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有關家風的名人故事有哪些
一、司馬光司馬光,字君實,號迂叟,世稱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歷史學家,官至宰相。司馬光雖官高權重,但嚴於教子,很注重培養子女自律自立意識。他寫了了篇傳誦至今的《訓儉示康》。他在總結了歷史上許多達官顯貴之子,因受祖上蔭庇不能自強自立而頹廢沒落的教訓。告誡其子:"有德者皆由儉來也"、"儉以立名,侈以自敗"。由於教子有方,司馬光之子,個個謙恭有禮,不仗父勢,不恃家富,人生有成。以致世人有"途之人見容止,雖不識皆知司馬氏子也"。二、曾國藩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史上有爭議的人物,對他的評價估且不論,但他的家庭教育卻有令人矚目的成就。他以「勤」字為人生第一要義。自己身體力行,教育子女也養成勤勞作風。要求「諸男在家勤灑掃」「諸女學洗衣,學煮茶燒菜」。還為曾家婦女規定了「日課」四項:「食事」,每天早飯後做各種小菜;「衣事」,已午刻紡花或績麻;「細工」,傍晚即晚飯後做男女布鞋或縫制衣服。曾國藩作為封侯拜相之人,對「日課」還要定期檢查,親自抓落實。俗話說:「人貴勤」,可見,曾家的「崇勤」家風著實可贊。
民族英雄林則徐曾寫過一副對聯傳給後代:「子孫若如我,留財做什麼?賢而多財,則損其志;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麼?愚而多財,益增其過。」意思是說,如果子孫像我一樣正直、果敢,那我留錢做什麼?賢良的人擁有了大量錢財,就會玩物喪志,失去了遠大志向。如果子孫不如我,那我留錢做什麼?愚蠢的人手中有了錢,不僅不思進取,還會去做壞事。
『貳』 關於家風家訓的故事有哪些
1、司馬光教子有方
司馬光,字君實,號迂叟,世稱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歷史學家,官至宰相。司馬光雖官高權重,但嚴於教子,很注重培養子女自律自立意識。他寫了了篇傳誦至今的《訓儉示康》。
他在總結了歷史上許多達官顯貴之子,因受祖上蔭庇不能自強自立而頹廢沒落的教訓,告誡其子:"有德者皆由儉來也。""儉以立名,侈以自敗"。
由於教子有方,司馬光之子,個個謙恭有禮,不仗父勢,不恃家富,人生有成。以致世人有"途之人見容止,雖不識皆知司馬氏子也"。
2、吉鴻昌不忘父訓
吉鴻昌,字世五,河南扶溝人。察綏抗日同盟軍領導人之一。早年在馮玉祥部隊當兵,以英勇善戰升為營長、師長,後任國民黨軍長和寧夏省政府主席。
1920年,25歲的吉鴻昌,當時任營長,父親吉筠亭病重。他對前來探視的吉鴻昌說:"當官要清白謙正,多為天下窮人著想,做官就不許發財。否則,我在九泉之下也不能安眠。"吉鴻昌含淚答應。
吉鴻昌父親病逝後,他把"做官不許發財"六字寫在瓷碗上,要陶瓷廠仿照成批燒制,把瓷碗分發給所有官兵。在分發瓷碗大會上說:"我吉鴻昌雖為長官,但決不欺壓民眾,掠取民財,我要牢記父親教誨,做官不為發財,為天下窮人辦好事,請諸位兄弟監督。"
吉鴻昌言行一致,一生清白謙正,處處為民眾。當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人民陷入水深火熱之中,他反對蔣介石的投降政策,奮起抗日。遭國民黨反動派殺害,犧牲時年僅39歲。
3、魯迅教子順其自然
魯迅和許廣平僅有一子,即周海嬰。兒子出生時,許廣平出現難產跡象,當醫生向魯迅徵求意見是留大人還是留孩子時,他果斷回答:「留大人。」結果母子平安。
在兒子成長過程中,魯迅基本按照《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的思想來實行,讓他「完全的解放」,其中又說:「我現在心以為然的,便只是愛。」
據周海嬰所著《魯迅與我七十年》介紹,魯迅的教育方式是「順其自然,極力不多給他打擊,甚或不願拂逆他的喜愛,除非在極不能容忍,極不合理的某一程度之內」。
有一天,周海嬰死活不肯去上學,魯迅用報紙打他屁股。後來,魯迅向母親寫信解釋道:「打起來,聲音雖然響,卻不痛的。」
4、錢基博對兒子管教極嚴
錢基博乃一代國學大師,是學者、作家錢鍾書的父親。錢基博對兒子管教極嚴,錢鍾書十六歲時,還痛打一頓。1926年秋至次年夏天,錢基博北上清華任教,寒假沒回無錫。
此時的錢鍾書正讀中學,沒有溫習課本,而是一頭扎進了小說的世界。等父親回來考問功課,錢鍾書過不了關,於是挨了打。
1929年,錢鍾書考入清華大學外文系後,錢基博還時常寫信給他。一封信中說:「做一仁人君子,比做一名士尤切要。」
隨後一封信則表示:「現在外間物論,謂汝文章勝我,學問過我,我固心喜;然不如人稱汝篤實過我,力行過我,我尤心慰。」希望錢鍾書能「淡泊明志,寧靜致遠。我望汝為諸葛公、陶淵明;不喜汝為胡適之、徐志摩」。
錢基博對當時的新文化運動保持距離,埋首國學,他這樣告誡錢鍾書,不過出於一個儒者的文化立場。
5、梁啟超全方位愛子女
梁啟超有九個子女,在他的教育、引導下,個個成為某一領域的專家,甚至還產生了「一門三院士」的佳話。這「三院士」是建築學家梁思成、考古學家梁思永、火箭控制系統專家梁思禮。另外,四兒子梁思達是經濟學家,次女梁思庄是圖書館學家,三女兒梁思懿是社會活動家。
梁啟超對於子女的愛,是全方位的,不僅在求學,而且在為人處世,甚至理財、時政等諸多方面,皆以平和、平等的態度展開。閱讀《梁啟超家書》,就會了解在寫給孩子們的信中梁啟超教育子女的表現堪稱典範。
寫信時,梁啟超毫不掩飾自己的愛。1927年6月的一封信中,他寫道:「你們須知你爹爹是最富於感情的人,對於你們的愛情,十二分熱烈。你們無論功課若何忙迫,最少隔個把月總要來一封信,便幾個字報報平安也好。」
在求學這一方面,梁啟超根本不看重文憑,而是強調打好基礎,掌握好「火候」。他對梁思庄說:「未能立進大學,這有什麼要緊,『求學問不是求文憑』,總要把牆基越築得厚越好。」並教孩子們求學問、做學問的方法——「總要『猛火燉』和『慢火燉』兩種工作循環交互著用去」。
