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自古以來有很多母親為了教育好自己的孩子留下了很多典故,有哪些
1、岳母刺字
岳飛的英雄事跡在民間廣為流傳,其中嶽母刺字的故事也極為流行。 但是岳母刺字的故事,歷史上卻查無依據。宋人的筆記和野史均無記載,包括岳飛的曾孫岳珂所著的《金陀革編》也沒有記錄。岳母刺字始見於元人所編的《宋史本傳》,書雲:「初命何鑄鞠之,飛裂裳,以背示鑄,有『精忠報國』四大字,深入膚理」,但書中未註明此四字出自岳母之手。其實岳母刺的字是精忠報國。
2、孟母三遷
孟子的母親,世人稱她孟母。孟子小時候,居住的地方離墓地很近,孟子學了些祭拜之類的事,玩起辦理喪事的游戲。他的母親說:「這個地方不適合孩子居住。」於是將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學了些做買賣和屠殺的東西。母親又想:「這個地方還是不適合孩子居住。」又將家搬到學宮旁邊。孟子學習會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禮及進退的禮節。孟母說:「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這里定居下來了。等孟子長大成人後,學成六藝,獲得大儒的名望。君子以為這都是孟母逐步教化的結果。
3、陶母教子
陶母湛氏,是東晉名將陶侃的母親,以教子有方、寬厚待人著稱,與孟子的母親、歐陽修的母親、岳飛的母親並稱為中國古代「四大賢母」。湛氏,出生於三國時期吳國的新淦縣市南村(今新干縣金川鎮),家境貧寒,早年喪父,從小跟母親學習紡紗織布。湛氏十六歲那年,被吳國揚武將軍陶丹納為妾,生陶侃。
幾年後陶丹病逝。由於時局混亂,家道中落,湛氏只好攜陶侃回新乾娘家,以紡織謀生,供陶侃讀書。童年時的陶侃貪玩,讀書不用功,湛氏用織布梭子啟發陶侃,使其明白「光陰似箭,日月如梭」的道理,陶侃從此非常珍惜時間,發奮苦讀,終於成才。
4、斷機教子
孟子小的時候,有一次放學回家,他的母親正在織布,(見他回來,)便問道:「學習怎麼樣了?」孟子(漫不經心地)回答說:「跟過去一樣。」孟母(見他無所謂的樣子,十分惱火,)就用剪刀把織好的布剪斷。孟子見狀害怕極了,就問他母親:「為什麼要發這樣大的火?」孟母說:「你荒廢學業,如同我剪斷這布一樣。有德行的人學習是為了樹立名聲,問才能增長知識。
所以平時能平安無事,做起事來就可以避開禍害。如果現在荒廢了學業,就不免於做下賤的勞役,而且難於避免禍患。」孟子聽後嚇了一跳,自此,從早到晚勤學不止,把子思當做老師,終於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有德行的人認為孟母懂得做母親的法則。
5、蘇母教蘇
據《宋史》記載,蘇軾剛十歲時,父親蘇洵就游學四方,蘇軾的母親在家中主持家務,教育子女。她對蘇軾要求很嚴格,親自教他讀經史等書籍。不僅教蘇軾識字,還特別注重對兒子的德育教育。一次,蘇母教蘇軾讀《後漢書》時,讀到了《范滂傳》,蘇母為范滂母子不畏暴,為了正義而視死如歸的崇高精神深深地感動,不禁放下書來,喟然嘆息。
年幼的蘇軾也深深被感動,他問母親:「如果我長大後,跟范滂一樣,不惜捨身就義,母親會允許嗎?」蘇母肅然答道:「如果你能學范滂的樣,難道我就不能做到像范滂的母親一樣嗎?」 蘇軾從小在母親的教育下成長,二十歲時已經是博通經史,寫起文章來,下筆數千言,毫不費力。1057年考中進士,做過多年地方官,也曾在朝廷中任翰林學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