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前程往事 > 張衡還寫了什麼故事

張衡還寫了什麼故事

發布時間:2024-07-18 13:49:03

❶ 科學家張衡的勵志故事

科學家張衡的勵志故事

張衡,字平子,章帝建初三年(公元78年),誕生於南陽郡西鄂縣石橋鎮(今河南省南陽市城北五十里)一個破落的官僚家庭。

東漢時期,也就是距今約一千八百多年前(公元117年),一台利用水力推動自動運轉的大型天文儀器――「水運渾象」(連接到科學里程碑漏水轉渾天儀)在東漢的京都洛陽製造成功了。僅僅相隔了二十年(公元138年),安置在京都洛陽的又一台儀器――「候風地動儀」准確地報告了西方千里之外發生的地震。這標志著人類開始了用儀器記錄研究地震的新紀元。這兩台著名儀器的發明者就是張衡--我國東漢時期偉大的科學家、文學家。張衡對中國古代的天文學、地震學和機械力學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傳說他還製造過指南車、記里鼓車等,因其機械製造水平很高,被尊稱為「木聖」。

張衡小傳

張衡,字平子,章帝建初三年(公元78年),誕生於南陽郡西鄂縣石橋鎮(今河南省南陽市城北五十里)一個破落的官僚家庭。祖父張堪是地方官吏,曾任蜀郡太守和漁陽(今河北省薊縣一帶)太守。張衡幼年時候,家境已經衰落,有時還要靠親友的接濟。「自古英才多貧賤,從來紈絝少偉男」 ,正是這種貧困的生活對他的成長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當時的南陽是經濟和文化都很發達的地區,有「南都」之稱。張衡在這樣的環境熏陶下,加上他自幼刻苦好學,在青少年時代就已經為後來從事文學和科學事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由於家中的經卷典籍慢慢地不能滿足張衡的求知慾望了,於是從十六歲開始,他便離鄉游學,廣結學者名流。他曾到漢朝故都長安一帶,游覽了當地的名勝古跡,考察了周圍的山川形勢、物產風俗、世態人情。後來他又到了當時的首都洛陽,就讀於最高學府―大學。並成為學識比較淵博的學者。當時,地方上曾經推舉他做「孝廉」,公府也多次招聘畢旦他去做官,但都被他拒絕了。

張衡自幼就對文學有特殊的愛好和研究。他的文學作品很多,風格也各不相同。有的形式短小,重在抒情,如《歸田賦》。有的氣勢磅礴,廣寫景物,如《二京賦》;有的特色突出,獨樹一格,如《四愁詩》、《同聲歌》等穗薯。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二十三歲的張衡應邀回鄉出任南陽太守鮑德的主簿,掌管文書工手族擾作。並在辦理政務之餘,潛心於文學創作。他以游學長安和洛陽的見聞作為素材,先後花了十年功夫,於安帝永初元年(公元107年)寫成著名的文學著作《東京賦》和《西京賦》,總稱為《二京賦》。文中,張衡以很大的篇幅無情揭露諷刺了當時京師中帝王貴族「取樂今日,遑恤我後,既定且寧,焉知傾」的腐敗寄生生活,受到人民的歡迎而傳誦於世。

後來,鮑德調任,張衡便辭職回家。掌握朝政的皇親鄧騭為了籠絡士人,幾次派人邀請張衡作他的幕僚,以增強自己這一派的勢力。但張衡一方面厭惡外戚專權,一方面想專心鑽研學問,都堅決地拒絕了。

在張衡三十四歲的時候,他的研究興趣逐漸轉到哲學和自然科學方面。他很喜愛揚雄(公元前53—公元18年)的哲學著作《太玄經》。《太玄經》的內容涉及天文、歷法、數學等方面,引起了他很大的興趣。《太玄經》里的一些樸素的唯物主義觀點也給了張衡以很大的啟發。

