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古代科學家的故事有哪些
中國古代科學家的故事有:
1、公輸班(春秋)
公輸班,是春秋後期的魯國人,因此也叫做「魯班」。他是工匠家庭出生,熟練掌握了木工技能。史料記載他曾經發明了雲梯,人們又將鑽、刨子、鏟子、曲尺、墨斗等木工工具等發明都歸於他。因為以上的成就,公輸班被木匠視為祖師爺。
馬鈞,是曹魏時期的發明家。根據史料記載,他曾經復原了指南車;改進當時操作笨重的織綾機;發明一種由低處向高地引水的龍骨水車;把木製原動輪裝於木偶下面,叫做「水轉百戲圖」;改制了諸葛連弩,對科學發展和技術進步做出了貢獻。他和張衡並稱「木聖」。
B. 古代科學家張衡的故事
古代著名的科學家張衡,發明了渾天儀、地動儀、測驗風向的候風儀等,對人類科學文化事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下面是我為您收集整理的名人故事,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張衡是中國古代科學家、文學家、發明家,他發明了「地動儀」,這是世界上第一架測定地震及其方位的儀器。他還發明了「渾天儀」、「候風儀」等儀器。
我們在小學語文課本里學習過「數星星的孩子」,這個孩子就是我國古代科學家張衡。張衡的故事家喻戶曉,他的成就世人皆知。
張衡是東漢時候傑出的科學家。他從小就愛想問題,對周圍的事物,總要尋根究底,弄個水落石出。
在一個夏天的晚上,張衡和爺爺、奶奶在院子里乘涼。他坐在一張竹床上,仰著頭,獃獃地看著天空,還不時舉手指指劃劃,認真地數星星。
張衡對爺爺說:「我數的時間久了,看見有的星星位置移動了,原來在天空的,偏到西邊去了。有的星星出現了,有的星星又不見了。它們不是在跑動嗎?」
爺爺說道:「星星確實是會移動的。你要認識星星,先要看北斗星。你看那邊比較明亮的七顆星,連在一起就像燙衣服的熨斗,很容易找到……」
「噢!我找到了!」小張衡很興奮又問:「那麼,它是怎樣移動的呢?」
爺爺想了想說:「大約到半夜,它就移到地平線上,到天快亮的時候,這北斗就翻了一個身,倒掛在天空……」
這天晚上,張衡一直睡不著,多次起來看北斗。夜深人靜,當他看到那閃爍而明亮的北斗星時,果然倒掛著,他感到多麼高興啊!他想:這北斗為什麼會這樣轉來轉去,是什麼原因呢?天一亮,他便趕去問爺爺,誰知爺爺也講不清楚。於是,他帶著這個問題,讀天文書去了。
後來,張衡長大了,皇帝得知他文才出眾,把張衡召到京城洛陽擔任太史令,主要是掌管天文歷法的事情。
為了探明自然界的奧秘,年輕的張衡常常一個人關在書房裡讀書、研究,還常常站在天文台上觀察日月星辰。他想,如果能製造出一種儀器,能夠上觀天,下察地,預報自然界將要發生的情況,這對人們預防災害,揭穿那些荒誕的迷信鬼話,該是多麼好啊!
於是,張衡把從書本中和觀察到的材料,進行分析研究,開始了試制「觀天察地」儀器的工作。他把研究的心得先寫成一本書,叫做《靈憲》。在這本書里,他告訴人們:天是球型的,像個雞蛋,天就像雞蛋殼,包在地的外面,地就像蛋黃,就叫做「渾天說」。
接著,張衡根據這種「渾天說」的理論,開始設計、製造儀器了。不知經過多少個風雨晨昏,熬過多少個不眠之夜,一個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天文儀器--渾天儀誕生了。這個大銅球很像今天的地球儀,它裝在一個傾斜的軸上,利用水力轉動,它轉動一周的速度恰好和地球自轉一周的速度相等。而且在這個人造的天體上,可以准確地看到太空中的星象。張衡說:「天上的星星,能見的共有二千五百顆,但我們經常能看到的卻只有一百二十顆。」
後來,張衡經過努力鑽研,又發明創造了世界上第一架能預報地震的儀器--地動儀。這個地動儀也是鋼鑄造的,形狀像個酒壇子,四周鑄著八條龍,每條龍口裡含著一個小銅球。只要哪一條龍口中的銅球吐了出來,就預示著那個方向發生地震了。測試非常靈驗,沒有一次不準。
張衡在科學上的創造發明是偉大的,這是由於他從小就愛科學,勤奮地學習鑽研和不懈地觀察實驗,而且能把書本知識和實踐經驗結合起來,通過自己刻苦研究、創造才獲得的。
