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關於時間的故事
1魯迅的故事
偉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學家魯迅成功的一條重要經驗就是珍惜時間。魯迅的整個一生都是在拼時間。他說:「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只要你擠,總是有的。」時間對任何人都是公正的。有志者,勤奮者,善於去掙,去擠,它就有;親人,懶漢,不去掙,不去擠,它就沒有.魯迅正是善於擠時間,支配時間的勤奮者.他一生多病,工作條件和生活條件都不好,但他每天都要工作到深夜,第二天起床後,有時連飯也顧不得吃,又開始工作,一直到吃晚飯時才走出自己的工作室,實在困了,就和衣躺到床上打個盹,醒後泡一碗濃茶,抽一支煙,又繼續寫作,魯迅習慣以各種形式鞭策自己珍惜時間.在魯迅的卧室里牆上掛著勉勵自己珍惜時間的對聯及最崇敬的人.魯迅曾說:"美國人說,時間就是金錢,但我想,時間就是生命,無端空耗別人的時間,其實是無異於謀財害命的."魯迅最討厭那些"成天東家跑跑,西家坐坐,說長道短的人.
2愛迪生的故事
愛迪生一生只上過三個月的小學,他的學問是靠母親的教導和自修得來的。他的成功,應該歸功於母親自小對他的諒解與耐心的教導,才使原來被人認為是低能兒的愛迪生,長大後成為舉世聞名的「發明大王」。愛迪生從小就對很多事物感到好奇,而且喜歡親自去試驗一下,直到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為止。長大以後,他就根據自己這方面的興趣,一心一意做研究和發明的工作。他在新澤西州建立了一個實驗室,一生共發明了電燈、電報機、留聲機、電影機、磁力析礦機、壓碎機等等總計兩千餘種東西。愛迪生的強烈研究精神,使他對改進人類的生活方式,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浪費,最大的浪費莫過於浪費時間了。」 愛迪生常對助手說。「人生太短暫了,要多想辦法,用極少的時間辦更多的事情。」一天,愛迪生在實驗室里工作,他遞給助手一個沒上燈口的空玻璃燈泡,說:「你量量燈泡的容量。他又低頭工作了。過了好半天,他問:「容量多少? 」他沒聽見回答,轉頭看見助手拿著軟尺在測量燈泡的周長、斜度,並拿了測得的數字伏在桌上計算。他說:「時間,時間,怎麼費那麼多的時間呢?」愛迪生走過來,拿起那個空燈泡,向裡面斟滿了水,交給助手,說:「裡面的水倒在量杯里,馬上告訴我它的容量。」 助手立刻讀出了數字。愛迪生 說:「這是多麼容易的測量方法啊,它又准確,又節省時間,你怎麼想不到呢?還去算,那豈不是白白地浪費時間嗎?」助手的臉紅了。愛迪生喃喃地說:「人生太短暫了,太短暫了,要節省時間,多做事情啊!」
3歷數古今中外一切有大建樹者,無一不惜時如金。
古書《淮南子》有雲:"聖人不貴尺之璧,而重寸之陰。"漢樂府《長歌行》有這樣的詩句:"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晉朝陶淵明也有惜時詩:"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唐末王貞白《白鹿洞》詩中更有"一寸光陰一寸金"的妙喻。法國作家巴爾扎克把時間比作資本。德國詩人歌德把時間看成是自己的財產。法拉第中年以後,為了節省時間,把整個身心都用在科學創造上,嚴格控制自己,拒絕參加一切與科學無關的活動,甚至辭去皇家學院主席的職務。居里夫人為了不使來訪者拖延拜訪的時間,會客室里從來不放坐椅。76歲的愛因斯坦病倒了,有位老朋友問他想要什麼東西,他說,我只希望還有若干小時的時間,讓我把一些稿子整理好。
