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三尺巷的典故50字概述
三尺巷又名六尺巷。清代開國狀元傅以漸,在京城為秘書院大學士,家中因為宅基糾紛,修書一封,希望他能為家中撐腰。收到家人來書,遂修一紙家書:「千里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看後,自感慚愧,主動讓出三尺,鄰居知道後,也深感慚愧,讓出三尺來,於是就形成了今天的六尺巷。
❷ 以和為貴的歷史故事
一、三尺巷的故事
河南安陽老城區內有一條"善良巷",那裡曾是明朝宰相郭朴的祖宅地點地。聽說當年郭家街坊建房造屋擠佔了郭家一牆之地,郭家人氣不過便和那家論理,一來二去鬧得沒法解開直至上了公堂。
當地官害怕兩邊都是官宦之家不敢審理,所以兩家持續爭論。郭家情急之下派人到京城將此事回票郭朴,郭朴馬上回書一封。
但當郭家人滿懷希望地翻開信件時,不想上面居然是這樣幾行詩句:"千里捎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郭家人理解道理後馬上中止了訴訟而且甘心讓地三尺。而鄰家得知此過後也非常悔恨自己最初的行為,他們也立行將院牆後移。就這樣你退我讓,原先院牆地點的當地居然變成了一條寬可行人的巷子。
二、面館的故事
雍正年間,在蘇杭有一家小面館,鋪面不大,地段不佳,只由一位老婦人一人打理。一日,一位抱著孩子的中年婦女走進店裡要了一碗面條,還沒開始吃,淘氣的孩子一伸手,就把面條推到了地上,碗也碎了。
孩子的母親馬上道歉,並主動表示要賠償,但老婦人非但婉拒賠償,還關切地詢問孩子是否有燙到,隨後重新捧出一碗面遞與母子二人。
孩子的母親萬分感動,連聲道謝。日後,這位母親逢人便訴說這一段經歷,越來越多的人知道了這家小面館和那位與人為善、以和為貴的老婦人,紛紛慕名而來,面館的生意也越做越紅火了。
三、將相和
戰國時趙國舍人藺相如奉命出使秦國,不辱使命,完璧歸趙,所以被封了上大夫;又陪同趙王赴秦王設下的澠池之會,使趙王免受秦王侮辱。趙王為表彰藺相如的功勞,封藺相如為上卿。
老將廉頗認為自己戰無不勝,攻無不克,藺相如只不過是一介文弱書生,只有口舌之功卻比他官大,對此心中很是不服,所以屢次對人說:「以後讓我見了他,必定會羞辱他。」藺相如知道此事後以國家大局為重,請病假不上朝,盡量不與他相見。
後來廉頗得知藺相如此舉完全是以國家大局為重,向藺相如負荊請罪。之後兩人和好開始盡心盡力的輔佐趙王治理國家。
四、太陽和風的故事
太陽和風打賭讓世間一個穿皮袱的人把皮袱脫了,風說:看我的!就拚命地刮,越颳得大,下面那位把皮袱裹得越緊,風終於無能為力。
太陽說你不行吧,看我的,太陽放出溫暖的光照在人身上,不一會這位便將皮袱脫了,太熱了,穿不了啦。這個故事寓意深刻,它告訴我們柔能克剛,「和「的作用威力無比!
五、三兄弟的故事
在隋朝時候有三個兄弟,老大叫田真,他的弟弟叫田慶、田廣,他們父母去世了,田真就打算把家產分為三份,分家了。結果所有的東西都分好了,他們家門口有棵紫荊樹,這棵怎麼分?三個兄弟說:不然就把它砍成三份,這樣也公平。結果才講完過沒有多久,這棵紫荊樹就枯死了。
田真畢竟有讀過書,一看到樹枯死了,突然想到同氣連枝,「我們兄弟分家,現在又要把樹分了,樹已經感受到這種失和,這種不仁愛、不友愛,它馬上就枯死了」。
田真想:我們不能比不上這個樹木,應該要友愛才對。所以把這樣的感受講給他的兄弟聽:希望我們是同氣連枝,都是從父母這個根出來,父母應該不願意看到我們分離。後來兄弟就不分了,住在一起,結果這個紫荊樹過沒多久又活得很好。這則歷史故事告訴了人們要以和為貴。
❸ 有關「三尺巷」的故事
「三尺巷」的故事
今天,我要講個故事給諸位聽聽,看了標題諸位就知道,這個故事與「三尺巷」有關。據說,這段故事就發生在我的家鄉——江蘇省泰州市。
泰州的許多民居,大都是明清時代的建築,無論是官宦還是商賈、名流,其住宅極為講究。有了錢,不是置地就是置房產,為了子孫後代著想,大興土木工程,住房有幾進,除了有私家花園外,大小天井、東西廂房、客廳、書房、廚房俱備,故有幾世同堂,共享天倫之樂之美稱。一般戶與戶之間是一牆相隔,也有以巷子相隔。
說的是相鄰的兩戶人家,一家在外地做官,另一家是本城的商賈。兩家都在建房子,房子建得差不多了,在砌圍牆時,雙方為地界發生了爭議。泰州人素來就有「寸土必爭」的老傳統,不要說鄰里之間,就是兄弟之間為了祖業也是吵得不可開交,鬧到最終,「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為了區區三尺地,無論是官宦人家還是商賈大戶各不相讓。做官的那一家,拿出殺手鐧——連忙去信給官人告狀。
隔不了多久,官人來了回信,信上說:「來信為爭三尺房,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信上說的很明白,官人既來信,遵信所囑,在離原地界退後三尺砌上圍牆。對面那一商家,看到此景,深受感動,也在原地界退後三尺砌上圍牆。這兩道圍牆中間形成一條巷子,後人就給這條巷子取名為「三尺巷」。「三尺巷」的寬度,不是三尺而是六尺寬。
這個故事一直流傳下來,留給後人很多令人深思的啟示。
泰州居民區有許多大大小小的巷子,其名稱都有一定的含意,過去回家,常到許多巷子里走走,會會少年時的夥伴。如今城區改造,平房所留無幾,到處是高層建築,原貌已無法辨認,看到這些,當然是感慨萬分。
❹ 三尺巷的由來
清朝康熙時,安徽桐城出了個叫張英的,當上了宰相,鄰居吳氏欲侵佔他的宅邊地,家人馳書北京,要張英憑官威壓一壓吳氏氣焰。誰知張英卻回詩一首曰:「千里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意思很明白:退讓。家人得詩,主動退讓三尺。吳氏聞之,受到感動也後撤三尺,三加三等於六,才成了「六尺巷」。巷口,中間陰文鐫刻著「三尺巷」的圖畫故事。
張英(1637-1708)的長子張廷瓚,是康熙時的進士。張英的第三個兒子張廷玉(1672-1755),康熙時進士,官至保和殿大學士、軍機大臣。雍正設軍機處,其規章制度均由他擬定。乾隆時又深得信任,加太保。為官於康雍乾三代,共50年。這在中國封建社會的官場上也是少見的。《明史》的編成,就是張廷玉任總裁時的成果。張英的五子也是雍正時的進士,官工部侍郎、禮部侍郎、內閣學士。相傳桐城當地幾百年來就有「父子宰相府」、「五里三進士」、「隔河兩狀元」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