張衡家族世代為當地的大姓。他的祖父張堪,自小志高力行,被人稱為聖童,曾把家傳余財數百萬讓給他的侄子。光武帝劉秀登基後張堪被任命為蜀郡太守,隨大司馬吳漢討伐割據益州的公孫述,立有大功。其後又領兵抗擊匈奴有功,被拜為漁陽太守。曾以數千騎兵擊破匈奴來犯的一萬騎兵。此後在他的任期內匈奴再也沒有敢來侵擾。他又教人民耕種,開稻田八千頃,人民由此致富。所以,有民謠歌頌他說:"張君為政,樂不可支。"張堪為官清廉。伐蜀時他是首先攻入成都的,但他對公孫述留下的堆積如山的珍寶毫無所取。蜀郡號稱天府,但張堪在奉調離蜀郡太守任時乘的是一輛破車,攜帶的只有一卷布被囊。
張衡像他的祖父一樣,自小刻苦向學,少年時便會做文章。16歲以後曾離開家鄉到外地游學。他先到了當時的學術文化中心三輔(今陝西西安一帶)地區。這一地區壯麗的山河和宏偉的秦漢古都遺址給他提供了豐富的文學創作素材。以後又到了東漢都城洛陽。在那兒,他進過當時的最高學府太學,結識了後來著名的學者崔瑗,與他結為摯友。張衡興趣廣泛,自學《五經》,貫通了六藝的道理,而且還喜歡研究算學、天文、地理和機械製造等。但在青年時期,他的志趣大半還在詩歌、辭賦、散文上,盡管他才高於世,卻沒有驕傲之情。平常從容淡泊,不喜歡與俗人相交。
字平子(公元78年——139年),東漢南陽西鄂(今河南召縣石橋鎮)人。傑出的科學家,發明了渾天儀、地動儀、測驗風向的候風儀等,對人類科學文化事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張衡幼年時代,家境貧寒,但他年幼好學,天資聰慧。漢名士崔璦說他「天資睿哲,敏而好學,如川之逝,不舍晝夜」。他十幾歲時,便積累了相當豐富的知識。和帝永元六年(公元94年),張衡胸懷遠大的政治抱負,離開了家鄉,開始游歷名都大邑,求師問業,曾游於三輔,入京師,觀太學,遂誦《五經》,貫六藝,十八歲便寫成了第一篇文學作品——《溫泉賦》。
張衡二十三歲時,受聘於南陽郡太守鮑德門下當主薄。此後他花了十年功夫,寫成了著名的《二京斌》(即,西京斌》、《東京斌》),諷刺「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的不良風氣,並淋漓盡致地描繪出名都故城的盛大場面,表現了他在文學方面的較高成就。
永初四年(公元110年),張衡由鮑德舉薦,進京作了郎中,在任三年,遷升為尚書侍郎,元初二年(公元115年),又調升,太師令,掌管天文、歷法、預報天象氣候。從此,他潛心鑽研文學,獲得了很高的成就。
張衡的宇宙天體觀是「渾天說」,認為「渾天如雞子」,天和地的關系就象蛋殼包蛋黃一樣,天外地內。他所著《靈憲》一書,用赤道、黃道、南極、北極等名詞,並畫出我國第一張完備的星圖,共有2500顆恆星。公元117年,他創造了世界上第一架利用銅壺滴漏帶動的渾天儀,渾天儀分內外兩圈,可以轉動,上面刻有南北極和赤道、黃道。二十四節氣以及日月星辰等,日月星辰位置和出沒情況與宇宙間的情形完全一致。建光元年(公元121年),張衡調任司馬令,後上日蝕表。順帝永建元年(公元126年),再轉任太史令舊職。陽嘉元年(公元132年),又創造了候風地動儀,以精銅鑄之,狀似酒樽,四周鑲有八條龍,龍頭對著東、南、西、北及東北、東南、西北、西南八個方向,龍嘴各銜銅丸一個,每個龍頭下面各蹲一隻青蛙。如果發生地震,發生地震的那個方向的龍嘴會自動張開,銅丸隨之滾出,落入青蛙嘴中,工作人員便可立刻記下地震的時間和方向。
張衡還創造發明了計里鼓車、指南車、測影土圭、獨飛木雕等,撰寫了《歷法靈憲》和《算罔論》,著有三十多篇科學、哲學、文學方面的著作。他在歷法、算學、哲學以及文學藝術上都有很大貢獻。
1956年河南省南陽市人民政府重新修整了一座庄嚴巍峨的古墓這就是著名的張衡墓。
張衡於公元78年出生在南陽西鄂,也就是現在的河南省南陽市石橋鎮,是我國東漢時期著名的科學家、文學家。他從小就博覽群書,十五歲的時候,便告別家鄉出外游學。他先入武關,游三輔。十七歲的時候,他去洛陽的途中,登上了驪山峰頂。面對廣闊的天地和壯麗的山河,他感到了前所來有的自豪與無限的感慨。下山的時候,他又去神進溫泉游泳。此次游覽,張衡對京都附近的自然景觀、歷史風貌、社會人情、學術情況都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認識,也豐富了自己的人生經歷。