⑵ 關於時間的小故事
一、齊白石
我國著名畫家齊白石,無論是畫蝦、蟹、小雞、牡丹、菊花、牽牛花,還是畫大白菜, 無不形神兼備,充韻生動,奧秘晚窮,據說他在八十五歲那年的一天上午,寫了四幅條幅,並在上面題詩:「昨日大風,心緒不安,不曾作畫,今朝特此補充之,不教一日閑過也。」
二、李四光
我國的地質學家李四光,在野外進行地質勘察時,經常用石頭做枕頭睡覺,一旦被石頭硌醒,馬上又開始工作。
三、魯迅
魯迅先生是十分珍惜時間的,他「把別人喝咖啡的工夫用在寫作上」,從而一生著作頗豐,成為一代文壇巨匠。
四、陳景潤
著名數學家陳景潤十分珍惜時間,他曾給自己擬訂出一張工作時間表,把一天24小時的分分秒秒都充分利用起來。即使在路上走,也在讀讀背背,他的英文、俄文、法文、德文四門外語的單詞,就是這樣掌握的。
五、抓緊時間
優秀影片《喜盈門》曾轟動中國影壇,編劇辛顯令長期以來,抓緊每一分空閑時間讀書,學習和寫作,每天忙到深夜,睡眠從不超過6個小時,他常說:「超出一分鍾的休息,便是增加自己思想上的一分懶惰。」正是因為他特別善於擠時間,才在工作之餘寫出了一部出色的電影劇本。
⑶ 關於珍惜時間的小故事
一、愛迪生珍惜時刻的故事
愛迪生一生只上過三個月的小學,他的學問是靠母親的教導和自修得來的。他的成功,就應歸功於母親自小對他的諒解與耐心的教導,才使原來被人認為是低能兒的愛迪生,長大後成為舉世聞名的「發明大王」。
愛迪生從小就對很多事物感到好奇,而且喜愛親自去試驗一下,直到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為止。長大以後,他就根據自己這方面的興趣,一心一意做研究和發明的工作。
他在新澤西州建立了一個實驗室,一生共發明了電燈、電報機、留聲機、電影機、磁力析礦機、壓碎機等等總計兩千餘種東西。愛迪生的強烈研究精神,使他對改善人類的生活方式,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浪費,最大的浪費莫過於浪費時刻了。」愛迪生常對助手說。「人生太短暫了,要多想辦法,用極少的時刻辦更多的事情。」
一天,愛迪生在實驗室里工作,他遞給助手一個沒上燈口的空玻璃燈泡,說:「你量量燈泡的容量。」他又低頭工作了。過了好半天,他問:「容量多少?」他沒聽見回答,轉頭看見助手拿著軟尺在測量燈泡的周長、斜度,並拿了測得的數字伏在桌上計算。
他說:「時刻,時刻,怎樣費那麼多的時刻呢?」愛迪生走過來,拿起那個空燈泡,向裡面斟滿了水,交給助手,說:「裡面的水倒在量杯里,立刻告訴我它的容量。」助手立刻讀出了數字。
愛迪生說:「這是多麼容易的測量方法啊,它又准確,又節省時刻,你怎樣想不到呢?還去算,那豈不是白白地浪費時刻嗎?」助手的臉紅了。
愛迪生喃喃地說:「人生太短暫了,太短暫了,要節省時刻,多做事情啊!」
二、歐陽修苦讀
歐陽修先生四歲時父親就去世了,家境貧寒,沒有錢供他讀書。太夫人就用蘆葦稈在沙地上寫畫,教給他寫字。還教給他誦讀許多古人的篇章。
到他年齡大些了,家裡沒有書可讀,便就近到讀書人家去借書來讀,有時之後進行抄寫。就這樣夜以繼日、廢寢忘食,只是致力讀書。從小寫的詩、賦文字,下筆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樣高了。
三、懸梁刺股
