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哈佛非虛構寫作課》讀書筆記7:寫出好故事的技巧
我們每一個人在內心深處都有講故事的沖動。我們從小時候起就聽故事,我們知道應該怎麼講故事。
無論虛構還是非虛構寫作,有一些共通的問題是寫作者都要回答的:故事是在哪裡開局的?開局在哪裡結束而中間部分又在哪裡開始?中間部分在哪裡結束而結局又在哪裡開始的?這三個問題是經典的三幕劇式結構,結構是敘事的關鍵。
故事具有一定的結構,如果過多地偏離結構,故事就會寫不下去。故事在哪裡開始?中間部分在哪裡?結尾又在哪裡?
亞里士多德曾說:「最重要的是事件的結構,事件與人物無關,而關乎行動和生命。」如果你做了關於結構的正確決定,敘事就變得清晰和簡單。就像承包商在蓋房子之前,有了設計圖紙之後,一切都有跡可循了。
所有故事共通的部分都是在三個層次上展開。第一個層次是敘事,也就是發生了什麼事;第二個層次是主要人物對事件的感受,並且讓人物和讀者的感情合二為一;第三個層次是在事實和情感之下,喚起故事的普遍意義,即故事的主題:愛的持久,智慧的盛行,孩子的成長,戰爭的殘酷,以及偏見的歪曲。
第三個層次是讓故事更有力量的部分,就是故事的意義。意義是故事的本質,也是抽象階梯上端的部分。
敘事作家要有將故事和觀念融合的技能,僅僅只是敘述故事的敘事性非虛構寫作,永遠無法上升到偉大的層次。
無論是在采編階段還是寫作階段,寫作者都要對故事層面和觀念層面的相互影響有著高度的自覺,作者選擇的情節點要有效率地推動觀念的情節。
將觀念層固定在敘事層上的關鍵情節點,被《紐約客》專欄作家尼古拉斯·萊曼稱之為「婚禮時刻」。就像在主人公抱起吉他的電影場景中,觀眾的關注點會自動向聲音層面分配,在這一刻,通過故事情節的推進,觀念層面進入到了讀者的自覺意識。
「婚禮時刻」經常在主要人物做出影響故事方向的決定時刻出現。在到達「婚禮時刻」的過程中,還會出現多個停止敘事而傳達意義,或者暗示故事下一步的進展的時刻。能夠最好地表達這個過程的新聞術語是:路標、告示牌和果殼段。
路標、告示牌都很好理解,果殼段是指人物性格復雜化的位置。俄羅斯作家安東·契訶夫從轉折點或者情節點來定義一個小說。
他說:第一個轉折點,在開局的結尾,是人物性格的復雜化,也就是果殼段,這個時刻是主人公捲入讓他(她)的生活復雜化的事情的時刻。
復雜性並不一定是沖突,而僅僅是迫使人物付出精力的事情。但復雜性在西方文化的文學中常常是沖突。故事和觀念的結合是復雜的、困難的,甚至是混亂的,生活不也是如此嗎?
