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故事思維的重要性
亞里士多德說過:「我們無法通過智力去影響別人,而情感卻能做到這一點」
理性可以解決很多問題,但是在說服和影響別人的時候。光有邏輯是不夠的,需要一種工具一種橋梁,溝通彼此雙方,產生共情。這種工具就是故事。
當大家都在講道理的時候,很容易引發辯論。當講到一個故事的時候,會產生一種視野和觀點融合的可能性,進而達到共鳴。可以避免激發對方的辯論欲和戰斗欲。講道理往往是破壞信任感的,講故事確實可以建立信任感的。
暢銷書作家丹尼爾·平克說過:"講故事正成為21世紀最應具備的基本技能之一」
電影我不是葯神裡面有一幕:警察查獲假貨,把所有吃假葯的病人帶到了警察局但卻沒有人告訴曹斌是誰在賣假葯,一個老奶奶拉著曹斌的收說:「4萬塊一瓶的格列寧,我吃了3年,房子吃沒了,家人吃垮了,好不容易能買得起便宜葯,他只賣500,他真的不賺錢,誰家沒有個病人啊,你能保證你一輩子不生病?你抓了他,我們就得等死,我不想死,我想活著。」有多少人印象最深的就是這句「我想活著」啊。
這一幕中,老奶奶用自己的故事,讓警察和公眾達到了共情。
所有的好電影都是好故事,而且現在不僅僅是電影,各種綜藝節目也都是在利用故事思維來虛譽簡打造出了很火爆的節目。其實故事思維也不是現在才被廣泛應用的。不論是西方的聖經還是東方的佛經都是通差褲過大量的故事來傳達教義。這也是他們得以廣泛傳播的一個重要原因。
所以即使再深刻的道理,也是要包虛含裝成一個好故事,才能得到很好的傳播。
Ⅱ 說了很多道理都沒用,那就講個故事吧
不記得在哪裡看到這樣一個故事:
在古代,有兩人大吵一天,一人說三八二十四,一人說三八二十一,相爭不下,告到縣官堂上,縣官聽罷:去把三八二十四的拖岀去打二十板,他很不滿:明明是他蠢,如何打我?縣官答:跟三八二十一的人都能吵一天,還說人蠢,不打你打誰?這事攤到你的身上,你可能會覺得冤,但是和傻子都能吵一天的人,你覺得他會聰明到哪裡去嗎?
小故事透著大道理:人生在世,千萬不要和爛人、爛事糾纏。
我們常常埋頭於人生中的種種事務,學習、工作、生活,這些瑣碎的日常讓本就疲倦的我們再一添煩惱,而故事則會成為我們情緒的一個出口,給我們帶來對的世界。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書《故事思維》,是蔡康永主持過的《今天不讀書》欄目曾隆重推薦的,介紹了故事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絕妙作用,巧用6種類型的故事有效地提升你的影響力,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或為你收獲好人緣。
《故事思維》的作者是安妮特·西蒙斯,安妮特·西蒙斯曾培訓過微軟公司的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等著名機構,是將故事思維應用在商業領域的先驅,代表作有《你的團隊需要一個會講故事的人》等。
故事思維是什麼?
所謂故事思維就是用講故事的形式,幫助你觸及聽眾的內心,對其觀念產生影響,並能使其改變行動的一種思維方式,在書中講了一個關於猶太教育的故事,生動形象地給我們進一步地詮釋了故事思維的概念。
「真相,直接又冰冷,曾被村莊里的每個人拒之門外,她的直白嚇到了人們。
當真相被寓言發現的時候,她又冷又餓,蜷縮在角落裡,寓言可憐她,把她帶回家,在家裡,寓言用故事為真相裝扮,給予真相溫暖並再次送她出門。
身著故事的外衣,當真相再次敲響村民的家門時,受到了熱情的歡迎,被迎進了村民家,村民們給她烤火並邀請她在他們的桌子邊吃飯。」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真相總是讓人難以接受,但穿上故事的外衣後,便受到了人們熱情的歡迎。這就是故事的力量,它比真相更受人們的歡迎。
故事思維有什麼用?
