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春秋戰國時期名人名事
春秋四大名人:老子、孔子、孫子、左丘明
老子,李耳,字伯陽,謚曰聃,楚國 苦縣(今鹿邑縣)人。老子遺留下來的著作,僅有《五千文》即《道德經》,也叫《老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後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 的創始人。魯國人。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提出了「仁」的思想,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 教育家。 孫子,姓孫名武,字長卿,春秋末期齊國人。
他祖父田書公元前523年因伐莒有功,景公賜姓孫氏,並把樂安(即今山東惠民縣)封為采邑之地,於是全家徙至封地定居下來。
其他:
孟嘗君
中國戰國時期四公子之一,齊國宗室大臣。即田文。田文的父親靖郭君田嬰,是齊威王的少子、碰雹齊宣王的庶弟。孟嘗君襲其父田嬰的封爵,封於薛(今山東滕州東南),稱薛公,號孟嘗君。孟嘗君在薛時,廣泛招納賓客,達3000餘人。秦昭王聽說孟嘗君的賢德,欲求見孟嘗君。孟嘗君入秦後,被任為相。後來秦昭王聽信讒言 ,囚禁孟嘗君並預謀殺害他。孟嘗君在門客的協助下 ,逃回齊國 。孟嘗君回到齊國之後,任為齊相。他堅持主張聯合韓魏牽制楚國,並發展合縱抗秦的勢力。後來遭人誣告而為齊王所懷疑,謝病歸老於薛。後因日益驕奢的齊王仍笑雀帆想除掉他,只得又逃到魏國,被魏昭王任命為魏相。他主張聯合秦國、趙國與燕國,共同討伐齊國,使戰國形勢為之一變。齊王死後,孟嘗君返國,中立於各諸侯國之間。 王安石寫過一篇文章
全文如下
讀《孟嘗君傳》
世皆稱孟嘗君能得士,士以故歸之,而卒賴其力以脫於虎豹之秦。
嗚乎,孟嘗君特雞鳴狗盜之雄耳,豈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齊之強,得一
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雞鳴狗盜之力哉?夫雞鳴狗盜之出其門,此
士之所以不至也。
吳起(BC440~BC381):
衛國左氏(今山東定陶西)人。年輕時曾在孔子徒弟曾參門下學習。初為魯將,BC412年,齊軍攻魯,吳起率魯軍到達前線(為取得這個立功名的機會,他殺死了齊國籍的妻子,此即「殺妻求將」),沒有立即同齊軍開仗,表示願與齊軍談判,先向對方使者示弱,以老弱之卒駐守中軍,以麻痹齊軍將士,然後出其不意地以精壯之軍突然向齊軍發起猛攻。齊軍倉促應戰,大敗。戰後魯國國君受讒言影響,對他甚為猜忌,吳起就入魏為將,被一代英主魏文侯魏斯任命為西河的守將,抗拒秦國和韓國。BC409年,吳起先在河西少梁築城,作為前進基地,然後率軍歲辯攻取秦河西地區的臨晉、元里,並增修此二城。次年,攻秦至鄭,築洛陰、合陽,盡占秦之河西地,置西河郡,任西河郡守。這一時期他曾與諸侯大戰76場,全勝64場,其餘不分勝負,闢土四面,拓地千里。特別是BC389年的陰晉之戰,吳起激勵士卒,以五萬魏軍擊敗了十倍於已的秦軍,這是中國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也使魏國成為戰國初期的強大的諸侯國。 吳起鎮守西河期間,強調兵不在多而在「治」,首創考選士卒之法:凡能身著全副甲胄,執12石之弩(一石約今30公斤),背負矢50支,荷戈帶劍,攜三日口糧,在半日內跑完百里者,即可入選為「武卒」,免除其全家的徭賦和田宅租稅,並對「武卒」嚴格訓練,使之成為魏國的精銳之師。