樣的一個字條:「我是徐向前,率領紅四方面軍之一部到達了」,「我們是三軍團之一部,在此迎接你們。」雖然取得了聯絡,但雙方依然不能講話,也不能渡河,仍是隔河相望著。
就在為難之際,紅軍戰士在河岸的樹林中找到了。於是四方面軍的一個戰士坐在筐子里將筐子拴在繩子上,從河對岸慢慢地盪過來了。接下來便是四方面軍總指揮徐向前,以及其他官兵一個又一個地渡過來。雙方終於會師成功。兩天後,維古的懸橋經紅軍一方面軍與四方面軍共同努力,終於架設成功了。
5、紅軍女戰士「接受檢查」
紅軍突破天險臘子口,翻越岷山,到達甘肅宕昌哈達鋪。部隊進入宿營地之後,所有小販都向紅軍部隊圍攏過來。為避免買賣擁擠,各部紅軍戰士都只派出采買員去購買東西,而且買賣用現大洋。群眾覺得紅軍說話和氣,買賣又公平,這樣多的人馬一點不嘈雜,都感到有點驚奇。
在這里更有意思的是幾位漢族、回族農婦對於紅軍中做政治工作的女戰士產生了興趣,她們覺得這些女戰士言語行動明明是女子,但細看她們穿著戎裝、麻鞋,又纏上綁腿,配著手槍,雄赳赳地又引起她們懷疑。
於是幾個農婦格外親熱地拉著一個女同志向他們家裡跑,因為她們對女戰士是男是女還抱一點懷疑態度,所以向女戰士「實行檢查」。
紅軍女戰士當時被弄得莫名其妙,大家嘩然一笑,然而那些「執行檢查」的農婦們則更進一步「親熱」,請那些紅色女戰士上炕(北方睡土炕,凡有客人來了都請上炕,但女人的炕只請女客)。女同志不僅被請上炕,而且被農婦請吃了晚飯。
一般的戰士們雖然沒有農婦請吃晚飯,但各個伙食單位都買到了羊肉和白面、鹽、油,與雪山草地吃野菜、青草,數月不嘗鹽油之味的情形比較起來,簡直就像「困於囚籠之鳥兒,一旦逃脫而翱翔空中一樣」。
紅軍經過短暫的休整,由此繼續向陝北行進,由於宣傳北上抗日的主張,由於秋毫無犯的紀律,沿途都受到群眾的歡迎。
Ⅲ 革命烈士故事 簡短的
1、董存瑞
董存瑞(1929年10月15日—1948年5月25日),河北省張家口市懷來縣人,出身於貧苦農民家庭,當過兒童團長。
1948年5月25日,在解放隆化縣的戰斗中,因部隊受阻於對方軍隊的橋型暗堡,董存瑞毅然抱起炸葯包,左腿負傷,沖至橋下。因身邊無處安放炸葯包,緊急時刻,董存瑞用自己的身體充當支架——手托炸葯包,犧牲時,未滿19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