故事在進入困境和解決困境的過程中,人物都會經歷一些變化,如果沒有變化,作者可能完不成一個故事,關鍵就是要找到那個重要的轉折點。
大部分將要死於癌症的人接到診斷書的時候都很害怕,他們否認、掙扎,最後他們和自己的癌症和平相處了。轉折點是克服恐懼的時候,而不是接到癌症診斷書的時候。
意義就是:我們雖然無法改變命運,但是我們可以用保持尊嚴和控制感的方式來處理它。在大部分優秀的故事中,人物都是自己決定自己的命運,現實生活中這種事卻並不經常發生。在這個意義上,故事不像真實的生活。優秀的故事表現人如何存活,這就是結構反映意義的原因。
敘事方式和敘事節奏也是結構的一部分。大多數敘事性的文章都在概述和戲劇性敘事之間不斷切換。概述提供了場景與場景之間的連接,而場景通常是用戲劇性的敘事寫出來的。
標準的新聞故事是用概述性敘事來寫的,但是真正的講故事卻需要掌握戲劇性敘事。二者的區別就是寫作者的立足點,是在故事之中還是在故事之外。
節奏感對講故事也非常重要,講故事可以像交響樂,故事的節奏存在於小到句子大到段落之中。
如果你把歐內斯特·海明威的《永別了,武器》的第一部分,和著《勃蘭登堡協奏曲》第一樂章的韻律大聲朗讀,你會發現海明威的詞語聽起來和音樂結合得非常完美。
我們了解了故事的結構和故事結構反映意義的原因,下面我們來看從開頭到結尾應該怎樣安排結構。
開頭很重要,因為你在和讀者建立一種關系。開始讀一個故事應該像要開始一段旅程的感覺,開始朝一個目的地出發,作者必須決定這個故事反映的更大意義是什麼,然後帶著讀者到達這個意義。
開頭有很多方式可以選擇。以最緊張的時刻來開頭;一個小點來開頭,然後擴展開來;用近景開頭,然後拓寬;以私密時刻開頭,然後用倒敘的方式拉回;從具體細節開始寫起,然後詮釋整個故事。
開頭總是困難的,但是最困難的也是最重要的,就像是歌曲的第一個音符,可以「激起一個地方的靈魂」。
要讓讀者看到故事主人公的不同側面,敘述距離是個重要的概念。在用第一人構建故事人物中,我們講到作者要和「我」保持距離,這個距離是故事敘述者的位置,也叫心理距離。
作者選擇的位置,應該是一個總能為讀者觀看故事,提供最好視角的位置。敘述距離的改變,可以多維度地展示人物的不同感受,和電影導演混合使用特寫、近景、中景和遠景的方式很相似。
作者直接將讀者放到那裡,讓他自己目擊、經歷、感受,讀者感受到的經驗幾乎就像主人公感受到的一樣。這種方式比敘事更有力量。
比起敘述,對話更容易為讀者閱讀,也會讓作者對故事節奏有更好的把控。使用引述和對話時應該精煉而謹慎,確切地引用對話的兩條准則是:節制和真實。
要盡可能地保留對象的說話方式。當我們引用一段引語或者一段對話,我們是在告訴讀者:「那個人就是這么說的。」作者對修改一個人的語法要有著清醒的決定,采訪對象經歷的故事是令人驚奇的,他們的人性通過不規則的語法而熠熠生輝。
每一個故事都要抵達一個終點,結尾是讓你留在讀者的記憶中,並回響數天的最後一次機會。當你寫故事時,應該先寫結尾。
記住,結尾是你的目的地。當你已經知道你去往何處,剩下的文章就好寫多了。你在結尾必須做四件事情:向讀者傳達出文章要結束的信號,強化你的中心要點,在讀者翻過最後一頁後在他(她)的心中引起共鳴,及時結束。
在敘事中,難題的解決就是文章的結尾。一旦你到達了這一步,就可以趕緊結束了。寫好結尾有很多方法,一個好的結尾可以是:
有些結尾也會給出一個讀者沒想到的、但恰恰打動他們的意外。電影《哥斯拉》是這樣結尾的:怪獸被消滅了,人人都在慶祝,然後鏡頭就搖到了怪獸留在海底的蛋。這個結尾給出一種窺測未來的不祥預兆。
但是對於敘述性寫作而言,結尾最重要;在故事的結尾,或者每一部分的結尾,你的敘述必須達到高潮。