同時,梁啟超強調責任的重要。1923年,他寫給長女梁思順的信中說:「天下事業無所謂大小,只要在自己責任內,盡自己力量做去,便是第一等人物。」當然,寫信教導自己的孩子之餘,梁任公沒忘了誇一誇女婿、兒媳。
『叄』 家風家訓小故事精選5篇
家風,是一個家庭或家族的傳統風尚,家訓是指 對子 孫立身處世、持家治業的教誨。下面是我為大家帶來的家風家訓小 故事 精選5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更多故事相關內容推薦↓↓↓
經典的二歲兒童睡前故事
有趣的三歲兒童睡前故事
七歲兒童睡前故事
經典的寶寶睡前故事
家風家訓小故事1
七月的普洱,炎炎夏日中附帶著絲絲的細雨,而我卻沉浸在《歷代名人家風家訓的故事》一書中,看著書中一個個耳熟能詳的名字,在讀書時代早已認識,卻僅僅認識其本人及其優秀 事跡 ,但對各位名人的成長經歷及其對後輩的返漏悉 教育 也知之甚少,但通過閱讀《歷代名人家風家訓的故事》一書,我從中看到了司馬去的大孝之道在立身,看到了蘇洵三兄弟的團結共患難,看到了司馬光告誡子孫貪婪多欲身必敗,看到了曾老的居官不以錢為本等等,其中包含了為人之道、做官之道、求學之道及處世之道四個大道理,但其中我受到的啟發不僅僅於其中,生活中先做人後做事,作為一名基層項目管理員,需要協調各方參建單位工作,對內對外都必須合理安排,提前策劃,為人、為管理員、處事必須學會,必須嚴於律己,善於學習。
首先,為人之道,作為一名基層項目管理員,在項目的日常管理中,必須學會為人。「夫聖賢之書,教人誠孝,慎言檢跡,立身揚名,亦已備矣」這段話出自《顏氏家訓》,大意是古來聖賢書,教人誠實孝順,謹言,經常檢討自己的行為,立足於養成良好的家風,修身齊家。在日常的項目管理中,細小瑣碎的事情繁雜,這就要求我們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經漏乎常反省自己的行為,而且項目管理必須嚴格執行公司的 規章制度 ,不能有一絲一毫的鬆懈,在對外交流中要慎言,把握好語言的尺度。在蘇洵的:兄弟團結共患難一文中,更是要我們學會團結,項目參建單位眾多,配合難度頗高,因此需要我們緊密團結,各方配合才能完成項目的建設工作,尤其是室外施工,土建管道,綠化、智能化及市政配套,並不是單獨一個單位就能完成的,如果不能通力合作,每一家單位各做各的,那最後將會造成無休止的返工,費時費力,這就體現了合作團結的重要性,而我們甲方現場管理員,正是作為合作團結的橋梁出現的,鏈接各單位完成此工程項目,可想而知,我們首先要明白團結的重要性,才能做好項目的管理工作。
其次,為官之道,首要廉。「御孫曰:『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儉來也。夫儉則寡慾,君子寡慾,則不役於物,可以直到而行;小人寡慾,則能謹身節用,遠罪豐家。故曰『儉,德之共也』」。這句話是司馬光訓誡子孫的一封家書,大意是,節儉是德行裡面最主要的,勤儉者慾望淡薄,在人生的路上受物質條件左右的程度也小,不會為了錢財去犯罪,不管君子搜扮小人,只要勤儉,都能遠離犯罪,豐裕家庭。儉,不僅僅是勤儉,古代的儉其實也是廉的一種說法。廉儉不分家,在項目管理中,作為基層管理員,受到誘惑甚多,比如簽證的辦理,參建單位的打招呼等等,要求我們基層管理員要學會儉,其實更主要的是廉,廉並不是一句 口號 ,這是一種行動,杜絕誘惑,才能不被事情所左右。一旦失去了廉,意味著工作上也會失去了公正,自然就做不到廉潔自律了。比如陝西省副省長馮新柱,利用分管扶貧工作職權謀取私利,長期接受私營企業主安排的宴請和旅遊,接受公款宴請;收受禮品、禮金,利用職務上的便利為他人謀取利益並收受巨額財物。已被開除黨籍和公職,嚴重違紀,這是失去了廉潔自律,最終釀成苦果。還有李貽煌、季湘綺、劉君、楊晶、王曉光等等這些在2018年因貪腐違紀而「出名」的領導幹部,廉政奉公,任重道遠,基層廉儉管理從我做起。
最後為求學及處世之道,「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在兩千多年前,屈原已經告訴我們學習的重要性,「求索」不僅僅指知識,更多的是一種對真理的追求。「人之能為人,由腹由詩書。讀書勤乃有,不勤腹空虛」此句出於韓愈的《符讀書城南》,讀書要勤,有詩書才能稱之為人,因此學習必須勤。作為年輕人,學習必不可少,我們從大學出來走上工作崗位並不意味著我們的學習生涯結束,恰恰相反,其實才剛開始。作為基層項目管理員工,初到項目,學習工程 管理知識 必不可少,學習圖紙、施工、安全規范等等,學習的東西很多,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勤。作為一名中共黨員,黨的歷史,黨的規章制度,黨的思想路線、政策,黨的廉潔自律政策必須經常學習,必須經常警醒自己,因此我們要學的東西將會更多,正如康熙帝的求學尤需勤,勤奮方能有學。學習處事之道,馬援的例子告訴我們,禍從口出,學會少說話多做事,白居易誡高後輩言行要一致,要知足。於成龍: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陸游的寬容之心,太史慈的孝義雙全等等,處事之道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學會的,這需要我們多看、多聽、多學才能夠學會,在復雜的項目管理中,處事之道尤其重要,多單位合作,要有寬容之心,要有大局意識,要有謙虛謹慎的心態,這都需要慢慢磨練,求學之道,處世大道,當如是學。
為人之道、為官之道、求學之道、處世之道,本書中所講的名人家風家訓中的四個大道,給予我很大的啟示,對我今後的項目管理工作及生活將會有很大的幫助,學習為人之道、為官之道、處世之道,任重道遠。
家風家訓小故事2
家風家教對一個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正所謂孩子是父母的縮影,我們若想教育好孩子,首先應從我們自身做起,為孩子樹立良好的家風,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下面是我為大家准備的古代家風家訓小故事,希望大家喜歡!
