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關馬的神話故事 成語和詩句
神話故事:飛龍馬的傳說
相傳在大清時期,在水城縣一個叫馬龍大縢的地方,一戶姓安的富豪人家僱用一名憨厚老實的小男僕為他家牧馬。這名小男僕每天早出晚歸,晚上回家時都會割一捆草帶回來。隨著時間的推移,主人發現男僕每天帶回的草除了都是同一種草外,數量也出奇地一致,他感到很奇怪。為揭開謎底,有一天早晨他讓僕人在家休息,自己親自去牧馬。然而,正當他准備出發時卻發現馬兒不在了,他四處尋找,好一會兒才找到。由於擔心馬兒再次亂跑,他便打算騎馬放牧。不料,當他騎上馬背後馬兒朝天嘶叫數聲後四蹄騰空而起,隨著耳邊掠過的嗖嗖風聲,他已和馬兒一道穿梭雲間。在他還未反應過來的瞬間,自己已隨馬兒降落到近十公里之外坡上牧場的磨盤山上。令這名富豪不解的是,這匹馬一直都在一個地方反復吃草,但這里的草卻不見少。他驚魂未定,馬兒長嘶一聲又四蹄騰起,馱著他又飛到對面的山崖上。正在納悶不已時,他發現馬兒是來這里飲水的,懷著好奇之心,他也捧了一點水喝,沒想到就這么一嘗,他就沾上了仙氣。從此,飛龍馬的傳說在民間廣為流傳。
田螺嶺與馬坡嶺的傳說
傳說贛州闢地建城不久,有匹馬到貢水上游江邊,與一田螺相遇,相邀到贛州城去添一勝境。約先進城者為尊,後者為卑。馬欣然讓田螺先行一時。只見田螺滾呀!滾了近半個時辰,行程還不到五尺。馬得意地說:「田螺姑娘,失陪了,咱們贛州城再見!」說罷,揮動四蹄奔騰而去。
江邊的田螺,見一溜木排順流而下,遂滾入河中攀著木排,很快到了贛州城下。恰遇有一婦女來到木排旁挑水,田螺機靈地隨水滾入水桶,被挑著進了城。婦女倒水入缸,發現田螺而隨手一扔,田螺落在城區西北部,遂變成了田螺嶺。
至於那馬呢?因為左一座山,右一道水,走了不少彎路。到東門城下時,天已經黑了,城門也關了,只好留在城外暫憩。馬想:田螺還不知在何處爬呀!滾呀!待明日天明後入城也不遲。誰知田螺在嶺上看見了,高呼「馬大哥,委屈你作個東門衛士吧!」馬愕然無語。只好卧在贛州城東門外。從那以後,贛州城東門外就有座馬坡嶺了。
馬神廟的傳說
祖大壽降清那天中午,袁崇煥贈給祖大壽的戰馬「賽赤兔」掙脫了韁繩,逃出馬圈,順著寧遠衛東西大街向明朝國都北京方向跑去。一出西門,它就被祖大壽的親兵發現了,親兵又截,又堵,又圍,一直鬧到現在的馬神廟這個位置才抓住它。可賽赤兔連踢帶咬就是不回城,親兵只好把它用鐵鏈捆在大樹上,之後去報知祖大壽。祖大壽也沒招兒,就派馬夫到那兒去喂,誰知賽赤兔不吃不喝,眼望北京悲鳴不已,一直悲鳴了三天三宿,眼口鼻一起流血而死。
後人為了紀念這匹忠貞的馬,在他死的地方修了座馬神廟,廟外題寫四言詩。人不如獸,官不如馬。人已絕情,官卻降清。獸尚知義,馬能盡忠。