吳起治軍,主張嚴刑明賞、教戒為先,認為若法令不明,賞罰不信,雖有百萬之軍亦無益,曾斬一未奉令即進擊敵軍的勇士以明法。吳起做將軍時,和最下層的士卒同衣同食。睡覺時不鋪席子,行軍時不騎馬坐車,親自背干糧,和士卒共擔勞苦。士卒中有人生瘡,吳起就用嘴為他吸膿。這個士卒的母親知道這事後大哭起來。別人說:「你兒子是個士卒,而將軍親自為他吸取瘡膿,你為什麼還要哭呢?」母親說:「不是這樣。往年吳公為他父親吸過瘡膿,他父親作戰時就一往無前地拚命,所以就戰死了。現在吳公又為我兒子吸瘡膿,我不知他又將死到那裡了,所以我哭。」 魏文侯魏斯死後,吳起遭丞相公叔痤和大夫王錯設計陷害,被迫於BC383年投奔楚國。先任宛守,一年後升令尹,掌軍政大權,主持變法。吳起針對楚國積弊,剝奪舊貴族政治、經濟特權,裁減冗員冗費,用於選練軍隊,以求富國強兵。僅一年,貧弱的楚國開始強盛,向南平定百越;向北兼並陳國和蔡國,並擊退了韓、趙、魏的擴張;向西征伐秦國,兵威四方。BC381年,楚悼王熊疑死,反對改革的舊貴族追殺吳起,他無處可逃,於是趴在楚王的屍體上,被貴族們亂箭射死,屍體又被車裂。而在新王即位後追究冒犯先王屍體的罪行時,參與此事的貴族有七十餘家被滿門抄斬(報自己的大仇於死前,吳起之智可稱匪夷所思)。著有《吳子》一書(《漢書藝文志》錄《吳起》48篇),但已散佚,現存的版本據考證應是漢朝人所寫。又有人根據《左傳》描寫戰爭的真實程度、有傾向性地對魏、楚歷代先王贊美和對楚國貴族的鄙視提出《左傳》也是吳起的作品,若果真如此,他就是軍事家、政治家、史學家三合一了。 贊曰:尉繚稱吳起「提七萬之眾,天下莫能當之」,實非過譽。後人言名將,必以「孫吳」比之。吳起每到一國,只要國君能用之,必然能使國家強大起來。他在魏建立的制度,使得魏成為戰國初期的頭號超級大國;入楚後又能以變法在短時間內使楚國重新強大起來,政治才華毫不遜於軍事才華,不應但以軍事家視之。後世儒生常以他的個人品德對他大加非議,又以他的結局作為不能變法的依據。這些儒生固然品德高尚(也僅限於理論上),可是國家有事時,他們除了可恥的投降和毫無意義的自殺又能幹些什麼呢?
孫臏(約前380~前320)
戰國中期傑出的軍事家。齊國阿鄄之間人。孫武的後代。曾與龐涓同學兵法。研讀過孫武及晉將荀息、孫軫的兵書。龐涓為魏惠王將軍,忌其才能,騙他到魏,處以臏刑(去膝蓋骨),故稱孫臏。後由齊國使者秘密載回,被田忌推薦給齊威王,任為軍師。前353年圍魏救趙,取得桂陵(今河南長垣西北)大捷。前341年攻魏救韓,在馬陵(今河南范縣西南)大破魏軍,俘太子申,龐涓自殺。主張"戰勝而強立,故天下服矣"。著作有《孫臏兵法》。
田忌
生卒年不詳,田氏,名忌,字期,又曰期思,封於徐州(今山東滕縣南),故又稱徐州子期。戰國初期齊國名將。
田忌以田齊宗族的身份作齊將,他很賞識孫臏的軍事韜略,向齊威王舉薦孫臏,威王任孫臏為軍師。田忌在孫臏的謀略和協助下指揮了兩次著名的戰役。
一次是桂陵之戰。齊威王四年(前353年),魏惠王圍攻趙國的邯鄲,趙求救於齊。齊威王認為魏在邯鄲城下經過一年多的苦戰,已筋疲力竭,出兵時機成熟,便命田忌為主將,孫臏為軍師,率軍八萬救趙。田忌原擬直接進攻魏主力,後採納孫臏「圍魏救趙」、「批亢搗虛」的作戰方針,趁魏國國內防務空虛,直搗魏國都城大梁,迫使攻趙的魏軍「釋趙而自救」,待魏軍回兵時,中途予以截擊。結果,在桂陵(今河南長垣西北)大敗魏軍。
