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知道《一千零一夜》的由來嗎
《一千零一夜》的由來:《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民間故事集。相傳古代印度與中國之間有一薩桑國,國王山魯亞爾生性殘暴嫉妒,因王後行為不端,將其殺死,此後每日娶一少女,翌日晨即殺掉,以示報復。
宰相的女兒山魯佐德為拯救無辜的女子,自願嫁給國王,用講述故事方法吸引國王,每夜講到最精彩處,天剛好亮了,使國王愛不忍殺,允她下一夜繼續講。她的故事一直講了一千零一夜,國王終於被感動,與她白首偕老。
《一千零一夜》中有不少故事揭露了中世紀阿拉伯社會的黑暗與不幸,描寫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疾苦,反映了他們對於現實生活的不滿,在某種程度上再現了當時的歷史真實,這正是故事集現實主義表現手法的體現。
《漁翁的故事》小,漁翁泡嘗辛苦卻落得兩手空空,於是他滿腔義憤,怒斥了人間的不平:「我出來奔走營生,卻發現農食的來源都己斷絕。許多粗魯愚昧之徒卻飛黃騰達,直上雲霄。」這是一幅多麼悲慘的中匹紀阿拉伯社會勞苦大眾的生活寫照。
只有站在勞苦大眾的立場上,同他們休戚相關、榮辱與共,才能寫出這樣的故事來。在暴露社會的黑暗與不平方面,《一千零一夜》沒有停留在僅僅描寫廣大人民群眾疾苦或反映他們對於現實生活不滿的情緒上,而是把矛頭指向了帝國的統治者一一哈里發,對他們的昏庸無道、專橫跋扈和欺詐成性痛加褐露,無情鞭答。
《一千零一夜》的引子,《國王山魯亞爾及其兄弟的故事》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國王殺死了與人私通的王後以後,竟然荒唐到每夜讓宰相捉一個少女為他尋歡作樂,天一亮便把她們處死。這個故事充分暴露了國王兇狠殘暴的本性,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千零一夜》盡管具備了民間故事的基本特點,但在長期流傳過程中,經過宗教祭司和文人學士的篡改加工,混雜了不少剝削階級意識相宗教觀念。 《一千零一夜》流傳於中世紀阿拉伯伊斯蘭教帝國時代。
因此它的伊斯蘭教色彩比較濃厚,「安拉是唯一 的主宰」、「我把自己的一切托靠給安拉啦」、「毫無辦法,只有靠偉大的安拉援助了」等詞句充斥全書。
伊斯蘭教宿命論觀點更為突出。還有歌頌帝王,尤其是對哈倫·拉希德的歌頌,更是俯拾皆是。此外書中還室揚了富商巨賈的「美德「,發財致富的「奧秘」,輕視婦女,醜化奴隸等等剝削階級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