虎鬥馬峪的傳說
在蓋州城東七八里遠,有個不大不小的山溝,人稱虎鬥馬峪。為什麼給它起了這么一個別致的名字呢?原來,這里有生動悲戚的故事哩。
從前,在這個山溝里住著一位農夫,因為他磨剪刀出名,又在弟兄中排行老二,人們就給他起了個外號,叫「二剪刀」。二剪刀養著一匹棗紅馬,愛如掌上明珠。這馬可非同一般,長得高大神奇,身高脖長,腿細蹄大,馬鬃撅起,像石頭砌的一面牆,馬尾巴粗長,甩起來像只鐵掃帚。拉車種地,從不用主人甩鞭子,跑起路來,猶如腳踩風火輪。誰人見了這棗紅馬都嘖嘖稱道:「好馬,好馬。」
這天,干罷活兒,為了讓馬吃些嫩草。二剪刀便放馬上山,自己在家裡,「嘩嘩,嘩嘩」地磨起剪刀來。 這時,鄰居過來說:「二剪刀啊,聽說山上來一隻黑老虎,能不能跑下山來傷人?」 二剪刀直起身來,眉毛一揚,伸出拇指在磨得飛快的剪刀鋒刃上颳了兩下,毫不在乎地笑了,說:「嘿嘿,怕什麼?老虎皮再厚也架不住我這剪刀快,等它來了我收拾它就是了。」鄰居聽了他的話,搖搖頭走了。二剪刀照樣在「嘩嘩,嘩嘩」地磨著剪刀。
傍晚,棗紅馬一邊叫著,一邊跑下山來,親切地湊到主人跟前,點頭哈腰,像要說話似的。二剪刀一看,棗紅馬一反常態,渾身冒著熱氣,汗水順著身子往下淌,像從熱水鍋里剛撈出來一樣。他用手撫摸著馬鼻樑子,心疼地說:「馬兒馬兒,你怎麼了?累成這樣子。」 棗紅馬前蹄刨著地,搖晃著腦袋說:「主人主人你莫疏忽,山頂上來了一隻虎。」 然而,二剪刀不懂棗紅馬的話,像往常一樣,給它飲了水,添了草,送了料,把它拴到馬棚里,讓它去歇著。
第二天,天一亮,二剪刀又解開馬的韁繩,把馬背一拍,讓馬兒上山了,自己照樣在家莫剪刀。棗紅馬在山上吃草了嗎?沒有,而是像昨天一樣,又跟那隻老虎打起來了。凶惡的黑老虎想一口吃掉棗紅馬,它把下頦往地上一帖,震天動地的一吼,接著,嗖地向馬撲來,棗紅馬一轉身,甩開大尾巴,把黑老虎的眼睛遮上了,再把海碗大的蹄子一蹬,老虎被蹬了一個跟頭。黑老虎從地上爬起來,抖落抖落身子,又張開血盆大口向馬兒撲來。棗紅馬把脖子一擰,硬撅撅的馬鬃差點兒扎了黑老虎的眼睛…… 兩個回合過去了,黑老虎蹲在地上直喘粗氣,心理想:「為什麼已經到嘴的肥肉,就是吃不著呢?」棗紅馬呢,昂著頭,支著耳朵,嘴裡噴著熱氣,心裡核計:「你這黑傢伙想下山害人,我非把你頂在山上不可。」黑老虎和棗紅馬就這樣鬥了一個回合,又一個回合,一直斗到傍晚日頭落。棗紅馬又一邊叫著,一邊跑下山來,親切地湊到主人跟前,點頭哈腰,像要說話似的。二剪刀一看,棗紅馬還是渾身冒著熱氣,汗水順著身子往下淌,像是剛從熱水鍋里撈出來一樣,他撫摸著馬的鼻樑子,心疼地說:「馬兒馬兒,你怎麼了?一定是熱的,我給你剪剪毛吧。」 說著,他就拿起磨得雪亮的剪刀,先剪了馬鬃,後剪了馬尾。棗紅馬生氣了,前蹄刨著地,搖晃著腦袋,說:「主人主人你真糊塗,剪了它我靠什麼斗黑老虎?」由於沒了鬃,沒了尾,棗紅馬非常難過,垂頭喪氣地進了馬棚,水不喝,草不吃……
