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涼州詞背後的故事
涼州詞
—王翰
『作者簡介』王翰,字子羽,晉陽(今山西太原)人。景雲進士。開元中任秘書正字,通直舍人等職,後貶官仙州別駕,道州司馬,隨卒。任俠使酒,恃才不羈。王翰詩作詞藻華麗,意境壯闊。其詩傳世者不多。《涼州詞》頗有名,原有集十卷,現已失傳。
葡萄美酒夜光杯①,欲飲琵琶馬上催。②
醉卧沙場君莫笑,古人征戰幾人回?
『注釋』
① 夜光杯,一種玉制的名貴酒杯。
② 催,催促馬上出發。
Liangzhou Lines
Wang Hang
They are about to drink
The finest wine from Evening Eadiance cups.
When the sudden sounding of the pipa urges them forth.
Don』t scorn them,
They who drunken fall upon the battlefield:
In ancient days or now,how many return who go to war?
這是一首邊塞詩。邊塞是唐人詩中習見的題材。任何一個多民族國家在形成的過程中,都有過國內各民族之間的斗爭和融合。中國從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在唐代,各民族之間在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的交流是極為頻繁的。漢族和其它兄弟民族的人民,和睦相處,習以為常。但由於各族統治階級的貪婪和野心,漢族和少數民族之間也多次發生過戰爭。在各族人民居住地區的並不嚴格的分界線之間,為了保衛和平生活,就往往各自設置戍守工事,屯駐防衛力量。唐詩中所謂邊塞絕大部分都是指這種地方而言(當然在唐時,也有過中國和外國之間的戰爭,也稱國境線上的防禦工事為邊塞。這兩種邊塞,同名而異實,在今天,仔細地加以區別,是完全必要的。)
唐人的邊塞詩,絕大多數涉及民族戰爭,這是很自然的。這種屬於中國內部民族矛盾的戰爭,一種是屬於侵略的不義戰爭,一種是屬於防衛的正義戰爭。就其性質而言。帝王們的黷武開邊,將軍們的貪功啟釁,擄掠人民,覬覦財富,都是不義的戰爭;而反對民族壓迫,保衛人民生活,抵抗侵略,討伐騷擾,則是正義的戰爭。但由於政治、軍事局勢的復雜多變,防衛也可能由勝利而轉化為侵略,或者相反,侵略也可能由失敗而轉化為防衛。另外即使戰爭的性質是正義的,但如廣大人民保衛民族主權的熱情和他們對於統治階級憎恨的矛盾,慷慨從戎與久戍思鄉的矛盾,將領逸樂和士卒辛苦的矛盾等等,情況是非常復雜的,所以詩篇中所反映的內容也很復雜。唐代的邊塞詩數量很大,有許多是無法考察其確切歷史背景的,我們就只能從詩人的感情來加以體會看它們所寫的戰爭是在歌頌或者暴露。當然由於這些詩人都是封建社會的士大夫,我們不能認為他們所反對的戰爭就一定是不義的,所贊美的戰爭就一定是正義的但一般地說,廣大人民所受到的戰爭對於生活的影響,無論是直接的,還是間接的,還是在不同程度上也影響他們的創作。他們接受了人民的生活形象所給予的教育之後,也往往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民的真實思想感情。因此,我們在唐人邊塞詩中,感受到人民對於當時國內民族矛盾所導致的戰爭在感情上的脈搏,感覺人民對於當時國內民族矛盾所導致的戰爭的態度,並從而判斷其性質的是非,還是可能的。唐人七絕很多是樂府歌詞,涼州詞,也是其中之一。它是按涼州的地方樂調歌唱的。《新唐書·樂志》說:「天寶間樂調,皆以邊地為名,若涼州、伊州、甘州之類。」涼州即今甘肅河西、隴右一帶,州治在今武威縣。
此詩以邊塞戰場生活為題材,但詩人對於他所要表達的觀點,卻不是從正面描寫而是從側面襯托顯示出來的。它一上來不寫戰爭,卻寫飲酒。飲的是葡萄釀制的美酒,盛酒的是光能照夜的白玉琢成的寶杯。葡萄酒是當時西域的特產,而傳說中的夜光杯,據《十洲記》所載,也是西胡獻給秦穆王的,所以都是本地風光,與邊塞情調切合。(這里的葡萄美酒是實,夜光杯則是虛,它不過用來指製作精美的酒杯而已。大凡詩歌中所用的詞和字,常常有基於藝術的要求而加以誇飾的地方,為的是增加聲音、顏色之美。這,也就是《文心雕龍》所謂「因情賦采」,讀時不可以詞害意,信以為真。)
次句寫正要開懷暢飲的時候,馬上的樂隊已經彈起琵琶,催人出發了。先寫美酒寶杯,使人覺得非痛飲不可,次寫琵琶催發,又使人感到欲盡醉而不能。由平靜舒適的環境中一下子轉入緊張激昂的氣氛里,文情極抑揚頓挫,變幻莫測。(有的注家認為,這個 「催」字僅指催飲,何必奏琵琶於馬上呢?樂師們盡管可以坐著或站著表演。正因為飲後立即就要出征,所以樂隊才在馬上奏曲,飲時則侑酒,出發則送行)。
第三、四兩句是徵人設想之詞。雖然出發在即,我卻依然痛飲,不辭醉卧沙場,也許會引起你們見笑吧?但是自古以來,有幾個人是在戰爭之後活著回去的呢?那麼,在未死之前,我為什麼不痛快一下呢?這,又有什麼可笑的呢?