安帝永初四年(公元111年),張衡應征進京,先後任郎中、太史令、公車司馬令等低、中級官職。其中擔任太史令時間最長,前後達十四年之久。太史令是主持觀測天象、編訂歷法、候望氣象、調理鍾律(計量和音律)等事務的官員。在他任職期間,對天文歷算進行了精湛的研究,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漢朝時,關於天體運動和宇宙結構的學說已經出現了三種:蓋天說、渾天說和宣夜說。蓋天說創立最早,它認為天在上,地在下,天象一個半圓形的罩子,大地是平的,或者象一個倒扣著的盤子。渾天說主張天是渾圓的,日月星辰會轉入地下。至於大地,早期的渾天說認為大地是平的,東漢三國時期的陸績(公元187-219年)等進一步提出了大地是球形的概念,使渾天學說臻於完備。宣夜說卻認為天沒有一定的形狀,而是無邊無際的充滿氣體的空間,日、月、五星(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等都飄浮在氣體中。

張衡根據自己對天體運行規律的認識和實際觀察,認真研究了這三種學說,認為渾天說比較符合觀測的實際。他繼承和發展了前人的渾天理論,在西漢耿壽昌發明的渾天儀的基礎上創制了一個能夠精確在表演渾天思想的「渾天儀」。他精通天文、歷算,具有很強的革新思想,先後寫出了《靈憲》、《靈憲圖》、《渾天儀圖注》等天文學著作,成為東漢中期渾天學說的代表人物之一。

張衡之所以能夠在科學上做出傑出成就,成為偉大的科學家,和他堅持唯物觀點、反對唯心主義和迷信思想有密不可分的聯系。張衡一生為我國的科學文化事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是我國古代偉大的科學家之一。他謙虛謹慎、勤學不倦,在所從事的事業中表現出了一絲不苟、精益求精、不畏強權、勇於進取的研究風格。而他不慕名利的高尚品德更值得我們學習。

永和四年(公元139年),張衡請求告老還鄉不準,又被調到朝中做尚書,但只任職一年就與世長辭了,終年六十一歲。

《靈憲》

張衡一生所著的天文學著作,以《靈憲》最為著名。這是一部闡述天地日月星辰生成和它們的運動的天文理論著作,代表了張衡研究天文的成果。它總結了當時的天文知識,雖然其中也有一些錯誤,但還是提出了不少先進的科學思想和獨到見解。例如,在闡述渾天理論的時候,雖然仍舊保留著舊的地平概念,並且提出了「天球」的直徑問題,但是張衡進一步明確提出在「天球」之外還是有空間的。他說:「過此而往者,未之或知也。未之或知者,宇宙之謂也。宇之表無極,宙之端無窮。」就是說,我們能夠觀測到的空間是有限的,觀測不到的地方是無窮無盡,無始無終的宇宙。這段話明確地提出了宇宙在時間和空間上都是無窮無盡的思想,是十分可貴的。

張衡在《靈憲》中指出月亮本身並不發光,月光是反射的太陽光。他說:「夫日譬猶水,火則外光,水則含景。故月光生於日之所照,魄生於日之所蔽;當日則光盈,就日則光盡也。」(景就是影,魄指月亮虧缺的部分。)他生動形象地把太陽和月亮比做火和水,火能發光,水能反光,指出月光的產生是由於日光照射的.緣故,有時看不到月光,是因為太陽光被遮住了。他這種見解在當時是十分新鮮的,也是正確的。同時,張衡還進一步解釋了月食發生的原因。他說:「當日之沖,光常不合者,蔽於地也,是謂暗虛。在星則星微,遇月則食。」這段話的意思是:「望月」時,應該能看到滿月,但是有時看不到,這是因為日光被地球遮住的緣故。他將地影的暗處叫做「暗虛」,月亮經過「暗虛」時就發生月食,精闢地闡述了月食的原理。至於「在星則星微」一句,說的是星星碰上「暗虛」就隱而不見了。現在看來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由於星星距地球極為遙遠,又大都是發光的恆星,不象月球一樣屬於行星,因此沒有任何一個星星會進入地球的影子之中而失去了光芒。這是張衡的不足之處。這也可以看出在當時的水平下,古人的研究不可能作到盡善盡美。今人也一樣,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都不可能將事情作的絕對正確,但一定要最大程度的正確反映客觀現實。

此外,張衡在《靈憲》中還算出了日、月的角直徑,記錄了在中原洛陽觀察到的恆星二千五百顆,和近代天文學家觀察的結果是相接近的。在他的另一部天文著作《渾天儀圖注》里還測定出地球繞太陽一年所需的時間是「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度之一」,和近代天文學家所測量的時間三百六十五天五小時四十八分四十六秒的數字十分接近,說明張衡對天文學的研究已經達到了比較高的水平。