故事思維是一門技能,它能有效提升我們的影響力,影響力是一個常用的詞,是指一個人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影響他人思想和行為的能力,而人與人之間的影響力在人際關系中常常存在著個體差異。
我一直認為,有影響力的都是些有社會地位的人,比如當官的、有錢的,而且影響力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有的,但《故事思維》卻顛覆了我的認知,告訴我們用故事思維,人人可以擁有影響力。
在《故事思維》中,安妮特·西蒙斯提岀了6種類型的故事可以有效地提升你的影響力。
1.「我是誰」的故事
用故事的形式向人們介紹你比簡單的自我介紹更得人心,想讓別人信任你,首先要讓他們知道你是誰,你的故事,亮出自己的性格標簽,給別人看你想讓他看到的那個你,確定你是一個可以相信的人。因為人們只願意相信他們了解的人,人們一旦將你的故事當成他們自己的故事,那你就挖掘出了信任的強大力量。
2.「我為何而來」的故事
人天生都有警惕心,會習慣性地懷疑他人的動機,即使你的出發點是善意的,如果沒有做出合理的表達,也會讓人們心生警覺,產生抗拒,而如果你一開始就開誠布公,向聽眾坦承你的意圖,即使你的意圖存有私心,大家也會因你的坦誠,而尊重你的私心。
記得去年寒假我去幼兒園應聘保育員的工作時,園長問我:「保育員工資不高,你為什麼選擇做這份工作」。我是這樣回答她的:「是的,保育員工資是不高,但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對於學歷不高、還是兩個孩子的媽媽的我來說,保育員不失為一份合適的工作,因為這樣既可以系統正規地學習到專業的育兒知識和先進的育兒經驗,又可以兼顧到自己的孩子,同時還能有一份收入,還可以做為自己長期的事業發展。」
園長聽了,表示很贊同我的說法,說我的回答很務實,比起有些應聘者那些高大上的說法要真實接地氣。
3.「願景」的故事
「願景」的故事即告訴人們要做些什麼,然後將會得到什麼,並為之努力奮斗,在這個世界上,要讓生活有意義和目標,我們必須對未來有一些憧憬,這樣我們的努力才會有價值,如果你想最大限度地影響別人,就給他們講願景的故事,打動他們,從而克服當下的挫折和沮喪,振作起來,實現願景。
喬布斯在激勵員工製造蘋果新產品時就說:「我們應當讓互聯網裝進你的口袋裡,隨時都可以拿岀來。」
這明確而又激動人心的願景激發了每個員工的工作熱情,事實證明,他們做到了。
4.「授人以漁」的故事
幫助一個人最好的方式,就是授人以漁,不僅使人獲得技能,還能啟發他們如何學習其他技能。
比如,對於不愛閱讀的孩子,你除了跟他(她)說閱讀的重要性,還應要他掌握閱讀方法,讓他(她)把讀到的知識運用起來,嘗到閱讀的甜頭後,就會自覺地學習。
5.「講自己經歷」的故事
講故事永遠勝於講道理,故事可以觸摸心底最深處,拿自己的經歷說給人們聽,現身說教,是讓聽眾與自己「零距離」交流,比起你直白的提醒,高大上的大道理,效果要好得多。
我朋友圈有一位理發師,他是外地人,對於他們手藝人來說,來到一個陌生的地方,想要打開局面,還是需要時間和口碑的積累的。
但是他卻只用了短短三個月的時間他的理發店就開始贏利了。
那段時間他的故事刷爆了朋友圈,原來他是因為女朋友而放棄了在老家已經穩定了的事業,然後把這些年他學習的照片都張貼在理發店的牆上,這樣,去那裡理發的人都被他的愛情故事感動了,被他的學習經歷信服了。
而他也用他的故事成功地贏得了大家的信任,讓大家心甘情願地為他在朋友圈刷屏。
6.「我知道你們在想什麼」的故事
這類故事最大用途就是可以打消他人的擔憂,還可避免正面沖突。
羅斯福在當選總統前,曾在海軍中擔任要職,有一次,他的密友想向他打聽海軍在加勒比海一個小島上建立潛艇基地的計劃,羅斯福明白他的意思,但不好直說,只是輕聲問他:「你能保密嗎?」「當然能,」密友說,「那麼我也能,」羅斯福說,那位密友立即領會了羅斯福的弦外之音,便不再問了。