一個好的故事結尾會有總結,還會有驚喜,也許是讓事件完美收官,將主人公置於一個全新的境地。結尾不一定是整個故事的高光時刻,有的時候,安靜的瞬間常常更加意味深長。
作者戴維·芬克爾說,每次他寫作時,他都會先想好如何結尾,然後盡可能從接近這個結尾的方向開始故事。這讓他能夠聚焦,並保持緊湊的時間線。
1.寫作就像從你自己身上刮下一塊皮,人們能看到皮膚之下的東西。
2.開頭很重要,因為你在和讀者建立一種關系。
3.故事中的每一個句子都要建立在前一個句子之上,通過材料吸引讀者,直到他們上鉤。
4.好的故事就像好的歌曲。就像艾瑞莎·富蘭克林的歌曲,漲落起伏;像詹姆斯·布朗的歌曲,不斷重復;有時低沉有時高亢,起起落落;有時候只是尖叫。
5.我們喜歡故事,是因為我們在故事中思考,因為這是我們從世界獲得意義的方式。
㈡ 文章的標題是《好的故事》,好的故事是什麼
在魯迅的散文詩集《野草》中,有幾十處寫到夢境,大多數夢境都是描寫惡夢,而《好的故事》則於昏沉的背景之中,為我們打開了一種帶著明亮的暖色和淡淡的溫馨的回憶畫卷,表達了魯迅思想深處的那種執著的美好追求。
文章起於昏沉的夜,結於昏沉的夜。而在這起結之中,以漸漸地縮小了的燈火,燃起了一種美好的希望,展開了一幅美好的回憶圖景。
《好的故事》一如它的篇名,呈現出一種非常美好而又明快的美學意境,作者讓我們「看見一個好的故事」中「許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錯綜起來像一天雲錦,而且萬顆奔星似的飛動著,同時又展開去,以至於無窮」。文章開頭就為全篇奠定了明快美麗的感情基調,而「錯綜起來像一天雲錦……以至於無窮」一句就自然而然地成為文眼。
在展開的過程中,作者將那些帶有明快色調的意象一一攝入:烏桕,新禾,野花,叢樹,天,雲,竹,閃爍的日光……而且,「邊緣都參差如夏雲頭,鑲著日光,發出水銀色焰」。這些意象的鋪敘與描寫,引領讀者進入到一種賞心悅目的明朗意境之中。
接著魯迅仍然以明快的筆調,寫到暖色調的事物:水中的青天的底子,河邊枯柳樹下的幾株瘦削的一丈紅,大紅花一朵朵全被拉長了,這時是潑剌奔進的紅錦帶……
在這幅「永是生動,永是展開,我看不見這一篇的結束」的畫卷中,作者的思想感情也產生著一種層次性的變化:先是於昏沉的夜裡懨懨欲睡,再接著,「在朦朧中,看見一個好的故事」,然後,感受著「永是生動,永是展開,我看不見這一篇的結束」,「我一一看見,一一知道」以及「我就要凝視他們」都在表達「我」的感情漸向高峰與高潮狀態掘進的過程。於是,即使「雲錦也已皺蹙。凌亂……眼前還剩著幾點虹霓色的碎影」,「我」還要「拋了書,欠身伸手去取筆」,去記下它們,最終則是:「我總記得見過這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
伴隨著感情的層次性變化,背景同樣存在著一種層次性的改變。
一開始處在昏沉的夜,是在燈火漸漸地縮小了的灰暗背景中,然後漸漸明亮起來,次第寫到「蒙嚨」、「閃爍的日光」、「清楚起來」、「分明」、「皺蹙」、「凌亂」、「影子撕成片片」、「碎影還在」,最後又回到那「昏沉的夜」里的凝視與沉醉,完成了一個美好故事的回環。
作者在極短的篇幅中,從多個角度,且每個角度都從多個層次來展開那種超現實的想像,這就使得《好的故事》中暖色的想像和回憶具有了一種明快清晰的美學風格。
文章中視覺形象的奇特和豐富令人驚異,而且這些視覺形象令人應接不暇地互相疊印、融合。超現實想像賦予了文章本身以詩的美學表徵,而夢中美的境界又給了我們一個非常難得的閱讀記憶。在這美好的故事中,所有的形象都在表達諸多抽象的觀念,這就使《好的故事》永遠呈現出開放的、多層次的審美境界。而這樣的審美境界,散文名家方令孺在其名作《在山陰道中》認為,魯迅先生的《好的故事》,正是魯迅先生所想望的好的生活。