再一次是馬陵之戰。公元前342年(齊威王十五年),魏將龐涓伐韓,韓請救於齊。齊威王召集大臣謀議「早救還是晚救?」鄒忌認為「不如不救。」田忌認為「應該早救。」孫臏則認為應等韓、魏兩敗俱傷時出兵,這樣既可令韓完全聽命於齊,又可有戰勝魏兵的把握。齊王採納孫臏的意見,暗中答應救韓,韓國因為仗恃有齊國的救援,堅決抗魏。五戰不勝,又向齊求救,齊威王抓住韓魏俱疲的時機,命田忌為主將,孫臏為軍師,率十萬兵力救韓。齊軍仍以攻其必救的「圍魏救趙(這次是救韓)」戰法,直奔魏都大梁。龐涓聞齊進軍國都,遂撤消對韓的包圍而回師,欲擊破齊軍於大梁。魏惠王也大肆興兵遣將,以太子申為上將軍,率軍十萬迎擊齊師,企圖與齊軍進行決戰。孫臏根據魏軍驕傲輕敵,急於求戰必將輕兵冒進的情況分析,提出用逐日減灶以引誘魏軍追擊的策略。田忌乃使齊軍退卻時為十萬灶,第二天減到五萬灶,第三天減為三萬灶。龐涓追行三日大喜,認為齊軍怯懦,三天士卒逃亡者過半,於是丟下步兵,只帶輕騎銳卒,兼程追趕。孫臏計算魏軍的行程,判斷將於日落進入馬陵(今河南范縣西南),乃於馬陵道路狹窄、地勢險要處設下埋伏。龐涓的追兵,果然在預計的時刻進入齊軍設的埋伏圈,這時齊軍萬箭齊發,魏軍大亂潰散,齊軍全面出擊,大敗魏軍,擒魏太子申,龐涓憤愧自殺。
這一仗,魏國遭到嚴重打擊,從此一蹶不振,而齊國則逐漸強盛起來。
田忌因與齊相鄒忌不和,於馬陵戰後的第二年逃奔楚國,封於江南。齊宣王即位後,又受召回國復職。
廉頗
生卒年不詳,戰國時期趙國傑出的軍事將領。主要活動在趙惠文王(前298—前266)、趙孝成王(前266—前245)、趙悼襄王(前245—前236年)時期。
趙惠文王初,東方六國以齊最為強盛,齊與秦各為東西方強國。秦圍欲東出擴大勢力,趙國當其沖要。為掃除障礙,秦王曾多次派兵進攻趙國。廉頗統領趙軍屢敗秦軍,迫使秦改變策略,實行合縱,於惠文王五十四年(前258年)在中陽(今山西中陽縣西)與趙相會講和。以聯合韓、燕、魏、趙五國之師共同討伐齊國,大敗齊軍。其中,廉頗於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年)帶趙軍伐齊,長驅深入齊境,攻取陽晉(今山東鄲城縣西,本為衛國領地,後屬齊),威旗諸侯,而趙國也隨之越居六國之首。廉頗班師回朝,拜為上卿(上卿為當時最高級的文官,相當於後來的宰相),秦國虎視趙國而不放貿然進攻,正是懾於廉頗的威力。此後,廉頗率軍征戰,守必固,攻必取,幾乎百戰百勝,威震列國。
周赧王三十二年(趙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年),曾得和氏壁,強秦願以十五城換之,趙派藺相如出使秦國,藺相如僅僅是宦官繆賢門下的「舍人」。經繆賢向惠文王薦舉,身攜「和氏璧」,充當趙使入秦。藺相如以他的大智大勇完壁歸趙,取得了對秦外交的勝利。
其後秦伐趙,佔領了石城。趙惠文王十九年復攻趙,殺了二萬趙軍。這時秦王欲與趙王在澠池會盟言和(今河南澠池縣西),趙王非常害怕,不願前往。廉頗和藺相如磋商認為趙王應該前往,以顯示趙國的堅強和趙王的果敢。趙王與藺相如同往,廉頗相送,與趙王分別時說:「大王這次行期不過三十天,若三十天不還,請立太子為王,以斷絕秦國要挾趙國的希望。」廉頗的大將風度與周密安排,壯了趙王的行色,同時由於相如澠池會上不卑不亢的與秦王周旋,毫不示弱地回擊了秦王施展的種種手段,不僅為趙國挽回了聲譽,而且對秦王和群臣產生震懾。最終使得趙王平安歸來。
會後,趙王「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地位竟在廉頗之上。廉頗對藺相如封為上卿心懷不滿,認為自己做為趙國的大將,有攻城野城,擴大疆土的大功,而地位低下的藺相如只動動口舌卻位高於我,叫人不能容忍。他公然揚言要當眾羞辱藺相如。藺相如知道後,並不想與廉頗去爭高低,而是採取了忍讓的態度。為了不使廉頗在臨朝時排列自己之下,每次早朝,他總是稱病不至。有時,藺相如乘車出門,遠遠望見廉頗迎面而來,就索性引車躲避了。這引起了藺相如舍人的不滿,藺相如解釋說:「強秦與廉頗相比,虎狼般的秦王相如都敢當庭呵叱,羞辱他的群臣,我還會怕廉頗嗎?強秦之所以不敢出兵趙國,這是因為我和廉頗同在朝中為官,如果我們相鬥,就如兩虎相傷,沒有兩全之理了。我之所以避他,無非是把國家危難放在個人的恩怨之上罷了。」廉頗聽後,深受感動,他選擇藺相如家賓客最多的一天,身背荊條,赤膊露體來到藺相如家中,請藺相如治罪。從此兩人結為刎頸之交,生死與共。