和迷信作戰

東漢封建統治者為了加強他們的統治地位,把讖緯神學作為正統思想,強迫人們信奉。「讖緯」是以封建迷信來解釋經書典籍,穿鑿附會、用來預卜吉凶的一種學說。它的基本思想是宣揚「王權神授」、「天人感應」等唯心思想,因此很受統治者推崇,被尊為朝章國典。這些腐朽的唯心主義思想理所當然地受到了當時一些進步的思想家如揚雄、桓譚、王充等人的堅決反對。之後,張衡也積極投入到了反讖緯神學的斗爭。安帝延光二年(公元123年),一場關於歷法的大辯論掀起了:梁豐等人借口當時實行的四分歷不合圖讖,提出廢除四分歷,恢復太初歷。四分歷源於太初歷,是對舊歷在根據天體運行的實測資料修改後得來的,自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開始使用,是當時比較精密的歷法。張衡和另一天文學家周興堅決反對恢復古歷。他們根據自己多年對天象的觀測,對各種歷法作了深入的研究、比較,認為四分歷比較精密。在辯論中,他們所就觀測到的現象以及這些現象產生的原因進行了深入的講解,駁得梁豐等人張口結舌,「或不對,或言失誤」,終於使四分歷得以繼續沿用。這是我國歷法史上唯物主義對唯心主義斗爭的一個勝利。

;

❷ 古代科學家張衡的故事

古代著名的科學家張衡,發明了渾天儀、地動儀、測驗風向的候風儀等,對人類科學文化事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下面是我為您收集整理的名人故事,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古代科學家張衡的故事 篇1

張衡是中國古代科學家、文學家、發明家,他發明了「地動儀」,這是世界上第一架測定地震及其方位的儀器。他還發明了「渾天儀」、「候風儀」等儀器。

我們在小學語文課本里學習過「數星星的孩子」,這個孩子就是我國古代科學家張衡。張衡的故事家喻戶曉,他的成就世人皆知。

張衡是東漢時候傑出的科學家。他從小就愛想問題,對周圍的事物,總要尋根究底,弄個水落石出。

在一個夏天的晚上,張衡和爺爺、奶奶在院子里乘涼。他坐在一張竹床上,仰著頭,獃獃地看著天空,還不時舉手指指劃劃,認真地數星星。

張衡對爺爺說:「我數的時間久了,看見有的星星位置移動了,原來在天空的,偏到西邊去了。有的星星出現了,有的星星又不見了。它們不是在跑動嗎?」

爺爺說道:「星星確實是會移動的。你要認識星星,先要看北斗星。你看那邊比較明亮的七顆星,連在一起就像燙衣服的熨斗,很容易找到……」

「噢!我找到了!」小張衡很興奮又問:「那麼,它是怎樣移動的呢?」

爺爺想了想說:「大約到半夜,它就移到地平線上,到天快亮的時候,這北斗就翻了一個身,倒掛在天空……」

這天晚上,張衡一直睡不著,多次起來看北斗。夜深人靜,當他看到那閃爍而明亮的北斗星時,果然倒掛著,他感到多麼高興啊!他想:這北斗為什麼會這樣轉來轉去,是什麼原因呢?天一亮,他便趕去問爺爺,誰知爺爺也講不清楚。於是,他帶著這個問題,讀天文書去了。

後來,張衡長大了,皇帝得知他文才出眾,把張衡召到京城洛陽擔任太史令,主要是掌管天文歷法的事情。

為了探明自然界的奧秘,年輕的張衡常常一個人關在書房裡讀書、研究,還常常站在天文台上觀察日月星辰。他想,如果能製造出一種儀器,能夠上觀天,下察地,預報自然界將要發生的情況,這對人們預防災害,揭穿那些荒誕的迷信鬼話,該是多麼好啊!

