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民間故事怎麼教學
民間故事,是群眾集體口頭創作、口頭流傳,並不斷地集體修改、加工而成的一種文學形式。這些故事大都直接反應了勞動人民的願望、要求
和理想,表達了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縱觀蘇教版教材,民間故事佔有一定的比例,如《日月潭的傳說》《九色鹿》《普羅米修斯盜火》《嫦娥奔月》《牛郎織女》等,低、中、高三個學段均有所涉及。
這些民間故事,語言通俗易懂,內容耳熟能詳,老師們在教學時往往會心生疑惑,到底該以何為抓手,到底要教給學生什麼?
我一直從教高年級,因而,想以《牛郎織女》為例,談談小學高段的民間故事的教學策略。
一、培養學生講述故事的能力
縱觀教材中的民間故事,課後往往會出現這樣的要求:復述故事。確實,民間故事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故事情節生動有趣,而小學生又天真爛漫,有一定的語言積累,他們對生動曲折的情節趣味盎然,而想像和創編故事也符合他們的閱讀心理。學生通過復述故事,能更加深刻領悟經典人物的形象,也能增強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而從傳承的角度來講,我們將學生置於「講述者」的位置,充分發揮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性,能有效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並實現傳統民間文化在學生身上的傳承。因此,我們在教學民間故事時,要培養學生講故事的能力。
教學時,我們首先要幫助學生理清故事結構和主要情節,以便學生以此為抓手,憑借豐富的想像力,用自己的語言來講述故事。同時,我們也知道,民間故事沒有明確的原著,而是源於百姓的集體智慧,因而在口耳相傳的過程中,就會產生諸多版本,所以我們要允許學生創造性地講述故事,只要故事符合民間故事的一般特點。
在《牛郎織女》教學結尾部分,我出示了兩個內容相似、但是表達不同的版本片段:內容都是老牛指點牛郎去尋找織女,可是有的版本說「你只要把她的衣服偷來,她就是你的妻子」,有的版本說「你只要藏在茶豆架下,我就能拉著你上天與她婚配」,繼而引導學生創造性地講述故事,只要情節符合它原來的框架,語言生動朴實,能體現自己豐富的想像。
這樣一來,學生對民間故事就有了閱讀的興趣,更有了探究的興趣。語文課堂如果能夠激發學生的閱讀慾望,創作慾望,我想這節課也算上得值得了。
可以說,民間故事的閱讀教學中,讓學生依故事框架想像設計情節,大膽續寫創編,來講述故事,既拓寬了學生的閱讀思維,訓練學生的篇章結構意識,更鍛煉了學生的創造性表達能力。
二、引導學生了解民間故事的文本特點
民間故事是民間文學的一個分支本文,具有其獨特的文本特點。這些故事流傳了上千年,通俗易懂,它們的價值不僅在於故事好聽,還涉及到了一些價值觀、生活觀、愛情觀,對勞動人民的影響是很深遠的。
作為六年級的學生,讀懂這些故事,甚至評價故事中的人物,都輕而易舉,那如何讓學生在熟悉的故事裡,體會這些民間故事作為經典的魅力?我覺得還是要把教學的落腳點放在「閱讀」上——讓所學文本成為學生走進經典民間故事的一個「例子」,藉助文本,引導學生體會民間故事的一般特點,讀懂這類故事背後的價值,並激發他們探究性閱讀的興趣。
《牛郎織女》是蘇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教材中一個經典的民間愛情故事,更是「四大民間故事」之一。
教學時,我利用了四個板塊來讓學生了解民間故事的一般特點。
第一板塊是「梳理人物關系,概括故事梗概,體會曲折情節」。在用兩首與故事有關的古詩導入新課之後,我首先設置了一個復習環節,讓學生概括課文內容,沒有老師的引導,學生此時的概括多半不能做到簡潔,因而,我引導學生梳理了人物關系,並相機進行板書,在這樣的基礎上,學生一下就能用三言兩簡練地概括故事內容,既訓練了概括能力,又體會到了人物之間復雜的關系,從而領會民間故事有著曲折的情節這一特點。
第二塊板塊是「走進故事情節,品析朴實語言,讀懂美好追求」。首先,我是通過兩段文字的對比,讓學生感受到民間故事語言的朴實。一段是課文中老牛對牛郎的指引,朴實簡單,一段是對此「指引」的改寫,語言華麗,文學味很濃。學生通過對比,很容易發現第二段文字是不適合民間故事的,教師趁機總結:民間故事的語言都來自百姓,通俗易懂,朴實自然。此時,學生對民間故事的語言特點已然聊熟於胸。
其次,為了讓學生感受到牛郎織女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我設計了一段情景對話,讓其他仙女來勸織女,通過一來一往的勸說和反駁,學生能夠感受到織女對愛情的堅貞、對自由的嚮往。接下來,通過出示葉聖陶改寫的《牛郎織女》中表達織女對尋常百姓生活的喜愛的片斷,引導學生體會到牛郎織女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其實是樸素簡單的,這也表達了老百姓的幸福觀。
課堂到此,學生對民間故事的又一特點又有所了解了,即表達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
第三板塊是「進入故事高潮,讀出鮮明形象,領略奇特想像」。首先我引導學生談對「下嫁」一詞的理解,由此引出,王母其實就是傳統的等級觀念的典型代表。繼而,引導學生抓文本,通過對關鍵詞句的解讀,感受王母的心狠手辣,不講骨肉親情,這樣一來,學生便能了解民間故事中人物的形象都是非常鮮明的這一特點。接著,學生通過回顧故事中的想像情節,發現民間故事中處處有想像,這些想像體現了百姓的智慧,也是民間故事的一大特點。
第四版塊是「一文帶讀,探索文學奧秘,激發閱讀興趣」。課前先讓學生對其餘三個經典的民間愛情故事,即《白蛇傳》《梁山伯與祝英台》《孟姜女》做一定的了解,然後引導學生談談這些民間故事的相似之處,可以抓人物形象談,可以抓故事表達的主題,也可以抓故事的結局談,通過這樣的交流,學生對民間故事的一些特點又做了簡單的梳理。這樣,我們課前制定的教學目標,即借《牛郎織女》這一課,讓學生了解民間故事的特點,也算完成了。
❷ 如何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
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需要做到以下五點,分別是:
1、要善於用精準、恰切、新穎的語言。用語言真實、生動、鮮活地講述中國故事,堅持事實、形象、情感與道理的有機統一。
2、要進行春雨潤物式的文化濡染,循循善誘、引人入勝,讓聆聽者如品茗回甘,領悟故事深處的思想、話語背後的「道」,更好地讀懂中國。切忌誇誇其談、咄咄逼人,不講策略、不注意方式。
3、要將「耳聽」與「眼見」結合起來。故事不僅在言談話語中,也在社會生活的廣闊天地里。可以通過參訪調研、發起論壇、組織研習營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形式,幫助外國友人、記者和國際學生深入直觀地了解中國各項事業的發展,向他們展示真實、立體、全面、多彩的中國。
4、要用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高校作為知識創新的中心,有責任加強理論研究,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用中國理論闡釋中國實踐,用中國實踐升華中國理論,使中國故事更好地被國際社會所接受和認同。
5、要注意研究國外不同地區、不同群體受眾的思維方式和語言習慣,找准和外國受眾的話語共同點、情感共鳴點和利益交匯點,精準擇取故事素材和講述方式。要根據受眾群不同的心理訴求和關注點,把群眾想講的和國外受眾想聽的結合起來。