「將相和」的故事,後人以各種不同的文藝形式加以表現,它強烈的愛國情感催人淚下,感人奮發。而廉頗勇於改過,真誠率直的性格,更使人覺得可親可愛。
趙惠文王二十年(前278年),廉頗向東攻打齊國,破其一軍。趙惠文王二十年二(前276年),再次伐齊,攻陷九城。次年廉頗攻魏,陷防陵(今河南安陽南二十里),安陽城(今河南安陽縣西南四十三里)。正是由於廉、藺交和,使得趙國內部團結一致,盡心報國,使趙國一度強盛,成為東方諸侯阻擋秦國東進的屏障,秦國以後10年間末敢攻趙。
公元前266年,趙惠文王卒,孝成王立。這時,秦國採取應侯范睢「遠交近攻」的謀略,一邊跟齊國、楚國交好,一邊攻打臨近的小國。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秦國進攻韓地上黨。上黨的韓國守軍孤立無援,太守馮亭便將上黨獻給了趙國。於是,秦趙之間圍繞著爭奪上黨地區發生了戰爭。這時,名將趙奢已死,藺相如病重,執掌軍事事務的只有廉頗。於是,趙孝成王命廉頗統帥20萬趙軍阻秦軍於長平(今山西高平縣西北)(參見長平之戰)。當時,秦軍已南取野王(今河南沁陽),北略上黨(今山西中部地區),切斷了長平南北聯系,士氣正盛,而趙軍長途跋涉而至,不僅兵力處於劣勢,態勢上也處於被動不利的地位。面對這一情況,廉頗正確地採取了築壘固守,疲憊敵軍,相機攻敵的作戰方針。他命令趙軍憑借山險,築起森嚴壁壘。盡管秦軍數次挑戰,廉頗總是嚴束部眾,堅壁不出。同時,他把上黨地區的民眾集中起來,一面從事戰場運輸,一面投入築壘抗秦的工作。趙軍森嚴壁壘,秦軍求戰不得,無計可施,銳氣漸失。廉頗用兵持重,固壘堅守三年,意在挫敗秦軍速勝之謀。秦國看速勝不行,便使反問計,讓趙王相信,秦國最擔心、最害怕的是用趙括替代廉頗。趙王求勝心切,終於中了反間計,認為廉頗怯戰,強行罷廉頗職,用趙括為將。雖然藺相如力諫,指出只知紙上談兵的趙括不適合擔此重任,但趙王不聽,任用趙括為將軍。趙括代替了廉頗的職務後,完全改變了廉頗制定的戰略部署,撤換了許多軍官。秦國見使用趙括為將,便暗中啟用武安君白起率兵攻趙。大敗趙括軍於長平,射殺趙括,坑趙兵四十餘萬。趙長平之戰,趙國損失四十五萬人。
長平之戰後,秦國趁勢包圍趙都邯鄲(參見邯鄲之戰),持續一年多,幸有魏公子信陵君竊取兵符相救得以不滅,但國力已大減。
燕以趙大傷於長平,以丞相栗腹為將,針對趙國「壯者盡於長平,其孤未壯」的狀況,於秦昭襄王五十六年(前251年)舉兵攻趙。趙使廉頗為將,指揮了著名的鄗代之戰。他將全軍分為兩路,一路由樂乘率領直趨代地,抗擊西路燕軍,一路親自率領,迎戰燕軍主力於鄗城(今河北柏鄉縣北)。廉頗指揮為保衛鄉土而同仇敵愾的趙軍,採取集中兵力打敵正面的戰法,首戰告捷,挫敵兵鋒,打掉了燕軍的囂張氣焰。接著,他率領趙軍大敗燕軍主力,陣斬栗腹。燕軍主帥被斬,驚慌潰退。廉頗抓住燕軍敗退之機,立命趙軍乘勝追擊,長驅500里,於前250年進圍燕國都城薊(今北京市)。燕王喜眼看燕國危在旦夕,只好答應趙國提出的割讓5城等全部要求,向趙國求和。廉頗因功封信平君,為相國。廉頗任相國前後約六七年,多次擊退入侵敵軍,並伺機出擊。前245年,帶兵攻取了魏地籠陽(今河南內黃縣西北),說明趙國國力又有恢復。
廉頗從長平免職回家,失去權勢的時候,原來的門客都離開了。等到再被重用當將軍,門客們又都聚攏上來。廉頗很是感慨,要他們退去,門客告訴他:這沒什麼奇怪。現在是以市場上的買賣方式交朋友,您有權勢,我們就跟隨您,您沒有權勢,我們就離開,這本是買賣常理。又有什麼埋怨的呢?