於是,張衡把從書本中和觀察到的材料,進行分析研究,開始了試制「觀天察地」儀器的工作。他把研究的心得先寫成一本書,叫做《靈憲》。在這本書里,他告訴人們:天是球型的,像個雞蛋,天就像雞蛋殼,包在地的外面,地就像蛋黃,就叫做「渾天說」。

接著,張衡根據這種「渾天說」的理論,開始設計、製造儀器了。不知經過多少個風雨晨昏,熬過多少個不眠之夜,一個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天文儀器--渾天儀誕生了。這個大銅球很像今天的地球儀,它裝在一個傾斜的軸上,利用水力轉動,它轉動一周的速度恰好和地球自轉一周的速度相等。而且在這個人造的天體上,可以准確地看到太空中的星象。張衡說:「天上的星星,能見的共有二千五百顆,但我們經常能看到的卻只有一百二十顆。」

後來,張衡經過努力鑽研,又發明創造了世界上第一架能預報地震的儀器--地動儀。這個地動儀也是鋼鑄造的,形狀像個酒壇子,四周鑄著八條龍,每條龍口裡含著一個小銅球。只要哪一條龍口中的銅球吐了出來,就預示著那個方向發生地震了。測試非常靈驗,沒有一次不準。

張衡在科學上的創造發明是偉大的,這是由於他從小就愛科學,勤奮地學習鑽研和不懈地觀察實驗,而且能把書本知識和實踐經驗結合起來,通過自己刻苦研究、創造才獲得的。

古代科學家張衡的故事 篇2

張衡家族世代為當地的大姓。他的祖父張堪,自小志高力行,被人稱為聖童,曾把家傳余財數百萬讓給他的侄子。光武帝劉秀登基後張堪被任命為蜀郡太守,隨大司馬吳漢討伐割據益州的公孫述,立有大功。其後又領兵抗擊匈奴有功,被拜為漁陽太守。曾以數千騎兵擊破匈奴來犯的一萬騎兵。此後在他的任期內匈奴再也沒有敢來侵擾。他又教人民耕種,開稻田八千頃,人民由此致富。所以,有民謠歌頌他說:"張君為政,樂不可支。"張堪為官清廉。伐蜀時他是首先攻入成都的,但他對公孫述留下的堆積如山的珍寶毫無所取。蜀郡號稱天府,但張堪在奉調離蜀郡太守任時乘的是一輛破車,攜帶的只有一卷布被囊。

張衡像他的祖父一樣,自小刻苦向學,少年時便會做文章。16歲以後曾離開家鄉到外地游學。他先到了當時的學術文化中心三輔(今陝西西安一帶)地區。這一地區壯麗的山河和宏偉的秦漢古都遺址給他提供了豐富的文學創作素材。以後又到了東漢都城洛陽。在那兒,他進過當時的最高學府太學,結識了後來著名的學者崔瑗,與他結為摯友。張衡興趣廣泛,自學《五經》,貫通了六藝的道理,而且還喜歡研究算學、天文、地理和機械製造等。但在青年時期,他的志趣大半還在詩歌、辭賦、散文上,盡管他才高於世,卻沒有驕傲之情。平常從容淡泊,不喜歡與俗人相交。

古代科學家張衡的故事 篇3

字平子(公元78年——139年),東漢南陽西鄂(今河南召縣石橋鎮)人。傑出的科學家,發明了渾天儀、地動儀、測驗風向的候風儀等,對人類科學文化事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張衡幼年時代,家境貧寒,但他年幼好學,天資聰慧。漢名士崔璦說他「天資睿哲,敏而好學,如川之逝,不舍晝夜」。他十幾歲時,便積累了相當豐富的知識。和帝永元六年(公元94年),張衡胸懷遠大的政治抱負,離開了家鄉,開始游歷名都大邑,求師問業,曾游於三輔,入京師,觀太學,遂誦《五經》,貫六藝,十八歲便寫成了第一篇文學作品——《溫泉賦》。

張衡二十三歲時,受聘於南陽郡太守鮑德門下當主薄。此後他花了十年功夫,寫成了著名的《二京斌》(即,西京斌》、《東京斌》),諷刺「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的不良風氣,並淋漓盡致地描繪出名都故城的盛大場面,表現了他在文學方面的較高成就。

永初四年(公元110年),張衡由鮑德舉薦,進京作了郎中,在任三年,遷升為尚書侍郎,元初二年(公元115年),又調升,太師令,掌管天文、歷法、預報天象氣候。從此,他潛心鑽研文學,獲得了很高的成就。