漢朝有個叫孫敬的人,從小勤奮好學,他每一天晚上學到深夜,為了避免發困,他用繩子的一頭拴柱頭發,一頭拴在房樑上。戰國時,有個名叫蘇秦的人,想干一番大事業,便刻苦讀書。每當深夜讀書時,他總愛打盹。
於是,他就在自己打盹的時候,用錐子往大腿上刺一下,以提精神。孫敬和蘇秦的故事感動了後人,人們用「懸梁刺股」來表示刻苦學習的精神。
四、陳景潤
著名數學家陳景潤十分珍惜時刻,他曾給自己擬訂出一張工作時刻表,把一天24小時的分分秒秒都充分利用起來。即使在路上走,也在讀讀背背,他的英文、俄文、法文、德文四門外語的單詞,就是這樣掌握的。
五、匡衡刻讀書
匡衡,字稚圭,西漢東海(漢郡名,今江蘇省邳縣以東至海,連山東省滋陽縣以東至海地區)人。他出身農家,祖父、父親世代都是農民。傳到匡衡,卻喜愛讀書。他年輕時家裡貧窮,白天給人做僱工來維持生計,晚上才有時刻讀書。
但是家裡窮得連燈燭也點不起。鄰家燈燭明巒,卻又照但是來。匡衡就想出個法子,在貼著鄰家的牆上鑿穿一個孔洞,「偷」它一點光亮,讓鄰家的燈光照射過來。他就捧著書本,在洞前映著光來讀書。
⑷ 有一個關於時間的故事
上帝創造了這個世界,准備給萬物的生命,這時驢子走了過來問道:「主啊,我將活多少年?」「三十年,」上帝回答道,「你滿意嗎?」「啊!主呀,」驢子答道,「那夠長了。想想我活得多苦呀!每天從早到晚背著沉重的負擔,把一袋的穀子拖進作坊,而其他人可以吃麵包,他們只知用打我、踢我來的方式鼓舞我、振作我。請把我從這漫長的痛苦歲月中解放出來吧。」上帝很同情它,就減了它十八年的壽命。驢子心中寬慰地走了。接著狗又來了。「你想活多久?」上帝問,「三十年對驢來說太長了,但你會滿意吧!」「主呀,」狗回答說,「這是你的意志嗎?想想我將怎樣狂奔,我的腳決不可能堅持那麼久,當我一旦不能叫了,除了從一個角落跑到另一個角落,我還能幹什麼呢?」上帝見它說得對,減了它十二年壽命。接著猴子來了。「你一定願意活三十年吧?」上帝對它說,「你不必像驢和狗那樣幹活,卻可以享受生活。」「啊!主呀,」它回答,「過去也許是這樣,但現在已大不同了。如果天降小米粥,我可沒有勺兒。我總是幹些發笑的勾當,比如做做鬼臉逗人發笑。如果他們給我一個蘋果吃,我就大咬一口,不過它是酸的。悲哀常常藏在歡笑之後!三十年我可耐不住。」上帝仁慈,減了它十年。
最後人類出現了,他是那樣地開心、健康而又充滿生命力,他請上帝指定他的壽命。「你將活三十年,」上帝說,「夠長了嗎?」「太短了,」人說,「當我剛建起我的房子、在自己的灶上燒火時,當我辛勤栽培的樹木剛開花結果時,當我正准備享受生活時,我卻要死了!哦,主呀,請延長我的生命吧!」「加上驢子的十八年。」上帝說。「那還不夠。」人回答。「那再加上狗的十二年。」「還是太少了。」「那麼,」上帝說,「我再給你猴子的十年,但不能再多了。」人走了,但還是不滿意。
這樣人活七十歲,起先三十年是他的本份,但瞬息即逝,這階段他健康、快樂,高興地工作,生活也充滿了歡樂。接下來是驢子的十八年,這時候,生活的負擔壓在肩上,他得辛勤地勞作養活他人,他這種忠實的服務換來的卻是拳打和腳踢。然後是狗的十二年,那時他失去了利齒,咬不動東西,只能躺在牆腳忿忿不平地低吼。這痛苦日子過後,猴子般的生活結束了他最後的一生。這時,他傻頭傻腦,糊里糊塗,成了孩子們捉弄、嘲笑的對象。
更加詳細一點的
⑸ 你有哪些關於「時間」的故事
如果把森田文子的觀點反推一下,就能解釋另一個有趣的現象:為什麼歡樂的時光總是過得那麼快?這是因為,當我們感到歡樂時,是在完全沉浸在當下的,我們根本就沒空去在意時間的流逝。所以,看上去時間好像「刷」一下就不見了,而實際上,時間還是那個時間,它並沒有變快一分鍾。