古代家風家訓小故事篇一
司馬光,字君實,號迂叟,世稱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歷史學家,官至宰相。
司馬光雖官高權重,但嚴於教子,很注重培養子女自律自立意識。他寫了了篇傳誦至今的《訓儉示康》。他在 總結 了歷史上許多達官顯貴之子,因受祖上蔭庇不能自強自立而頹廢沒落的教訓,告誡其子:"有德者皆由儉來也"、"儉以立名,侈以自敗"。
由於教子有方,司馬光之子,個個謙恭有禮,不仗父勢,不恃家富,人生有成。以致世人有"途之人見容止,雖不識皆知司馬氏子也"。
古代家風家訓小故事篇二吉鴻昌,字世五,河南扶溝人。察綏抗日同盟軍領導人之一。早年在馮玉祥部隊當兵,以英勇善戰升為營長、師長,後任國民 黨軍長和寧夏政府主席。
1920年,25歲的吉鴻昌,當時任營長,父親吉筠亭病重。他對前來探視的吉鴻昌說:"當官要清白謙正,多為天下窮人著想,做官就不許發財。否則,我在九泉之下也不能安眠。"吉鴻昌含淚答應。
吉鴻昌父親病逝後,他把"做官不許發財"六字寫在瓷碗上,要陶瓷廠仿照成批燒制,把瓷碗分發給所有官兵。在分發瓷碗大會上說:「我吉鴻昌雖為長官,但決不欺壓民眾,掠取民財,我要牢記父親教誨,做官不為發財,為天下窮人辦好事,請諸位兄弟監督。」
吉鴻昌言行一致,一生清白謙正,處處為民眾。當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人民陷入水深火熱之中,他反對蔣介石的投降政策,奮起抗日。遭國民 黨反動派殺害,犧牲時年僅39歲。
古代家風家訓小故事篇三錢基博乃一代國學大師,是學者、作家錢鍾書的父親。
錢基博對兒子管教極嚴,錢鍾書十六歲時,還痛打一頓。1926年秋至次年夏天,錢基博北上清華任教,寒假沒回無錫。此時的錢鍾書正讀中學,沒有溫習課本,而是一頭扎進了小說的世界。等父親回來考問功課,錢鍾書過不了關,於是挨了打。
1929年,錢鍾書考入清華大學外文系後,錢基博還時常寫信給他。一封信中說:「做一仁人君子,比做一名士尤切要。」隨後一封信則表示:「現在外間物論,謂汝 文章 勝我,學問過我,我固心喜;然不如人稱汝篤實過我,力行過我,我尤心慰。」希望錢鍾書能「淡泊明志,寧靜致遠。我望汝為諸葛公、陶淵明;不喜汝為胡適之、徐志摩」。
錢基博對當時的新 文化 運動保持距離,埋首國學,他這樣告誡錢鍾書,不過出於一個儒者的文化立場。
家風家訓小故事3
這是一個朋友的故事。如果不是這次家風家訓徵集活動,也許這些將永遠塵封在心底,沒有機會向大家敘說。
由於業務關系認識朋友L有很久了,有事沒事總電話溝通或者於周末、假日相約一起閑諞,漸漸的也就成了無話不說哥們,相互家裡的一些事情也就從日常的交流中得到的點點滴滴串成一個家風家訓的故事。
朋友已是知天命之年,出身農家,三十多年前高中 畢業 參加了當年千軍萬馬獨木橋的高考有幸成為那個年月的天之驕子,四年大學生活,完成了一個農家子弟到國有企業員工的華麗轉身,而今供職於一家國有大型企業,從事過技術工作、管理工作,現在是一個分公司的主要管理人員。
朋友生於六十年代,成長之時經歷六七十年代,那個時候關中農村雖不是特別富裕,但也可以維持基本的溫飽。那時世代務農的農家都有一種讓孩子走出家門的奢望。朋友的父輩中伯父是五十年代的大學生, 其它 幾位也上過中學,其父親由於上過中學且為人機敏,在當地也算是小小的個人物,當過會計、外出從事過副業生產、管理過村辦企業。朋友說自小就知道伯在很遠的地方吃著公家飯。父親則一直在大隊和公社做著副業。自己從小也沒有受過多少當時的苦難。
關於自己的成長,朋友說,這是得益於祖父及父輩從小對自己及弟妹們不時的言傳身教。祖父兄弟二人,解放前務農兼做小生意為人,謹小慎微,勤儉持家,到解放初也置了有十幾畝地。父輩堂兄弟五人,和睦相處,共同生活,直到七十年代才分家另過。雖說共居一院,但也相對於別人家要相安無事,和睦開心。朋友從小就是在這種.種諧的家庭氛圍中長大,從小學到大學一直沒有間斷,但是同村的孩子則是很多小學、初中沒有上完就輟學,從事著與年齡不相稱的工作。據朋友回憶說,自己七三年上一年級時有六十多年同學,等到八十年代初高中畢業時一起上小學的只剩下三個。自己也感到很幸運,能夠一真讀到大學,這些也都是得益於家人對於讀書的敬重和對自己的支持。姊妹五人有三個在八十年代上了大學,兩個九十年代分別上了中專和大專,算是讀書終有所成。
多年的農村生活,朋友養成了節儉的習慣,每每出外總是保持著那純朴的鄉風,從不浪費,從不奢靡,沒有半點的嬌柔與做作。跟朋友們相處的時候總是讓人有一股清新的感覺,言談中充滿風趣,讓人開心快樂。
每當問及單位中有些人為了所謂的升遷,不擇手段時,朋友總是淡淡地說,隨遇而安,知足常樂。其實朋友的業務能力與為人處事,在單位口碑還是相當不錯的,帶出了好多業務骨幹,理順了許多業務流程。關於升遷,關於人與人之間的那些事,朋友有著自己的原則和為人的底線。平淡、平安的生活,無憂、無慮的日子,就是幸福的漫延。
一個從如果看淡了所謂的名利,本本分地做好自己,於我們來說不失為一個看齊的榜樣。
家風家訓小故事4
好家規創造好家風,好家訓創造好家庭。每個家,都有家風家規,它可以讓一個家積極向上,健康成長。
我們家的家規體現在孝順上。爸爸媽媽經常說:「百善孝為先。」孝順長輩,孝敬老人,就是每一件事都讓老人稱心如意。老人說話,我們小孩子一定要聽,老人說錯了,也不能當面指責。吃飯時,長輩沒有動筷子,我們晚輩絕對不可以先吃,等爺爺奶奶,爸爸媽媽都到齊了,才可以吃。長輩生病了,我們小孩也一定要盡自己所能,照顧老人,雖然你們可能聽上去像一些死板而又老土的規定,但是只要你養成了這些好習慣,你就會發現,其實它們一點也不死板,反而覺得這是必須的。
我們的家訓體現在誠信上。誠信,也是二十四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本內容中的一個詞,奶奶因為誠信,在她們的 廣場舞 隊里,大家對她的印象都特別好。爺爺因為誠信,在他的工作單位上,交到了許多的好同事。爸爸因為誠信,在工作中,與他們公司合作的人日漸增多。媽媽因為誠信,在家裡有急事的時候,她的同事和領導也都會幫它幹活。現在,這個品質傳到了我的身上,所以在學校里,我找同學們借書,約定好了什麼時候還,一定按時歸還,絕不失約,在日常生活中,我跟朋友們一起玩,和家人約好了幾點回家,也絕不會誤點。在我看來,誠信是從每一件小事中看出來的,是一個人必備的品質。
這些家風家訓,是自古以來存在每個人心中的。但真正做到的,卻少之又少。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把它們定為家訓,是為了讓下一代牢記中國五千年歷史文化的璀璨。我希望我家的家訓,家規能世世代代傳承下去,有朝一日,實現幸福的四大目標:和諧、文明、健康、富有。雖然這個願望不太大,但它也是我們一家八口人共同的願望。
家風家訓小故事5
每人的心中都會有四五條父母要你銘記於心的家訓。我也不例外,現在就讓你來跟我體驗一下我家的家風吧!