第三天,天沒亮,棗紅馬又上山去了。可是,到了傍晚日頭落,卻不見棗紅馬歸來。二剪刀等呀等呀,怎麼也不見棗紅馬下山來,大概是在山上出什麼事了吧?他想著,便慌慌張張地向山上跑去。在山上,他找啊找啊,找遍了山前山後,找遍了山左山右,終於在山頂柞樹林里一塊空地上,見到了棗紅馬。棗紅馬長拖拖地躺在那裡,脖子被咬成了血葫蘆,草地上汪著一攤鮮紅的血。二剪刀一下子撲到馬跟前,撫摸著馬的腦門子,說:「馬兒,這是怎麼了?」棗紅馬慢慢地睜開眼睛,瞪著主人,說:「主人主人你該後悔,不該剪去我的鬃和尾。」棗紅馬落下兩滴眼淚,閉上眼睛,再也睜不開了。二剪刀突然站起身來,看看那一片被踏平的草木,布滿了深深的蹄子印,大聲吼起來:「是誰害死了我的棗紅馬,是誰害死了我的棗紅馬?……」接著,呼嚕一口血,從他的喉嚨里噴了出去……二剪刀也倒在了地上。
成語:馬不停蹄 馬齒徒增 馬到成功 馬耳東風 馬工枚速 馬牛襟裾 馬首是瞻 馬放南山 馬角烏頭 馬毛蝟磔
馬前潑水 馬首欲東 馬瘦毛長 馬咽車闐 馬空冀北 一馬平川 駟馬高車 走馬觀花 快馬加鞭 老馬識途
駑馬戀棧 萬馬奔騰 一馬當先 倚馬可待 汗馬功勞 把馬輕裘 駑馬鉛刀 鞍馬勞頓 走馬上任 天馬行空
戎馬倥傯 萬馬齊喑 鐵馬金戈 匹馬只輪 盤馬彎弓 率馬以驥 人仰馬翻 兵強馬壯 蛛絲馬跡 車水馬龍
牛頭馬面 牆頭馬上 鞍前馬後 人困馬乏 車轍馬跡 兵荒馬亂 牛高馬大 心猿意馬 青梅竹馬 指鹿為馬
盲人瞎馬 招兵買馬 懸崖勒馬 塞翁失馬 香車寶馬 伯樂相馬 千軍萬馬 厲兵秣馬 非驢非馬 單槍匹馬
森牛流馬 聲色犬馬 烏焉成馬 脫韁之馬 毀車殺馬 呼牛作馬 騎馬找馬
詩句:1. 夜闌卧聽風吹雨,
鐵馬冰河入夢來。
(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2. 竹馬踉蹌沖淖去,
紙鳶跋扈挾風鳴。
(陸游《觀村童戲溪上》)
3. 亂花漸欲迷人眼,
淺草才能沒馬蹄。
(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4. 草枯鷹眼疾,
雪盡馬蹄輕。
(王維《觀獵》)
5.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馬致遠《天凈沙·秋思》)
6. 馬寅識路真疲路,
蟬到吞聲尚有聲。
(黃景仁《雜感》)
7. 揮手自茲去,
蕭蕭班馬鳴。
(李白:《送友人》)
8. 好山好水看不足,
馬蹄催趁月明歸。
(岳飛《池州翠微亭》)
9. 雲橫秦嶺家何在?