⑹ 關於名人珍惜時間的小故事有哪些
魯迅珍惜時間的故事
魯迅的成功,有一個重要的秘訣,就是珍惜時間。魯迅十二歲在紹興城讀私塾的時候,父親正患著重病,兩個弟弟年紀尚幼,魯迅不僅經常上當鋪,跑葯店,還得幫助母親做家務;為免影響學業,他必須作好精確的時間安排。
此後,魯迅幾乎每天都在擠時間。他說過:「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只要你擠,總是有的。」魯迅讀書的興趣十分廣泛,又喜歡寫作,他對於民間藝術,特別是傳說、繪畫,也深切愛好;正因為他廣泛涉獵,多方面學習,所以時間對他來說,實在非常重要。他一生多病,工作條件和生活環境都不好,但他每天都要工作到深夜才肯罷休。
在魯迅的眼中,時間就如同生命。「美國人說,時間就是金錢。但我想:時間就是性命。倘若無端的空耗別人的時間,其實是無異於謀財害命的。」因此,魯迅最討厭那些「成天東家跑跑,西家坐坐,說長道短」的人,在他忙於工作的時候,如果有人來找他聊天或閑扯,即使是很要好的朋友,他也會毫不客氣地對人家說:「唉,你又來了,就沒有別的事好做嗎?」
王亞南睡三腳床
王亞南小時候胸有大志,酷愛讀書。他在讀中學時,為了爭取更多的時間讀書,特意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條腳鋸短半尺,成為三腳床。每天讀到深夜,疲勞時上床去睡一覺後迷糊中一翻身,床向短腳方向傾斜過去,他一下子被驚醒過來,便立刻下床,伏案夜讀。天天如此,從未間斷。結果他年年都取得優異的成績,被譽為班內的三傑之一。他由於少年時勤奮刻苦讀書,後來,終於成為我國傑出的經濟學家。
節約時間,也就是使一個人的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而也就等於延長了人的壽命。
聚螢讀書
車胤,生於晉朝,本是富家子弟,後來家道中落,變得一貧如洗。可是,他在逆境中卻能自強不息。
車胤年輕時就很懂事,也能吃苦耐勞。他因為白天要幫家人幹活,就想利用漫漫長夜多讀些書,好好充實自己;然而,他的家境清貧,根本沒有閑錢買油點燈,有甚麼辦法可以突破客觀條件的限制呢?最初,他只得在夜間背誦書本內容,直到一個夏天的晚上,他看見幾只螢火蟲在飛舞,點點螢光在黑夜中閃動。於是,他想出了一個好法子:他捉來許多螢火蟲,把它們放在一個用白夏布縫制的小袋子里,因為白夏布很薄,可以透出螢火蟲的光,他把這個布袋子吊起來,就成了一盞「照明燈」。
車胤不斷苦讀,終於成為著名的學者,後來還成了一名深得人心的官員;那時候,每逢舉行甚麼集會或慶祝活動,如果車胤沒有到場,大家就覺得掃興。
⑺ 關於時間的傳說有哪些
人們還可以憑借那些遙遠時代所流傳下來的神話傳說,去尋找鳳毛麟角,推斷古人對於時間的認識程度。從神話或者傳說中研究科學問題,乍看起來似乎難以理解。神話與科學勢不兩立,這在現代是正確的。但在古代,尤其是遙遠的古代,神話作為一種意識形態,卻反映了原始人類改造自然的樸素想像,其中也反映了他們對自然界的認識程度。
關於時間觀念的神話,國內和國外都有很多傳說。它們都是同宇宙起源的神話聯系在一起的。在我國,所謂時間的起源包含在盤古開天闢地的神話之中。據《三五歷紀》載:「天地渾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後來,盤古把太陽和星星從渾沌的懸崖上鑿開,「陽清為天,陰濁為地」,從而創造了宇宙,時間也就從這時開始流馳。在盤古掄斧砍伐時,有動物的祖先——龍、風、龜、蛇作伴。盤古死後,他的身軀變成整個大地:頭部化為山嶽,肌肉化為土壤,血液化為河海江湖,風是他死後的呼吸,,爬過他身上的蟲變成了人。按照傳說,這大約是在1萬8千年以前。