有一年新年,我遠方的姑姑來我家做客,爸爸讓我去接大姑,要我客客氣氣的跟大姑打招呼、熱情的和大姑打招呼、熱情地幫大姑拎東西。我把大姑請進了屋裡,姑姑坐下了,我突然發現桌子上有水,我就想去擦水,媽媽馬上把我叫了回來,說:「你在擦水的時候要注意一件事,不要朝著客人的方向擦,這是對客人的不敬,要往自己的方向擦。」我當時還嫌媽媽啰嗦呢。飯做好了,是我最愛吃的餃子,我要吃了,爸爸趕緊攔住了我,說:「孩子,等一下,吃飯的時候要等客人,這是禮貌。」姑姑坐下來吃飯的時候,還誇我是懂事的好孩子呢。
記得還有一次,我在家裡自己做木偶,做木偶的事對我這個笨手笨腳的男孩來說簡直是天大的難事。做木偶既費時有費力,做到一半我就生氣的把木偶扔到了一邊,坐在邊上生悶氣。這是爸爸走了過來,語重心長地對我說:「孩子,這只是人生當中很小很小的挫折,當我們遇到困難挫折時要有不服輸、堅持不懈的精神,再苦再難也要堅持,只有堅持才能取得成功。」聽了爸爸的話,我又重新拿起了木偶,耐心地做出了一個木偶。這只木偶到現在我還一直保留著。
就是這樣,在日常的生活中,父母潛移默化的影響我、教育我、鼓勵我。教育我怎樣做人、怎樣為人處事,應該具備著什麼樣的精神,使我健康、快樂地成長著。現在我也漸漸懂得了,父母為什麼要對我進行這樣的教育:因為我們是祖國的希望,祖國也要靠我們這一代去建設。
這就是我的家風,相信你們的家風也和我一樣吧!
家風家訓小故事精選5篇相關文章:
★ 家風家訓小故事精選5篇
★ 家風家訓故事演講稿5篇
★ 家風家訓小故事500字
★ 家風家訓小故事500字
★ 適合家風家訓的小故事有哪些
★ 家風家訓小故事2021總集
★ 家風家訓小故事2021最新
★ 家風家訓作文精選5篇
★ 家訓家風家教小故事3篇
★ 我的家風故事優秀徵文5篇精選大全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com/hm.js?";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肆』 家風家訓小故事( 50字)6篇
尊老愛幼,為人謙和,誠實守信,孝道當先。
量入為出,勤儉持家,積德行善,和睦相處。
內容如下:
家風是一種無言的教育,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孩子的心靈,塑造孩子的人格。 為弘揚良好家訓家風,提升學生道德素養,深刻領悟家風的力量,近期,峨眉一小正積極開展「傳家訓 立家規 牽手父母樹新風」系列教育活動。
孔子世家教育子女十訓
1、雖然生活貧困,但絕不抱怨自己所生存的環境;
2、即使生活在困境中,母親依然傾注所有的熱情教育子女;
3、越是偉人,越要自我學習與自我感悟;
4、失敗也絕不氣餒,用頑強的挑戰精神武裝自己;
5、通過長途旅行考驗和鍛煉自己;
6、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7、結交與自己志同道合的人;
8、不親自教授子女,只監督和考察其學習情況;
9、人性的弱點有時反而會成就一代偉人;
10、培養勤學好問的學習習慣
關於家風家訓的名言:
1、做人要做老實(遵紀守法)、誠實(表裡如一)、善良人,多做好事,終有好事。
2、族內子孫人等,妄作非為,有干名教者,不待鳴官,祠內先行整治。
3、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
4、重道德修養,嚴情操品性;扶正義,斥邪惡。
5、欲高門第須為善,要好兒孫必讀書。
6、有百世之德者,必有百世之子孫保之;有十世之德者,就有十世的子孫保之;如果是斬焉無後者,那是德至薄也。
7、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
8、一身能勤能敬,雖愚人亦有賢智風味。
9、一戒是(晚)起;二戒懶惰;三戒奢華;四戒驕傲。既守四戒,又須規以四宜:一宜勤讀;二宜敬師;三宜愛眾;四宜慎食。
10、學生要三勤:手勤、腦勤、讀書勤。
11、休存猜忌之心,休聽離間之語,休作生分之事,休專公共之利。
12、行軍打仗,兵最怕驕,驕兵必敗;兒女也最怕嬌慣,一嬌慣,那一定出現問題。>
開頭:
1、校有校規,家有家風」是人們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但一問道「家風是什麼?你家有什麼家風?」這些問題,很多人就會傻眼了。不用擔心,今天我就想跟大家一起談談家風。
2、我每次去好朋友家去局空玩,都會忘記媽媽或爸爸規定回家的時間,玩的很盡興的時候就會很遲才回去。讓大人們很著急。於是媽媽就很認桐遲瞎真的對我說:「咱們曾經定過一個規矩,就是同樣的錯誤不犯三次,對嗎?」我點了點頭,並跟媽媽保證下一次一定遵守約定,按時回家。
3、家風是一盞燈,照亮我前方的路。家風是一條路,伴我走向光明。家風是一面鏡子,時刻發現自己的弊端。
結尾:
1、家風伴我成長。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我會把這句話當作自己的座右銘,吃苦是我們的美德,因為所有的努力都不是白費的,它會給予你超出你想像的回報。家風牢記我心。也會伴隨著我一直傳承下去。
2、「百孝順為先」,「孝敬無底線」,我要牢牢記住這幾句話,把它作為我們的家風家訓,從小做一個孝敬父母,懂得感恩的人。我還要把這幾句話告訴其他小朋友,讓他們和我一樣,大家共同做新時期的優秀少年。
3、我家的家風是「孝」,孝敬父母,尊敬師長。父母一直告誡我:百善孝為先!家風是一條應該牢記的座右銘。有了它,我們才可以在社會上立足,才能讓自己走得更遠!銘記家風,為自己的人生奠定堅實的基礎,踏出堅定的步伐,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
故事寫作技巧
寫故事的要點:
1、合理分配情節
2、人物關系的合理設定
3、無論大事小事都要設定好原因和結果
4、情節不要死套,要合理運用,並要符合人物的思想與行為
5、要注意細節部分,不要把該略的留,該祥的去掉
6、要讓人物有血有肉,更要讓故事給人感覺起來是真實的!
7、內容要創新。就算題材很老土也要想辦法使故事變得生動有趣。方法很多,比如在敘述方法上創新一下,或者從新的角度來分析故事,總之就是要有新的突破。
如何設定一個故事?
1、最開始要設定背景。而且要好好地設定,因為背景佔了主導位置。
2、通過故事北京來設定人物的性格。要注意同樣的人在不同的環境下成長會產生不同的性格。同時也要考慮星座生肖之類的。
3、情節要通過人物的性格表現,行為和環境來設定,不然很容易離題。
4、要注意主要人物的生活細節,可能對劇情發展有重大的影響。
怎樣才算是一個故事?