熟悉魯迅生平的人應該知道,《好的故事》是以從紹興西南偏門出城,經鑒湖、婁宮而到蘭亭那條路上的風光及歷史為背景而寫成的。1913年6月24日,魯迅在長住北京後第一次返鄉省親,6月26日,他「同三弟至大路浙東旅館偕伍仲文乘舟游蘭亭,又游禹陵。歸路經東郭門登陸,步歸。」(見《魯迅日記》)魯迅之弟周建人後來也曾回憶起那天的情景:他們在蘭亭逗留的時間較長,他們乘一隻烏篷船,出偏門經鑒湖到婁宮上岸,到蘭亭還要走十里旱路。兄弟凡人觀看王羲之手書的「鵝池」石碑。游覽右軍祠、墨池、御碑亭、流觴亭和亭前的流觴曲水,遙想著晉朝的丈人墨客在這里飲酒、吟詩作賦,讓酒杯隨著曲水徐徐流動的閑情選致。
魯迅在1919年12月24日最後一次離鄉返京之後,再也沒有機會踏上他所熱愛的故土。然而,在1925年寫就的這篇名文里,我們分明感受到他與著名的山陰道在精神血脈上一直保持著須臾不可分割的聯系。這種對家鄉風物刻骨的追憶,就這樣化為一個永無止境的「好的故事」,烙在了魯迅審美精神的空間。 嚴格地說,魯迅從十七歲便離開了故鄉。去尋找自己的理想和民族的希望。離開三味書屋,是他不悔的選擇;但棄醫從文,卻是他無奈的追尋。然而,在那時「狹小而黑暗的隧道中」,他始終相信並堅守自己的信仰與追求,因而,在這狹小而黑暗的隧道中除了有「狹小而黑暗」,有沿途的崎嶇與辛酸,同時也有著非常濃重、濃厚的故園情懷與明亮記憶,一直閃爍在魯迅的精神空間。關於這一點,《故鄉》中的少年閏土,《社戲》、《阿長與山海經》、《葯》(特別是瑜兒墳上的花環這一細節)等均可為證。
魯迅先生用如此暖色的筆觸來描寫他的想像世界和回憶中遙遠的故鄉,不僅是一種精神慰藉,更是一種美好的人生信仰和堅執的人生追求,因為,這里仍然有著魯迅的另一種韌性:「好的故事」就在明天。 因此,像「我真愛這一篇好的故事」,「我總記得見過這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這些表達抒情主人公執著追求美好境界的句子,也就成為我們深入理解這篇散文詩的通道。
㈢ 魯迅《好的故事》中「好的故事」指什麼
好的故事
先總寫。這故事「很美麗,幽雅,有趣」,有許多「美的人美的事」,錯綜起來「像一天雲錦」,飛動起來像「萬顆奔星」,幻化無窮,充滿生機。這既是「好的故事」的總體形象,又是作者憧憬的理想的象徵。次回憶。寫夢中回憶故鄉紹興山陰道上美的人美的事。澄碧清新的江南水鄉,百花競放的山野風光,勤勞朴實的農夫村婦,時聚時散的河中倒影,水中的萍藻游魚,諸影諸物,搖動,擴大,融和,鑲著日光,發出水銀色焰,瑰麗多姿,令人愛戀。這是對故鄉綺麗風光的真實描寫,非夢中的奇想虛化。
再具象。寫夢中所見的「現在」和「好的故事」。一寫「現在」的所見與「回憶」內容相似:「水中的青天的底子,一切事物統在上面交錯,織成一篇,永是生動,永是展開。」動靜結合,交相輝映,構成一篇「好的故事」。
好的故事
燈火漸漸地縮小了,在預告石油⑴的已經不多;石油又不是老牌,早熏得燈罩很昏暗。鞭爆的繁響在四近,煙草的煙霧在身邊:是昏沉的夜。
我閉了眼睛,向後一仰,靠在椅背上;捏著《初學記》⑵的手擱在膝髁⑶上。
我在蒙朧中,看見一個好的故事。
這故事很美麗,幽雅,有趣。許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錯綜起來像一天雲錦⑷,而且萬顆奔星似的飛動著,同時又展開去,以至於無窮。