秦始皇二年(前245年),趙孝成王卒,其子趙悼襄王繼位。襄王聽信了奸臣郭開的讒言,解除了廉頗的軍職,派樂乘代替廉頗。廉頗因受排擠而發怒,攻打樂乘,樂乘逃走。廉頗於是離趙投奔魏國大梁(今河南省開封市)。廉頗去大梁住了很久,魏王雖然收留了他,卻並不信任和重用他。趙國因為多次被秦軍圍困,趙王想再任用廉頗,廉頗也想再被趙國任用。趙王派遣使者宦官唐玖去帶著一副名貴的盔甲和四匹快馬到大梁去慰問廉頗,看廉頗還是否可用。廉頗的仇人郭開卻唯恐廉頗再得勢,暗中給了唐玖很多金錢,讓他說廉頗的壞話。趙國使者見到廉頗以後,廉頗在他面前一頓飯吃了一斗米,十斤肉,還披甲上馬,表示自己還可有用。但使者回來向趙王報告說:「廉將軍雖然老了,但飯量還很好,可是和我坐在一起,不多時就拉了三次屎。」趙王認為廉頗老了,就沒任用他,廉頗也就沒再得到為國報效的機會。
楚國聽說廉頗在魏國,就暗中派人迎接他入楚。廉頗擔任楚將後,沒有建立什麼功勞。他說:「我思用趙人」(《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流露出對祖國鄉親的眷戀之情。但趙國終究未能重新啟用他,致使這位為趙國做出過重大貢獻的一代名將,抑鬱不樂,最終死在楚國的壽春(今安徽省壽縣)。十幾年後,趙國被秦國滅亡(參見秦滅趙之戰)。
廉頗的陵墓在今安徽省壽縣城北7公里的八公山之放牛山西南坡上,墓面西,周長300米,西臨淮河,南北東三面環山,一代風流領山川之勝,英風浩氣激盪千秋。
公元前515年因避齊亂奔吳,至吳王闔閭三年(公元前512年)經其好友伍子胥推薦將其所著《孫子兵法》二三篇獻給吳王,並在吳宮教戰,實踐了兵法之妙,被拜為將軍,輔佐吳王,經軍治國,聯合唐、蔡二國於公元前506年,孫武與伍子胥、伯喜否一起,率兵三萬,經過五次大戰,只用了十幾天的時間,就攻佔了楚國的都城郢城,消滅楚軍20餘萬,首創了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績。史稱:「西破強楚,北威齊晉,南伏越人,名顯諸侯。」而後因吳王夫差荒淫無度,辭官隱居而歿。
【左丘明】 春秋時史學家。魯國人。一說復姓左丘,名明;一說單姓左,名丘明。雙目失明, 曾任魯太史。與孔子同時,或謂在其前。相傳《左傳》為其所著,又傳《國語》亦出其手。
❷ 春秋戰國歷史名人
歷史是一門兼具知識性、文化性與傳承性的學科,縱觀人類社會的發展與演變,每一段文化傳承都是通過歷史故事為載體而源遠流長的。歷史故事不僅是歷史事件和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也是歷史課程知識的重要補充。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春秋戰國歷史名人,歡迎閱讀與借鑒!
孟嘗君姓田,名文。他的父親是齊威王的小兒子、齊宣王的異母弟弟。因為孟嘗君的生日是五月初五,按照當時的習俗,說這樣的孩子一旦長得跟門框一樣高了,對他的父母是十分不利的。於是,父親便想把他扔掉,可是母親捨不得,堅持著把他養大了。
長大後,他問父親為什麼不要自己,父親不耐煩地說出緣由。不曾想,孟嘗君的一番話令父親大吃一驚。孟嘗君說:“人生究竟是受制於天呢,還是門框?如果受制於天,那你再憂慮也是侍掘仿沒有用的,如果受制於門框,那就把門框抬高就是了。”
隨著年齡的增長,孟嘗君的才能越來越顯現出來,父親也拋棄了偏見,讓他主持家政。父親去世後,他接替了父親的爵位及封地。
孟嘗君的門下有三千多門客,他們無論出身貴賤,只要到了孟嘗君這里,都能受到相同的待遇。
秦昭公聽說了孟嘗君的名氣,就邀請他到咸陽去,說是要拜他為丞相。孟嘗君的門客們知道後,都極力反對,可是,孟嘗君猶豫一番,最終還是到秦國去了。秦昭公親自歡迎他,孟嘗君則把一件純白的銀狐皮衣送給秦昭公作見面禮,秦昭公十分高興,命人把它藏在內府的庫里。
秦昭公本來真心打算拜孟嘗君為丞相,可是,他的大臣說:“這個人是齊國的貴族,手下又有那麼多的門客,他當了丞相,一定事事先替齊國著想,哪裡還會想著我們秦國呢?”
秦昭公一聽,有些後怕,馬上把孟嘗君軟禁起來。
孟嘗君後悔沒有聽取門客們的意見,冒險到秦國來。到了這時,只得想方設法地逃出去。他打聽到秦王身邊有個受寵的妃子,便託人向她求救。那個妃子叫人傳話說:“叫我救你們並不難,不過我也希望能有一件銀狐皮衣。”
皮衣只有一件,已經獻給秦昭公了,哪裡還能要回來這時,有一個門客站起來,說:“您放心吧,我有辦法。”
當天夜裡,這位門客便潛入王宮的內府庫里,把那件銀狐皮衣偷了出來。
孟嘗君把銀狐皮衣送給了那位妃子,妃子果然在秦昭公耳邊大說好話,並一再為孟嘗君求情,秦昭公真的釋放了孟嘗君,並發下過關文書,讓孟嘗君他們回國。
孟嘗君一刻不敢停留,急急忙忙往函谷關趕去。他怕秦昭公反悔,半路上更改了通行證,連自己的姓名也換了。半夜裡,他們來到函谷關,只見關門緊閉,根本無法出去。依照秦國的規矩,關口要在雞叫的時候才能開關放人,可現在離雞叫的時候還早,如何才能過關呢?