1、要有故事背景。
若故事發生在一個空洞的場所或什麼也沒有的地方,可不能算是一個故事。
2、人物。若沒有人物,哪能組成一個故事?
另外注意,人物有中心人物,線索人物,周旋人物和次要人物和臨時事件人物。人物與人物之間的關系和為什麼會形成那種關系要好好地設定。因為人物的地位是很高的。
3、生活。人總要生活,若人沒有了日常生活就不能組成一個完整的故事了。
4、要有突出的主題。主題有很多,如和平啦~理想啦~等等。主題就是形成這個故事的原由,所以要好好地選。
5、中心。
主題所圍繞的就是中心。故事也是圍繞著中心來發展的。例如,你選擇了和平這個主題,那麼中心就可以是通過戰爭來爭取幸福和和平。或者通過愛的改造世界而得到和平。很多很多。
6、全故事最重要的一點,意義。若一個故事沒有明確的意旨,就不算是故事。若一個故事的情節多好,沒有一個另讀者感動的意義,就不能算是一個故事了。
司馬光官至宰相,但嚴於教子,很注重培養子女自律自立意識。他寫了了篇傳誦至今的《訓儉示康》告誡其子:"有德者皆由儉來也"、"儉以立名,侈以自敗"。由於教子有方,司馬光之子,個個謙恭有禮,不仗父勢,不恃家富,人生有成。
放生青蛙
今天外公外婆叔叔阿姨們要來我家吃飯。一大早,我和媽媽去市場買菜,市場里有好多新鮮的青菜,活蹦亂跳的魚和蝦。走過一個個攤位,漸漸的我們手裡提了不少菜蔬。
突然間,我看到了一個攤位前圍著好多人,我和媽媽也擠了進去。「這么大冬天的,還有人在賣青蛙啊」「是啊,買回去圖個新鮮」大伯大姨們正在談論著,想買點回去招待客人。
「呱呱,呱呱」可憐的青蛙在袋子里叫喚著,好像在向我求救,我該怎麼辦呢?
媽媽好像也有點動心了,我拉拉媽媽的衣服,「媽媽,你是不是也想買青蛙呢?」媽媽笑著說:「青蛙可是很補的呢,而且外公最喜歡了,買去嘗個鮮」 , 「可是青蛙是益蟲,是保護莊稼的衛士。我們應該保護它。」媽媽說「傻孩子,那你說怎麼辦吧?」
我和媽媽商量了一下,媽媽假裝跟那個人談了起來,拖延時間。我呢,連忙跑到菜場門口,把管理員叔叔拉到了那兒,對管理員叔叔說:「那個人賣青蛙」就這樣管理員叔叔把老闆帶走了。
我和媽媽高興極了,抬起裝青蛙的袋子,把青蛙放回了小河裡。青蛙們撲通撲通跳進小河,看著它們遠去的背影,我心裡比吃了蜜還甜。
家風家訓小故事
中國是禮儀之邦,
五千年的文化傳承至今,
深深銘刻在中國人的
心中。每個家,都有家訓、家規、家風,俗話說得好:無規矩不成方
圓:從孟母三遷到岳母刺字,好的家訓、家規、家風不僅承載了祖祖
輩輩對後代的希望對後代的策鞭,
也同樣體現了中華民族優良的民族
之風!
每一個家庭都有淳樸的家風,
每一個家長都會以自己體悟出來的
處世之道教育自己的孩子。
家是孩子成長的第一空間,
在孩子身上處
處會烙有家風的印記,可以說,家風就是文化和道德的言傳身教,是
智慧和處事方略的潛移默化。
記得小時候,每到節日,特別是春節,年三十,一家人在一起看
春節晚會,吃年夜飯,我父親就開始給我們講他小時候的事:他爸爸
(她的爺爺)是一個大家庭
20
多人,吃飯的時候,我爺爺先給我太
爺盛飯,太爺動筷了,他們才敢吃飯,我太爺就把好吃的給我爸吃一
口,這就體現了我們「尊老愛幼、孝敬長輩」的家風。每到節日,農
閑時節,
村裡的有些人就聚在一起賭博,
父親就告誡我禁止參與賭博,
賭博能造成妻離子散、家破人亡,不準吸菸:煙有百害,無一利,酒
少喝怡情,喝多傷身,我就養成了不吸菸不賭博,少飲酒的習慣。母
親每天都講:
養成講究衛生的好習慣;
吃飯時不能說不吃或不想吃什
么什麼菜,不剩飯,不浪費;尊老愛幼,不能頂撞父母,從小養成懂
禮貌的好孩子
;
不說謊話、不愛佔小便宜,做一個誠實的孩子
父母身傳言教的教導我們,
「和為貴、孝為先、勤為寶、儉為德」
「知
足常樂,待人以善」 這些至理名言今天正以「家訓」的形式出現
在我們的生活中。
好的家風才能創造出好的家庭,
俗話說:
家和萬事興,
相互體諒、
相互寬容、相互信任、相互理解是家和的前提,在此基礎上的家庭,
才是幸福美滿的家庭。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只有家庭和睦,社會才會
穩定。
好的家風需要傳承,
也需要總結,
不光要靠潛移默化還要作為教
育理念固化形成家訓。
寒門家風好,少年早成才。作為平凡而普通的我們,要努力將前
輩的優良家風傳承下來,讓它成為一種潛在的、無形的力量,引領我
們健康成長。
無瑕之玉,可以為國器;孝悌之子,可以為國瑞。--宋·林逋《省心錄》
不嚴不能成器。--清·曹雪芹《紅樓夢》
人道之興,必由夫婦。--《孔子集語·易者》
廣積聚者,遺子孫以禍害;多聲色者,殘性命以斤斧。--宋·林逋《省心錄》
傳家兩字曰讀與耕,興家兩字曰儉與勤。--《古今圖書整合·家范典》
成家子,烘如寶,敗家子,錢如草。--清·石天基《傳家寶》
我今僅守讀書業,汝勿輕捐少壯時。--宋·陸游《小兒入城》人生內無賢父兄,外無嚴師友,而能有成者少矣。--宋·呂公著
人遺子孫以財,我遺子孫以清白。--《梁書·周舍徐勉傳》
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作馬牛。--元·無名氏《漁樵記》
兒童是創造產業的人,不是繼承遺產的人。--陶行知《怎樣選書》
凡是不 愛已的人,實在欠缺做父親的資格。--魯迅《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
有財無義,惟家之殃。--《古今圖書整合·家范典》
休存猜忌之心,休聽離間之語,休作生分之事,休專公共之利。--《古今圖書整合·家范典》
為子孫作富貴計者,十敗其九。--宋·林逋《省心錄》
家風,又稱門風,是一個家庭或家族多年來形成的傳統風氣、風格和風尚,承載著一個家庭或家族的生活方式、生活態度、文化氛圍、理念、價值觀和人生觀等,這些建構成一個家庭或家族獨特的特色。我們稍加梳理,解讀一下歷史,不難發現,許多長盛不衰、地位顯赫的家庭家族,度會有各自興旺發達的秘訣——家訓,又可稱為家風,它貫穿於整個家庭或家族輝煌的始終。
我借了同學一本書,借期為六天,但是書時在太好看,所以,我想在拖上幾天在還他;他同意了,不過,以後我不會在出現這種情況了!