雪擁南關馬不前。
(韓愈《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10. 山迴路轉不見君,
雪上空留馬行處。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岑參)
11. 寶馬雕車香滿路,
鳳簫聲動,
玉壺光轉,
一夜魚龍舞。
(辛棄疾《青玉案》)
12.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飲琵琶馬上催。
(王翰《涼州詞》)
13. 射人先射馬,
擒賊先擒王。
(杜甫《前出塞》)
14.春風得意馬蹄疾,
一日看盡長安花。
(孟郊《登科後》)
15. 還似舊時游上苑,
車如流水馬如龍,
花月正春風。
(李煜《望江南》)
16. 郎騎竹馬來,
繞床弄青梅。
(李白《長干行》)
17.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王昌齡《出塞》)
18. 胡馬依北風,
越鳥巢南枝。
(《古詩十九首》之《行行重行行》)
19. 牧人驅犢返,
獵馬帶禽歸。
(王績《野望》)
20. 馬作的盧飛快,
弓如霹靂弦驚。
(辛棄疾《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2. 帶牛字的成語故事
牛
在日積月累的成語中,有許多是關於牛的成語,意昧深長,並多有其教育意義。
歸馬放牛
此典出自《尚書·武成》。書中講,周武王統帥大軍消滅了商朝,建立了周朝,但是江山雖定,山川大地卻滿目荒涼,一片蕭條,商紂王的殘暴荒淫使百姓民不聊生,痛苦不堪。面對這們的局面,周武王心裡非常焦急,如何使用權國家重新興旺,經濟發展起來呢?於是他施行仁政,希望百姓能歸田務農。於是,周武王削減了軍隊,提倡文教。
當時為了作戰,徵用了許多馬和牛,現在戰爭已結束,應全力發展經濟。於是周武王下令把馬放回華山的南面,把牛放回桃林的原野,他想以此來告訴百姓戰爭結束了,戰備放鬆了,不再用兵打仗,希望百姓能全心投入生產。
百姓看到周武王這樣的命令,漸漸安心了,於是周朝很快興旺發達了起來。後來人們主就用"歸馬放牛"比喻戰爭停止,不再用兵。
殺雞焉用牛刀
此典出自《論語·陽貨》:春秋時代魯國有一座城市叫武城。孔子的一名學生子游當了武城的長官。他重視禮樂教化,認為這樣的治理必定有效,於是他用禮樂老鄉化百姓,城裡處處可以聽到弦樂歌聲。有一天,孔子來到了武城,聽到城裡一片弦樂歌聲。他知道這是他的學生子游所為。孔子見到了子游,他便開玩笑地說:"殺雞哪裡要用牛刀呢?"子游正色地回答:"我時常聽先生說,'君子學了禮樂就會愛人,小人學會了禮樂就聽使喚。'我之所以用禮樂來教化他們,就是讓他們能有修養。現在城裡的百姓都講禮讓,都能互相謙讓,這正是我初時制定政策的目的。"孔子聽了非常高興,說:"說得太好了!"
在子游的治理下,武城邑一直太平安寧,而且人與人之間和睦相處,相安無事。
後人常用"殺雞焉用牛刀"表示 不必小題大作。
風馬牛不相及
出自《左傳·僖公四年》:春秋時,齊桓公率領諸候的軍隊侵襲了蔡國,但是他並不甘心,又要攻伐楚國。當時,楚國處在南方,齊國卻處在北方,雙方相距遙遠,眾臣都勸齊桓公不要操之過急。齊桓公聽不進任何勸諫,執意要攻打楚國。 楚國境內一片驚慌,唯恐什麼時候突然遭到齊桓公的襲擊。