張衡的宇宙天體觀是「渾天說」,認為「渾天如雞子」,天和地的關系就象蛋殼包蛋黃一樣,天外地內。他所著《靈憲》一書,用赤道、黃道、南極、北極等名詞,並畫出我國第一張完備的星圖,共有2500顆恆星。公元117年,他創造了世界上第一架利用銅壺滴漏帶動的渾天儀,渾天儀分內外兩圈,可以轉動,上面刻有南北極和赤道、黃道。二十四節氣以及日月星辰等,日月星辰位置和出沒情況與宇宙間的情形完全一致。建光元年(公元121年),張衡調任司馬令,後上日蝕表。順帝永建元年(公元126年),再轉任太史令舊職。陽嘉元年(公元132年),又創造了候風地動儀,以精銅鑄之,狀似酒樽,四周鑲有八條龍,龍頭對著東、南、西、北及東北、東南、西北、西南八個方向,龍嘴各銜銅丸一個,每個龍頭下面各蹲一隻青蛙。如果發生地震,發生地震的那個方向的龍嘴會自動張開,銅丸隨之滾出,落入青蛙嘴中,工作人員便可立刻記下地震的時間和方向。

張衡還創造發明了計里鼓車、指南車、測影土圭、獨飛木雕等,撰寫了《歷法靈憲》和《算罔論》,著有三十多篇科學、哲學、文學方面的著作。他在歷法、算學、哲學以及文學藝術上都有很大貢獻。

古代科學家張衡的故事 篇4

1956年河南省南陽市人民政府重新修整了一座庄嚴巍峨的古墓這就是著名的張衡墓。

張衡於公元78年出生在南陽西鄂,也就是現在的河南省南陽市石橋鎮,是我國東漢時期著名的科學家、文學家。他從小就博覽群書,十五歲的時候,便告別家鄉出外游學。他先入武關,游三輔。十七歲的時候,他去洛陽的途中,登上了驪山峰頂。面對廣闊的天地和壯麗的山河,他感到了前所來有的自豪與無限的感慨。下山的時候,他又去神進溫泉游泳。此次游覽,張衡對京都附近的自然景觀、歷史風貌、社會人情、學術情況都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認識,也豐富了自己的人生經歷。

不久,張衡到了都城洛陽,進入朝廷辦的太學堂讀書。他把全部精力都放在鑽研典籍和與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討論問題上。張衡的家庭很貧困,平時的吃、穿、用都十分節儉。冬夜裡,他只蓋一條破被子,蜷曲著身子在燈下讀書。因為沒有鞋穿,他的腳時常凍得紅腫,乃至化膿潰爛,但他都咬著牙堅持。

張衡經常觀察日月星辰,探索它們在天空里運行的規律。他把研究的結果寫在一本書上,叫做《靈憲》。在這本書里,他已經用了赤道、黃道、南極、北極等名詞。張衡記錄了二千五百顆恆星,並且畫出了我國第一幅較完備的星圖。那時候他已經知道,月亮本身是不發光的,是受了太陽的照射才反出光來;月亮的黑暗部分,就是沒有照射到太陽光的部分。所以月亮的位置和太陽相對的時候,是滿月;月亮運行到跟太陽同一個方向的時候,人們就看不見它了。他還根據太陽在天空中運動的規律,解釋了冬天日短夜長、夏天日長夜短的道理。他說天好像雞蛋殼,包在地的外面;地像雞蛋黃,在天的中間。這種假設叫做「渾天說」。在張衡以前,多數人都相信「蓋天說」,認為地是平的,天像一隻碗,反扣在地上。張衡的「渾天說」雖然不符合實際情形,但是比「蓋天說」大大前進了一步,並且對計算歷法有實用的意義。

公元117年,張衡在東漢都城洛陽研製成功了一台利用水力帶動的天文儀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機械轉動計時器。歐洲到公元十二世紀才製造出機械性的計時器,比我國晚一千多年。公元132年,張衡發明了世界上第一架測定地震的儀器——地動儀。這些發明都在世界科學發展史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也為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古代科學家張衡的故事 篇5

張衡(78-139),字平子,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縣石橋鎮)人。他是我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為我國天文學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數學、地理、繪畫和文學等方面,張衡也表現出了非凡的才能和廣博的學識。

兒時的張衡天資聰明,態度謙虛,特別喜歡思考問題。他對自然界中的`萬事萬物都充滿了興趣。早上帶著露珠的花朵,中午高懸天空的太陽,晚上天空中皎潔的月亮、一閃一閃的星星都讓他產生了無窮無盡的聯想。他總是跟在父母身後問這問那。