這種感情是很沉痛的,但卻用豪邁的語言表達出來,顯得這位軍人的胸襟似乎很是曠達。凡是憂傷的感情,如果用悲哀的語言來表達,還不一定能使人感受到它的分量,而用與之正好相反的豪邁曠達的口氣說出來,就往往覺得非常沉重深刻。在生活中,一個人氣憤極了,反而會發笑;悲哀極了,反而會唱歌。如柳宗元所說的:「嬉笑之怒,甚於裂眥;長歌之哀,過於痛哭。」此詩所寫心情,正是如此。所以,詩人對於寫戰爭的看法,也就是通過其所寫的將士們反對黷武這種比較隱蔽的心理狀態而曲折地透露了出來。
B. 王翰的涼州詞背景故事
王翰的涼州詞背景故事:全詩寫艱苦荒涼的邊塞的一次盛宴,描摹了徵人們開懷痛飲、盡情酣醉的場面。
七言絕句《涼州曲》:"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卧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作者王翰,字子羽,唐時並州晉陽人。這首詩不僅意蘊深遠,邊塞風光也如在眼前,真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在音樂高度發達的李唐王朝,不僅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而且詩中有樂,樂中有詩。如果熟悉唐朝音樂,就會明白,"欲飲琵琶馬上催",是指"琵琶"、"馬上"兩種不同樂調。詩中"馬上",是"馬上樂"之略。所謂"馬上樂",是"鼓角橫吹"的軍樂。追溯歷史,融合了北狄、西域音樂的"鼓角橫吹"始於漢代。史稱:"張騫入西域,傳其法於西京,唯得《摩訶兜勒》一曲。李延年因之更造新聲二十八解,乘輿以為武樂。"這種"鼓角橫吹"的"武樂"(即軍樂),在殿庭之上,稱作"橫吹";於軍旅行中,則稱"騎吹"。後世因"騎吹"是在馬上演奏,亦稱"馬上樂"。如西晉傅玄《琵琶賦序》即有"作馬上之樂"的說法。《舊唐書·音樂志》也說:"北狄樂,其可知者鮮卑、吐谷渾、部落稽三國,皆馬上樂也。鼓吹本軍旅之音,馬上奏之。故自漢以來,北狄樂總歸鼓吹署。"魏晉隋唐,"馬上樂"已成為融會北狄、西域音樂而形成之"鼓角橫吹"軍樂的專有名詞。
明白了"馬上"二字典故,我們可以知曉:《涼州曲》中描寫的樂調,除了用"琵琶"一類樂器演奏的馬下俗樂以外,還有"馬上"軍樂,二者形成強烈對比。所謂"欲飲琵琶馬上催"是說:邊塞將士正欲欣賞琵琶一類樂器奏出的悠揚樂調,以就痛飲,突然遠處傳來金鼓鉦鉦、號角齊鳴的馬上軍樂,這馬上軍樂,使他們又回到即將出征的現實之中。《涼州曲》不僅是"詩中有樂"的佳作,而且是"樂中有詩"的絕唱。詩中樂調的強烈對比,自有一番深意。如於音樂不甚了了,很難領會其中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