正在大家愁眉苦臉的時候,忽然有個門客學起了雞叫,他一聲接一聲地叫著,竟把關里的公雞引逗得全都叫了起來。
守關的兵士以為天要亮了,便開了關門,放孟嘗君他們出去了。
孟嘗君他們出關不長時間,秦國的追兵就趕到了。原來,秦昭公真的後悔了,他要殺掉孟嘗君,可惜追兵晚到了一步,孟嘗君已經跑遠了。
其實,這兩個立下大功的門客初到孟嘗君門下時,許多人還瞧不起他們,自從有了這次經歷,大家都很老纖佩服他們。
孟嘗君回到齊國,當了齊國的相國,他手下的門客就更多了。
一天,有一個叫馮諼的人,聽說孟嘗君善待門客,就穿著草鞋來見他。孟嘗君把他安頓在門客們居散坦住的傳舍里,讓傳舍的舍長善待他。誰知,這個馮諼每天吃飯的時候,都用手指彈自己的佩劍,一邊彈,一邊唱:“長劍回去吧,吃飯沒有魚。”
孟嘗君聽了,覺得很有趣,就對舍長說:“給他魚吃。”
馮諼吃到魚了,可是,他依然彈劍唱歌:“長劍回去吧,出入沒有車。”
於是,孟嘗君給他備了馬車。
這個馮諼“得寸進尺”,又彈劍唱道:“長劍回去吧,沒有錢養家。”
孟嘗君一打聽,知道馮諼家裡有個老娘,馬上派人送去許多吃的和穿的。如此一來,馮諼不再唱歌了。
有一天,孟嘗君派馮諼到他的封地薛城去收賬,臨行前,馮諼問孟嘗君:“回來的時候需要買點什麼?”
孟嘗君說:“你看著辦吧,家裡缺什麼,你就捎點什麼回來。”
馮諼到薛城之後,收回了十萬利息錢,他用這些錢置酒宰牛,把所有借債的人召集在一起,大家開懷暢飲。酒至半酣,他讓眾人把債券拿出來一一核對,有能力付出利息的,重新約定期限;沒有能力付出利息的,就把他們的債券一把火給燒了。
馮諼對大家說:“孟嘗君放債,是為了讓貧窮的百姓過上富裕的日子,之所以收利息,是為了養活那些門客。現在,已經富足的百姓與我約定了付利息的期限,還很貧窮的百姓,孟嘗君已經免除了他的債務這是多好的主人啊,我們可不能辜負他呀!”
眾人一聽,感激涕零。
馮諼回來後,孟嘗君十分生氣地問他:“你把債券都燒了,我這里的三千人吃什麼?喝什麼?”
馮諼說:“我臨走的時候曾問您需要買點什麼,您說,家裡缺什麼,就買些回來。我覺得您這里什麼也不缺,就是缺少對老百姓的‘情義’,所以,就為您把‘情義’買回來了。”
孟嘗君這才恍然大悟。
後來,齊王聽信謠言,罷了孟嘗君的官,他的三千門客一鬨而散,只有馮諼一個人陪著他。他們回薛城的時候,百姓出城百里迎接,場面之大,讓孟嘗君十分感動。
孟嘗君對馮諼不停地說:“我明白了!我明白了!”
平原君的名字叫趙勝,是趙國的一位公子,在所有的公子中,他是最有能力的一位。秦國軍隊圍攻趙國都城邯鄲的時候,趙王派他前往楚國求援,想與楚國簽訂合縱的盟約。
平原君准備帶二十名文武全才的門客跟他一起去楚國,可是從手下三千門客里左挑右選,最後只選出了十九位,還差一位無論如何也選不出來了。就在他著急的時候,有一個坐在角落裡的門客站起身,自我推薦道:“您把我作為備用人員帶上吧。”
平原君十分驚訝,問他:“你叫什麼名字,到我門下有幾年了?”
那個門客說:“我叫毛遂,到您的門下已經三年了。”
平原君仔細打量他一番,搖搖頭說:“我聽說有才能的賢士活在世上,就像一把錐子放在布袋裡,它的錐尖很快就會冒出來。可你已經來我門下三年了,我左右的人從未稱贊過你,可見你並沒有什麼才能。”
毛遂上前一步,大聲說:“從前我並未被放在布袋裡,所以,您看不到錐尖。您要是早點把我放到布袋裡,錐尖早就戳出來了!”