楚成王焦慮不堪。國家處在危難之中,得想個法子合民眾安心,恢復以往的安寧。這時楚國的一位大臣勇敢地站出來對楚成王說:"大王,臣願出使齊國。"於是,楚成王便派遣他作為使者到齊國軍營里去游說。見了齊桓公,他說:"齊王,你們齊國人居住北方 ,而我們楚國處在南方,相隔數千里,如果你們國家的馬牛走失會不會跑到我國境內來呢?""怎麼可能?"齊桓公一笑置之,"那麼我國本來天下安寧,百姓勤勞,融融樂樂,現在你們的兵馬要踐踏我們的領土,使百姓終日惶恐不安,朝廷上下也深感不平,難道是楚國招惹了你們嗎?如果您們執意不收兵,那麼楚國上下會全力以赴,奮起反抗!"使者義正辭嚴。齊桓公頓時語塞 ,只好收兵。
後來人們用"風馬牛"和"風馬牛不相及"比喻事物之間毫不相干。
寧為雞口,無為牛後
出自《戰國策·韓策一》:戰國時期,七國爭雄,其中秦國勢力最大,經常侵略別國。而韓國是個弱小的國家。韓國的國君為了保住自己的國家,准備接受秦國提出的條件,向秦國屈服。就在這時,縱橫家蘇秦來到了韓國,他聽說韓國向秦國投降,心中很焦急,因為韓國國君的這一決定完全與他的六國聯合抗秦的主張相反。於是他勸韓王說:"俗話說'寧為雞口,無為牛後。'你現在准備和秦國結交,而且還是向他稱臣,這和成為牛肛門又有什麼不同呢?"韓王軟弱膽小,蘇秦竭力勸說,最後韓王終於決定要獨立自主,擺脫秦國的控制。
"寧為雞口,無為牛後"意思是寧願做小而潔的雞嘴,而不願做大則臭的牛肛門。後來人們常比喻為寧可小范圍內作主,而不願在大范圍內聽人擺布。
牛衣對泣
出於《漢書·王章傳》:西漢時,有個人叫王章,他是泰山鉅平人,出身貧寒,年輕時到京城長安讀書,是太學中的一個窮學生。他和妻子住在一所簡陋的房子中,家徒四壁,甚至連閑和被褥都沒有,生活十分清苦。這年冬天,天氣寒冷,王章夫妻只得在地上鋪上一層厚厚的草作床,身上蓋的是亂麻和草編成的"牛衣"。有一次,王章得了重病,失去了生存的信心,躺在牛衣中哭起來。他一面哭,一面和妻子訣別。他的妻子是個堅強、賢惠的女人,她勸慰丈夫說:"我們雖然很窮,只要你養好身體,發憤讀書,目前的困境是可以改變的,為什麼要這樣絕望呢?"王章聽後,很受感動,決心生存下去,在妻子的照顧下,他的身體果然一天天好起來。並且功成名就,漢元帝時官至左曹中郎將,漢成帝時又從司隸校尉選拔為京兆尹。
後來,"牛衣對泣"這一成語,用來形容生活貧窮和困苦。
九牛一毛
出自《史記·報任少卿書》:漢朝名將李陵帶兵討伐匈奴,不幸戰敗投降,漢武帝聽到後非常生氣,痛罵李陵叛國,不少大臣也隨聲附和,中人司馬遷認為李陵不是真心投降。而是在等待立功贖罪的機會。漢武帝見司馬遷為李陵辯護,十分生氣 ,下令把司馬遷關入黑牢,處以殘酷的腐刑。司馬遷本想自殺,了結自己的一生,但他又想,自己只是一個地位低微的人,即使死了,在皇帝和大臣的眼裡,只不過像"九牛亡一毛"罷了。於是,他打消了自殺的念頭,決定堅強地活下去。就是在這種堅毅精神地支持下,他在獄中含辛茹苦,寫成了《史記》這部偉大的巨著,留芳千古。
後來,人們便把司馬遷這句"九牛亡一毛"簡化為"九牛一毛"的成語,比喻極為渺小,輕微,一點也無關緊要。
老牛舐犢
出自《後漢書·楊彪傳》:三國時期,曹操手下有一主簿,名叫楊修,聰明博學,智慧過人。一次有人給曹操送來了一盒他很喜歡吃的酥點,曹操高興地在盒上寫了"一合酥"三個字。曹操因有事顧不上吃就出去了。楊修馬上打開盒子,叫大家將酥點分吃了。曹操查問此事,楊修說:"您在盒上寫著'一合酥',這不就是人們一人一口酥嗎?我們怎敢違背您的命令,就把它吃了!"曹操雖然很不高興,但也無話可說。