不久,張衡到了都城洛陽,進入朝廷辦的太學堂讀書。他把全部精力都放在鑽研典籍和與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討論問題上。張衡的家庭很貧困,平時的吃、穿、用都十分節儉。冬夜裡,他只蓋一條破被子,蜷曲著身子在燈下讀書。因為沒有鞋穿,他的腳時常凍得紅腫,乃至化膿潰爛,但他都咬著牙堅持。
張衡經常觀察日月星辰,探索它們在天空里運行的規律。他把研究的結果寫在一本書上,叫做《靈憲》。在這本書里,他已經用了赤道、黃道、南極、北極等名詞。張衡記錄了二千五百顆恆星,並且畫出了我國第一幅較完備的星圖。那時候他已經知道,月亮本身是不發光的,是受了太陽的照射才反出光來;月亮的黑暗部分,就是沒有照射到太陽光的部分。所以月亮的位置和太陽相對的時候,是滿月;月亮運行到跟太陽同一個方向的時候,人們就看不見它了。他還根據太陽在天空中運動的規律,解釋了冬天日短夜長、夏天日長夜短的道理。他說天好像雞蛋殼,包在地的外面;地像雞蛋黃,在天的中間。這種假設叫做「渾天說」。在張衡以前,多數人都相信「蓋天說」,認為地是平的,天像一隻碗,反扣在地上。張衡的「渾天說」雖然不符合實際情形,但是比「蓋天說」大大前進了一步,並且對計算歷法有實用的意義。
公元117年,張衡在東漢都城洛陽研製成功了一台利用水力帶動的天文儀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機械轉動計時器。歐洲到公元十二世紀才製造出機械性的計時器,比我國晚一千多年。公元132年,張衡發明了世界上第一架測定地震的儀器——地動儀。這些發明都在世界科學發展史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也為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張衡(78-139),字平子,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縣石橋鎮)人。他是我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為我國天文學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數學、地理、繪畫和文學等方面,張衡也表現出了非凡的才能和廣博的學識。
兒時的張衡天資聰明,態度謙虛,特別喜歡思考問題。他對自然界中的`萬事萬物都充滿了興趣。早上帶著露珠的花朵,中午高懸天空的太陽,晚上天空中皎潔的月亮、一閃一閃的星星都讓他產生了無窮無盡的聯想。他總是跟在父母身後問這問那。
有一次,他和母親一起到田野中挖野菜。出去的時候,太陽剛剛從東方升起,紅艷艷的,煞是可愛。他不經意間看見了自己的影子是那麼長。他想,我要是長得像影子那樣高大多好哇。不知不覺到了中午,母親挖了滿滿一籃子野菜。他跟在母親後面,一蹦一跳地走著。「咦!影子哪裡去了呢?」他驚奇地叫道。低頭一看,影子縮成了一團,踩在腳底下。張衡趕忙問母親這是怎麼回事,母親說這是由於中午到了,太陽升得最高,影子就會變短縮成一團,到了傍晚太陽快要落山的時候,影子還會變長的。
回到家裡,張衡一直關注著自己的影子的長度。他發現真的像母親說的那樣:傍晚時分,自己的影子又變得像早晨時那樣長。他感覺自己又學到了一點新知識,高興極了。
一個夏天的晚上,父母帶著小張衡一起到打穀場上納涼。這是人們一天當中最快樂的時光。大人們一邊搖著扇子,一邊海闊天空地聊天;孩子們則嘰嘰喳喳地玩得不亦樂乎,一會兒捉迷藏,一會兒過家家。只有張衡一個人不聲不響地呆在旁邊,望著茫茫夜空,嘴裡還小聲默念著「一個,兩個……」母親以為他白天跟自己出去累著了,就說:「衡兒,你要是累了就自己回屋裡歇著吧,不要愣在那裡,丟了魂似的。」張衡好像沒聽見,依然站在那裡,目不轉睛地望著蒼穹。