其他的門客都以為他在說大話,互相眉來眼去,用輕蔑的話譏笑他。
平原君很佩服毛遂的口才和勇氣,就決定由他湊齊這二十個人的數,辭別趙王,前往楚國去了。
平原君和楚王在朝堂上商議合縱抗秦的事,毛遂和其他十九個門客都站在台階下等著。這場談判從早晨起,一直談到正午,任平原君說破了嘴皮,楚王就是不同意合縱抗秦的事。
這時,有一個門客走到毛遂身邊,對他說:“請你上去說一說吧。”
毛遂大步走上前去,手裡握著寶劍,高聲道:“合縱與否,三言兩語就可以說明白,怎麼從早晨說到現在也沒有一個結果呢?”
楚王一愣,問平原君:“他是什麼人?”
平原君說:“是我的門客。”
楚王一聽,非常不高興,便呵斥道:“我和你的主人說話,哪裡輪到你來插嘴,趕快下去吧!”
誰知,毛遂不但沒有下去,反而握著劍柄,又向前邁了一步。
毛遂說:“大王之所以呵斥我,是因為楚國人多勢眾。但是,我現在距大王只有十步之遙,大王的命可是掌握在我的手中了。”
楚王聽他這么一說,心裡也有些膽怯了。他馬上換了一種口氣說:“那你有什麼高見,說出來聽聽。”
毛遂說:“楚國有五千里大地,一百萬兵士,曾經也稱霸於諸侯。可是,自從秦國強大起來,楚國就連吃敗仗,連自己的國君都成了秦國的俘虜,最後死在秦國。想一想,這都是楚國的恥辱啊!秦國的白起不過是一個不起眼的小子,帶著幾萬人馬,就奪取了楚國的都城,這等奇恥大辱連我們趙國人都為大王感到羞愧!今天,我們來和大王談合縱的事,這不單單是為了趙國,更主要的也是為了楚國,難道大王就不想報仇雪恨嗎?”
毛遂的一番話,說得楚王臉紅心跳。
他連聲說:“有道理!有道理!”
毛遂追問:“這么說,合縱的事可以決定了。
楚王說:“決定了。”
毛遂馬上叫楚王的侍從拿來雞血、狗血和馬血,他手捧盛有動物血的銅盤,跪在地上,說:“按照規矩,請大王先歃血!”
楚王歃血後,平原君和毛遂也歃了血。
回到趙國後,平原君十分感慨地說:“我從前以為,憑我的眼力,是不會漏下天下的賢士的,可楚國之行,我知道我錯了。”
從此,平原君把毛遂尊為上客,凡事都徵求他的意見。
秦昭襄王一心要使趙國屈服,接連侵入趙國邊境,佔了一些地方。公元前279年,他又耍了個花招,請趙惠文王到秦地澠池(今河南澠池縣西,澠音miǎn)去會見。趙惠文王開始怕被秦國扣留,不敢去。大將廉頗和藺相如都認為如果不去,反倒向秦國示弱。
趙惠文王決定硬著頭皮去冒一趟險。他叫藺相如隨同他一塊兒去,讓廉頗留在本國輔助太子留守。
為了防備意外。趙惠文王又派大將李牧帶兵五千人護送,相國平原君帶兵幾萬人,在邊境接應。
到了預定會見的日期,秦王和趙王在澠池相會,並且舉行了宴會,高興地喝酒談天。
秦昭襄王喝了幾盅酒,帶著醉意對趙惠文王說:“聽說趙王彈得一手好瑟。請趙王彈個曲兒,給大夥兒湊個熱鬧。”說罷,真的吩咐左右把瑟拿上來。
趙惠文王不好推辭,只好勉強彈一個曲兒。
秦國的史官當場就把這事記了下來,並且念著說:“某年某月某日,秦王和趙王在澠池相會,秦王令趙王彈瑟。”
趙惠文王氣得臉都發紫了。正在這時候,藺相如拿了一個缶(音fǒu,一種瓦器,可以打擊配樂),突然跪到秦昭襄王跟前,說:“趙王聽說秦王挺會秦國的樂器。我這里有個瓦盆,也請大王賞臉敲幾下助興吧。”
秦昭襄王勃然變色,不去理他。
藺相如的眼睛射出憤怒的光,說:“大王未免太欺負人了。秦國的兵力雖然強大,可是在這五步之內,我可以把我的血濺到大王身上去!”