在我國的神話傳說中還有許多關於羲和的傳說。《尚書·堯典》載,羲和專管「歷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是個負責觀象授時、確定時間的官員。他大約生活在公元前22世紀。這反映了當時的觀象授時在農業社會中的重要地位。直到今天,我們仍把確定、保持並提供時間的工作稱為授時。「授時」一語的由來大概淵源於此。
同羲和的神話十分類似的還有關於常羲的傳說。《山海經·大荒西經》載:「大荒之中,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值得注意的是,天帝帝俊的妻子常羲生了12個月亮!這恰好說明陰歷一年有十二個朔望月。
我國的神話傳說中還有一則小故事不大為人注意,實際上它和歷法的產生有很深的淵源。這則故事見於《緯史》卷九引《田俅子》;「堯為天子,萁莢生於庭。帝為成歷。」《述異記》中也說:「堯為仁君,……歷草生揩宮。」這里的所謂萁莢或歷草,指生於階沿的一種草。它從每月初一起,一天結1個豆莢,到月半共結15個;從16日開始,又每天落下1個豆莢。如果是大月(30天)它就落完了;如果是小月(29天),它就剩下1個豆莢枯焦了不落下來。這則神話反映了古代人們對朔望月的認識,意思也是十分明顯的。所以到了漢代,張衡竟做了一個木製的萁莢,作為日歷用。
在古埃及的神話傳說中,大地是身披植物的男神西布的身軀,天穹是姿態優美的女神呂蒂。據說最初西布和呂蒂緊緊相連於靜止的水中,後來,有一個新的大氣神舒由原始水中出現,把他們分開,創造了天地。從創世之日起,時間神索思就開始計數時間。在埃及的歷法年裡,一年的第一個月份就以索思命名。古埃及人還把索思想像為具有支配人死後靈魂的神力。它左手握有人的生命之符,右手拿著鐵筆描繪人死後的靈魂。
在希臘流傳最廣的神話中,大地是由一個叫阿特拉斯的神肩托著。他是把火種竊送人間的神普羅米修斯的兄弟,由於得罪了眾神之王宙斯,被罰雙肩頂著世界和西部天空,成為一根「天柱」。在古希臘也有天地原先是一片渾沌的觀念。希西阿德的《神譜》把世界的原始描繪為大地「從渾沌中產生了黑暗和夜晚,它和黑暗交配之後,又從夜晚產生了天和白日」。由於農業的產生和發展,古希臘人最初把農神克羅納斯當成時間之父。克羅納斯是天神尤拉納斯和地神蓋亞的小兒子。他推翻了自己的父親而取得統治地位,卻又害怕自己的後代會效法於他。因此,他企圖在自己的兒女剛出生時便吃掉他們,結果沒有成功。後來,他的另一個兒子宙斯果然步他的後塵,把他推翻,成為眾神之首。宙斯統管眾神之後,便差遣最小的弟弟專管時間、命運和農業。他弟弟手中的鐮刀就是把年切成一段一段的工具。
在古巴比倫,人們認為大地是一塊平板,中間是陸地,四周是海洋,海洋外側有陡峭的大山支撐著圓天,圓天內側羅列著星辰。白天和黑夜的變化是因為大地之下有一根巨管,太陽白天在天空中,夕幕於西,夜裡就潛入管中,跑到另一端,翌晨始於東口復現。古代巴比倫人生活在幼發拉底河流域的平坦平原上,他們在觀察遠處景物時,往往只見到在地平線上有消逝的景象,致使他們產生上述的觀念。
古代中外各民族關於時間的神話很多,連同上述這些傳說—起,大體上半是直覺認識,半是神話杜撰。在今天看來,他們或許會感到十分荒唐可笑。但這畢竟是人類認識時間史上的一個不可逾越的階段。它反映人們用想像和藉助想像以征服、支配自然力的一種願望,在早期是有積極意義的。但是,隨著階級社會的產生,統治階級利用這類神話,摻進種種剝削階級的意識,使之成為毒害和蒙蔽勞動人們的工具。這樣,它就完全喪失其原來的意義而成為對科學的反動了。