有一次,他和母親一起到田野中挖野菜。出去的時候,太陽剛剛從東方升起,紅艷艷的,煞是可愛。他不經意間看見了自己的影子是那麼長。他想,我要是長得像影子那樣高大多好哇。不知不覺到了中午,母親挖了滿滿一籃子野菜。他跟在母親後面,一蹦一跳地走著。「咦!影子哪裡去了呢?」他驚奇地叫道。低頭一看,影子縮成了一團,踩在腳底下。張衡趕忙問母親這是怎麼回事,母親說這是由於中午到了,太陽升得最高,影子就會變短縮成一團,到了傍晚太陽快要落山的時候,影子還會變長的。

回到家裡,張衡一直關注著自己的影子的長度。他發現真的像母親說的那樣:傍晚時分,自己的影子又變得像早晨時那樣長。他感覺自己又學到了一點新知識,高興極了。

一個夏天的晚上,父母帶著小張衡一起到打穀場上納涼。這是人們一天當中最快樂的時光。大人們一邊搖著扇子,一邊海闊天空地聊天;孩子們則嘰嘰喳喳地玩得不亦樂乎,一會兒捉迷藏,一會兒過家家。只有張衡一個人不聲不響地呆在旁邊,望著茫茫夜空,嘴裡還小聲默念著「一個,兩個……」母親以為他白天跟自己出去累著了,就說:「衡兒,你要是累了就自己回屋裡歇著吧,不要愣在那裡,丟了魂似的。」張衡好像沒聽見,依然站在那裡,目不轉睛地望著蒼穹。

父母見他沒吱聲,也就不再管他。又過了好一會兒,大人們都睏倦了,接二連三地回家睡覺了,他還在那裡望著天空。這時,一個大點兒的孩子過來拍了拍他的肩膀,說:「咳!傻了,老瞅著天上干什麼,那上邊又不會掉金豆子。」張衡這才回過神來,揉一揉酸痛的脖子說:「誰指望天上掉金豆子了,我在數星星。」此語一出,大家都愣住了。「什麼,什麼,數星星,真新鮮,還有數星星的傻瓜。那我問你,數清了嗎?」那位大哥哥問。「我還沒有數完呢,不過現在己經數到一千多顆了。」

旁邊的一位老爺爺插話道:「孩子呀,別數了,天上的星星是數不完的。這些星星無窮無盡,飄忽不定……」張衡卻打斷老爺爺的話:「才不是呢,那一片天空就只有一千多顆,只要我堅持數下去,肯定會數完的。」老爺爺被張衡的執著精神打動了,一下子不知道說什麼好。

張衡的父親趕緊過來打圓場:「不許這樣跟老爺爺說話。」張衡意識到自己的不對,連忙向老爺爺道歉。但他回過頭來,還是想跟父親辯解一番。父親早看出他的心思,就說:「衡兒,我知道你的想法,但你這樣挨個數是不行的。天上的星星分布是有規律的,你要按照這些規律,把它們分成一個個星座。這樣才會把它們弄清、記牢。」

小張衡點了點頭,按照父親說的去做,果然又認識了許多新的星星。

隨著年齡的增長,張衡的求知慾越來越強烈。當時,各種自然災害頻繁地發生,地震帶來的災難尤為嚴重。它來無影去無蹤,一旦發生卻極具破壞力。這引起了張衡的思考。他想,能不能製造一種在地震發生後准確測定其方位的儀器,以便及時調撥物資進行救援。定下目標以後,他查閱了大量關於地震的資料,並且多次實地勘測。

有時,張衡為了獲得第一手資料,親自來到剛剛發生地震的地方,測量大地的震感。有一次,他把測震儀插入大地,剛要讀取數據,一波劇烈的餘震襲來,離他不遠處的一道土牆轟然坍塌。幸虧他眼疾手快,往旁邊一跳,才躲過一劫,不然肯定要被砸成肉泥。他拍拍身上的灰土,繼續看儀器上的數據。遠處的老百姓十分不理解他的做法,認為他簡直是發瘋了。但張衡不為所動,仍然夜以繼日地研究地動儀。不久,地動儀成功問世了。