❸ 春秋戰國時期的傑出歷史人物的故事(20字以內)
岳家軍進入中原後,受到中原人民、忠義民兵的熱烈歡迎。
這年七月,岳飛親率一支輕騎駐守河南郾城,和金兀術一萬五千精騎發生激戰。岳飛親率將土,向敵陣突擊,大破金軍「鐵浮圖」(侍衛親兵)和「拐子馬」(左右兩翼鉗攻的騎兵),把金兀術打得大敗。岳飛部將楊再興,單騎闖入敵陣,想活捉金兀術,可惜沒有找到,手殺敵人數百,身被幾十處創傷,豪勇無比。岳家軍將士具有「守死無去」的戰斗作風,敵人以排山倒海的大力,也不能把岳家軍陣容搖動。
郾城大捷後,岳飛乘勝向朱仙鎮進軍(離金軍大本營汴京僅四十五里),金兀術率領了十萬大軍抵擋,又被岳飛打得落花流水。
岳飛這次北伐中原,一口氣收復了潁昌、蔡州、陳州、鄭州、郾城、朱仙鎮、消滅了金軍有生力量,金軍全軍軍心動搖,金兀術連夜准備從開封撤逃。
南宋抗金斗爭有了根本的轉機,再向前跨出一步,淪陷十多年的中原。就可望收復了。岳飛興奮地對大將們說:「直抵黃龍府,與諸君痛飲爾!(破掉酒戒慶祝)」而金軍則發出了「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的哀嘆。
四、十二金牌
外敵難以撼動的岳家軍,卻遭到了南宋朝廷內部投降派的摧殘。
就在這抗金戰爭取得輝煌勝利的時刻,甘心充當兒皇帝的高宗趙構,因擔心一旦中原收復,金人放回他的哥哥欽宗,他就保不住皇位,而急切地希望與金入議和。
金人安插在南宋朝廷里竊取了宰相高位的內奸秦檢,也抓住高宗這個難言的心病大肆活動,破壞岳飛的抗戰。他們狼狽為奸,密謀制訂了全線撤軍、葬送抗金大好形勢的罪惡計劃。他們首先命令東西兩線收兵,造成岳家軍孤軍突出的不利態勢後;即以「孤軍不可久留」為名,連下十二道金牌(紅漆金字木牌),急令岳飛「措置班師」。
在要麼「班師」、要麼「喪師」的不利形勢下,岳飛明知這是權臣用事的亂命。但為了保存抗金實力,不得不忍痛班師。岳飛憤慨地說;「十年之功,廢於一旦!所得諸郡,一朝全休!社稽江山,難以中興!乾坤世界,無由再復!」岳飛的抗金英勇斗爭,至此被迫中斷。
岳家軍班師時,久久渴望王師北定中原的父老兄弟,攔道慟哭。岳飛為了保護老百姓的生命財產,故意揚言明日渡河,嚇得金兀術連夜棄城北竄,准備北渡黃河,使岳飛得以從容地組織河南大批人民群眾南遷到襄漢一帶,才撤離中原。
查看全部3個回答
相關問題全部
廣告名人有哪些?找掃把就上拼多多!,拼團更實惠
掃把精選,快下載拼多多查看熱門商品!新人專享更多福利,多實惠多樂趣。
572019-11-08
岳飛的故事20字數多
抗金直搗黃龍心未乾。 苦難碰野冤屈風波亭 功成名就 牛頭山,金兀術慨嘆 不可撼動岳家軍。 一曲滿江紅 慷慨悲歌我輩楷模
44 瀏覽204
精忠報國的歷史故事20字
岳飛出仕之前,其母在其背上刺上「盡忠報國」四字,以期岳飛日後能夠為國竭盡忠誠。這是中國最著名的歷史典故之一
100 瀏覽5042018-04-15
岳飛的家國情懷小故事20字?
直搗黃龍 岳飛北伐中原,收復大量國土,只差一步,岳飛說:「直抵黃龍府,與諸君痛飲爾!」
1:文天祥寧死不屈,行刑前說到:「唯有以死報國,我一無所求。」給世人留下一首撼人心弦的《正氣歌》。 2:美國大學以優厚的條件聘請華羅庚。華羅庚說:「為了抉擇真理,為了國家民族,我要回國去!」後被前吵純譽為「人民的數學家 」。3 3:岳飛從軍上陣前,他母親在他背上刺了四個字「精忠慧咐報國」,之後大破金兵,威振敵膽。 4:隆化城戰斗,董存瑞毫不猶豫沖向暗堡,托起炸葯包拉燃導火索,董存瑞用生命開辟了前進的道路,年僅19歲。 5:抗日英雄楊靖宇,在林海雪原里堅持抗日,最後壯烈犧牲。敵人用刺刀剖開他的肚子,發現沒有一粒米,只是樹皮、草根和棉絮。
,主張黃河以北的民間抗金義軍和宋軍互相配合,夾擊金軍,以收復失地。岳飛治軍,賞罰分明,紀律嚴整,又能體恤部屬,以身作則,他率領的「岳家軍」號稱「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打擄,」金人流傳有「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的評語,表達對「岳家軍」的由衷敬畏。岳飛反對宋廷「僅令自守以待敵,不敢遠攻而求勝」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