⑻ 珍惜時間的故事名字5個有哪些
1、珍惜時間的魯迅
我國偉大的思想家和文學家魯迅,非常珍惜時間。他有一句至理名言:時間就是生命,無端的空耗別人的時間,其實無異於謀財害命。
魯迅確實惜時如命,他把別人喝咖啡、談天的時間都用在工作和學習上。魯迅還以各種形式來鞭策自己珍惜時間,刻苦學習和工作。
在北京時,他的卧室兼書房裡掛著一副對聯,集錄我國古代偉大詩人屈原的兩句詩,上聯是「望崦嵫而勿迫」(看見太陽落山了還不心裡焦急),下聯為「恐鵜鷗之先鳴」(怕的是一年又去,報春的杜鵑又早早啼叫)。
書房牆上還掛著一張魯迅最崇敬的日本老師藤野先生的照片。魯迅在《朝花夕拾》中寫道:「每當夜間疲倦,正想偷懶時,仰面在燈光中瞥見他黑瘦的面貌,
似乎正要說出抑揚頓挫的話來,便使我忽又良心發現,而且增加勇氣了,於是點上一支煙,再繼續寫些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惡痛疾的文字。」魯迅用這朝夕相處的對聯和照片督促自己抓緊時間。
正是因為有了這種惜時如命的精神,魯迅在他56歲的生命旅途中,廣泛涉及自然、社會科學的許多領域,一生著譯一千多萬字,留給後人一份寶貴的文化遺產。
2、巴爾扎克勤奮寫作
法國作家巴爾扎克十分珍惜時間,把所有的時間都用在了寫作上。他的創作時間表是:「從午夜到中午工作,就是說,在圈椅里坐十二個小時,努力修改和創作。然後從中午到四點校對校樣,五點鍾用餐,五點半才上床休息,而到午夜又起床工作。」他把全部精力用在了工作上,成為名副其實的「工作狂」。
巴爾扎克的寫作速度很快,每三天他的墨水瓶要重新裝滿一次,並且得用掉十個筆頭。他創作出像《歐也妮·葛朗台》、《高老頭》等90多部中長篇小說,成為一位多產作家,在世界上享有盛譽。他之所以著作立身,與他珍惜時間、勤奮寫作是分不開的。
3、董遇學在「三餘」
董遇,字季直,資質魯鈍但愛好學習。他擅長研究《老子》,給《老子》作註解;又擅長《春秋左氏傳》,還用紅、黑兩種筆作批註,區分異同。有人跟他學,董遇不肯指教,卻說:「必須自己先讀百遍。」又說:「讀書百遍,它的道理就自然清楚。」跟著他學的人說:「我們也急切地渴望著學習,就是擠不出時間。」
董遇說:「應該利用『三餘』來進行學習。」有人問「三餘」是什麼意思,董遇解釋說:「冬天是一年中的空餘時間,夜晚是一天中的空餘時間,陰雨連綿的日子,是農作的空餘時間啊!」
4、許淵沖:向夜晚偷點時間
在央視節目《朗讀者》中,一位96歲老翻譯家許淵沖先生就給了我明確的答案,一位如此高齡的老人終其一生都將自己奉獻給了翻譯事業,現在他仍然每天工作至很晚,甚至是凌晨2、3點。
5、季羨林的「一隻耳朵去聽」
國學大師季羨林之所以能從一個貧苦的農家孩子成為世界知名的大學者,靠的是惜時如金.以勤補拙。他珍惜時間到了幾近苛刻的程度。季羨林利用一切時間的「邊角廢料」,會上、飛機上、火車上、汽車上,甚至自行車上,特別在步行時,腦海中思考不停。
成為名人以後,季羨林也每每被各種各樣與學術無關的會議困擾。這對於惜時如金的學者來說,本是苦不堪言。然而季羨林卻有自己的妙方,他說自己在參加這些會議時,只用一隻耳朵去聽,而把剩下的一隻耳朵關閉,把精力集中到腦海里構思,寫文章。
即使是生病住院期間,凡是輸液的時候,季羨林先生總是習慣地伸出左手,留下右手寫文章。季老一生惜時如金,發憤圖強,學貫中西,堪稱後世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