❸ 寮犺 鐨勬晠浜嬫湁鍝浜

寮犺鐨勬晠浜嬫湁澶氫釜錛屽叾涓姣旇緝钁楀悕鐨勬湁浠ヤ笅鍑犱釜錛


涓銆佸壋閫犲湴鍔ㄤ華


寮犺鏄鎴戝浗鍙や唬钁楀悕鐨勫ぉ鏂囧﹀跺拰鍙戞槑瀹躲傚叾涓錛屼粬鍙戞槑鐨勫湴鍔ㄤ華琚璁や負鏄涓栫晫鍦伴渿瀛︾殑閲嶅ぇ鎴愬氨涔嬩竴銆傚湴鍔ㄤ華鍒╃敤綺懼瘑鐨勫姏瀛﹀師鐞嗗拰宸у欑殑鏈烘扮粨鏋勶紝鍙浠ラ勬祴鍦伴渿鐨勫彂鐢燂紝瀵瑰彜浠gぞ浼氶槻鐏懼噺鐏懼叿鏈夐噸瑕佹剰涔夈傚紶琛″埗浣滃湴鍔ㄤ華鐨勮繃紼嬪厖鍒嗗睍鐜頒簡浠栫殑鑱鏄庢墠鏅哄拰鍗撹秺鐨勭戞妧鍒涙柊鑳藉姏銆


浜屻佹綔蹇冪爺絀跺ぉ鏂囧巻娉


寮犺瀵瑰ぉ鏂囧巻娉曠殑鐮旂┒闈炲父娣卞叆錛屼粬鏀硅繘浜嗗巻娉曪紝鎻愰珮浜嗗巻娉曠殑鍑嗙『鎬с傚悓鏃訛紝浠栬繕鎾板啓浜嗗氱瘒鏈夊叧澶╂枃瀛︾殑钁椾綔錛岄槓榪頒簡澶╀綋榪愯岃勫緥鍜屽畤瀹欒傘傝繖浜涚爺絀舵垚鏋滃逛簬褰撴椂紺句細涔冭嚦鍚庝笘鐨勫ぉ鏂囧﹀彂灞曢兘浜х敓浜嗘繁榪滅殑褰卞搷銆


涓夈佹枃瀛﹂犺d笌浼犱笘涔嬩綔


闄や簡縐戝﹀彂鏄庡拰澶╂枃鐮旂┒錛屽紶琛″湪鏂囧︽柟闈涔熸湁寰堥珮鐨勯犺c備粬鐨勬枃瀛︿綔鍝佹儏鎰熶赴瀵岋紝鏂囩瑪浼樼編錛屽叿鏈夊緢楂樼殑鑹烘湳浠峰箋傚叾涓錛屻婂綊鐢拌祴銆嬫槸浠栫殑浠h〃浣滀箣涓錛岃繖綃囪祴鏂囪〃杈句簡浠栧圭敯鍥鐢熸椿鐨勫悜寰鍜屽硅嚜鐒剁殑鐑鐖憋紝浣撶幇浜嗕粬鐨勬枃瀛︽墠鍗庛


鍥涖佷負瀹樻竻姝e粔媧


寮犺鐨勭敓騫充簨榪逛腑錛屼粬鐨勪負瀹樹箣閬撲篃鍊煎緱縐伴亾銆備粬涓鐢熶負瀹樻竻姝o紝鍏沖績鐧懼擄紝鑷村姏浜庢敼鍠勬皯鐢熴備粬鍦ㄦ媴浠誨湴鏂瑰畼鏈熼棿錛屽嫟鏀跨埍姘戱紝娣卞彈鐧懼撶埍鎴淬


寮犺鐨勬晠浜嬩笉浠呭睍鐜頒簡浠栧湪縐戞妧銆佹枃瀛︺佹斂娌葷瓑鏂歸潰鐨勬墠鍗庡拰鎴愬氨錛屼篃浣撶幇浜嗕粬瀵圭ぞ浼氱殑璐$尞鍜屽瑰悗涓栫殑娣辮繙褰卞搷銆備粬鐨勬晠浜嬫縺鍔辯潃鍚庝漢涓嶆柇榪芥眰鐭ヨ瘑錛屽媷浜庡壋鏂幫紝涓虹ぞ浼氱殑榪涙ュ拰鍙戝睍鍋氬嚭璐$尞銆