又有一次,魏蜀戰爭中,曹操領兵攻打漢中,駐軍於斜谷界口,處於進退兩難的境地,進攻並不有利,退又怕丟面子,心中很不平靜,正在這時,廚子給曹操送來雞湯,湯中有塊雞肋,曹操感慨萬分。這時,夏侯淳來請示口令,曹操隨口說道"雞肋!雞肋!"楊修聽到口令之後,馬上收拾行裝。夏侯淳見了,問他為什麼,楊修說:"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宰相把漢中當作雞肋,就是留在這里沒有必要了,要准備回去了。所以我先收拾好行李。"後來,曹操果然下令回師。曹操知道楊修早就猜中他的心意,萬分嫉恨,又因楊修是曹的對頭袁術的外甥,怕以後會有後患,所以就借口楊修擾亂軍心,把楊修殺了。楊修被殺,老父楊彪萬分痛惜。一次,曹操問道:"你為什麼瘦得這樣厲害啊!"楊彪悲傷地說:"我像老牛舐犢一樣,愛我的兒子,現在小牛死了。我這老牛怎麼能不瘦呢?"曹操聽了,默默無語。
後來,人們以"老牛舐犢"這一成語用來比喻父母疼愛子女的深摯感情。
牛角掛書
此典比喻勤儉讀書,出於《新唐書·李密傳》:隋朝有個讀書人名叫李密,他原是貴族出身,後來家境破落,少年時曾到宮廷中作侍衛,但因為他喜歡讀書,在值班時不專心,被免去了侍衛的職務。李密回家以後,發憤讀書,從不浪費能夠用來讀書的點滴時間,一次,李密騎著牛出外辦事,他把一套《漢書》掛在牛角上,從中抽出一本,坐在牛背上一邊趕路,一邊讀書,學習十分專注。當天,正好南到大臣楊素坐車外出,他看到一個少年專心坐在牛背上讀書,不由暗暗稱廳,他讓駕車的人放慢慢車速,慢慢地跟在後面。走了好久,楊素看到李密一本書看完了,准備再換一本看,便上前問道:"你是哪兒的書生?""我叫李密,遼東襄平人。"楊素又問:"你讀的是什麼書?""我正在讀《漢書》中的'項羽本紀'。"楊素很親切地跟李字密談了一陣,覺得這個少年不是個等閑之輩,前途無量,鼓勵說:"你這們好學,將來一定會有成就的。"楊素回家後,把情況講給兒子楊玄感聽,楊玄感便和李密結交,成了知心朋友。
公元613年,楊玄看到隋朝大勢已去,便乘機起兵反隋 ,並請李密為他出謀劃策,但楊玄感沒有採納李密的妙計,以致兵敗身亡。後來李密投奔了瓦崗寨的農民起義軍,成為這支起義軍的首領。
吳牛喘月
此典指疑心而生懼。大意說:江南有一種水牛,江南地區在古代是吳國的所在地,所以水牛又稱吳牛。水牛十分怕熱,一到夏天,它總喜歡泡在水裡,在陰涼的地方歇息。有的水牛一見到天上圓圓的月亮,就以為是正午的太陽,嚇得不斷地喘氣。
南北朝的劉義慶,曾寫過一本有名的筆記小說《世說新語》,書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西晉晉武帝司馬炎手下有一個臣子,名叫滿奮,由於他是南方人,所以特別怕冷,到了冬天,更是把西北風看得像猛虎一樣。有一天,晉武帝召見他。當時正值冬天,外面西北風呼呼地吹著。滿奮來到宮中,宮中朝北的窗子是用琉璃做成的,很結實,足以抵擋寒風,但看起來似乎是透明的,好像西北風會吹進來一樣,滿奮一看這窗戶,不禁打了個寒顫。晉武帝說:"賜坐"一個侍臣把椅子放到此窗下,滿奮望著椅子,又望了北窗,感到十分為難,不敢去坐,傻獃獃地站在原地。晉武帝看了他的表情,不禁感到十分好笑。他想起滿奮有怕風的毛病,知道他以為北窗上沒有擋風的東西,就用後指北窗,笑著說:"窗子是用琉璃做的,不會有風吹進來的。"滿奮羞怯地說:"臣是一條河裡的水牛,見到月亮就喘起氣來了。"