父母見他沒吱聲,也就不再管他。又過了好一會兒,大人們都睏倦了,接二連三地回家睡覺了,他還在那裡望著天空。這時,一個大點兒的孩子過來拍了拍他的肩膀,說:「咳!傻了,老瞅著天上干什麼,那上邊又不會掉金豆子。」張衡這才回過神來,揉一揉酸痛的脖子說:「誰指望天上掉金豆子了,我在數星星。」此語一出,大家都愣住了。「什麼,什麼,數星星,真新鮮,還有數星星的傻瓜。那我問你,數清了嗎?」那位大哥哥問。「我還沒有數完呢,不過現在己經數到一千多顆了。」
旁邊的一位老爺爺插話道:「孩子呀,別數了,天上的星星是數不完的。這些星星無窮無盡,飄忽不定……」張衡卻打斷老爺爺的話:「才不是呢,那一片天空就只有一千多顆,只要我堅持數下去,肯定會數完的。」老爺爺被張衡的執著精神打動了,一下子不知道說什麼好。
張衡的父親趕緊過來打圓場:「不許這樣跟老爺爺說話。」張衡意識到自己的不對,連忙向老爺爺道歉。但他回過頭來,還是想跟父親辯解一番。父親早看出他的心思,就說:「衡兒,我知道你的想法,但你這樣挨個數是不行的。天上的星星分布是有規律的,你要按照這些規律,把它們分成一個個星座。這樣才會把它們弄清、記牢。」
小張衡點了點頭,按照父親說的去做,果然又認識了許多新的星星。
隨著年齡的增長,張衡的求知慾越來越強烈。當時,各種自然災害頻繁地發生,地震帶來的災難尤為嚴重。它來無影去無蹤,一旦發生卻極具破壞力。這引起了張衡的思考。他想,能不能製造一種在地震發生後准確測定其方位的儀器,以便及時調撥物資進行救援。定下目標以後,他查閱了大量關於地震的資料,並且多次實地勘測。
有時,張衡為了獲得第一手資料,親自來到剛剛發生地震的地方,測量大地的震感。有一次,他把測震儀插入大地,剛要讀取數據,一波劇烈的餘震襲來,離他不遠處的一道土牆轟然坍塌。幸虧他眼疾手快,往旁邊一跳,才躲過一劫,不然肯定要被砸成肉泥。他拍拍身上的灰土,繼續看儀器上的數據。遠處的老百姓十分不理解他的做法,認為他簡直是發瘋了。但張衡不為所動,仍然夜以繼日地研究地動儀。不久,地動儀成功問世了。
C. 數學家、天文學家祖沖之,他有哪些廣為流傳的故事
1、故事
圓周率
秦朝和漢朝以前,人們以古率「徑一周三」作為為圓周率,也就是說圓的周長是直徑的3倍。後來發現古率誤差太大,應該是3倍多一點,不過究竟多多少,誰也說不清。直到三國時期,一個叫劉徽的人提出了計算圓周率的科學方法——「割圓術」,他用圓內接正多邊形的周長來逼近圓周長,計算到圓內接96邊形時,才求得π約等於3.14,並指出,內接正多邊形的邊數越多,所求得的π值越精確。祖沖之就在前人的基礎上,刻苦鑽研,終於精確求出π在3.1415926與3.1415927之間,按照當時的社會狀況,π的精確程度已經達到小數點後7位,可以說已經基本滿足當時的科學技術要求了。
2、人物簡介
祖沖之,(公元429年4月20日-公元500年)漢族人,字文遠。祖籍河北范陽遒縣(今河北淶水縣),是我國南北朝時期傑出的數學家、科學家。生於劉宋文帝元嘉六年,卒於蕭齊昏侯永元二年。祖父祖昌曾任劉宋的「大匠卿」,掌管土木工程;
祖沖之的父親也在朝中做官。祖沖之從小接受家庭環境的熏陶,學習家傳的科學知識。青年時進入華林學省,從事學術活動。一生先後任過南徐州(今鎮江市)從事史、公府參軍、婁縣(今崑山市東北)令、謁者僕射、長水校尉等官職。其主要貢獻在數學、圓周率,天文歷法和機械四方面。為中國乃至世界文明的進步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3、人物評價
數學家祖沖之在天文、歷法、數學以及機械製造等方面的輝煌成就,充分表現了我國古代科學的高度發展水平,體現了中國古代文明的先進。
祖沖之,之所以能夠取得這樣輝煌的成就,並不是偶然的。首先,當時社會生產正在逐步發展,需要有一定的科學成就來配合前進,因而就推動了科學的進步,祖沖之就在這時候取得了天文、數學和器械製造等方面的成績。其次,從上古到這時候,在千百年的長時期中,已積累了不少科學成果,祖沖之就在前人創造的基礎上做出了他的成績。至於祖沖之個人的認真學習,刻苦鑽研,不迷信古人,不畏懼守舊勢力,不怕斗爭,不避艱難,自然也都是取得傑出成就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