『伍』 歷史上著名的家風故事是什麼
1、焦裕祿的家風
習近平總書記對焦裕祿留下的家風非常贊賞。2014年他到蘭考考察的時候,連焦裕祿家過去的家風小故事都能娓娓道來。
焦裕祿一向反對不勞而獲。所以,他留給後代的家風主要是:自己動手,豐衣足食。讓每一個孩子都靠自己的能力活著,有力氣就靠力氣活著,有才藝就靠才藝活著,不能搞特殊化。
在焦裕祿家風的影響下,他的子女都力爭成為對社會有用之人。老大焦守鳳從開封市總工會退休,老二焦國慶從開封市地稅局退休,老三焦守雲從鄭州科技情報研究所退休,老四焦守軍從成都軍區檔案館退休,老五焦躍進現任開封市政協主席,老六焦保鋼於2013年病逝。
焦裕祿去世50多年來,所有普通人家遇到的生活難題,他的子女都遇到了。但是,無論過得好與不好,他的子女都一直守護好父親的英名這是焦家兒女必須恪守的底線。
2、錢學森的家風
錢學森1911年出生在上海市,其父錢均夫早年赴日本求學,1911年回國,曾擔任浙江省教育廳廳長。
錢學森從小天資聰穎,悟性極高,3歲時就能背誦百首唐詩、宋詞。母親章蘭娟性格開朗、熱情,心地善良,而且計算能力與記憶力極強,具有很高的數學天賦。
上小學前,母親在自己家中教錢學森讀書、識字。母親還常常教育他學習要勤力,不能懶惰。這讓錢學森養成了一個每天早起的好習慣,他不用母親催促,自己按時起床。早飯後,就開始跟母親背誦古詩文。累了,就讀一些兒童讀物。下午,或者畫畫,或者練習毛筆字。每日如此,從不間斷。
母親還常常教給錢學森傳統的中國文化。錢學森最愛聽母親給他講岳飛精忠報國、陸游仗劍去國、杜甫憂國憂民、諸葛亮忠於漢業,為輔佐蜀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等故事。每當聽到這些故事時,錢學森都聚精匯神,心裡對那些英雄崇敬不已。古人的高風亮節在錢學森心裡,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如果說母親給錢學森打下了良好的學習基礎,那麼父親錢均夫對錢學森思想品格的養成則起了至為關鍵的作用,錢學森自己就曾說:「我的第一位老師是我父親。」
在父親的教育下,錢學森很小就立下了很大的志向,要做一個有用的人,一個自己嚮往的大英雄。他不但學習成績好,而且善於思考,做任何事情都喜歡把它做到極致。
1935年,以優異成績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的錢學森決定赴美學習,他渴望以自己的知識來改變祖國貧窮落後的現狀。臨行時,母親特意為他買了《老子》、《莊子》等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典籍。母親囑咐他:「熟讀這些書籍,可以對祖國傳統的哲學思想摸到一些頭緒。」母親和父親一樣,還認為:「任何一個民族的特性和人生觀,都具體體現在它的歷史中。因此,精讀史學的人,往往是對祖國感情最深厚、最忠誠於祖國。」
告別在即,父親錢均夫從口袋裡掏出一張紙,鄭重塞到兒子手裡,轉身離去。錢學森等到父親的背影消失後,急忙打開紙條,上面寫道:「人,生當有品:如哲、如仁、如義、如智、如忠、如悌、如教。吾兒此次西行,非其夙志,當青春然而歸,燦爛然而返。」寥寥數言,即成訓導,讓錢學森銘記一生。
在美國留學後,雖然美國方面為錢學森提供了優越的工作環境和物質待遇,但身在美國的錢學森始終沒有忘記自己的祖國,始終沒有忘記報效祖國的願望。遠在國內的母親每次在給錢學森寫信時,都提醒努力學習,好早日回國。錢學森始終把母親的教誨牢記在心頭。多年後,錢學森幾經輾轉,終於回到了祖國,投身於「兩彈一星」的研究,為祖國的航天事業立下了不朽功勛。
錢學森和妻子蔣英在有了兒子錢永剛後,也像父親對待自己那樣嚴格要求兒子。雖然錢家家境優渥,但兒子小的時候,還常常穿著帶補丁的褲子,兒子七八歲時,錢學森還要求兒子每天每天早晚掃兩遍樓前過道。這個習慣,錢永剛一直到現在還保留著。
在兒子錢永剛的記憶里,父母從來沒有給自己上過政治課,也從來不會跟他說你要這樣或者不要那樣,而是用他們做人做事的方式自然而然地影響著孩子。
有一次,家裡的炊事員很鄭重地對錢永剛說:「你父親是個有學問有文化的人。」錢永剛當時就說:「這還用你說,我當然知道了!」但炊事員接著解釋的話卻讓錢永剛記住了一輩子:「你看你父親每次下來吃飯,都穿得整整齊齊,從來不穿拖鞋、背心。這是他看得起咱、尊重咱!」錢永剛從此也向父親學習,至今保留著吃飯要穿戴整齊的習慣。
長大一些的時候,錢剛曾經問過母親:「你和爸爸好像從來都沒有管過我們兄妹。」媽媽很溫和地說「你不是很聰明嗎,你不是會看嗎?」錢永剛一直銘記著此話,也是看著父親母親如何去做,來對照自己的日常行為,檢討自己。
1957年,錢學森回國後的第三年,他因撰寫《工程式控制制論》,被授予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錢學森為此拿到了1萬元獎金。錢學森沒有拿這些錢來改善條件,而是購買了第二個五年計劃的國家經濟建設公債。5年後,他連本帶息拿到約11000元。彼時,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剛創辦,錢學森是近代力學系主任,他把錢捐給學校,希望用於購買教學用品。錢財身外之物,把它運用到有用的地方,這是錢剛對自己父親最直觀的記憶。
錢學森在家時,有空就看書。受家庭影響,錢永剛自幼也很愛讀書。小學二年級時,識得幾百個漢字的他,天天抱著字典讀小說。家長會上,老師誇錢永剛好讀書。蔣英聽了很高興,回頭給兒子零花錢的時候,總是很痛快,有時甚至還多給一些。「她知道我不會亂花,所有的錢都拿來買書了。」
錢學森平日工作繁忙,並不檢查錢永剛的讀書情況。到了周末,才稍有空閑,晚飯後,他往沙發一坐,問錢永剛書看得如何。「我趕快讓他看我做的標記。一個暑假讀下來,加上他的解答,我就感到知道了許多以前不知道的事。這就是他對我讀書的推動。」錢永剛說。
時間一久,錢永剛發現,父親給他解答問題時,不像上課老師那樣事無巨細。「每個問題,他就幾句話,把關鍵講好,你自己再去思考。」這讓錢永剛也養成了善於思索的好習慣。
江南錢氏人才濟濟,代有名人。他們的老祖先吳越王錢鏐留下的《錢氏家訓》,傳頌至今。其中一條寫道:「利在一身勿謀也,利在天下者必謀之。」
錢永剛認為,《錢氏家訓》的核心是兩點,一是「要有為」,二是「守底線」。「如果要用一句話來概括我們家的家訓,那應該就是『中華民族知識分子的歷史擔當』了。」
「一個好的家風就像春風、春雨,你不覺得它在一件事上對你有多大影響,但隨著時光流去,影響積累,就足以影響一個人的成長。」錢永剛說。
《錢氏家訓》摘選:利在一身勿謀也,利在天下者必謀之。心術不可得罪於天地,言行皆當無愧於聖賢。曾子之三省勿忘。程子之中箴宜佩。持躬不可不謹嚴。臨財不可不廉介。處事不可不決斷。存心不可不寬厚。盡前行者地步窄,向後看者眼界寬。執法如山,守身如玉,愛民如子,去蠹如仇。嚴以馭役,寬以恤民。