後來,人們就用"吳牛喘月"這個成語來比喻人遇到事情過分害怕,帶有嘲諷的意味。
對牛彈琴
此典出自《理感論》:古時候,有一個音樂家中公明儀,擅長彈琴。有一天,他看到一頭十分健壯的牛在低頭吃草,他就在草地上按下琴桌,給牛彈奏了一曲清越抒情的《清角之操》。但是,牛好像沒有聽到什麼似地,還是低著頭,一個勁地吃草,不理他。公明儀看到牛毫無反應,不由停了下來。他想,我彈的樂曲如此美妙,為什麼它置若罔聞呢?終於,他領悟到了,不是年沒有聽到琴聲,而是這種曲子太高雅,它根本聽不進去。
後來,用"對牛彈琴"比喻對蠢人講大道理白費口舌,有看不起對方的意思。
牛不喝水強按頭 比喻強迫別人做他不願做的事。
牛刀小試 牛刀:宰牛的刀。把宰牛的刀稍微試用一下。比喻有大才乾的人在小事情上初試身手。例:明·馮惟敏《雙高速新水令·賀鳳渚公鎮易州》:「當日個小試牛刀,至如今大展龍韜。」
牛鬼蛇神 牛頭的鬼,蛇身的神。比喻各種壞人。
牛黃狗寶 牛膽囊中的結石和癩狗肚裡的凝結物,都可入葯。比喻壞人的臟腑。
牛馬不如 形容生活貧困,處境凄慘。
牛毛細雨 形容極細小的雨。
牛頭馬面 傳說閻王手下的兩個鬼卒。例:《喻世明言》第三十二卷:「階下侍立百餘人,有牛頭馬面,長喙朱發,猙獰可畏。」
如牛負重 比喻負擔特別重。
土牛木馬 用泥捏的牛,用木製的馬。比喻雖有其名而無實用的東西。《關尹子·八籌》:「知物之偽者,不必去物,譬如見土牛木馬,雖情存牛馬之名,而心忘牛馬之實。」
3. 成語故事
田忌賽馬
齊國的將軍田忌經常同齊威王賽馬。他們賽馬的規矩是:雙方各下賭注,比賽共設3局,兩勝以上為贏家。然而每次比賽,田忌總是輸家。
這一天,田忌賽馬又輸給了齊威王。回家後,田忌把賽馬的事告訴了自己的高參孫臏。這孫臏是軍事家孫武的後代,飽讀兵書,深諳兵法,足智多謀,被龐涓謀害殘了雙腿。來到齊國後,很受田忌器重,被田忌尊為上賓。孫臏聽了田忌談他賽馬總是失利的情況後,說:「下次賽馬你讓我前去觀戰。」田忌非常高興。
又一次賽馬開始了。孫臏坐在賽馬場邊上,很有興趣地看田忌與齊威王賽馬。第一局,齊威王牽出自己的上馬,田忌也牽出了自己的上馬,結果跑下來,田忌的馬稍遜一籌。第二局,齊威王牽出了中馬,田忌也以自己的中馬與之相對。第二局跑完,田忌的中馬也慢了幾步而落後。第三局,兩邊都以下馬參賽,田忌的下馬又未能跑贏齊威王的馬。看完比賽回到家裡,孫臏對田忌說:「我看你們雙方的馬,若以上、中、下三等對等的比賽,你的馬都相應的差一點,但懸殊並不太大。下次賽馬你按我的意見辦,我保證你必勝無疑,你只管多下賭注就是了。」
這一天到了,田忌與齊威王的賽馬又開始了。第一局,齊威王出那頭健步如飛的上馬,孫臏卻讓田忌出下馬,一局比完,自然是田忌的馬落在後面。可是到第二局形勢就變了,齊威王出以中馬,田忌這邊對以上馬,結果田忌的馬跑在前面,贏了第二局。最後,齊威王剩下了最後一匹下馬,當然被田忌的中馬甩在了後面。這一次,田忌以兩勝一負而取得賽馬勝利。
由於田忌按孫臏的吩咐下了很大的賭注,一次就把以前輸給齊威王的都賺回來了不說,還略有盈餘。
田忌以前賽馬的辦法總是一味硬拼,希望一局也不要輸,結果因自己總體實力差那麼一點,總是賽輸了。孫臏則巧妙運用自己的優勢,先讓掉一局,然後保存實力去確保後兩局的勝利,這樣便保證了整體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