我彷彿記得坐小船經過山陰道⑸,兩岸邊的烏桕⑹,新禾,野花,雞,狗,叢樹和枯樹,茅屋,塔,伽藍⑺,農夫和村婦,村女,曬著的衣裳,和尚,蓑笠,天,雲,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隨著每一打槳,各各夾帶了閃爍的日光,並水裡的萍藻游魚,一同盪漾。諸影諸物,無不解散,而且搖動,擴大,互相融和;剛一融和,卻又退縮,復近於原形。邊緣都參差⑻如夏雲頭,鑲著日光,發出水銀色焰。凡是我所經過的河,都是如此。
我所見的故事也如此。水中的青天的底子,一切事物統在上面交錯,織成一篇,永是生動,永是展開,我看不見這一篇的結束。
河邊枯柳樹下的幾株瘦削的一丈紅⑼,該是村女種的罷。大紅花和斑紅花,都在水裡面浮動,忽而碎散,拉長了,如縷縷⑽的胭脂水,然而沒有暈⑾。茅屋,狗,塔,村女,雲,……也都浮動著。大紅花一朵朵全被拉長了,這時是潑剌奔迸的紅錦帶⑿。帶織入狗中,狗織入白雲中,白雲織入村女中……在一瞬間,他們又將退縮了。但斑紅花影也已碎散,伸長,就要織進塔,村女,狗,茅屋,雲里去。
我所見的故事清楚起來了,美麗,幽雅,有趣,而且分明。青天上面,有無數美的人和美的事,我一一看見,一一知道。
我就要凝視他們……。
我正要凝視他們時,驟然一驚,睜開眼,雲錦也已皺蹙,凌亂,彷彿有誰擲一塊大石下河水中,水波陡然起立,將整篇的影子撕成片片了。我無意識地趕忙捏住幾乎墜地的《初學記》,眼前還剩著幾點虹霓色的碎影。
我真愛這一篇好的故事,趁碎影還在,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我拋了書,欠身伸手去取筆,——何嘗有一絲碎影,只見昏暗的燈光,我不在小船里了。
但我總記得見過這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
注釋
⑴石油:這里指煤油。
⑵《初學記》:30卷;中國古代的「類書」,唐朝徐堅等撰。取材於群經、諸予、歷代詩賦及唐初諸家作品。
⑶膝髁(kē):膝上骨,大腿骨。
⑷雲錦:錦,有彩色花紋的絲織品。雲錦,雲彩像錦一樣美麗。
⑸山陰道:中國歷史上著名的風景優美的地方,在紹興城的西南。《世說新語》的《言語》第二:「王子敬雲:從山陰道上行,山川自相映發,使人應接不暇。若秋冬之際,尤難為懷。」
⑹烏桕(jiù):即烏臼,喬木,高二丈余,夏開黃花,子可制油。
⑺伽(qié)藍:梵語,指寺廟。
⑻參差(cēn cī):意為不整齊。
⑼一丈紅:即蜀葵。高六七尺,夏秋開花產單瓣、復瓣均有,有紅、紫、淡紅、斑紅、黃、藍、白等色,鮮艷奪目,且花期很長,為宿根草本植物,每年初春,早於各種植物最先長出地面。且不用澆水施肥,自生自長,可以說是平民化的觀賞植物。種子落地,隨處發芽生根,不怕乾旱和病蟲害。
⑽縷縷:很細,接連不斷。
⑾暈:日月四周之光氣。或光影四周模糊者都叫暈。
⑿潑剌奔迸的紅錦帶:大紅花映在水中,被水的盪漾拉長了,在水裡形成了一條紅色的錦綉帶子,隨著水的奔迸波動作潑剌的聲音。
㈣ 魯迅的好的故事中好的故事指的是什麼
表達了作者想改變舊社會的想法及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
《好的故事》是現代文學家魯迅於1925年創作的一首散文詩。此文通過對夢境中「好的故事」的描繪,反映了作者魯迅在希望與失望的矛盾中。
啟迪人們摧毀「黑夜」,實現「好故事」的強烈生活願望,作者魯迅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和贊美,對理想的熱切嚮往。全文的風景是真實的,細致的,和景在情,有意的。
(4)好的故事就像什麼什麼擴展閱讀:
1、創建時間