3、袁隆平的家風故事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生於北京,江西德安縣人,無黨派人士,現居湖南長沙。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被稱為中國的"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2006年4月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2010年榮獲澳門科技大學榮譽博士學位。2011年獲得馬哈蒂爾科學獎。
現任政協十二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湖南省政協副主席,湖南省科協副主席。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暨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西南大學農學與生物科技學院名譽院長、湖南農業大學教授、中國農業大學客座教授、懷化職業技術學院名譽院長、湖南生物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名譽院長、聯合國糧農組織首席顧問、世界華人健康飲食協會榮譽主席。
2014年1月3日,袁隆平團隊回應轉基因水稻研究,尚未用於實踐。挪威議員提名中國著名雜交水稻育種專家、印度遺傳學家和巴基斯坦人權活動家角逐2014年度諾貝爾和平獎。
袁隆平有三個孩子。一個學金融,一個學管理,小兒子學農,按說是遺傳了他的事業。袁隆平對孩子的教育是「無所謂」,尊重孩子的選擇,相信他們的奮斗。如今他們都是事業有成。在家風家教方面,袁隆平似乎選擇「身教」大於「言傳」的方式,用自己的奮斗的一生,為孩子樹立了正確的榜樣,使他們在「於無聲處」得到最好的教育。從某中意義上說,這是最好的家風,更是永恆的家訓。
袁隆平名言:追名求利本身並沒有什麼不好,但有些人沒有干多少事就去爭名奪利,得什麼獎,發表什麼文章,都要去爭。有些老實人做了很多事反而沒有在乎什麼名利。我認為,把名利看淡泊一點,不要去爭名奪利,心裡就會好一些。
4、曾國潘的家風
曾國藩是近代史上有爭議的人物,但其對子女的教育卻留給後人很多可借鑒的內容。勤奮、儉朴、求學、務實的家風家訓一直為曾家後人所傳承。曾國藩曾留下十六字箴言家風:「家儉則興,人勤則健;能勤能儉,永不貧賤。」
以儉持家。曾國藩一直要求家人生活儉朴,遠離奢華。他在京城見到世家子弟一味奢侈腐化,揮霍無度,便不讓子女來京居住。他的原配夫人一直帶領子女住在鄉下老家,門外不許掛「相府」、「侯府」的匾。曾國藩要求「以廉率屬,以儉持家,誓不以軍中一錢寄家用。」夫人在家手無余錢,親自下廚、紡織。
勤於治學。除了「儉」,曾國藩對子女的另一條要求是「勤」。曾國藩堅持給子女寫信,為他們批改詩文,探討學業和生活中的種種問題。他寫信給兒子曾紀澤,要他每天起床後,衣服要穿戴整齊,先向伯、叔問安,然後把所有房子打掃一遍再坐下來讀書,每天要練1000個字。
曾國藩還敦促家人每日堅持學習,並多次為全家擬定嚴格的學習計劃:「吾家男子於看、讀、寫、作四字缺一不可。女子於衣、食、粗(工)、細(工)四字缺一不可。」
重視家教。曾國藩有3子5女,小女兒曾紀芬最長壽,活到91歲。1875年,曾紀芬嫁入湖南聶家。曾國藩規定,每個女兒出嫁,嫁妝不得超過200兩銀子,同時嫁妝中還有父親親手書寫的功課單。曾國藩想把女兒培養成一個勤儉持家的家庭主婦,實際上女兒做得比父親期望的更好。
5、陶淵明家族的家教故事
陶母、陶侃以他們的言傳身教成就了一個著名家族——潯陽陶氏,也造就了許多人才,其中最有名的當屬陶侃的曾孫陶淵明。
世人皆知陶淵明灑脫豁達,以「隱逸詩人」「田園詩派創始人」「不為五斗米折腰」和詩歌「篇篇有酒」等揚名,鮮為人知的是,陶淵明還十分注重教育子孫。
當年,陶淵明到彭澤當縣令,家裡勞動力缺乏。為此,他請了一名勞力,幫助兒子料理砍柴挑水之類的雜務,同時給兒子寫了一封簡短的家書:「汝旦夕之費,自給為難。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勞。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意思是說,每天的生活開銷靠你一個人很難應付。現在我請一名勞力回家,讓他幫你做些砍柴挑水的力氣活。但他也是別人家父母養大的孩子,你要好好對待人家。
另一封家書《與子儼等疏》則告誡子孫要和睦,「汝等雖不同生,當思四海皆兄弟之義」,要重德修身,以聖賢為榜樣,「雖不能爾,至心尚之」。
陶淵明這么重視兄弟和睦,同自己的親身經歷有關。陶淵明與兩個堂弟仲德和敬遠,以及同父異母的妹妹,即程氏妹,從小互相扶持,感情深厚。程氏妹去世後,他不僅立刻辭官奔喪,還寫下了一篇感情真摯的《祭程氏妹文》,寄託自己的哀思。
陶母、陶侃、陶淵明等陶氏先祖的家教故事深深影響著陶氏後裔,也逐漸形成了系統的陶氏家訓,共20條1300餘字,包括誠修身、擇交遊、守廉潔、孝人子、正倫紀等內容。
陶氏家訓的特色在於以「賢」和「廉」為精髓,把陶母、陶侃、陶淵明等人的思想精神轉化為家規家訓的具體內容。「不學刁詐之術,不交無益之朋」,繼承了陶母結交賢友的主張;「修身不可不誠」「法度不可不守」,繼承了陶母「廉潔奉公、謹守法度」的教導;「昔侃公為刺史時,尚惜分陰,則游惰輩,實不肖之尤」,則把陶侃珍惜光陰、勤勉努力的人生實踐轉化為對後世子孫的明確規勸。
「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源里可耕田?」天地悠悠,千年歲月倏忽而過,「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桃花源已然找尋不見,但潯陽陶氏先祖留下的精神財富卻實實在在地存在,經久流傳。
『陸』 古代家風故事
1.孝感動天
舜,傳說中的遠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華,號有虞氏,史稱虞舜。相傳他的父親瞽叟及繼母、異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讓舜修補谷倉倉頂時,從谷倉下縱火,舜手持兩個斗笠跳下逃脫;讓舜掘井時,瞽叟與象卻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脫。