羅斯福在明白密友的真實意圖下,巧妙地回答了密友的問題,這樣既避免了直接拒絕密友的尷尬,又保全了自己的利益。
如何講好一個故事
在講故事時,你所傳達給聽眾的,除了語言,你可能需要用到溝通的最基本的技能――非語言溝通。
在《溝通聖經·聽說讀寫全方位溝通技巧》中把不是用語言表達岀來的溝通方式,稱為非語言溝通,這種溝通方式是非常具有傳達力的,聽眾會順著這些線索闡釋你的意思,特別是你的語言和行為發生矛盾時,對方甚至會只去注意非語言溝通所傳達出來的信息,而完全不理會語言本身的意義。
1.不要讓語氣岀賣你的真情實感
無論在哪種語言環境下,語氣都是交流中所必不可少的工具,同樣一句話,用不同的語氣說岀來,給人的感覺是天壤之別,別人對這句話的反應自然也是天壤之別。
有這么一則小故事:某時尚的一對小夫妻,問路邊的老人:喂,這兒離縣城還有多少里?老先生回答說:我們這兒不論禮(里禮諧音),論禮你們該喊我大爺。
喊一聲大爺,說一句「請問,」語氣中就充滿了誠懇與尊敬,他人也樂於回答與幫助。好的語氣就像笑容一樣,擁有直擊人心的力量。
2.用表情傳達情感
書中說:「據調查,面部表情所傳達的情感,比其他任何形式所傳達的情感都要深刻,就算是嗷嗷待哺的嬰兒,都可以讀懂面部表情所蘊含的情感,如喜悅、悲傷、恐懼和愛等,而要聽懂語言,則還需要一段時間的學習,可以說,人臉是一種超越語言和文化壁壘的溝通渠道。」
就像我們平時說的,看臉色行事一樣,常常是還沒開口,你的表情就把你的心情狀態反映岀來了。
美國聽眾評述演講家羅斯福時說:他滿臉都是動人的表情,回憶羅斯福中寫道:在20分鍾的時間里,羅斯福先生的臉上表現出詫異、好奇、故作吃驚、焦慮、同情、幽默、尊嚴和無比的魅力。但是他幾乎沒有說什麼話。
分析羅斯福的演講專家認為,他的演講往往更注重面部表情,雖然語言很少,但他的表情已經傳達了更多准確有效的信息。
講故事時,根據故事中不同事物的特徵和環境變化,運用恰當的表情、聲效等,使故事更加形象化,全方位地調動聽眾的感官,讓他們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
《故事思維》中有這么一段話:
「講故事是一種非常有意義的本領,值得我們去學習掌握,它可以幫助我們影響別人,你沒有任何理由學不會,某種意義上,你的生活本身就是一個故事,你每天都在講述故事。」
伴隨著一個人年齡增加的,除了與日俱增的工作壓力,還有紛繁復雜的人際關系,越長大,你的世界便會越復雜,面對的事情也會越加多元化,處理並行事務的能力,不再僅僅是工作上的要求,更是必備的生活技能,而故事就是我們最好的幫手,如果你覺得自己不會講故事,《故事思維》可以給你想要的。
Ⅲ 會講故事,是一種優秀的能力
暢銷書作家丹尼爾·平克曾說過,「講故事將會成為21世紀最應具備的基本技能之一。」
人們雖然傾向於相信事實和數據,但常常卻會被故事吸引,並沉浸其中。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經過故事包裝過的事實,會包含了講述者的情感,可以迅速打開聽眾的心門,進而影響他們的心理。故事的力量如此強大的原因之一是它超越了現實,揭示了對結果比較負責的信念和價值觀。
在吉姆·西諾雷利的《認同感:用故事包裝事實的藝術》中,作者結合故事思維在品牌傳播過程中的作用,指出:故事不僅是一種藝術創作方式,更是一種異於邏輯和數據的思維模式,這種模式可以塑造一種深層次的認同感-。
在我們的交流過程中,講故事是強有力的工具之一。從牙牙學語開始,人們就不停地通過講故事來教導我們、激勵我們,這是其他交流方式無法做到的。
而且,故事的運行模式和營銷人員為了打造具有吸引力的品牌標志所做的努力有很多相似之處。
1 、賦予事實更深的含義