這首散文詩寫於1925年1月28日,最早發表於1925年2月9日的《Threads》雜志第13期。關於這首散文詩的寫作日期,作者魯迅在編纂《野草集》時,在文章的結尾處寫了「二月二十四日」。
它比魯迅誤錄的散文詩《語絲》晚發表了兩個多月。查《魯迅的日記》,其中清清楚楚地記載了關於《野草》的每一個記載,只有一次,就是1925年1月28日這一天,有一個記載:「寫《野草》」。這一天是中國新年的第一個月的第五天,這與文章的開頭是一致的。
2、歷史背景
這篇文章寫於一九二五年,那時候,中國正處於大亂之中,帝國主義迫害中國,勞動人民生活艱苦。在這樣困難的情況下,筆者和廣大人民一樣,期待著早日有一個光明的未來。
㈤ 好的故事中在作者的夢中這個故事很美麗優雅有趣的就像什麼寄予著什麼
好的故事中在作者的夢中這個故事很美麗優雅有趣的就像夢對美麗的嚮往是人的期望,美麗的優雅就像給予著對今後美好生活的嚮往。
《好的故事》是現代文學家魯迅於1925年創作的一首散文詩。此文通過對夢境中「好的故事」的描繪,反映了作者魯迅在希望與失望的矛盾中,啟示人們毀掉「昏沉的夜」;
實現充滿「好的故事」的生活的強烈願望,表現了作者魯迅對美好事物的追求與歌贊,對理想的熱烈憧憬。全文景物寫得真實、細致,且景中有情,景中有意。
(5)好的故事就像什麼什麼擴展閱讀:
創作時間
這首散文詩寫於1925年1月28日,最初發表於1925年2月9日《語絲》周刊第13期。關於這篇散文詩的寫作時間,作者魯迅在編成《野草》集子的時候,文章的末章節附註的是「1925年2月24日」,這個時間,比此篇散文詩在《語絲》雜志上發表的時間晚了兩個多月,這應是魯迅誤記。
查《魯迅日記》,其中明確有關寫作《野草》各篇的記載,只有一次,是在1925年1月28日這一天的項下,記有:「作《野草》一篇。」這一天,正是中國舊歷新年的正月初五,與文章的開頭相吻合。
㈥ 對小孩講故事有什麼好處
對小孩講故事好處有:
培養積極思維
當幼兒聆聽了許多故事之後,有些書籍中的故事可以幫助幼兒克服生活中的困難和面對時代挑戰的困惑。幼兒會把故事和自己的生活聯系起來,向故事中的榜樣學習,產生積極的思維、在生活中樹立信心。這種思維來自於故事的啟發和幫助,這對幼兒是很重要的。好的故事就像一個朋友一樣,告訴你該怎樣去做、怎樣去想。
鍛煉思維能力
故事是一種促進幼兒發展和思維活躍的豐富的營養。幼兒的學習模式可以通過講故事、聽故事中多種的主題得以豐富。我們平時在給幼兒講故事的時候,要選擇一些幼兒易於理解的、對幼兒具有啟發性的故事。
讓幼兒在聽故事的同時,隨著故事的發生、發展、結尾而進行同步的思考。另外,教師也可以針對故事中的某些情節對幼兒進行提問,讓幼兒進行積極的思考,鍛煉思維能力。教師也可以有意識地讓幼兒學習故事中的某些語言,用語言來豐富幼兒的思維。
豐富幼兒知識
故事可以用來激發和擴展幼兒的思維,增長幼兒的知識。不同的故事中包含不同的知識和概念,比如數學的概念、方位的概念、空間感知、猜測與理解、分析和判斷的能力。
不同的故事包含不同的內容,我們在為幼兒選擇書籍的時候可以考慮各種書籍,豐富幼兒各方面的知識,讓幼兒在書的海洋中汲取營養。故事可以讓幼兒獲得許多生活中學不到的東西、擴展幼兒的視野。
陶冶幼兒情操
另外,故事還可以陶冶幼兒的情操,讓幼兒獲得更多的感性的思維、展開想像的翅膀。故事是豐富幼兒思維的有效媒介。在我們日常的教學中,也應該多用故事的教學形式,使幼兒的思維不斷成熟起來。
家長在為孩子講故事的時候,應該要為孩子選擇一個好的故事,這樣可以有效的開拓孩子的思維,激發孩子想像力。此外,家長講故事的時候應注意語氣,培養孩子聽故事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