事後舜毫不嫉恨,仍對父親恭順,對弟弟慈愛。他的孝行感動了天帝。舜在厲山耕種,大象替他耕地,鳥代他鋤草。帝堯聽說舜非常孝順,有處理政事的才幹,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他;經過多年觀察和考驗,選定舜做他的繼承人。舜登天子位後,去看望父親,仍然恭恭敬敬,並封象為諸侯。
2.親嘗湯葯
漢文帝劉恆,漢高祖第三子,為薄太後所生。高後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母親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葯,他親口嘗過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興禮儀,注意發展農業,使西漢社會穩定,人丁興旺,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他與漢景帝的統治時期被譽為「文景之治」。
3.嚙指痛心
曾參,字子輿,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稱「曾子」,以孝著稱。少年時家貧,常入山打柴。一天,家裡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背著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
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盼你回來。」曾參於是接見客人,以禮相待。曾參學識淵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的修養方法,相傳他著述有《大學》、《孝經》等儒家經典,後世儒家尊他為「宗聖」。
4.百里負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順。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父母死後,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國去,隨從的車馬有百乘之眾,所積的糧食有萬鍾之多。坐在壘疊的錦褥上,吃著豐盛的筵席,他常常懷念雙親,慨嘆說:「即使我想吃野菜,為父母親去負米,哪裡能夠再得呢?」孔子贊揚說:「你侍奉父母,可以說是生時盡力,死後思念哪!」
5.蘆衣順母
閔損,字子騫,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門中以德行與顏淵並稱。孔子曾贊揚他說:「孝哉,閔子騫!」(《論語·先進》)。他生母早死,父親娶了後妻,又生了兩個兒子。繼母經常虐待他,冬天,兩個弟弟穿著用棉花做的冬衣,卻給他穿用蘆花做的「棉衣」。
一天,父親出門,閔損牽車時因寒冷打顫,將繩子掉落地上,遭到父親的斥責和鞭打,蘆花隨著打破的衣縫飛了出來,父親方知閔損受到虐待。父親返回家,要休逐後妻。閔損跪求父親饒恕繼母,說:「留下母親只是我一個人受冷,休了母親三個孩子都要挨凍。」父親十分感動,就依了他。繼母聽說,悔恨知錯,從此對待他如親子。
「家風」又稱門風,指的是家庭或家族世代相傳的風尚、生活作風, 即一個家庭當中的風氣。家風是給家中後人樹立的價值准則。
家風,是建立在中華文化之根上的集體認同,是每個個體成長的精神足印;家風,是一個家族代代相傳沿襲下來的體現家族成員精神風貌、道德品質、審美格調和整體氣質的家族文化風格。家風對家族的傳承,民族的發展都起到重要影響。
「家風」,一般指一種由父母或祖輩提倡並能身體力行和言傳身教,用以約束和規范家庭成員的風尚和作風。家風是一個家庭長期培育形成的一種文化和道德氛圍,有一種強大的感染力量,是家庭倫理和家庭美德的集中體現。
家風是家庭成員道德水平的集中體現。家風作為一種精神力量,它既能在思想道德上約束其成員,又能促使家庭成員在一種文明、和諧、健康、向上的氛圍中不斷發展。
家風一詞,最早見於西晉文學家潘岳的作品中。西晉文學家夏侯湛,將《詩經》中有目無文的六篇「笙詩」,補綴以成《周詩》,並給潘岳看。潘岳認為:這些詩篇不僅溫文爾雅,而且可以看到孝悌的本性。為與友人唱和,潘岳因此寫作了《家風詩》,自述家族風尚:「綰發綰發,發亦鬢止。日祗日祗,敬亦慎止。
靡專靡有,受之父母。鳴鶴匪和,析薪弗荷。隱憂孔疚,『我』堂靡構。義方既訓,家道穎穎。豈敢荒寧,一日三省。」在該詩中,作者並沒有具體描述自家家世,而是通過歌頌祖德、稱美自己的家族傳統以自我勉勵。
家風詞語和「士族」「世族」「勢族」「大族」「世家大族」成為社會上的統治力量有關。無論是以宗族為根基、以武力為特徵的地方豪族,還是以官宦為標志、以文化為特徵的名家大姓,他們政治上累世貴顯,經濟上廣占土地,文化上世傳家學,壟斷了全社會的主要資源。除了通過九品中正制和婚姻關系來維護門閥制度之外,自矜門戶、標樹家風,也是這一時期士族抵禦皇權和寒人侵漁的手段。
兩晉以後,這個詞語漸次流行,尤其是在北朝,更是使用甚廣。從它發軔之初,就往往和門風互用。由「門生故吏,遍於天下,而言色恂恂,出於誠至,恭德慎行,為世師范,漢之萬石家風、陳紀門法所不過也,諸子秀立,青紫盈庭,其積善之慶歟」(《魏書》卷五十八),「少而清虛寡慾,好學有家風」(《北齊書》卷四十二),「昶年十數歲,為《明堂賦》。雖優洽未足,而才制可觀,見者咸曰有家風矣」(《周書》卷三十八),等等。
歷史文獻中提及家風一詞,往往蘊藏有對傳統的繼承意義。例如,「齊有人焉,於斯為盛。其餘文雅儒素,各稟家風。箕裘不墜,亦雲美矣」(《南史》卷二十二)。這里的「稟」字,就生動地傳達了下對上、後對前的承繼接受。至於比比皆是的「不墜家風」「世守家風」「克紹家風」「世其家風」以及「家風克嗣」等,無不體現了這一特點。
北周庾信《哀江南賦》序「潘岳之文采,始述家風;陸機之辭賦,先陳世德」,把家風世德作為最優先的題材。當時的大家族皆以「世守家風」為要務。
家風作為家庭的文化和傳統,表現的也是一個家庭的氣質和風習,反映出一個家庭有別於其他家庭的不同之處。它是一個中性的概念,並不必然具有正面的意義。有的家風可能是勤奮儉朴、為人忠厚、待人有禮;也有的家風可能是狡詐刻薄、游盪為非、忿戾凶橫。
正因為如此,對家風、門風或稱譽或貶損,也就並存於歷史文獻中。如《魏書》卷三十八說:「刁氏世有榮祿,而門風不甚修潔,為時所鄙。」卷四十七也有:「及道將卒後,家風衰損,子孫多非法,帷薄混穢,為論者所鄙。」《隋書》卷四十九也說:「子實不才,崇基不構,干紀犯義,以墜家風,惜哉!」可見,即便是在傳統社會,被視為傳家久、繼世長的,也只有耕讀、忠厚、清廉這樣一些美好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