所有的故事都是有含義或者原因的。人們應該捫心自問如何讓自己的品牌變得更加鼓舞人心或者更加有追求。獨一無二的特徵或者是效用並不能讓你做到這些。
想要擁有大Meaning(含義),你的品牌需要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更多的個人價值,例如探索、鍥而不舍、拼搏、創新。除此之外,還要通過一種吸引人的方式將Meaning的含義表達出來。
2 、留下懸念以吸引聽眾
好多時候,我們不想被告知答案,我們想自己來弄明白。這就是故事能夠吸引我們的原因之一。電影、小說、詩歌或者歌曲不會向我們解釋它們背後的含義。這些含義會留給觀眾去詮釋。
而品牌廣告則不同。廣告會直接告訴我們這些品牌的含義,而我們則常常抗拒或者抵觸它。消費者不需要或者不想要你來告訴他們——你的品牌是考慮周到的、努力的、創意好的。
消費者傾向於自己得出結論:為什麼這個產品是更吸引人、更值得信賴的,而不僅僅是廣告詞中所講的。
3 、講故事前先確定主題
除了提供故事的清晰脈絡之外,講故事的人首先給出一個主題,然後再自由地去發揮,或者創造一些次要情節吸引觀眾去緊跟故事大綱。
通常情況下,品牌會在提出主題之前就展開情節。對於品牌而言,要點或者說是主題通常是一些事後的想法或者是一些非常淺顯的內容。品牌的含義往往是由公認的產品特性和獨特的功能優勢構成的。
更多地去思考如何長遠發展,而不僅僅是如何生存下來,這是在品牌構建中很重要的一點。
4 、依據信念構建故事的寓意
講故事的人不會基於他們想賣給大家什麼而去構建故事的寓意。反而,他們會依據自己真實的核心信念開始他們的故事。
消費者之所以會對現在的廣告感到憤怒,原因之一是廣告的不真實。現在的消費者都很明智,他們不會相信一些為了贏得大家喜愛而設計的虛偽之詞。
消費者想要並且也需要品牌能夠保持自己的真實面目,而不是嘗試告訴他們產品應該是怎樣。對消費者而言,品牌的真實面目往往是通過實際使用情況來證明的而不是品牌自己宣稱的那樣。
5. 優秀的故事能給人以希望
如果你去看任何一份暢銷書排行榜,你會發現這些書的作者我們都已經很熟悉了。很大原因是我們希望在他們的新書里可以看到他們用獨特的視角和方式來講故事。我們不僅僅讀到了作者想讓我們看到的,而且也讀到了他們一貫堅持的寫作方式。
蘋果新產品銷售前夜,有些人在蘋果商店門口連夜排隊購買,即使對蘋果的新產品知之甚少。他們相信,只要是蘋果的產品,就是好的產品,這正是蘋果文化的一種表現。
■■■
作為「故事營銷思維」的倡導者和世界級營銷專家,吉姆·西諾雷利曾為漢堡王、東芝電器、花旗銀行等大品牌做過市場營銷和廣告企劃。書中圍繞故事和事實2個關鍵詞,講述如何用故事包裝事實,從而為品牌傳播服務。
作者一直強調「認同感」,品牌想贏得忠誠的顧客,塑造品牌的故事的理念一定要得到顧客認同。品牌的主題內層與需求者主體內層之間要建立起一種親密聯系。
一個品牌從被消費者了解到熟知,到產生購買慾望並最終成為忠實的粉絲,一般要經歷四個階段:
那麼,如何塑造一個好的品牌故事呢?書中提出了「六C步驟」:
從搜集故事背景,到提煉品牌獨特的價值主張,這六點環環相扣。許多世界知名的品牌,比如可口可樂和蘋果,都是品牌塑造的典範。
通過構建品牌故事與需求者之間的聯系,用有內涵的故事包裝產品,讓消費者認同產品的價值觀,使品牌產生了巨大的號召力,最終使品牌深得人心,贏得了忠實的需求者,形成了穩固的品牌聯盟。
■■■
這本書主要講述如何運用故事包裝事實的藝術,書中有兩大主題:倡導故事思維和品牌故事的塑造,適用於日常社交、職場管理、市場營銷等領域。
講得一手好故事最重要的一點是:無限接近事實的去講,又不去揭露事實,留給讀者思考的空間。就像書中說的:
最好的故事從不教給別人新的東西。相反,最好的故事認同讀者的想法,使每個讀者感覺到他們的想法是聰明的、可信的,還會提醒讀者他們是最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