❹ 張衡的名人故事

1、發明地動儀

公元132年(陽嘉元年),張衡在太史令任上發明了最早的地動儀,稱為候風地動儀。據《後漢書·張衡傳》記載:地動儀用精銅鑄成,圓徑八尺,頂蓋突起,形如酒樽,用篆文山龜鳥獸的形象裝飾。中有大柱,傍行八道,安關閉發動之機。它有八個方位,每個方位上均有一條口含銅珠的龍,在每條龍的下方都有一隻蟾蜍與其對應。

任何一方如有地震發生,該方向龍口所含銅珠即落人蟾蜍口中,由此便可測出發生地震的方向。經過試驗,與所設制,符合如神,自從有書籍記載以來,是沒有過的。曾經一龍機發,地不覺動,雒陽的學者都責怪不足信,幾天之後,送信人來了,果然在隴西地發生地震,眾人於是都服其神妙。自此之後,朝廷就令史官記載地動發生的地方。

2、發明渾天儀

張衡在西漢耿壽昌發明的渾天儀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渾天說,創制了一個比以前都精確、全面得多的「渾天儀」。

漏水轉渾天儀是一種水運渾象。用一個直徑四尺多的銅球,球上刻有二十八宿、中外星官以及黃赤道、南北極、二十四節氣、恆顯圈、恆隱圈等,成一渾象,再用一套轉動機械,把渾象和漏壺結合起來。

以漏壺流水控制渾象,使它與天球同步轉動,以顯示星空的周日視運動,如恆星的出沒和中天等。它還有一個附屬機構即瑞輪冥菜,是一種機械日歷,由傳動裝置和渾象相連,從每月初一起,每天生一葉片;月半後每天落一葉片。它所用的兩級漏壺是現今所知最早的關於兩級漏壺的記載。

張衡在創作了渾天儀之後曾寫過一篇文章。此文全文已佚。只是在梁代劉昭注《後漢書·律歷志》時作了大段引述而使之傳世。劉昭注中把這段文字標題為《張衡渾儀》。稱之為「渾儀」可能是劉昭所作的一種簡化。在古代,儀器的定名並不嚴格。雖然後世將「渾儀」一詞規范為專指觀測儀器,但在隋、唐以前,「渾儀」也可用於表演儀器。

(4)張衡還寫了什麼故事擴展閱讀:

被後世稱為「科聖」

張衡早有文名,「少善屬文」,且曾師從著名經學家賈逵,精通經藝。文學創作上,創作過著名的《二京賦》和大量的詩歌,對漢大賦和抒情小詩、七言詩的發展做出了新的貢獻和探索。張衡從事天文科學的研究,是受著名文學家、哲學家揚雄《太玄經》的啟發開始的。

《太玄經》為一部研究宇宙現象的哲學著作,該書的唯物論和無神論思想對張衡影響很大,改變了他的研究興趣,此後張衡便轉向了對宇宙現象和規律的探索。

公元111年張衡被召到京師洛陽,歷任郎中、尚書侍郎、太史令。其中前後兩次擔任太史令的官職,長達14年之久。太史令一職,掌管歷法、觀測天文氣象以及管理朝廷祀典等,他利用這一優越條件,認真觀察天象,勤於鑽研,不但在理論上形成了一系列科學的天文學認識,在實踐上還發明了多項天文儀器和計算方法,為中國科學乃至世界科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閱讀全文

與張衡還寫了什麼故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怎麼能讓幸福樹分枝 瀏覽:796
鄉鎮事業編制如何轉變身份 瀏覽:664
愛情里有哪些手段 瀏覽:123
易經怎麼看婚姻 瀏覽:731
我的愛情在天邊是什麼歌 瀏覽:273
這才叫愛情是什麼歌曲 瀏覽:491
她說我也是幸福的人怎麼回復 瀏覽:744
事業編擬聘公示後多久發工資 瀏覽:117
故事欣賞法是什麼 瀏覽:466
美女老鄉怎麼拍 瀏覽:582
電腦如何下載京視健康app 瀏覽:384
皮影戲寓言故事怎麼做 瀏覽:109
幸福到底是怎麼形成的 瀏覽:771
路衍經濟歸屬於什麼專業 瀏覽:43
有哪些有故事的古城 瀏覽:330
經濟犯罪多少日能結案 瀏覽:871
草原上的小牧寫的是什麼故事 瀏覽:204
對你來說什麼是幸福的事情 瀏覽:346
聖杯6逆位事業代表什麼 瀏覽:713
哲學還是經濟學哪個更好找對象 瀏覽: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